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档案又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2喜迎二十大国际档案日主题征文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新疆政法学院。
“鱼鳞册”与“流动的土地”—管窥馆藏鱼鳞册价值
大荔县档案馆馆藏清代、民国鱼鳞册是“镇馆”之宝之一,因其稀有珍贵,保存完好,原陕西省副省长、著名历史学家孙达仁自率团参观、题词,给予很高的评价。让我们打开这珍贵的地册,从阎敬铭创行“鱼鳞栉比”、“鱼鳞册”,管窥其在清代土地制度和明清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经济研究的价值。
1
鱼鳞册概览
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一种经过实地测绘的地籍图,是明清时期一项基本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
就年代而言,大荔县档案馆馆藏清代、民国鱼鳞册共43卷,上自清雍正年间,下到民国年间,时间跨度较长。有清朝康熙年间南乌牛村豁免地亩花名册,雍正七年(1729)《山陕定界河西河东清册》,乾隆年间(1736-1759)赵渡镇和朝邑县沿河各村地亩册、雷村界碑,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营田庄鱼鳞册,光绪二年(1876)雷村豁地粮花名册、光绪十六年(1890)步昌里八甲下鲁坡村鱼鳞正册、民国三十六年(1946)渭滨乡第五保减免水淹地亩册等。
从修造者来看,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府通过编制鱼鳞图册,进行地籍管理,据以征粮征银。民间亦有小规模的修造鱼鳞册、地册之举,用于村庄、宗族、家户的土地清丈、管理、赋税的征收。如光绪十六年(1890)朝邑县《步昌里八甲下鲁坡村鱼鳞正册》即为官方修制。此类地册可分为盖有官印的红册和民间攒造的白册两类。从地册所载土地类型而言,有些单纯记载滩地;有些地册、地籍记载村庄全部土地状况,如民国三十四年(1945)朝邑县《乌牛乡第二保各甲纳粮田赋底册》、《和衷乡第一保各甲纳粮田赋底册》等地籍即是如此。
鱼鳞册所载内容,十分丰富。地册所记以单个村庄或多个村庄为单位,有的详录一个村庄内部家户土地分配,有的细列各村滩地边界、口岸步数,如民国二十一年(1933)朝邑县《雷村照抄雍正七年山陕定界河西河东六转减名清册》等;一些地册在卷首或卷尾对村庄滩地事务多有详载,其中包含河水泛滥、河道移徙、村庄冲突、滩界划分、生产习俗等丰富的内容。一些地册附有滩地田块、黄河形势图,如朝邑县营田庄《同治五年垦地减名册》,朝邑县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雷村河东减名册、河西鱼鳞册》等,所附地图可以提供空间的直观印象,是研究清代民国黄河沿岸村庄变迁、土地移徙、地权制度及经济社会珍贵的原始资料。
2
阎敬铭攒造“鱼鳞册”
鱼鳞册源于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官府编制鱼鳞册,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馆藏民国二十年(1931)《朝邑丰图义仓记》载:“光绪十四年,阎文介以经界不正,谷禄不平,函请大吏清丈吾邑地亩,阅四稔蒇事计。阖邑共地七十七万四千三百九十五亩,有奇就中,高原为上,田平川为中田,河滩及沙硵池苑为下田,即以三壤酌定地粮八则曰:银铜铁磁滩丁垦军,统计粮额三万二三千两。又以千两为里,百两为甲计,全县共分三十三里三百三十甲,按里甲分造鱼鳞清册,载明地段亩数,粮额编列号码分存城乡备查。虽日后地有买卖,而里甲粮额号数永为定例,丝毫不能变更,经界定而赋役均。而曩时有粮无地、有地无粮及里甲紊乱之弊去矣。先是同治十三年,阎文介商诸邑宰黄照,临拟订常平新章十二条,禀准遇歉年平粜丰年公粜,永不再令乡民领纳仓谷,以免往返扰累,而往昔换仓之弊去矣,然弊去而利犹待兴也。”
光绪十四年(1888),为了使农户按土壤等级纳粮,解决负担不合理问题,同时由于土地买卖久未清理,很多农户纳粮与地亩不符,每年都为此闹纠纷。阎敬铭便建议地方清丈土地,办法是把土地划成若干方块,一一清丈,鱼鳞栉比,造成册子,一式两份,县上一份,各里(乡)一份。如有土地变卖,要办理拨粮印契手续。各里的鱼鳞册装在一个匣子里,里长交手续时,要交匣子。同时,还按土质好坏,庄稼保种保收情况,把土地分为金、银、铜、铁、锡、磁几等,以银粮为标准,予以折合。如盐碱地定为磁粮,五亩只顶银粮一亩来纳粮。
光绪年间的《朝邑县地粮总说》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朝邑县对全县土地进行清丈,耕地分为金、银、铜、铁、锡、磁几等,银地、铁地指塬地、磁地为滩地。”朝邑县民(1931)国二十年《营田庄新崩旧崩滩地册》载:“光绪十四年(1888)朝邑县对全县耕地进行清丈,凡地之在外者纳粮,流水者豁免。”
阎敬铭创行“鱼鳞册”,对朝邑全县土地进行清丈,划分沿河村庄耕地、滩地、塬地类型等级,使“经界定而赋役均”。利用鱼鳞册,解决了耕种土地纳粮负担不合理问题;避免了地界不清、土地权属变更、地亩与纳粮不符引起纠纷,也为研究清代民国土地制度和赋役征收具有重要的价值。
