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衰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不假思索造句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少年游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平的自叙性文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 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
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平的自叙性文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
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 全词以写景起调。
“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
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二十年”个性游戏名,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
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
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
“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
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浅评林清玄散文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翻开林清玄散文书,我便看见了这几句话,它们背后的扉页上是一片白桦林,纷繁的飞絮,似乎编织着一个个凄迷而又隐讳的故事,映射着文字间跃然浮动的暗象。 这又是个满怀愁苦的作家吧,我思付道,在我所读过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种轻快自如的笔调来吐露心迹的,余光中的《乡愁》,虽写得婉约真挚,却也有过“乡愁是一个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感伤之余,又多了几分世事无常的凄楚;席慕容的文字,的确也有清丽脱俗的篇章,但在不经意间,她还是会流露出种种对往昔的伤逝之情,她用的是一颗“初心”,圆润光滑,细腻隽永,却似乎着重于感情的抒发,而忘却了凝重的质感;陈冠学以一名当代的梭罗自喻,在他悠闲自如、从容舒缓的淡墨画面之外,却是一种行将消失的紧迫感;李敖呢,一柄锋刃的剑,充满了剑气的张弛与挥洒,直刺向世间一切的丑陋,羁熬,迅猛。
而林清玄则是一派佛家风范,清清玄玄,不悲不嗔,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是内容和形式,灵魂和肉体,历史和现实,瞬间和永远的结合体。 在当代中国的散文文坛上,林清玄是以其艺术个性著称的佼佼者之一。
他擅长将眼前的与记忆中的景物,现实的场景与历史的事件、文物,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流转万里而又隐讳婉转,一一收入艺术的品位和冥想之中,熔铸在抒情的流动的气清神定的凝注里。读他的文章,最能感受到的是那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
他同样关注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农民、士兵、小商贩、小职员,甚至有一些生活在最底层的“被侮辱的被损害的”人,但与鲁迅等作家不同的是,他并不着意去刻画和批判左右他们命运的社会力量,比如说鲁迅的《孔乙己》;也不是为了从小人物身上发掘一些悲喜剧的成分,比如老舍的《茶馆》,他也没有一味地强调人性自身的坚韧和价值,你也许会奇怪地问:他的文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我自己来说,我最喜欢的是那种气氛,一种柔弱生刚强、宁静而致远的人世间的一脉温情和心香,用苏东坡的一句话来说,便是“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一蓑烟雨任生平。” 林清玄的《月光下的喇叭手》便体现了他这一风格。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讲的是一个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穷苦艺人,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冬夜遇到了作者,他们两人同样怀着寂寞:“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凉墨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当“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用骊歌为死人送葬的喇叭手后,“他不觉仰天笑了:‘人到底免不了一死,喇叭一响,英雄豪杰都一样。
’”老人谈起了他的生平,他故乡的大豆田和他的童年,说:“故乡真不是好东西,看过也发愁,没看过也发愁。”而“我”却说:“故乡是好东西,发愁不是好东西。”
离别时,老人吹着喇叭,“我”唱着歌: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你对我说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乡愁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教案是给不回家的人 林清玄把所有人世间的苦难和现代文明社会中人性的失落,统统看成是一种无常和苦谛,而对付无常最有效的办法,自然不是尽情的发泄那一份无力和无奈,而是向内转,和一颗植物一样,回复并内敛为一颗种子,追述到种子发芽的瞬间,最具有张力,引而不发。他总是会把诸如乡愁一般的感情,融入像月光一样气清神定的温情中,换句话说,他有一套将激情醇化和晶体化的本领,能将如火如荼的激情化为透明的洁白的瀑布那样,带给人欲罢还休,虚实生辉的感觉,如沐浴在一片梵乐、馨香之中,从而置于一个“返朴归真”、“空故了群动”的意境里。
林清玄的文章自始自终有一个独创性,但又非偏激和极端。比方说,他把台湾社会转型以后,人性的普遍失落造成的精神危机,形容为《洗碗水社会》,他说:“洗碗水社会就是温吞水社会,一天天的在浑浊。
洗碗水社会最可怕的是,不管你是多么清澄的水,……一流下去马上就脏了。”这段文字中有一个清晰的辩证联结——先是社会的萎靡,再是风气的倒退,接着便是人性的堕落,且丝毫没有环转的余地,台湾残酷的现实也就暴露无遗。
如果只看到林清玄婉约、清雅、独创的文风,而没有看到他本身性格对文字的影响,是不全面的。也许和余秋雨有异曲同工之妙,林的文章,有许多也是文化的体现。
他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他将现代人生中的无助感,挫折感,空漠感细细道来,充满着现实感,这与他皈依佛教的悟性和入世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他写过众多的篇章,如《木鱼馄饨》、《光之四书》、《佛鼓》、《黄昏菩提》,以及集禅机和生命体悟为一体的《金色印象》。
