第32卷第3期
2010年5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32 No.3
May 2010
《诗经》“爰得我直 "“邦之司直"解
房振三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诗经》中的“直”字有多种意义,其中“爰得我直”的“直”字和“邦之司直”的“司直”两处,如果依照
旧训则在文义上都有牵强和不妥之处,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对《诗经》中这两处的“直”字重新加以考察,则这里的
“直”字都应该读为“德”。
关键词:汉语:古代汉语:《诗经》:直:德;司德
中图分类号:H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O01-5744(2010)03-0018-05
《诗经》中“直”字凡l1见,有“不弯曲”、“水流平直”、“正直”、“彼”等义“ ,若依IEli)lI,则其中
《魏风・硕鼠》“爰得我直”之“直”,于诗义颇为牵强,而《郑风・羔裘》“邦之司直”的“司直”于义
也有未安之处。本文拟从古文字学的角度作一番梳理,重新加以训释。
《魏风・硕鼠》第二章:“乐国乐国,爰得我直。”毛传:“直,得其直道。”郑笺:“直,犹正也。”朱
熹日:“直犹宜也。”瞳 方玉润从之西 。陈奂疏日:“传文‘直’上夺‘得我’二字,当依小笺补,‘得其直
道’以释经‘得我直’之义,言乐国之人行直道,是以往耳。《论语・卫灵公》篇云:‘斯民也,三代之所
以直道而行也。” 王引之日:“此诗是国人刺其君之重敛,使民不得其所,非谓不得其直道也。直当读为
职。职亦所也。哀十六年《左传》: 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史记・伍子胥传》作‘固其职也’,
是职与所同义。……直、职古字通。”曲 马瑞辰日:“直与道一声之转,古通用。《说苑・修文篇》:‘乐之动
于内励志座右铭八个字 ,使人易道而好良。’易道即乐易,所云易直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爰得我直’犹云‘爰
得我道’。传云‘得其直道’者,正以道训直,非于直外增‘道’字也。笺‘直犹正也’,失之。王尚书读
直为职,训职为所,与上章‘爰得我所’同义。窃i ̄iJll直为道,与训所亦相合。古人以失路为失所,则得
道亦为得所矣。” 朱熹训“直”为“宜”,仅从诗意出发,文献中缺乏依据,故清代学者除方玉润外多不
取之,陈奂谨守毛传,唯王引之与马瑞辰以古音通假解之,一说“直”为“职”之通假,一说“直”为“道”
之通假,马瑞辰更是弥合与王说之异以求统一。单从王、马二氏所举通假例证来看,似乎二说皆可信从,
但是结合古文字材料及上下文意加以考察,则二说都值得商榷。 .
其实,“爰得我直”的“直”字,当读为“惠”,即“德”字。
收稿日期:2009-I2-23
作者简介:房振三(1974-),安徽枞阳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研究。
一18—
先从字形上分析。《说文》:“直,正见也。从L,从十,从目。裒,古文直。,,(卷十二下十九)
“直”字战国文字屡见:
盛郭店.唐虞之道7 I奁}郭店.唐虞之道17 国郭店.唐虞之道20 垣郭店.唐虞之道20 ETJ
圄陶汇5.83 直云梦.为吏2 侯马 玺汇4001[81
上博六.天子建州乙4 上博六.天子建州乙5 上博六.天子建州乙5
‘‘直’’或不从“L,,,与甲骨文字形相合,如上举《玺汇》4001、上博六《天子建州》乙本第4、第5
简的“直’’字,或从“L”,其义不明 。楚简文字多从“L,,。值得注意的是楚简中的“直”,除了上博
六《天子建州》乙本第五简后一个“直”字甲本相应的字作“ ”,当读为“得,,(直、得古皆职部)外,
其余的“直”在简文中全都读作“惠(德)”。郭店简的辞例分别是《唐虞之道》第7简“世无隐直(德)”、
《唐虞之道》第17简“今之弋于直(德)者”、《唐虞之道》第20简“上直(德)授贤之谓也”和“上直
(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本文除对要讨论的古文字采严式隶定外,其他皆宽式隶定,以下同)n 。最
为典型的要数上博六《天子建州》乙本第4、5简的辞例“文直治,武直伐”,《天子建州I》甲本作“文患
(德)治,武惠(德)伐”n ,“直”读为“患”更是毫无疑问。可见,这一时期“直”作“惠 ’字用是
十分普遍的。
楚简中表示“曲直、正直”的“直”写作“植”,如:
掌郭店.老子乙14 尊郭店.缁衣3
第郭店.五行34m] 上博一.缁衣2
其辞例分别是郭店简《老子乙》第14简“大植(直)若屈”、《缁衣》第3简“靖共尔位,好是祝福的成语四字 正植
(直)”、《五行》第34简“辩然而正行之,植(直)也”㈣,以及上博一《缁衣》第2简‘‘靖共尔位,好
是正植(直)”n 。“曲直”的“直”作“植’’形,与《说文》古文形体吻合。
战国文字中“惠”字习见,多作如下之形:
擎包山169 包山232 营郭店.成之6 亳郭店.语丛1.24
誓郭店.老乙l1 郭店.语丛3.26 侯马 图陈侯因脊敦
上博一.孔子诗论2 考上博二.从政甲5 上博三.周易5 龟上博四.曹洙之阵3
上博六.天子建州甲5 上博六.天子建州甲5
从上列字形可以看出,“惠”所从之“直”或从“L”,如郭店简《语丛三》第26简、侯马盟书;或
不从“L”,但以不从“L,’者为常见。
一1O一
《说文》:“惠,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卷十下十)战国文字中“惠”多读“德”,
例不备举,也有读“直”者,如郭店《五行》第20简“不惠不肆”、第34简的“惠而述之,肆也”之“惠”、
当读“直”,整理者引马王堆汉墓帛书作“不直不泄”口 ,甚是。
然则,楚简文字中“直”可读“惠”,“惠”亦可读“直”,但综观众多文例,“直”读为“惠”乃是常