3
鱼鳞册里“流动的土地”
2001年,山西大学历史学博士胡英泽,先后三次我馆查阅馆藏鱼鳞册,经过两个月的查阅抄录,充分挖掘黄河滩地鱼鳞册,结合田野考察访谈,研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环境下黄河滩田下流动的土地,研究明清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使我们从中看到鱼鳞册在研究滩地地权制度、解决滩地纠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
鱼鳞册大多为黄河滩地册,胡博士用了半年时间把所有地册记载的业主占地信息录人电脑,同一本地册内相同姓名加以合并,将庙田、族田、村庄公田另外统计,获得各家各户占地面积,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时期土地面积,全面地、分层次地统计分析地权状况。
通过对鱼鳞册的分析,对滩地地权流动状况形成客观实地的研究。把滩地依据地权分为,国家所有、村社公有和家户私有,也就是官产、公产、私产。村社公有土地,比重较大,在朝邑县雷村、营田庄加里庄、辛庄等村的地册中表现突出;家户私有的土地,在朝邑县赵渡镇、东林、广济等村地册反映明显。滩地公有为主,指村社公有滩地比例较大,家户私有占地比例较小,也就是说某一田块为村社公有,按照一定标准平均分配给村庄各家户耕种。以同治五年营田庄地册为例,该村地册有《新崩场垣地册》、《新崩滩地册)《旧崩滩地册》、《一步桃园地册》、《新分四百三十步地册》、《河东垦地册》、《简明清册》、《鱼鳞册》、《垦地简明册》、《大粮地册》,类型达10卷,表明河道西侵,冲蚀土地,村庄西迁,但村庄对于河水侵蚀的土地,延续维持着各类土地转化为滩地的耕作权力。从国家田赋来看,可能大部分滩地蠲免了田赋,根据国家律例它属于国家所有的“官荒”,垦熟之后,又成为升科之地。对于村庄而言,不论入水成河还是淤出成滩,滩地是村庄土地权力自然的延伸。村庄最初的土地属于家户所有,经历了河水冲蚀、政府蠲免、村际冲突之后,滩地地权由最初的家户私有逐渐转化为村社共同所有了。
据对鱼鳞册的分析,对滩地土地计算和分配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乾隆元年(1736),朝邑县令勘查沿河各村滩地清理的数据显示,这些村庄新垦滩地面积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在滩地,一为入水地,入水地指河水淹没的滩地。据朝邑县同治五年《营田庄垦地减名册》载“乾隆二十年(1755)营田庄河西界内计地南北阔步1356步,迨入黄河入水冲崩多年,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地复滩在河东。”据同治五年(1866)〈营田庄村北社鱼鳞册〉载:同治五年村庄滩地为“波涛者十之五六”,受其影响的村庄在分配滩地时,部分田块的面积没有定数,“从北畔依次而南,始排北头号垦地及南十一号止,又从南界挑西旗角地十三分,中间余地为小官地,无定数,西俱及河。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土地计算和分配原则。一些村庄滩地采取通通畛,不计东西长短,只论南北之阔,正如康熙年间《朝邑县后志》卷八载:“一尺之地,种数十里”。一些村庄把滩地田块分为几区,部分有定数,但临河田块却无定数。
在黄河小北干流变化莫测的环境里,滩地属于不稳定的土地资源,面临河道移徙、河道游荡而挪移,面积因河身丰瘦而盈缩,村庄土地边界四至系乱不清容易引发边界争端,即使确定了清晰边界,也可能因为河水崩理,泥沙淤漫等变动因素使原有边界迷乱或发生改变,产生新的问题、冲突甚至械斗。政府要根据河道移徙造成的土地变化进行蠲免、升科,并要平息河道移徙引起的土地争端和边界纠纷,进行划界,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秩序。村社有管理滩地秩序协调内部冲突为的滩地组织。据朝邑县营田庄民国二十年《新崩旧崩滩地册》载:雷村等有滩地的9村组织龙王庙会,在处理9村滩地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光绪末年,背田庄与加里庄两村因滩地兴讼,未及定案而朝代更选。延至民国十五年,在龙王庙九村的调处说和下,将营田庄鱼鳞册中所包胥姓之地与加里鱼鳞册中之党经理地兑换耕种,永远为业,最后才解决了两村的争执。鱼鳞册是针对滩地一类不的土地资源而采用的一种比较科学、相对准确的对“流动的土地”的记录,对安定农户生产,鼓励农耕生产,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益处。
在黄河小北干流两岸的生态背景下,充分挖掘鱼鳞册所载信息,为史学家提供了研究清代民国土地制度、土地资源霍金是谁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建构之间关系,清代至民国北方乡村经济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今天黄河沿岸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黄河,心向往之
