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浚县大伾山

更新时间:2023-03-15 17:37:15 阅读: 评论:0

什么是读后感-幼儿教育观

浚县大伾山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健美器械)

河洛地理:永济渠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示意图

在很多人心目中,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骄奢淫逸,正是因为他

开凿运河、三征辽东,最终激起民变,葬送了隋王朝的基业。

隋王朝的灭亡,确实与三征辽东有关,而兴兵辽东的前提,则是

开凿隋唐大运河的北线——永济渠。

据《隋书》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将兴辽东之役,

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两年之后,他又开江南河,南

抵余杭(今杭州)。至此,以洛阳为中心的“人”字形隋唐大运河正式形

成。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乘龙舟从江都(今扬州)北上,经通

济渠至洛口,渡黄河入永济渠,只用两个月时间就抵达涿郡(今北京),

拉开了三征辽东的序幕。

当时,辽东被高句丽占据。高句丽对隋王朝叛服不定,且无人臣

之礼,不时侵扰边境。隋炀帝遂在涿郡集结大军,并征发江淮以南的

民夫及船只,转运洛口仓、黎阳仓的漕粮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

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

大沙河流经焦作城区

然而,隋炀帝三征辽东以惨败告终,还造成了“耕稼失时,田畴

多荒”,农民起义越来越多,直接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隋亡之后,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再征辽东,也是派大军从洛阳出

发,沿永济渠前往涿郡中转,涿郡的军事地位越来越重要。元代之后,

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及文化中心。

据《隋书》等记载,永济渠在河南境内可分为两段。南段为引沁

水南达黄河,在洛口与通济渠相接;北段则引丹水、淇水等,并借用

了曹操开凿的白沟故道。

明代之后,永济渠又称卫河。由于泥沙淤积、黄河改道等原因,

它的源头与河道也发生了改变。不过,那些沿岸的运河名城,不会忘

记永济渠的故事,承载了关于永济渠的记忆。

沁河蜿蜒汇入黄河

壹沁河入黄河处

《隋书》中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

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也就是说,

永济渠的渠首在沁河入黄河处,南对洛口。

所谓洛口,就是伊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也是通济渠从西苑“达

于河”的地方。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在这里修建了大型粮

仓,就是洛口仓。

沁河发源于山西,穿太行山至济源、沁阳、博爱等,在武陟折向

东南,经小岩村注入黄河。

小岩村,过去称小原村。明代周梦旸在《水部备考》中称:“沁

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

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地也。”

沁河连通黄河后,南与通济渠相接,洛口仓的漕粮可向北转运。

在沁河东岸,人们再引水向东北流入卫河,进入白沟,基本实现了这

一段大运河的南北贯通。

不过,后来沁河、黄河淤塞严重,永济渠南段曾遭废弃,这一带

的运河故道已很难寻觅。

霞光洒在大沙河上

贰运河源头与运粮河

沁河淤塞后,永济渠改道,名称几经更迭,源头也变得复杂起来。

今天,人们通常称永济渠为卫河。清嘉庆年间成书的《畿辅安澜

志》记载:“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亦曰宿胥渎,

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

卫河得名与春秋卫地有关。关于它的源头,常见的说法有三个。

一是丹河。丹河是沁河最大的支流,它从太行山流出,经博爱、

武陟等地汇入卫河。

二是大沙河。大沙河与丹水相近,也是源出太行山,经博爱等地

汇入卫河。

三是百门泉,也称百泉。它位于辉县西北两公里处,北宋时永济

渠改称御河,曾以百门泉作为源头。

无论丹河还是大沙河,从博爱到入卫河这一段都被人们称为运粮

河,这也是永济渠漕运功能的体现吧。

卫河流经淇门村

叁淇门村与“三河口”

据《三国志》记载,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北征袁尚、

讨伐乌桓时,曾“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

白沟是永济渠的前身,后称卫河,而曹操“遏淇水入白沟”的地

方,就在今天的浚县淇门。

淇门位于浚县西南,与卫辉交界。它因地处淇河入卫河口而得名,

曾是繁华的官道渡口和驿站码头。

今天,这儿是一个安静的村庄。淇河、卫河与共产主义渠在村北

交汇,当地人称“三河口”。

古色古香升仙塔

除了河流交汇,淇门村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升仙塔。相传全真四

子曾在这里归隐,并留下一通四仙碑,刻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

年)。

有意思的是,淇河原本是注入黄河的,属黄河支流。曹操“遏淇

水入白沟”后,淇河汇入卫河,最后注入海河,也就成了海河支流。

永济渠流经浚县古城

肆运河畔的浚县古城

浚县古称黎阳,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济渠

从其中穿过,留下不少古迹,如浚县古城、云溪桥、大伾山石佛、黎

阳仓遗址等。

浚县古城位于永济渠畔,渠上有始建于明代的云溪桥,就在西城

门外。城中有一座高耸的文治阁,俗称钟鼓楼,重修于清代,是古城

的标志性建筑。

对很多人来说,知道浚县,是从正月的浚县庙会开始的。庙会热

闹非凡,到处可见泥咕咕、柳编等传统手工艺品,让人流连忘返。

大伾山石佛是浚县的著名景观。上古时期,黄河流经这里,《尚

书·禹贡》中有大禹“东过洛汭,至于大伾”的记载。南北朝时,黄河

水患频发,后赵石勒听从佛图澄的建议,在城东大伾山上凿岩石为佛

像,“高寻丈,以镇黄河”。

到了金代,黄河改道,浚县终于远离河患威胁。作为“镇河将军”

