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很流行以貌取人。在此之前,判断一个人好坏的主要依据是他的素质和才华。标准是单一的,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可以谈论,但那些地位低下的人没有这个权利。但是到了魏晋时期,标准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用人物的各方面来评价。评论人物成为当时士绅阶层的潮流新党章学习心得,更注重人物的外貌美。
魏晋时期的人注重外表,这里的人主要指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最能体现魏晋名士精神的是《世说新语》。鲁迅称赞《世说新语》“记言深刻而冷,记行朴实而瑰丽”,主要记录了东汉至东晋二百多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精神气质。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之所以成为智仁小说的代表作,是因为只用了六万多字就写出了一千五百多个人物,其中重要人物不少于五六百个,而且往往是寥寥数语就能把人物的某一方面刻画得全面、具体、生动。
《世说新语》内容独特,结构完整。《世说新语》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结构。《世说新语》把书中人物的故事按照内容分成几类,每一类都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全书分上、中、下册,36篇,共计1120余篇,内容涉及道德、言语、政事、方正、儒雅、学问等。,每篇都有好几篇,每篇中的人物故事都表达了同一个思想主题。比如下士陈凡的《圣人之礼》,陈晨曲的《答客》,他是我的兄弟,都是美德的题材。第二,空间小。《世说新语》的每一篇文章都很短,几句话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如,演讲的第一部分只用了50个字就描述了卞让失序的故事。三是刻画人物的真实故事,以事实为依据,可称为智仁小说。《世说新语》里的每个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如《昭君出塞记》、《曹植七步诗》、《看韦杰被杀记》等,都有历史文献记载和佐证。
《世说新语》反映了魏晋士族的社会面貌,每一篇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应和表现。每个方面的行为都很具体,这是我们研究魏晋历史不可或缺的基础。在这部作品中,第十四容止是最独特的。
“容止”,即外貌和举止,自古以来就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外貌对于女人来说很重要,而对于男人来说,人们更注重天赋,但对外貌没有那么多要求。然而,《容止》简洁地描绘了一些英俊的男人,他们或者有着出众的外表,或者有着超凡脱俗的气度。因此,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对男性外貌的评价成为社会时尚的主流。
从古至今,世人对男性外貌的赞美,从来都是能体现阳刚之气的词语,比如饱满的天庭,明亮如星的眼睛,强健的体魄,气势。这些词也反映了古代大众的审美,但这种审美观念在魏晋时期完全改变了。
“手软软的,皮肤上凝结着脂肪,领子像痣,牙齿像犀牛,螓首是美眉,眼睛里带着期待。”这是《诗经·冯伟·硕人》中对美女的描写,但在魏晋时期却是用来形容美男子的。皮肤白皙漂亮已经成为帅哥的标配。
“亮”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洁白,二是光泽如玉。这两个方面是魏晋美学最重要的方面。
众所周知,白色在中国古代是美丽的。无论男女都是如此。如“凝皮”、“白面”、“白面书生”等。魏晋时期,世人偏爱皮肤白皙的男性。皮肤越白,越受欢迎。”容止的“第二个”何平的叔叔美仪,脸都要白了。疑其傅粉,曰,而胡辣汤糕也。”我吐了口唾沫,出了汗,用朱的衣服擦了擦自己,色转娇然。“他是东汉言和将军的孙子,出身屠夫,但他的孙子言和,红唇粉脸,身材修长,俊朗飘逸,是魏晋时期有名的美男子。殷的母亲改嫁曹操,住进了曹操的府邸,成了曹操的继子,是个贵人。在当时的审美氛围下,魏明帝曹睿看到宴席的洁白,非常嫉妒。夏天,言和在宴会上被专门邀请吃热汤饼。言和吃完蛋糕后,大汗淋漓,用红色外套擦汗,但脸色变得更白了。魏明帝想让言和难堪,但他证实了言和肤色的自然白皙。第八则“王一夫容貌俊美,善讲玄机,总捉一柄白玉的尾巴,与双手无异。“在这里,王义夫的手一般和白玉的手一样。可见这些帅哥皮肤白皙。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白皙的皮肤确实提高了人的颜值。至于古代的白衣美人,背后隐藏的是这个人的阶级地位。普通穷人家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还是农民还是摊贩,都被太阳晒着,晒着,不知道怎么保养。其实她们也没有经济和时间去关注这方面,所以即使她们基础很好,也不可能十几年如一日的白皙美丽。但是,家财万贯、门第高贵的女人很少出门。出门的时候还会用面纱遮住脸,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但也起到了防晒的作用。男人出门坐轿子,这个时期男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热衷于面糊或者食品药品,所以一般都是白人。魏晋南北朝更是极端。那时候的人喜欢吃乌石散,很多人长期吃乌石散。五石散对身体有害。服用后自然会变得虚弱、憔悴、苍白,达到看起来娇然的效果。后来逐渐演变成在脸上扑粉,以示人面白。不要以为只有女人会涂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多男性都会在嘴唇上涂粉,尤其是贵族。魏晋士人喜欢吃药。服药后,他们体力增强,头脑清晰。身体燥热,他们需要走动散热,所以吃药给他们增添了一种肆意奔放的风格。五石粉稀有昂贵,所以抽五石粉是贵族游戏,一般人是买不起的。皮肤白皙的人一般都很高贵或富有。