作为一名北方人,对于黄河自然是有着别样的情思。
她自西向东,奔腾不息,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在秦晋交互之地,壶口陡崖上又是倾泻而下,激起百丈浪花,声震数里,让多少华夏儿女为之卸载英文神往。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岁月中的历史变迁,更迸发着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磅礴力量。
我时常羡慕那些住在黄河附近的人们。他们可以经常领略黄河的旖旎风光,宏伟气势。更能感受母亲河日夜不息,奔流到海的不竭动力。站在高山之巅,向下俯瞰,一条蜿蜒巨龙几经流转,那汹涌澎湃的河水,时而汹涌滔天,击打着每一块顽石,又时而静悄悄的一泻千里,裹挟着泥沙,奔向东南。
每每如斯,不觉遗憾。自己虽然作为一名北方人,更确切的说是一名老陕人,但却没有去黄河边上看一看,走一走。闲时听着《黄河大合唱》那高亢的声音问道,“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心头就难免有些触动。都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以此来表明自己为人做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和立场。再看看自己,则是心未死,人未去,去黄河看看就是萦绕心头的执念,不去不行。
曾经在求学的时候,学校安排师范类的毕业生实习。有一个实习点就在山西省芮城县的风陵渡中学。对此,我是极度希望学校能将自己调配过去。因为风陵渡中学就在风陵渡口附近,正是因为风陵渡而得名。而风陵渡又是黄河上最有名的渡口,单不说它与大禹渡、茅津渡并列为黄河三大古渡,就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说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经典说辞,也能让风陵渡世人皆知。黄河岸边,风陵渡口,一位正值碧玉年华的少女,只因为见了那断臂大侠的惊世容颜,便再也忘不掉了。而又因为他许下的三枚金针之约,从此这姑娘便误了一生芳华,终生未嫁。这虽是金庸老先生杜撰,但也让人们记住了这郭襄与杨过的绝美故事,同时也更让人们知道了黄河岸边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秦晋豫三省的交通要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此诗说的就是风陵渡口,若是站在这渡口之上,眼见群山,落日余晖尽照,船夫撑舟划波而过,自有一番景象。然而世事总是不能得偿我愿,实习调配出来,我被安排去了另一个地方。至此,这去黄河岸边走一走,去风陵渡口看一看的愿望又落空了。虽不曾像郭襄那样有“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的无奈和苦楚,心中却也难免抱憾。何日能去黄河看看的执念便又加深了一层。
后来,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陕北延安。本是堪访革命故地,踏足枣园寻春,而朋友却说,既然来到陕北,何不去宜川壶口,看看黄河壶口瀑布,也好遂了你的愿?的确,这壶口瀑布就在延安宜川县的壶口乡,为秦晋两省的共有景区。黄河奔流至此,两岸夹壁高悬,河口收束如壶口,故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说法。
虽未曾亲见,但也早已有所耳闻。多少人都因为壶口瀑布而慕名前来,要一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盛景。我自然也是不例外的。据说,这黄河壶口瀑布还有八大奇观,分别是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单单听名字就已经引人入胜,若是再亲眼目睹,不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更加激发了我内心的渴望,想要了此牵挂,不再抱憾。于是,话不多说,我同意了朋友的提议。可惜的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得到消息,由于壶口冰棱封堵,已有数日不化,景区只好暂时关闭。我跟朋友只好作罢,此次亲赴黄河,目睹盛景的愿望又落空了。
若是挂念某人某物久了,想必睡着也会梦见罢。由于再次赴黄河一观的愿望落空,心中萦绕的执念愈来愈重,以导致有时候睡着都会梦见自己在黄河岸上,观浪听涛,或是撑舟渡河,中流击水,甚是快哉。不过醒来却又发觉自己还在睡塌之上,有些可笑。看来必须得把这个愿望了了,不然自己都有可能魔怔。