的大佛却留了下来,与大伾山一起成为永济渠的见证。

大运河滑县段李刚摄

伍黎阳仓与隋末风云

黎阳仓位于浚县大伾山下,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段的重要粮仓。

隋朝末年,杨玄感在这里起兵造反,使辽东前线的隋炀帝乱了阵脚,

也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杨玄感是杨素之子,位高权重。杨素生前恃功骄倨,隋炀帝曾说,

如果杨素不死,可能会被夷灭全族,这让杨玄感很不自在。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二征辽东,让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

草。杨玄感见天下将乱,遂占据黎阳仓城,起兵造反。当时,李密建

议他北上涿郡,截断隋炀帝的归路。他却选择了南渡黄河,攻取洛阳,

以号令天下。

结果,洛阳城久攻不下。隋炀帝闻讯从辽东紧急撤兵,回来平叛,

杨玄感很快被杀。

杨玄感死了,他不知道,隋炀帝的“大业”将从此止步。当时民

怨沸腾,隋炀帝想第三次亲征辽东,但因无人响应,只得草草收场,

隋王朝也走向末路。

如今,黎阳仓遗址上分布着84座仓窖,还有仓城、护城河、漕渠

及宋代建筑基址等,也许隋亡之后,它到宋代依然存在。

永济渠上云溪桥

陆大运河与道口古镇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修通后,沿线兴起了许多运河名城,道口就是

其中一个。

历史上,道口长期归属浚县。据《浚县志》等记载,它本是运河

边的一个码头,最早有李姓人家在这里摆渡为生,因此也称李家道口。

明清时期,运河上的船只南来北往,昼夜不绝,道口的生意也十

分兴隆。这里沿运河建起了顺河街,街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很快

成为名头响亮的一方重镇。

道口交通便利,位置重要,其归属却变更频繁。尤其近代以来,

它时而归属浚县,时而归属滑县,直到1949年才固定下来。

这一年,滑、浚两县解放,道口划归滑县。当年11月,滑县将县

政府迁至道口,从此一劳永逸。

永济渠过道口后,继续流向东北,也催生了天津、北京等运河名

城。元代定都北京后,将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成一字形的京杭大运

河。永济渠风光不再,但这些运河名城依旧辉煌。

画外音

国家4A景区——浚县大伾山景区

曹操开白沟

白沟是永济渠的前身,为曹操东征乌桓时开凿的。可以说,如果

没有这现成的运河故道,隋炀帝想兴兵辽东,还得再多等一段时间。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征讨乌桓呢?

这得从汉末局势说起。当时群雄争霸,曹操与冀州牧袁绍成了对

手。乌桓是东胡的一支,活动在辽东、辽西一带,后来加入了袁绍阵

营。

世界文化遗产浚县黎阳仓遗址

官渡之战后,袁绍落败,退至黎阳(今浚县),不久病死。随后,曹

操与袁绍之子袁尚在黎阳城下决战,袁尚投奔乌桓,谋图收复冀州。

曹操这才在淇门“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随后东征乌桓。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在柳城(在今辽宁朝阳)白狼山大败

乌桓,回程中经过碣石道,遂作《观沧海》与《龟虽寿》,抒发自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浚县古城

隋炀帝亲征

隋朝灭亡的直接诱因,是隋炀帝三征辽东。

这不一定是隋炀帝好大喜功,而是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发现辽东

还有高句丽叛服不定,不得不出手教训。

《隋书》记载,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黄门侍郎裴矩上奏隋炀帝,

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

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也就是说,高句丽占据了中

国之地,还对隋朝有不臣之心,是可忍孰不可忍?

隋炀帝决定亲征,但路途遥远,从涿郡(今北京)到辽东城(今辽宁

辽阳)还有数百公里。他又让将领互相制约,不得争功,结果屡失时机,

最终无功而返,还死伤惨重,失了民心。

隋亡后,唐太宗也从洛阳出发,亲征辽东,唐高宗子承父业,直

到公元668年,才让高句丽从历史上消失。

北京什刹海前海的澄清上闸遗址

漂来的北京

作为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杭州有句话,叫“流成的杭州”;北京

也有一句话,叫“漂来的北京”。

是的,在隋炀帝开永济渠之前,涿郡的存在感并不强。永济渠开

通后,为三征辽东,隋炀帝将大量人马及军需物资运往涿郡,并在这

里设了行宫——临朔宫。

没过几年,隋朝将亡,涿郡被名将罗艺占据。据《旧唐书》记载,

当时罗艺在涿郡督军,他见天下大乱,而“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

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遂将其据为己有,

后来降唐。

唐代时,涿郡又称幽州、范阳等,是一座军事重镇。唐玄宗天宝

年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拥兵自重,发动安史之乱,已可与中原王朝

分庭抗礼。元代之后,京杭大运河取代隋唐大运河,北京仍是名副其

实的运河名城。(洛报融媒首席记者张广英洛报融媒记者曾宪平通

讯员赵耀东李忠宝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

点和立场。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7:3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686223afd6c24c1020002b3d3b304c1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浚县大伾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浚县大伾山.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浚县大伾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