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玉的: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温润,仁者;从外可知中,义方也;其声舒缓,其声远闻,其智亦善;不低头就勇敢。锐而不精,洁侧也。玉有五德,所以人们常以玉比喻君子的五德:仁、义、智、勇、净,即“玉人”。在《世说新语》中,世人主要用玉来突出人的外貌和气度。比如第十二条规定,“霈容貌俊美,脱冠,衣衫粗陋,头发乱乱,所以人们以为他是玉人。守望者曰:“见沛叔如行于如玉之山,光映人。“在这里,一个玉人被用来形容裴姐的美丽。第九,“潘安仁和夏侯湛有美女,喜欢走在一起。当人们说他们彼此相连的时候。“美人惜美人,互相欣赏,真是郎才女貌。在《世说新语》中,玉更多的是用来形容人的气度。例如,第十五条规则“某人与王太尉交谈,会见安丰,将军和总理,并前往另一个房间见尹姬和平子。宝玉道:“我今日一路走来,见了珍珠玉,琳琅满目。\”。第十四,“王武子,骠骑,是韦杰的叔叔。他英俊优雅。他看到珠玉,叹了口气说:‘朱昱在我这边,我觉得脏!’\”。玉是对人的比喻,更形象地表现了那些仪态出众的人的高贵与不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下,男人自然强壮,充满力量。身强体壮、高大威猛一直是中国古代男性的审美趋向,但到了魏晋,这种审美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魏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偏爱柔弱的男性,苍白、秀气、高大,这是人们对男性审美要求的主要趋势。我们都知道,韦杰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之一,深受当时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甚至有“观杀卫道”的典故。第十六,“丞相王见魏洗马,曰:‘不敢信马之形也。虽然整天油嘴滑舌,但也受不了罗绮\’”。王导见到韦杰时说,他太虚弱了,好像连再续前缘的衣服都承受不了。可见当时的韦杰有多瘦,但即使他身体虚弱,容貌姣好,韦杰仍然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列。第七,“潘粤苗外表漂亮,长得好看。年轻时会蹦出洛阳路,女人遇到她,总会携手。”左冲绝对丑,他还能回岳右,于是一群和尚对他吐口水,忍痛回了。潘安和左思都是又美又丑。其中一个受到人民的欢迎,而另一个则受到妇女的唾骂。世人对此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真是男版的“模仿他人”。好像什么时候都好看很重要,人都愿意欣赏美好的事物。从这两个小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外貌美是当时最重要的审美视觉。
魏晋时期的许多名人,不仅外貌出众,而且具有超然的精神和超凡的气质,因此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人们的欣赏。第十八首《余子松长不到七尺,十带而谦让》,第二十九首《林公道的汪长诗:\’他宣萱邵居\’》,第三十首《时人眼如云,婀娜如龙》,都是对当时名士气质的描述。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表现出不凡的气度,不仅可以靠自身的内在修养,还可以通过外在的服饰来改变。那时候,为了显示自己优雅自由的风度,人们常常穿着肥大宽松的衣服,长袖,带着层层丝带。虽然这种衣服在日常生活中很不方便,但上流社会的名流们并不在意,因为穿上这样的衣服,我们可以想象当风吹过的时候,宽大的袖子和裙子在风中飘动,打扮得像仙女一样,这是一幅名人的浪漫画面。
(3)眼神有神。
眼睛是一个人灵魂的窗户,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的内在性格。中国有句古话,“胸不直,则眼蹙额。”也就是说,眼睛不亮的人是不可预测的。魏晋名士特别注重一个人的眼睛,对其进行了许多口头上的赞美和描写。第六,裴凯评价王戎:“眼睛亮得像岩石下的闪电”。第十,“当国王出来的时候,说话的人说,‘眼睛在发光,如果电是从岩石里发出来的;精神是旺盛的,但身体是邪恶的。且说命王彦去见病了的裴恺。\”。王彦出来对人说:“沛凯的眼睛是明亮的,在一座山岩下闪着电光,因身体不适而恍惚。”谢安和孙绰称赞智道林黑白分明,眼睛很亮。从这三个小故事可以看出,魏晋时侵略的近义词期的人非常注重眼睛是否有神,常常形容眼睛亮如闪电。有的人眼睛明亮有神,有的人眼睛呆滞,给别人不一样的感觉。