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在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趁着元旦与同事去了一趟韩城。这韩城也正是黄河流经之地,属黄河西岸,且有黄河最著名的景点龙门。这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大禹治水之所,处在山西河津西北与陕西韩城所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两边山石环绕,黄河居中,狭隘非常,间距不足四十米,古时流传唯有神龙可跃,故曰龙门。再者,人们所谓的“鲤鱼跃龙门”也指的是这里,旧时据传每年三月冰消,黄鲤群集于此,竞相跳跃,过者化龙,云雨随之。所以心里想着,此去断不可再错失机会。
无奈,同事慕名太史公甚久!时间不充裕,只好去了司马迁祠,未到龙门。本以为此次又是抱憾而归,但当爬上司马坡顶端,俯瞰四野时,竟眺望到了黄河。只见黄流滚滚,蜿蜒绵长,大河沃野,尽目全收。虽是远观,但那黄河的宽大豪放气势,也让人为之一震。天下有如此大河,还在我华夏大地,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傲气涌上心头。此刻,我也算得上是把这牵挂了结,也无憾了。
想来中华大地,不乏有大江大河。或许能为世界所知晓的也只有一二,但这黄河必然属其列。作为中华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儿女,从夏商周开始,产生了一系列流域文明,像半坡、裴李岗、仰韶、龙山、大汶口等,都是历史岁月的见证。人们沿河而居,沿河而兴,耕种繁衍,绵绵不绝,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演绎着历史的兴衰。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化,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符号,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身上都有她的印记,流淌着她的血液。
再看世界上的其他三大文明,不是中断就是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没有断层,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不断吸收融合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向更高方向发展。她让中华大地的文化得以延续,让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她那蓬勃的朝气,坚韧的躯体,实在无愧于母亲河这一称号。
沧桑岁月,黄河劲流。当下的中国也正如黄河那蓬勃气势不断崛起,尤其黄河周围经济区更是快速发展。秦晋两省亦是互利共赢,快马加鞭,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共享黄河的旅游资源,将秦晋之美示于天下。不论是风陵古渡,还是壶口瀑布,抑或是黄河龙门等多个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合力共建,共同塑造,以黄河之壮阔诠释国力之雄壮,以黄河之生气诠释民族之朝气,以黄河之俊美诠释中国之大美。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兴,以此让世人倾之慕之,心向往之,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忘却的执念。
大河风光,万千气象。此次这一睹黄河,或许自己就成了真正的勇士,也算实现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说辞。既知晓了风陵古渡绝美故事,也憧憬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既领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也感受到了“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情。让这久久萦绕心头的执念终于放下,让这躁动的心也暂时收了收。
用扶贫档案绘出小康画卷
福地岭村是茂名市电白区罗坑镇东北部的一个小村,距电白市区70公里,地处偏远,尽管道路勉强修通,但贫困落后的巨大惯性仍然停留在村中。村内水利设施残旧老化失修,种植结构传统单一、科技含量低,产销关系脱节,留守村民老弱病残多,缺乏强劳动力,意外伤残、疾病问题压倒了一个个家庭。
过去四年,茂名联通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及完成年度减贫任务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危房改造、就业培训等专项扶贫项目,实现福地岭村包联贫困户全面脱贫摘帽。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茂名联通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和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的要求,积极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把扶贫重任扛在肩头,努力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同时,选任能干事、有担当的驻村干部深入扶贫攻坚第一线,驻村干部林海深就是其中一人。