例,“惠”读为“直”则是极个别现象。
“直”通“德”、“惠”通“德”,传世文献更是不胜枚举,如《书・益稷》:“其弼直。” 《史记・夏
本纪》作“其辅德”。《书・尧典》:“否德忝帝位。”《史记・五帝本纪》否德作鄙惠。《诗・小雅・车牵》:
“虽无德与女。”《晏子春秋・外篇上》引德作惠,等等口 。
故从出土古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的辞例来看,“爰得我直”的“直”是可以读为“德”的。
再从上下文意来看。《硕鼠》第二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郑笺:“不肯施德于我。”朱熹:“德,归恩也。”n 正是由于执政者“不肯
施德于我”,所以,诗人决三国演义的手抄报 意要离开此地,前往那所谓的“乐国”,也只有在那“乐国”里,才能追求到那
不肯施于我的“直(惠)”。如此理解当更近诗作原旨。上文引王引之说,“直”读为“职”,训“所”。是
说“爰得我直”与第一章“爰得我所”同义。事实上恐怕不必根据第一章的“爰得我所”而对第二章的“爰
得我直”作出如此解释,因为第三章即言“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与第一章、第二章诗意均不同。各章
反复吟咏,虽各表其意,但实则融为一体,都是说诗人将要离开此地,前往“乐土”、“乐国”、“乐郊”,
求得安身之所,得到“恩德”与“慰劳”。
《郑风・羔裘》第二章:“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毛传:“司,主也。”陈奂云:“司、职叠韵,职谓
之主,故司亦谓之主。主直者犹《论语》云‘主忠信’也。”n刚马瑞辰按:“《吕氏春秋・自知篇》‘汤有司
直之士’,高诱注:‘司,主也。直,正也。正其过阙也。’《汉书・东方朔传》:‘以史鱼为司直。’是古有
司直之官。”乜 王先谦谓:“上章‘洵直’,是君子之直己;此章‘司直’,是君子能直人也。’’ lql之日:
“《正义》曰:‘一邦之人,主以为直。’家大人曰:‘直,谓正人之过也。’……主正人过,则谓之司直。”
[22]
包山楚简有“司惠”一词,为职官名,在简文中出现三次。何琳仪先生认为读“司直”,官名晗 。刘
钊先生考释: 惠’从‘直’声,乃‘德’之初文,‘司惠’应读作‘司直’。‘司直’见于《诗・郑风・羔
裘》,乃主持直道的官吏。”心 或认为“司惠”一职不见于史籍,其职能不详,并指明司直一官汉代亦有设
置 。
郭店简《性自命出》第26、27简有“其居次也久,其反善复始也慎,其出入也顺,司其惠也。”廖
一20—
名春先生以为简文“ ,,为 司”之省文,当训为“主”。 司其德,即 主其德,,其义与《礼记・乐记》
‘乐者,所以象德也’说、‘以道制欲’说、‘乐者,德之华也’说、‘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说、‘德
音之谓乐’说是一致的。”晗。 李天虹先生认为:“司,李零读作‘始’,陈伟(B)、廖名春读如本字,陈训
司掌、董理,廖训‘主’。郭沂释为‘台’,读作‘始’,训为开始。按:李说可从。《释名・释言》:‘始,
息也,言滋息也。’雅乐具有德的性质,‘德音之谓乐’(《乐记》之《魏文侯》),故欣赏雅乐能够使人生发
德行。”瞳 上博一《性情论》第l6简亦有此句,作“司其息”。结合包山简“司惠”一词,廖名春先生训
“司”为“主”于义为胜。
“司德”一词亦见于《逸周书・命训解》:“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福。”集注:“孔晁云:
司,主也,以德为主,有德正之以福,无德正之以祸。潘振云:德,兼凶德吉德。司,主也。主之者鬼神
也。天命之以正人,福善祸淫,天之道也。陈逢衡云:命,天命也。司德,大神,如司命、司中之类。唐
大沛云:命主于德。”又“夫司德煎饼果子的做法 司义,而赐之福禄。”集注:“潘振云:此司德指人君。陈逢衡云:司义,
犹司德。唐大伟云:主乎德义,赐之福禄。朱右曾云:得于己日德,处物日义。”乜。 综合诸家之说,以“主
德”释“司德”近是。
再来看“彼其之子,邦之司直”一句。
“彼其之子”的“其”,季旭升先生考证认为:“铜器中的‘冥侯’或作‘其侯’、又作‘己侯’;文献
中的‘纪国’或作‘己’国,而冥、其、己、纪四者其实都是同一个国家,也就是《诗经》‘彼其(己、
记)之子’的‘其(己、纪)’氏所自出。”晗们其说可从。
颇疑“彼其之子,邦之司直”之“司直”,其义与郭店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的“司其惠”
及《逸周书・命训解》“司德”相当。司德,谓主德。这与该诗第一章之“舍命不渝”、第三章“邦之彦兮”
适相吻合,都是对“彼其之子”德行的赞颂,谓“其氏之子”是一邦的主德者。
释《诗经》“司直”为“司惠(德)”,与上文学者将包山简“司惠”释为“司直”并不矛盾。“司直”
一官晚至汉代才设置。“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位在司隶校尉上。东汉改
属司徒,帮助司徒督录各州郡所举上奏。……明废。’’口町而据研究,包山简中出现了上百种职官名 。 ,
有见于后世文献者,也有不见于后世文献者。《诗经》中的“司惠”其初或本非职官,后来因其“主德”
而设置职官,其义又有所改变,正如包山简所见之“司惠”,又由于古今文字和古音通假的关系,至汉代
设置这一职官时则称为“司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吕氏春秋・自知篇》“汤有司直之士”的“司直”颇疑也应读“司息(德)”,这
可孔雀怎么分公母 以从句子结构加以判断,“司直”是修饰“士”的成分,若是职官名,其用法颇为罕见。而《汉书・东
方朔传》“以史鱼为司直”的“司直”,则是职官名。
参考文献
[1]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M].成都: ̄)JlL民出版社。1997:900.
