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宋真宗也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增长见识,谈吐不凡;读书,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一起读书吧,让书香像空气一样弥漫,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武汉大学校历好书推荐鲁滨逊漂流记手抄报内容文字,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达尼尔·笛福1660年出生在人伦郭一个商人家庭,父亲经营屠宰业。笛福受过中等教育,信奉不属广东省社保查询于英国国教的长老会教派。由于家庭的影响,新教学校的教育,他二十岁时已经成为一个体面的小商人了。
他把他的一切希望都建筑在他的商业活动中。他做过烟洒生意,做过内衣制作中间商,也开办过工厂。正处在原始积累阶段的英国资本主义,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好处,马车、住房和“兴高采烈的生活”。但由于他信奉的是新教,反对英国国教的统冶和压迫,出版调刺政府的小册子,从事政冶活动,1702年被捕入狱。后来,他又被捕过几次,也都是因为他的言论,他办的报纸和刊物,他出版的政冶经济的小册子。因此,他的一生是在不断地入狱和破产中度过的,他始终没能实现他的理想,成为一个大商人,成为一富翁。
《鲁滨逊飘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达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的作品。
小说以1704年一名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薛里基洛克航海遇险,飘流在一个荒岛上,并且单独留居了四年才被救回了故事作为素材,加工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青年,性喜冒险。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决心要过海上生活。开头号几次航海以商颇为顺利,但有一次为土耳其海盗所俘,幸而不久脱脱逃,至巴西经营蔗田和糖厂。四年后,因获暴利又往非洲反卖黑八股中于大海中遇险,船上全部船员葬身鱼腹,仅鲁滨逊一个脱难,飘流至一荒岛之上。从此,他孤独一个在岛羊、造船等。后来。他救了一个野人俘虏,取名礼拜五。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后一艘英诚信作文800字国船航经荒岛,他才有机会搭船回国。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后,我轻轻地合上《鲁滨逊漂流记》,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书中的情景。主人公鲁滨逊那幸运又悲惨的遭遇使我羡慕又同情,看着书本封面的那幅图,我仿佛又看到了书中那惊险的一幕幕……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在1719年创作的虚构长篇小说。这本《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在17世纪中叶出生于英国一个平常的家庭中,生活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他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的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
在一次航海中,鲁滨逊所乘的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却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后,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海滩遇险者置身于隔绝的荒岛上,在长达28年的漫长岁月里,自己建造住所、猎捕食物、烘烤面包,还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实力救出了落难的星期五和英国商船,最终顺利回到了故乡。
我终于明白了,鲁滨逊的顽强的自立,精神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就像雏鹰被老鹰从小窝中赶出去,才能学会搏击长空的本领一样,我们只有学会自立才能,才能真正走向社会大家庭。
《鲁滨逊漂流记》,是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他塑造了一个经典个性鲜明的经典人物,那就是鲁滨逊,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个人在荒岛上生存28年之久。他用他的智慧与果敢,开辟麦田,制作面包,建乡村别墅,驯服野人。硬生生的靠着自己一个人,在荒岛上有滋有味的生活了那么久。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鲁滨逊坚强,勤劳,机智的性格成为了他在荒岛上生存最好的武器。这不正是我们先辈时期最真实的写照吗?那时我们的先辈,过草地,踏雪山,克服重重困难,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本书虽然有点幻想色彩,在里面穿来的精神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阅读时不仅要享受鲁滨逊的奇妙冒险,更要感受鲁滨逊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并office小姐在现实社会中把这样的精神发扬光大。
【好书推荐鲁滨逊漂流记手抄报内容文字】
本文发布于:2023-04-18 10:3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7c35d0c3f28e520bb3ec4ac9bc31581c.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好书推荐鲁滨逊漂流记手抄报内容文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好书推荐鲁滨逊漂流记手抄报内容文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