他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聪明与才智、汗水与泪水,抛洒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产业扶贫成为一个流行词。茂名联通和当地政府同谋共划,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聚焦特色农产品,引进广西优良柑橘品种“滑皮金桔”,打造30亩“冰糖金桔”项目种植基地,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能力。同时,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在福地岭小学楼顶、文化广场楼顶、福地岭村委会楼顶、罗坑镇河尾山林场楼顶共建设完成1030平方米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保证贫困户获得收益分红,闯出一条高质量稳定脱贫的新路子。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各项工作扶贫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丰硕成果,福地岭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雨污分流管、广德好心文化广场、宣传栏、路灯等相关设施和场所已基本配备齐全,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他还充分利用公司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和自身专业技能,让福地岭村实现电视信号、宽带及4G网络全覆盖,带领村民跨进5G新时代。林海深与当地群众共同谱写了精准扶贫的华彩乐章,福地岭村因此重获新生。
“精准扶贫要抓好档案管理。”林海深说。扶贫工作中,他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并设置专柜管理。一方面,做好贫困户一户一档的纸质资料,包括申请书、信息采集表、户口簿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贫困户相片、帮扶记录簿、项目资料、低保五保证等。另一方面,做好村级档案资料,通过“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建档立卡,完成贫困户年度计划,录入每月收入、帮扶动态等情况,及时更新数据,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这些档案资料和新旧照片,是福地岭村四年来的脱贫攻坚历程的缩影,更是小康路的真实见证。
龙交人和他们的文化园
早在前几年,人们一提起龙交,就会说起棋盘山、旺龙寨和龙交文化园。那会儿这三张名片已经是龙交的三个标签。
第一次参观文化园,是在2017年“槐花节”过后随市作协的作家们去棋盘山采风返回途中顺道而去的。去之前,文友们都说,不过是一个乡里建的文化园,估计没有多少看头,因为行程中有安排,不去也不好。没想到,当时安排了半小时参观时间,可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还是忙着拍照、询问、观赏,没有人愿意走。乡政府灶上准备好了便饭,打电话催了好几回,参观的人才陆陆续续走出来。那天,一行人愣是把中午饭延迟到下午四点半。仅以一乡之力打造的文化园以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档次之高,震撼了所有参观的县内外文友们。
前几天再进文化园,是随本县文学群文友们一同去采风的。我们有宽裕的时间看展品听讲解。注入新鲜血液的文化园,以它的清雅、广博、厚重,再一次震撼了同去的文友们。
说起建馆初衷,永东书记打开了话匣子。2013年3月8日,他走马上任龙交乡党委书记,同年5月,他和登亮乡长一同登上石楼屋脊棋盘山。登高望远,棋盘山秀丽的自然景观、大马坪徜徉的群牛骏马、“黄云耸秀”的秀美景色、还有诸多神话传说深深震撼了他。龙交乡是个山高地陡,道路崎岖的贫困乡,而且位处深山毫无区位优势,如果依托棋盘山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不正是龙交经济起飞的一大抓手吗?可转念一想,觉得仅靠此项产业支撑全乡整体脱贫似乎还有些势单力薄。
永东书记是唐朝名将郭子仪56代后人,他们兄弟三人在文化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石楼人称为“郭氏三杰”。老大永红是目前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老三永升办的“石楼档案”公众号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所以他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文化气息,从上任那天起,他就思谋着要在龙交干一件很文化的大事情。一线工作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实干,既是工作作风,也是工作方法,摒弃形式主义,脚踏实地,才能给老百姓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全面脱贫的历史重任。