尤其是《金色印象》一文,他将许多具有文化底蕴的事物收录于间,这里有一段:。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 。“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在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 ,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 。想到光阴易逝 ,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 阳关 》”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在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在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 ,借助灞桥、古柳 、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 ,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 状难状之景 ,达难达之情 ,而出之以自然 ”(《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 又西二百二十里, 日三危之山 , 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又, 班固《汉武故事》载:“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王母至,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旁)。” 后以之代指信使或传递爱情的信使。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安言]:“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日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又,班固《汉武故事》载:“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
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旁)。”
后以之代指信使或传递爱情的信使。“一钩残照”:指一弯明月 “一钩残照”:指一弯明月的余辉。
这一阕立意,词旨,技巧上都无非常出奇之处。我所喜欢的是容若那一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这男人,他沉迷在回忆里,可以是十年甚至一生,却不迷惘,是真正自己要什么,懂得生活的人。“惟许有情知”这句煞是纵情!偏执的漂亮! 怎样理解它呢?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就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越剧中贾宝玉唱:“今天是从古到今, 天上人间是第一件称心如意的事啊!”注意他的行腔!那样高亢、清丽、响遏行云,透着无限喜悦!“从古到今, 天上人间”啊!再去哪找这样的称心如意呢. 还记得有一句话:“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孩子气的坚持,强悍的拒绝。李文秀这种人要么很快乐,要么不快乐,人生尽是峥嵘,他们不可爱,甚至自私,但是多半是真性情的人。
他们的喜怒哀乐不掺假。
少年游 杨亿 江南节物, 水昏云淡, 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 一枝芳艳, 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 冰姿玉态, 的的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 更忍向、笛中闻。
【少年游 杨亿鉴赏】 此为咏梅之作。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通过 风雪交加之际不畏风刀霜剑的梅花这一物象,抒写了 作者别有怀抱的人生感慨。词中借景言情,即景发 感,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若即若离、空朦柔美的意 境。 上片起首三句,点明地点在江南,时令为严冬, 刻划出风雪肃杀中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 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 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 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三句,开 始直接写梅花。“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 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 有是称。“迢递寄归人”,暗用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 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 赠一枝春”。 下片具体描绘梅的“芳艳”,并在风雨摧残的物 象中寄托词人的惆怅和伤感,达到托物抒怀、借景言 情的目的。“寿阳妆罢”,用寿阳公主梅落额上的典 故。据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云:南朝宋 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在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 的额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着花的印痕,宫 中争相摹仿,于是有所谓梅花妆。“冰姿”二句,是 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等 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寄托了词人的升沉 之感,在芳菲缠绵之中,具沉郁顿挫之致。词人在这 里用一个“又”字表示自己同样在人旅途上历经风 波;又用了“等闲”两字来表达其遭到摧残的“平白 无故”。“更忍向标点用法、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辞尽 意远,真味无穷,化用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 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的 诗意。李白借笛中有《梅花落》的曲调,运用“双 关”的修辞手段,写出当时冷落的心境,在苍凉的景 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而词人则是在风雨纷纷的现实 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在悠扬的笛声中,不忍听 到《梅花落》的曲调,表明自己为梅花受风雨摧残而 伤感,情致极为凄婉。总之,全词借物言情,营造出 若即若离、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了美好的 回味。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9:4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630d75ba7625a7870f2cab3d9ca448d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少年游佳句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少年游佳句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