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和实词
一、课前热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
.
胡深同师王毅。天性孝友。父殁,
未葬,火焚其庐。溢搏颡吁天,火至柩所而灭。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
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
.
屈。至夜绐
.
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
官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①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
言,檄止兵,留溢幕下。后论功累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溢曰:“吾所将皆乡里子弟,肝
脑涂地,而吾独取功名,弗忍也。”辞不受。以义兵属
.
其子存道,退隐匡山。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
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
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
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
余党悉定。时温州茗洋贼为患,溢命子存道捕斩之。朱亮祖取温州,军中颇掠子女,溢
悉籍
.
还其家。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
.
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
文忠之
.
征闽也,存道以所部乡兵万五千人从。闽平,诏存道共享上网 以所部从海道北征。溢持不
可,曰:“乡兵皆农民,许以事平归农,今复调之,是不信也。”帝不怿。既而奏曰:“兵
已入闽者,俾还乡里。昔尝叛逆之民,宜籍为军,使北上,一举而
.
恩威著矣。”帝喜曰:
“孰谓儒者迂阔哉!然非先生一行,无能办者。”溢行至处州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饮酒原文 上章乞
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选自《明
史列传第十六》,有改动)
注解:①石抹宜孙:元朝将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
..
的一项是()(3分)
A.至夜绐
.
守者脱归绐:等待。
B.以义兵属
.
其子存道属:托付。
C.溢悉籍
.
还其家籍:登记。
D.时廷臣伺
.
帝意伺:观察,揣摩。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
的一组是()(3分)
A.弱冠,与
.
胡深同师王毅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
B.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
.
屈
太尉始为
.
泾州刺史时
C.一举而
.
恩威著矣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
.
听细说
D.文忠之
.
征闽也,存道以所部乡兵万五千人从
师道之
.
不传也久矣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3分)
A.章溢为人非常孝顺,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大火烧到了存放灵柩的草屋。章溢拍头
向天呼喊,结果大火烧到了灵柩存放的地方就熄灭了。
B.蕲州、黄州的强盗侵犯龙泉,章溢被他正能量的书 们抓住后,坚决不投降。不久,官府带兵
前来,打败强盗,把他解救出来,章溢反而为强盗说情。
C.章溢对待自己的手下十分友爱,他在被任命为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时,还顾念着家
乡带出的义兵,不忍心独享功劳,最后推辞不去就职。
D.章溢为官能够顾全大局,体恤民情,他反对大臣们对百姓采取严厉苛刻的措施,
在处理入闽乡兵一事上恩威并重,得到了太祖的赞许。
8.断句。(3分)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溢行至处州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
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3分)
②乡兵皆农民,许以事平归农,今复调之,是不信也。(3分)
(2)《弟子规》有言:“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你觉得章溢是个孝子
吗?请引用原文字句或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4分)
一、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
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名家写景散文 ”。
例: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
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夫战,勇气也。
(11)“……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c对话省:例(此)忠幼儿园个案 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三)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
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
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
有隐逸气质的花”
2.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
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
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
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
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托
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车辆安全 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
后置。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天子为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见”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二、文言实词
(一)判断实词的几种方法。
1、形训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掌握文言文实词的词
义提供了帮助。
例句:天津市高考题: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
信是会意字,说文解字: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引申
为“真实、真的”,故该项中解释为“相信”是错误的。
例句: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棹”是木字旁,与树木有关,再联系后文的
“桨”,可见棹是一种划船的工具,译为“船桨“。
2、代入法:
例句: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取)“舅舅夺取母亲的守节之志。“搭配不当,应为”
改变守节之志“。
3、联想想象法:
例句:公仰视木顾使者曰。看到顾字,我们联想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
顾召赵御史书曰。”该句中的“顾”字是“回头看”的意思。
4、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节后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
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
易推出繁难。
例如:赋形受质资质
该句中,“赋”和“受”对举,“形”和“质”对举。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形(形体)
的意义,推断出与之相对的“质”的意义,应当为“实体、本质”,所以该项“资质”的
解释是错误的。
例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前后两个句式一样,“夷”对应后面的“险”,“近”对应后面的“远”,由此可推断,
“夷”是“平坦”的意思。
5、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
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例如:安徽省高考题: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通过对“资”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资生”是一个动宾短语,“生活、
生命”为名词,充当“资”的宾语,“资”应是动词,而该项却把“资”解释为名词“资
财”。据此可以推断出该项的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为动词“资助,帮助”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吾与子”是主语,“于江渚之上”是介宾短语做状语,里面缺少谓语动词,所以“樵”
只能是“砍柴”的意思。
6、通假推断法:
例句: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有“反转”,“相反”,“向北”,“背叛”“反思”“反
而”等义项,代入之后不符合逻辑,我们可以想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反”字可以通“返”,“返回”的意思。
7、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述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
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
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如天津市高考题:南迫洛阳迫逼迫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
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
释为逼近衡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与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和语境的,因为逼迫的
对象应为“人”,而该项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8、成语推断法
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助树枝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
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
例如:福建省高考题:今姑贷汝贷借给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课推断贷为“宽恕,饶恕”,故该项的解释为“借给”是错误的。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
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
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
之义。
2、名词作状语
(1)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
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
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
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
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
“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
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
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3)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
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
词相连接。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
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
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
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
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
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5、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
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
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6、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
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
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
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
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
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
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7、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名词带宾语,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为……”。例如:
(1)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动词,死亡,在这里是为
动用法,为……而死)(《陈涉世家》)
(2)名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丧事,在这里是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寡人之于国也》)
五、作业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
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
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
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
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
《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
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
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
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
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朝对什么 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
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
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
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
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
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
B.将论囚论:讨
论
C.持府县短长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口以讽谏
A.①且②则③所B.①以②于③因
C.①且②则③因D.①以②于③所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8:59: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6fd6ad8f0590662def53e1448b6085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胡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胡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