那究竟从何抓起呢,经过反复调研,他认为,兴产业、强基础,强化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扶贫应先扶志,强化文化软实力更需先行。于是他决定先筹建一个民俗文化展馆,从思想上焕发人们不甘落后,奋勇创业的精神意志。
13年到15年,他用两年的时间策划、收集、归类,做了很多筹备工作。2015年,“反腐倡廉”进入关键阶段,当时纪检委也着力推进石楼县的廉政工作,并把龙交当成一个工作点。这项工作激活永东书记敏锐的意识,他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从廉政文化入手,把廉政文化主题纳入了龙交文化园之中,使全园以“廉石”为核心,围绕中央、省、市、县廉政建设要求,从廉政传承、红色传承、民俗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品牌等主题入手建馆。使各种正能量在这里实现了空前的契合与凝聚。
2015年10月15日,县里举办的“廉政现场会”在龙交文化园廉政馆内举行,县委领导及各界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更坚定了他做大做强龙交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龙交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其民俗的发展与变迁见证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近几年,旧村改造,老窑洞翻新拆建,许多老物件扔了毁了实在可惜,再不保存就再也没有了。建民俗馆能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遗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后辈们了解传统文化,并自觉的加入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于是同年11月,民俗馆建成。馆内设置社交礼仪、红色记忆、乡村记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六个展区,四千多件藏品。通过图片与实物结合,让参观者在这里触摸到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让后辈子孙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强烈反差。
2016年又增建了教育馆、中医药馆、德馨馆、艺术馆。2017年12月,又建起龙交精神馆。
说到建龙交精神馆,永东书记深有感慨。他自上任以来,喜欢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每到一处,总是见不少村民“靠着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整乡脱贫,就必须以“龙交精神”来激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经反复推敲总结,他们把龙交精神归纳为:”敢为人先,大气仗义,崇群同心,实干善成”这十六个字。2017年年底,文化园内廉政馆的部分展品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精神馆的建成,更加鼓舞激励了龙交人的干劲和斗志,他们上下齐心,精诚团结,为龙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龙交文化园规模宏大、展品数量众多,着实震撼了所有去参观过的人。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么多展品竟完全来自众筹,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
民俗馆内有一件极为珍贵的展品:第一套人民币和民国时期的纸币。这件展品的所有者是当时龙交信用社的一个工作人员,他得知永东书记建起文化园,就把自己珍藏的这一套钱币拿了过来,可是这套钱币实在价格太高,永东书记不敢接受,最后达成协议:钱币在馆内展出,但所有权还归原主人所有。
文友羡慕颜回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酷爱收藏。他收藏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几乎当时市面上所有的香烟盒四百多件,其中还有不少未开包装的整盒香烟。2017年,去参观过文化园之后,一直想把自己的珍藏捐给文化园,这个心愿终于在今年二月份完成。
