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历史中,吴三桂是个争议极大的人。
涤荡历史尘埃,洗去粉饰的铅华,现在来看吴三桂,他毫无疑问是汉奸,是民贼。
但在当时,人们眼中的吴三桂其实形象还不错,至少在吴三桂入缅甸绞杀永历帝之前,当时的读书人对吴三桂的看法还是不错的。甚至是吴三桂之后举起反清大旗,还有士人奔走相告,足见吴三桂当年给人的形象并非大奸大恶。
吴三桂的名气极大,一来是他身处乱世,身为枭雄,经历了足以史册留名的大事件。二来是文学作品的渲染。前有吴梅村的诗,“冲冠一怒为红颜”,活脱脱写出一个好色自利的形象。
后有金庸老先生写得《鹿鼎记》,小流氓韦小宝将吴三桂这个老流氓耍得团团转,胸有恶气却不得出,让读者大感畅快。更有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让人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顺朝仓促短命而扼腕叹息。
关于吴三桂的争议,当然是他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究竟是不是为红颜。
李自成杀进北京,逼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下,又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因此吴三桂向关外借来清兵,要捍卫明室,只是清兵入关之后,毁约,强行占领了大好中原。
这个说法有吴三桂给清国的信为证。吴三桂的信是这样写的: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你看,很明显吧,在信的开头,吴三桂自称是大明的臣子,请求清国“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很明显是要将李自成从北京赶走。至于赶走以后,吴三桂也说了,只要灭流寇李自成,一切好说,不光是财帛,就是分块地给满人也是可以的。
至于为什么清兵入关就来这不肯走,一赖赖了二百年,这也不能全怪吴三桂,是清兵势大难制。
持这个说法的当然很多,因为吴梅村的《圆圆曲》,对标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起点很高,又是时下热点,还能满足人们热爱八卦的心理,自然流传极快、极光。
随意从诗中摘几句: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说明一下,这几句是随手摘录,并不是连贯的。
《圆圆曲》说的是吴三桂一眼看中陈圆圆,“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但李自成进击北京,吴三桂接到北京的旨意赶回北京救援时,北京城已破,崇祯自缢,无奈只有退回山海关以观时局。
这段时间,吴三桂最挂念的人是谁呢?
当然是陈圆圆。
还是用吴三桂的书信来说话。3月22日,吴三桂给北京的老父吴襄的信中说:
“闻京城已陷,未知确否。大约城已被围,未知家口如何。望祈珍重,如可迁避出城,甚好。倘迁动,不可多带银物,埋藏为是。并祈高朱、陈妾,儿身甚强,嘱伊耐心。”
北京已经被李自成占领,吴三桂给吴襄的信,无疑会被李自成看到,但吴三桂毫无这方面的顾忌,一封信提到陈圆圆陈妾,生怕李自成看不到,当日又寄出第二封信:
“封禀后,又得探报,闯王带四十万人来攻,京城已破,如此兵势,儿实难当。拟退驻关外,倘事已不可为,飞速谕知。家口均陷城中,其势只能归降。陈妾安否,甚为念!”
第一封信要父亲埋金子,第一封信才寄出,得知了京城已破的消息,第二封信马上发出,明说为“家口”,考虑归降。两封信同一天寄出,都毫无例外的提到了陈圆圆。
埋金子,劝归降,念宠妾,活脱脱一个胸无大志的富家翁。
吴三桂在第二封信还有个细节,称李自成为“闯王”。难道不应该是叫“闯贼”才对吗?
你若是李自成,看到这样的信会怎样想?
没错,吴三桂已有归顺之意,可以劝降,而且应该优先考虑劝降!
李自成就是这么做的。
至于传言中的刘宗敏强抢陈圆圆,几乎可以认定是吴三桂单方面制造出来的“误会”,刘宗敏怎么说也是一代名将,明知吴三桂手握重兵,身处重地,怎么会等不及吴三桂进京就开始抢陈圆圆?