前者能使人感到自信乐观,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后者会让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所以《世说新语·容止》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魏晋士人的眼光,这是魏晋士人审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小学班级活动策划书古代女性讲究用化妆来增加美丽,胭脂水粉是女性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魏晋时期审美倾向女性化,女性化,喜欢女人的审美特征,即审美女性化,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所以男性化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爱化妆、爱穿女装主要集中在曹魏时期,尤其是南北朝的梁朝。《颜氏家训绵学》记载:“梁全盛时期,熏衣、刮须、涂脂、涂粉,无人不注意”。可见很多人都是通过扑粉和刮胡子来让袁隆平作文脸变得苍白。在人们还热衷于香火的时候,《世说新语·假谎》中说,“谢稚小的时候,身披紫香囊,双手挂。”伏香剃脸,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男性的着装是充满女人味的,这种行为在当时也是被接受和欣赏的,体现了魏晋时期一个很重要的审美特征——审美女性化。
魏晋时期注重外貌评价的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社会动荡。魏晋南北朝更迭频繁,共有14个朝代。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建立,只有37年的大一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的时代,也是社会最痛苦的时代。但是,他们是精神史上最自由、最解放、最智慧、最热情的时代,所以他们是艺术精神最伟大的时代。第二,黑暗法则。黄金起义后,内部宦官把持国家政权,外部西羌不断入侵中原,导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到了魏晋,政治更加黑暗,统治者昏庸残暴,滥杀无辜。而且政权更迭太频繁,曾经每个皇帝都有一个臣子。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家族和朝臣都不敢轻易站队,以防今天是权臣,明天可能就是新皇帝的阶下囚。残酷的现实让名人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越来越深。为了摆脱精神上的压抑和苦闷,他们不再谈论政治,转而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尤其是那些“名人”,地位贵,往往牵扯全家。社会的无常导致世人不敢随意干预政治,因为政治言论也能带来死亡。这些名人不敢再谈论国家大事,转而用其他方式转移上层统治者的注意力。所以,在名人平时的交往中,人们讨论的不再是国家大事,更多的是外貌、衣着、举止。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玄妙,万奇之门”,博大精深,精妙绝伦。【footnoteRef:1】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二百多年的乱世中,儒家思想开始失去其崇高的思想文化地位,因为儒家思想讲究三纲五常,讲究君为君,臣为臣,君为忠臣为最重要的要求。但是在这个乱世,皇帝昏庸,政治黑暗,士人开始害怕,厌倦权力游戏。此时的玄学满足了世人的思想追求,主张顺乎自然。儒学衰落,玄学崛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深感生命的珍贵,追求永恒,及时行乐,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审美女性化是魏晋士人思想解放的表现。玄学的兴起,满足了人们对更直观感受的需求,对于男性女性化的审美特征,不功利,不性感。只要男人足够漂亮,无论是阳刚的男性美还是阴柔的女性美,都是逐渐被接受的。
自东汉末年以来,对人的评价成为社会各方面的中心。充分适应了魏晋士绅的气质,强调举止仪容的精致,逐渐成为了对美的追求。它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要表达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特征化作用,从而成为人们欣赏、评价、讨论、提倡的对象。我们可以从《世说新语》中刻画的人物身上体会到。对这些人物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外貌和气度,而不是他们的才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和社会氛围,并构建了中国历史上充满个性的魏晋风度。
本文发布于:2023-04-18 00:48: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7a4d6954d1556e00623963f63983cb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世说新语容止(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世说新语容止(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