一21—
[2]朱熹.四书五经・中册・诗经集传[M3.北京:中国书店,1985:4.5.
[3]方玉润.诗经原始(上册)EM].北京:中华书局,2007:251.
[43陈奂.诗毛氏传疏(上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4:12.
[5]王引之.经义述闻[M-I.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34.
[6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上册)EM].北京:牛奶蒸蛋的做法 中华书局,2004:332.
[7]张光裕.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a1.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90.
[8]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rM-t.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824.
[9]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8:67.
[10]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58.
[1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r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1,146,147.
[12]张光裕.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EMI.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253.
[1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r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18,129,150.
[14]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76.
[15]汤余惠.战国文字编r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700.
[1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53.
[17]高亨.古字通假抓虾网 会典I'M3.济南:齐鲁书社,1997:408.
[18]朱熹.四书五经・中册・诗经集传[M],北京:中国书店,1985:4.5.
[19]陈奂.诗毛氏传疏(上册)Ea1.北京:中国书店,1984:13.
[20]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上册)[M3.北京:中华书局,2004:265.
[21]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348.
[22]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31.
[23]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ra'1.北京:中华书局,1998:68.
[24]刘钊.包山楚简文字考释rM].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11.
[25]王颖.包山楚简词汇研究ED3.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85.
[26]廖名春.郭店简《性自命出》篇校释札记rM'1.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27]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rM3.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60.
[28]黄怀信,张懋容,田旭东.逸周书橐校集注rM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2—23.
[2古代官职一品到九品 9]季旭升.诗经古义新证EMI.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68.
[3O]孙永都,孟昭星.简明古代职官辞典[M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166.
[31]王颖.包山楚简词汇研究rD'1.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65_103.
【责任编校导夫】
一22—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0:2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81fe435d40a63d835c17d717830a2a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司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司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