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磁矩
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原子核是由中子与质子组成。质
子与中子数为偶数的核,其自旋量子数I=0,没有自旋现象。质子与中子数其
中之一为奇数I≠0(质子数与中子数都为奇数的I=半整数),具有自旋现象,
例如
I≠0的核有自旋运动,并且核带有一定的正电荷。这些电荷也围绕着自旋
轴旋转,从而产生循环电流,循环电流就会产生磁场。因此凡是I≠0的原子核
都会产生磁矩。I=1/2的原子核,类似于电荷均匀分布在表面的球体。而I=1
或I等于1/2整数倍的原子核,电荷分布不是球形对称的,一般用原子核的电四
极矩来度量原子核中电荷分布离开球形对称的程度。
二、核磁共振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磁性核(I≠0)在外加磁场(B
0
)中的自旋取向不是任
意的,而是量子化的,共有(2I+1)种取向。可由磁量子数m表示。m=1,I=-1,...
(-I+1)、-I。如下图所示:
核的自旋角动量(P)在Z轴上的投影P
z
也只能取不连续的数值。
(3.3)
与P
z
相应的核磁矩在Z轴上的投影为
z
,(3.4)
磁矩与磁场相互相用能为E,E=-
z
B
0
(3.5)
(3.6)
由量子力学老公英语 的选律可知,只有△m=1的跃迀才是允许跃迁。所以相邻两
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3.7)
(3.7)式表明,△E与外加磁场B
0
的强度有关,△E随B
0
场强的增大而增
大(见图3.2)
在B
0
中,自旋核绕其自旋轴(与磁矩方向一致)旋转,而自旋轴既与B
0
场保持一夹角又绕B
0
场进动餐叉的英文 ,称Larmor进动(图3.3),类似于陀螺在重力
场中的进动。核的进动频率由(3.8)式决定。
(3.8)
若在与B
0
垂直的方向上加一个交变场B
1
(称射频场),其频率为v1。当v1=v2
时,自旋核会收射频的能量,由低能态跃迀到高能态(核自旋发生倒转),这种
现象称为核磁共振吸收。由3.7式及△E=hv得:
(3.创意是什么 9)
同一种核,y为一常数,B
0
场强度增大,其共振频率v也增大。对于1H,当
B
0
=1.4T梨英语 G时,v=60MHZ;当B
0
=2.3TG时,v=100MHz(1TG=10
4
高斯,1MHz=106
赫兹)
B
0
相同,不同的自旋核因y值不同,其共振频率亦不同。如B
0
=2.3TG时,
1H(100MHz),19F(94MHz),31P(40.5MHz),13C(25MHz)
三、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谱线的各谱线的数目及各谱线出现的位置,取决于被测原子核周围
的化学环境,即决定于样品的结构与性质。因此研究谱线的数目与位置,对物质
结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这种在分子中处在不同化学环境的磁性核的共振频率
Hz的差异,称为化学位移。
1、化学位年禧 移产生的原因
实际上,分子中的核是由电子包围着的,对核形成磁屏蔽。相同的核在
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相同,所以各磁性核的共振频率会有极微小的差
别。也就是说,有机化合物在外磁场作用下,核外电子云感应出的电子环
流,产生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Bi,如下图。感应磁场Bi的大小
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感应磁场与外磁场一起作用于磁核,这嗤之以鼻什么意思 时磁核实际
所受到的磁场强度为Bn
Bn=Bo-Bi=Bo-Bo=(1-)Bo
式中称为屏蔽常数,它包括核周围各种各样的因素对核实受磁场强度
的影响,是特定核所处化学环境的反映。
2、化学位移的量度
按照IUPAC规定:(1)化学位移一律用表示
(2)用TMS的共振位移为原点,左为正,右为内环境的组成 负,单位
为Hz
(有机化合物负的较少,如三元环)
化学位移普遍采用无量纲的值表示,的定义为:
上两式表示的化学位移的定义是等同的。用表示的化学位移与外磁
场强度无关。因此样品中某一磁核,在不同的磁场强度的核磁共振仪上所
得到的值都相同。
例如:有60MHz的仪器测定样品中某一核的共振频率比标准物质低
60Hz,即化学位移为60Hz,用值表示则为
这个样品在100MHz仪器上测得的波谱,其化学位移为100Hz,但值仍
为1ppm即
3、自旋-自旋偶合
将磁性核放在磁场中,根据塞曼效应它们要分裂。凡是I=1/2的核,
核磁矩在外磁场中有两种取向,一种与外磁场方向大体平行,另一种与外
磁场大体反平行。与外磁场平行使核的自旋能量升高,而与外磁场反平行,
则使核的自旋能量降低,从而把核的共振信号分裂为两重峰:
自旋偶合:核的空间磁性传递(干扰)
偶合常数:通过化学键所传递的偶合(结构)信息,其值大小与外加磁场
强度及测试条件无关。用J表示(单位Hz)
现在根据上述原理来确定甲基基团-CH
3
中三个1H对碳十三的偶合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2:0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722588154295ebe7bb57c50c34898ac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共振原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共振原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