但不管怎样,这个“误会”直接导致了李自成的败亡。
李自成入主北京,劝降吴三桂,吴三桂反复无常,3月25日降,次日反,对父亲说“趁贼不被,攻破山海关,大获全胜,杀贼殆尽”。
4月2日降,两天后又叛变,再次偷袭李自成的受降部队。
话说,李自成也是耿直 boy,这世界若是有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还能坐稳天下的皇帝,那也太没天理了。
至于吴三桂的借口,很奇妙,就是嘱咐老父埋在地下的金银,和心心念念的陈妾陈圆圆。
在李自成和他的心腹手下看来,吴三桂不过是一个爱财好色的家伙,许以富家翁自然就能招降纳叛。然而他们都看错了吴三桂。
事实证明,吴三桂是一个极度狡猾自私又极度贪婪自利的人。武功超群的耿直 boy 李自成,注定被武力同样不弱的心机 boy吴三桂一再利用,直至覆灭。
我们来捋一下时间线,时年公元1644,岁在甲申:
3月姚贝娜 心火5日,崇祯命坐镇宁远的吴三桂火速领兵勤王。
3月18日,北京城陷。
3月19日,吴三桂到达山海关,率兵西进北京。
勤王成功,吴三桂就是董卓曹操一流的人物,挟天子,令诸侯,风光不再任何人之下。这样的机会当然是吴三桂所热衷的。
3月22日,吴三桂获悉北京城陷,崇祯殉国,退回山海关。
勤王事不可为,如何让自己和自己的部队在这样的大事件中获取最大利益?退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开始了人牲最重大的抉择,只是他可能没有公司员工培训课程想到,他的决定会改变立誓的走向。
3月25日,李自成委派接受部队与吴三桂接洽,再次看到吴三桂给老父的劝降书,因此放松对此地的关注。
3月26日,吴三桂袭击李自成的接收部队。
3月27日,吴三桂给北京老父去信,称“前日因探报刘宗敏掠去陈妾……呜呼哀哉,今生不能复见。……昨趁贼不被,攻破山海关,大获全胜,杀贼殆尽,驻军关内,一面已向清国借兵。本拟长驱直入,深恐陈妾或已回家,或刘宗敏知系儿妾,并未奸杀……故飞禀闻讯。”
在这封信中,降而复叛的吴三桂依旧用哀痛的语气书信麻痹李自成,说明自己的偷袭只是因为刘宗敏抢了他的女人,他并不愿和北京的李自成为敌。但信中用词已经不同,对李自成不称王而称“贼”。
3月28日,这封信和吴三桂叛变的消息一起传回北京。李自成认为吴三桂只是误会,陈圆圆被李自成保护得好好的,怎么会有事?李自成于是派人带上四万银两去第二次招降吴三桂。
4月2日,吴三桂又双叒叕投降了,将山海关移交李自成的部下,前明军官唐通。
4月4日,吴三桂又双叒叕叛变,回师山海关,第二次偷袭了接收部队。
写给天下人看,而不再是给李自成看,因为这时候吴三桂已经不用再敷衍李自成了。
可以说,吴三桂已经有把握在对李自成的斗争中自保。以他的关宁铁骑当然不可能打赢李自成,但吴三桂不是一个人,他还有辽东的清国!
至于京中老父和爱妾陈圆圆,以及那些埋在地底下的金银,都不再是吴三桂挂怀的。
弃子。
陈圆圆是,老父也是。
陈圆圆被吴三桂放弃,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对了,在金庸老先生的书中陈圆圆还出现过,只不过那只是小说家言了。
吴三经典历史故事桂眼中看到的是美好而远大的前程,是大丈夫的王侯事业。
4月4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信,信中说“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诸要地,诱贼速来。……以图相机剿灭。”
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
考虑到从山海关到宁远的距离,这封信至少是四天前发出的,信中有要求(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有方略(首尾夹攻),有目标(逆贼可擒)。
吴三桂再次叛出,李自成被二次戏弄,李自成是怒不可遏还是无可奈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无从知晓。
但蹊跷的是,李自成对清兵的动向似乎一无所知,只零星派人增援,攻打吴三桂,到4月13日察觉关外异动,才率大军讨伐吴三桂。
清国得知明朝灭亡,大兵南下,压向居庸关。在接到吴三桂的书信之前,多尔衮留在后方没动。
在得知吴三桂终于倒向大清之后,多尔衮没有丝毫犹豫,飞速向南,同时命令清兵向山海关移动。
4月20日,多尔衮比往居庸关绕了一圈的李自成略早赶到山海关附近。
4月21日,李自成到了山海关。次日,决定中国命运的一片石之战爆发。
雄关一片石
这是明、清、大顺三方势力、上十万人的相互绞杀,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之前的勾兑,多尔衮和吴三桂之间,不可能仅凭几封书信就达成互信。能够彼此相托性命,之前双方都进行了不少试探。
吴三桂的选择从自利的角度来看,是理智的。
首先是春节吃什么清国用了太多的明朝降将,这些人大多是当年关宁军的中坚,皇太极和多尔衮并不忌讳,同样重用,日子过得不赖。
这是一种策略,类似千金买马骨,可以让已降的将领死心塌地,更能让后来的人不会有心里负担,将投降清国当成重要选项。这个策略在吴三桂身上起作用了:
倒向李自成,前途未知。倒向多尔衮,可以预料不会太差。
其次,因为降将多是关宁军的原因,那些已经投降清国的人,是吴三桂曾经熟悉的、了解的,是他的“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
比如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他的哥哥吴三凤、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宪,都是被清国重用的明朝降将。
从这点来说,皇太极和多尔衮雄才大略,不得不服。
此前,祖大寿等人与吴三桂互有通信,多次劝降吴三桂,而吴三桂的回信并未严词拒绝,只是表示了之前与清兵打生打死,投降过去怕待遇不好的顾虑。
最后,多尔衮给吴三桂的,相比李自成给的要优厚得多。待价而沽的吴三桂在得到平西王封号以及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时,吴三桂没有犹豫,按满洲习俗剃头投降了。
吴三桂从多尔衮处得到了从李自成那里没有给他的东西,甘为先驱,从一片石一路杀到缅甸,绞灭南明,自己也成了云南的藩王,最后在衡阳称帝,“攀上事业巅峰,实现人生理想”。
历史没有假如,但可以幻想:
若是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心中所想,会不会后悔当日没有爽快答应给吴三桂一个“王”?哪怕是封为辽东王也好,让吴三桂在关外和多尔衮去拼……
吴三桂没想到的是,他再次叛变,举起大旗抗清,不光是害了在京为质子的吴应熊,害得吴氏几乎灭族,而他那个所谓的“帝”,当了五个月,怎么看都是一场十足的闹剧。
可怜因此暴得大名的陈圆圆,自始至终只是吴三桂的一枚棋子,一个并不存在的借口。
李自成和吴三桂之间,关于陈圆圆这点破事,直接将中国的历史转了一个向,走成了现在的样子——虽然大顺朝真不一定会更好,但大清已经足够让人绝望了。
在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吴三桂,像极了一个高明的演员,不露声色的计算着自己的利害得失。当一方势力只考虑自己利害得失,大义就已经只是一个旗号,一个可以随时被左右的名义。
而其他任何人和事,都是可以随意牺牲的一项“考量”。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白左的坚持也有可爱之处。
++++++++++++++++++
最后附上吴三桂给父亲吴襄的信,看这一声声泣血质问,明明是一个忠勇之士,怎么会是个反复无常的人?
事实上,小人高举正义的大旗,比什么都能迷惑人,难怪时人对吴三桂并不反感,或者说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儿三桂凭借父亲的荫蔽和谆谆教诲,得以戴罪在军中效力,日夜励志,希望能以战功报答圣上的眷爱。
正值边防危急,宁远重镇作为国家门户几乎沦陷殆尽,儿三桂正努力收复失地,还想着那贼人李自成虽然猖獗,但很快就可以被消灭,担心把时间浪费到往来于京城路上,会让两大战场都贻误了战机,所以在山海关耽误了几天。
没想到,我们的国家真的就无一人可用,拱卫京城的部队竟然望风而靡,父亲您负责掌管着御林军,精锐之师不能说势单力薄,凭借固若金汤的巍峨城墙,为什么仅仅两天时间便告失守,如此不堪一击?
就算是儿三桂率军援驰,惨败之局也早就成了事实,实在是可悲!可恨!!
我听到圣主晏驾,京城臣民被烧杀抢掠的消息,暴跳如雷,我以为父亲您一向奋勇忠义,虽然大势已去,仍会拼死反击,绝不会与贼寇共生,就算最终失败,也会刎颈于庙堂之下,身殉国难,以此鼓励儿子戴孝出征。号恸三军,仗甲复仇!哪怕战败,我也可以追随父亲与地下,这难道不是忠孝两全的美谈吗?
您怎么就能忍辱偷生,归顺敌营,心甘情愿地做出这种不仁不义的行径呢?!!!
韦孝宽善守孤城最终得胜,您没有他的才华!颜真卿深陷贼营破口大骂,您没有他的勇气!徐庶为救母亲背主投敌,终身负罪!王陵的妈妈成了项羽的人质,以自尽激励了儿子的忠义!赵苞杀敌,身在敌阵的母亲和妻子与敌同归!
可惜父亲,您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一位声名显赫的王臣,您的行为反倒比不过这些巾帼女子!!!
父亲您既然不能做忠臣,儿子我又怎么能做孝子呢?
从今天起,儿三桂就与父亲永别了!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5:1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79afec8ee176a4328f4516cbcc54538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自成和陈圆圆什么关系(陈圆圆李自成是一段什么样的情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自成和陈圆圆什么关系(陈圆圆李自成是一段什么样的情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