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阐释: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
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1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2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1,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2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
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例1(答案):“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了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例2(答案):“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空间几何,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赏析动词
例:饮酒(其五)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这首诗中为何用“见”南山而不用“望”字?
答:1.“见”指的是无意识看见,“望”指的是有意识地远眺。(解释本义)
2.诗中用“见”字写出了诗人辞官归隐后与自然天地、山水田园浑然一体的情形。(语境效果)
3.更能体现诗人悠然的心境。(结合主旨)
赏析叠词形容词
例: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题:赏析“历历”“萋萋”的表达效果。
答:1.“历历”是树木清晰可见的样子;“萋萋”形容花草长势茂盛。(解释本义)
2.诗人用这两个叠词写出了风和日丽的天气里,登楼所见的清晰、明丽之景。(语境效果)
3.登楼的喜悦与下文写游子思乡的愁绪形成了强烈反差。(挖掘情感,结合全诗主旨)
赏析双关形容词
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中“凄凉”一词。
答:1.“凄凉”字面上指被贬谪之地的偏僻、荒凉。(表面含义)
2.实际上其中还隐含着诗人被贬后心境的辛酸和悲凉。(深层含义)
3.表达诗人被贬后的愤愤不平之情。(结合主旨情感)
赏析虚词
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唐 ]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题:品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的“独”字。
答:1.“独”是只有、仅有的意思。(本义)
2.在诗中诗人通过“独”字表达了“只要天下的寒士都能住进广厦,即使只有我自己的茅屋被吹破,我也心满意足”之意。(语境效果)
3.表达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结合主旨)
赏析手法
提问方式
①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公式
公式: 释义+手法(修辞或表现)+表达诗人的情感?
模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运用了 的手法,生动的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炼字常用的表现手法: 拟人、渲染、烘托、对比、对偶、以动衬静,化静为动,情景交融等。
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横”“拥”分别是横陈、阻塞的意思,云横雪拥,境界雄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横”与“拥”既写路途艰难,亦写仕途险恶,借景抒情,情悲且壮,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系家人的愁苦悲戚的心绪和深感前途渺茫的抑郁与忧思。
实战演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唐 ]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品析“怀旧空吟闻笛赋”一句中为何用“闻”而不用“听”?
参考答案:1.“闻”更倾向于不经意间听到。“听”则更像是有意、有目的的行为。(本义)
2.“闻”字更符合诗人在遭贬谪之后不经意间听到熟悉的笛声而勾起对昔日友人的怀念的情形。(语境效果)
3.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之情。(结合主旨)
2.次北固山下
[ 唐 ]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品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阔”和“悬”二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阔”指开阔。“悬”指笔直高挂。(本义)
2.“阔”写出了春潮上涨,两岸开阔,一望无际的景色。“悬”写出了江风和缓、船帆高挂的状态。这两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平野开阔、风平浪静的景色。(语境效果)
3.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之情。(结合主旨)
3.渔家傲·秋思
[背诵英文 宋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悠悠”指羌管发出的悠扬、凄切之声。(本义)
2.以“悠悠”二字,烘托出战地秋夜的凄清。(语境效果)
3.表达词人思乡忧国两只老虎电子琴谱的愁思之沉重。(结合主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唐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问题:如何理解“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的“愁”字。
参考答案:1.“愁”表面上是形容下雪天乌云厚重的样子。(表层义)
2.实际上还写的是诗人担忧友人愁绪的浓重。(深层义)
3.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结合主旨)
5.渔家傲·秋思
[ 宋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品析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一”和“万”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一”极写饮酒少。“万”极写路途遥远。(本义)
2.强调了仅一杯酒就能够勾起边疆将士们对万里之外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语境效果)
3.表达了词人和将士们的思想之苦。(结合主旨)
6.水春节不回家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细菌有线粒体吗[ 宋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题:品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但”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但”是“只”的意思。(本义)
2.用在此处表明了词人虽然不能与亲人相聚,却只希望天下人都能长长久久、平平安安,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语境效果)
3.表达了作者心系天下,乐观而豁达的情怀。(结合主旨)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15:2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6f5964844d6cc07252d1556018f8828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燕然勒石的典故概括).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燕然勒石的典故概括).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