最让永东书记感动的是,民俗馆内三千多件展品,大到古旧家俱,小到生产生活用品、文革挂镜,都是淳朴的龙交乡的群众们无偿捐赠,乡政府没有花过一分钱。还有一些展品是在外工作的龙交人听到龙交建起了自己文化园,也纷纷加入了捐赠展品的行列。现就职于山西省高速部门,老家在德义河的冯小云,把自己珍藏的精美根雕和奇石捐了出来,以表示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园的支持。永东书记说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要说最费功夫和精力,还要数中医药馆了。永东书记说他在2013年刚上任去棋盘山时,正好碰上县卫生局的闫保平带领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在棋盘山进行中药材普查,他当时还没想起要建中医药材馆,只是觉得肯定能用上,就委托闫保平把所采的药材给他一份。后来建起文化园以后,他觉得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应该挖掘和传承下去。于是,他就把采来的中药材标本进行装框保存,陈列到中医馆内。有一次,药材公司经理呼振国前来参观,深受感染,就问永东书记,需要他为中医馆做点什么?这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件中药材标本下面用小瓶瓶包装的实物中药材。
永东书记说,现在在龙交无偿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成为龙交人引以为傲的一种奉献精神并且这种态势有增无减,从刚开始的党员干部带头捐赠到现在群众主动捐赠。艺术馆的所有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都是他的亲戚朋友们免费捐赠。他的书法家大哥永红不知免费为他提供了多少墨宝;他朋友刘亚军把珍藏的已经装裱好的宋彬老先生的字无偿提供给他;渊虹抱来一大西安艺考培训堆剪纸绘画作品。凡是熟识的、慕名的只要自己有适合的展品,都给他无偿捐赠过来。
淳朴的民风积淀,使龙交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发扬,为龙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交的小米核桃走向市场,旺龙寨休闲娱乐场建成,丰泰养驴场做大,蔬菜加工厂建成,龙泉酒进入市场,吕梁山泉进入千家万户,西红柿辣椒酱打出自己的品牌,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以棋盘山为主的旅游景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中……龙交乡整乡脱贫奔小康已指日可待,不再是梦了!
永东书记看着说的轻描淡写,其实建设过程极不容易。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难的问题。201梵高的画值多少钱5年初起建馆,最小规模也得十几万。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多东西尽量就地取材,为的是省钱。那块刻了“廉石”的大石头,是他们修路时发现的,当时觉得形状奇特,状似元宝,就把他拉回来,倒立于大院内。“廉石”两个字是他大哥永红免费亲情所赠,就是刻字花了一点钱。其他方面是能省则省,能不花就坚决不花。好在所有展品都是无偿捐赠,要不以龙交一乡之力,很难做成这件大事。
第二难就是展馆问题难解决,要重新修建,没有个几百万想也别想。所以2013年他一上任,就开始思谋建一所属于龙交自己的文化园,只是苦于没有展馆。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直到2015年才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建“龙交精神馆”也是如此,也就一直搁置。2017年,紧邻龙交的寨子村新建了党员活动室,原来旧的活动室空置,正好又提供了一个场地,“龙交精神馆”才得以完成,文化园内廉政馆的一部分内容也移至“龙交精神馆”展出,给文化园腾出一部分展柜,原先收藏的很多展品才进去民俗馆,找到了自己的家。
第三难是展品的来源。原来想着老旧物件不好收集,所以永东书记号召先从党员干部带头捐赠,没想到龙交建起文化园的消息一传开,首先是龙交本土的群众纷纷把自家的老旧家具家什拿了过来,其他地方的熟人朋友,慕名而来的陌生人也捐了不少。各方人士的倾力奉献,“龙交文化园”终于在黄土高原深处的这个山沟沟里亮相了。
文化园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我县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个空白,还及时挽救了不被社会所重视的“乡土文化”,打造了一个集教育、欣赏与普及为一体的文化园地,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方面为有着几千年历史底蕴的古县建设精神文明开了一个先河,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模板;另一方面为团结全乡人民、争为家乡做贡献起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加大了共同建设家乡的信心与勇气。
精神不朽,文化永存!愿龙交文化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成为我们全县人民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
档案情
对于档案和档案工作,人们似乎不怎看重,说不屑一顾,是言之过重;说另眼相看,则是高抬。反正在人们的眼里,总是一种不以为然的存在。这与档案的性质有关,也与人们的认知有关。特别是在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其不被重视,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往往是这样,只有经过事实的“现身说法”,方可改变错误的观念,才能得出正确的知见。否则在固化的认知里,别人说的天花乱坠,自己也不会轻易改变的。
记得十多年前,村里要出一本村志,要写爷爷的回忆性文章。可当时爷爷去世也好几年了,大姑对爷爷的履历也记得断断续续。可要写一个人一生的事迹,必须得有真实的工作生活经历才行啊!爷爷叫张成武,是老革命,老党员,曾参加过解放大西北,在石楼、隰县多个单位工作过,1988年光荣退休。可与爷爷一同工作生活过的老也大多过世,即使就是找到老,也寻问不来多少信息,根本不足以对爷爷一生工作生活的全面回顾。
我们以试一试的心情找到了县档案局。当办完调阅手续,见到了爷爷的厚厚的一本蓝皮档案时,让我们如获至宝,心情十分激动。不仅找到了我们需要的资料,还找到了不少“意外”。比如有爷爷的一张二十多岁时的相片,姑姑说她从末见过,也不知爷爷年轻时是如此的英俊;见到了爷爷因为去龙台村下乡,接受了村里人给的五斤小米写的检讨书;还见到了爷爷在“三反”时在黄纸上写的自查书……见字如面,睹物思情,一种对亲人的怀念,让大姑几乎哽咽了……从档案馆出来,大姑一直念叼:“这咯要好好感谢人家档案馆了……”
这件事后,使我对档案的重要性有了很大的认识。可要从心理上重视它、敬重它,还得从自己成了单位的档案员说起。由于单位缺人手,阴差阳错地当上了一名档案员。在自己浅薄的认识里,总觉得是“大材小用”,不就是拿钥匙查资料、整理资料入档,还能有啥?心理早就有了应付的思想。
可就在我当上档案员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情,又刷新了我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一位调离我单位好多年的老要退休时,无法确切证明他是那一年参加工作的。他前后工作了五、六个单位,不知是原来就没有证明,还是后来遗失,反正目前档案里没有相关的资料。没有了具体的参加工作年限,单位是不好给退休的,或者说是退休后的相关待遇是不好计算的。
他抱着一种微茫的希望找到我时,我费了一个多小时便找到了当年录用他时的“会议纪要”,这令他大喜过望,高兴不已。他多日奔波、无处寻觅的煎熬终于可以解决了!虽然不是正式参加工作的证据,但也足以说明他就是那个年月参加工作的。加之再盖上单位的公章,足以证明问题的。他说了好多感谢的话,中午还要请我们吃饭。后来我想,这张档案,对单位、档案员来说是件小事,可对于他个人来说便是件大事,而且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事情。至今我都记得,他握手时的那份真诚的谢意来。
去年,机关档案室升级相关设施,对部分档案进行了重新整理。我无意间发现了我二十多年前的高考试卷,让我感慨不已。仿佛是见到了久别的故人,是那样的亲切。让我眼前一亮,心潮翻滚。就因为它,我改变了命运,从农村走向了城里;就因为它,我不再受心理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捧着这发黄的档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经过了这几件事情,完全改变了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对自己所肩负的工作有了一种神圣感与敬重感。也对这份工作开始热爱起来,不再是那样的应付与推托。也觉得存在挡案柜里的资料,也不再那么冷漠与无情了。好像每一份档案,都有了温度,都有了一份浓浓的情怀。
重视档案,敬重档案,人人有责。因为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档案事业,社会文明的传承更离不开档案的传承!
【2022喜迎二十大国际档案日主题征文范文5篇】
本文发布于:2023-04-18 10:4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74a47770790769aeda362945d246d3da.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2喜迎二十大国际档案日主题征文范文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2喜迎二十大国际档案日主题征文范文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