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1期
2011年3月
中 国 岩 溶
CARS0L0GICA SINICA
Vo1.30 NO.1
Mar.2011
文童编号:1001—4810(2Ol1)O1—0086--07
四川黄龙钙华藻类及其生物岩溶作用
李永新,田友萍,李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从探索黄龙钙华的生物成因角度出发,对黄龙钙华藻类进行了采集、鉴定
和分析,并对钙华藻类的生物岩溶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研究得出黄龙钙华藻类分
属于4门19属86种,优势种属为Tolypothrix属、Gloeocapsa属和Cymbefla属。
黄龙景区不同环境区域的优势藻类有所不同,藻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在不同岩溶
景观中所起作用也有所差异。其中蓝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黄龙钙华
坝景观的形成过程中,由硅藻参与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斜坡滩华景观的形成过
程中。藻类既能在钙华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藻类的生长也能侵蚀破坏钙华景
观,在长期缺乏岩溶水补给的条件下,藻类对钙华景观的破坏性尤为突出。
关键词:钙华;藻类;生物岩溶;四川黄龙
中图分类号:P931.5;Q949.2 文献标识码:A
钙华又称石灰华,在世界各主要岩溶地区都有分
布,是岩溶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口]。关于钙华的成
因,学术界虽然仍存在分歧,但其所考虑的基本作用
因子都是一样的,即无外乎是非生物因子(岩溶水、地
貌位置等)与生物因子(主要是蓝藻、硅藻等微生物和
苔藓植物)两大类 ]。根据碳酸盐沉积过程中生物作
用与无机化学的主导因素不同,钙华可分为具有生物
构造的多孔状较疏松的生物型灰华(Tufa)和致密、今天特大军事新闻
多具良好结晶并成层的结晶型灰华(Travertine)两
类[3]。生物中的钙华藻类在钙华的形成过程中重要
作用,是岩溶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l-4j。
对我国岩溶地区藻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地
区,例如Pentecost,A. ̄Zhang,ZH r 5]对陡坡塘淡水
钙华藻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硅藻是该区的优势藻
类,蓝藻和绿藻都相对较少,并将结果与世界其他地
区的研究作对比,得 此研究区大多数硅藻具有全球
性。刘红敏等[ 对兴义糖醋鲈鱼 马岭河峡谷瀑华藻类多样性
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此处瀑华藻类组成丰富,群
落形态多样,在瀑华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刚
等[4]在荔波小七孔钙华藻类多样性研究中发现藻类
生态群落组成比较单一,多样性指数较低,蓝藻门可
疑席藻为单一优势种群落且其控制着小七孔钙华的
形成。王智慧等[6 对琵琶潭瀑布、马脚冲瀑布岩溶
沉积物中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生物多样
性在岩溶沉积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地质生态学意义,其
表现在为淡水碳酸钙晶体提供附着基础和岩溶沉积
骨架,植物光合作用有助碳酸钙沉积,一定程度上控
制和影响岩溶沉积形态。田友萍,何复胜L3 棚对盘
县风洞、黄果树和香纸沟等地的藻微群落生态及生物
沉积作用做了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钙华体表面发育
的藻微群落多样性与钙华藻席多样性相关,而藻席的
多样性造就了钙华表面的区域性小形态,并分析了生
物型石灰华的成因。
除贵州区域外,Pentecost,A.&Zhang,ZH FIO]
对四川I九寨沟和牟尼沟的钙华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研究区内钙华表面被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硅藻)
和苔藓植物覆盖,并指 钙华植物与碳酸钙沉积之间
存在一定关联性。傅华龙等[11]对四川I黄龙景观各种
水体中的藻类做了调查研究,在结果中描述了5大藻
类群落及其对应的景观颜色,主要藻类为绿藻,其次
为硅藻,只少量蓝藻 现,研究中钙华藻类与生物岩
溶等内容涉及很少。关于四川I黄龙钙华的成因一直
基金项目:阿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197、40402004、40872168)
第一作者简介:李永新(1983一),女,在读博士。i 要从事藻类生态和生物地质方面的研究。E-mail:lovelydian@126.com。
收稿日期:2008—10--24
第3O卷第1期 李永新:四川黄龙钙华藻类及其生物岩溶作用 87
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黄龙钙华是地壳表层地质
作用高寒岩溶形成的产物,即冷成因,或称气候成因
论n 引。然而,也有人持热成因的观点,即认为黄龙
钙华属于深部岩溶动力系统,起源于深部来源的
C0 [1‘叫 。但形成黄龙钙华的生物因素未见相关报
道。本文从钙华生物成因角度出发,初步探讨黄龙钙
华藻类特征及其在岩溶环境中的作用,以为黄龙岩溶
地貌的演化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1 研究概况
四川黄龙是具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
物罔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顶国际桂冠的顶级
风景名胜区。黄龙(东经103。25 59”~104。8 45 ,北
纬32。3O 53”~32。54 17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岷山主峰雪宝顶的东北
侧,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急剧
下降的两大地貌单元的一部分,处在扬子准台地、松
潘一甘孜褶皱系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三个大地构造单
元的结合部。
黄龙地区由南向北地势逐渐减低,一般海拔
3 000~4 500m,相对高差1 000~l 500m,其中最低
海拔1 700m,最高海拔5 588m。森林覆盖率
65.8 ,植被覆盖率88.9 ,主要植被类型为针阔叶
混交林及针叶林,土壤主要为钙华土及山地暗棕壤。
研究区属典型的高原温带一亚寒带季风气候,年均气
温1.1℃,湿度很大。多年平均降水量719.3mm,每
年5月至1O月为丰水季节,l1月至次年4月为枯水
季节,冬季无水,5—6月流量0.6m。/s左右,8—1O
月流量11TI /s左右[1引。
黄龙奇特的地质地貌是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逐
渐形成的。黄龙地区古生代形成的碳酸盐岩的厚度
超过4 O00m,上覆有超过1 O00m的中生代碎屑岩及
新生代冲积砂砾、冰碛物和钙华。现在黄龙钙华主体
是全新世以来形成的[1 。在黄龙沟中除了绵延数公
里的钙华体外,还有流石和高达lm以上的边石坝等
微地貌。
2 研究方法
笔者于2009年5月初对黄龙钙华藻类进行了标
本采集,根据不同区域内藻群落呈现不同的形态、颜
色和同结状态等分别采样、拍照,标本用小刀刮取,放
人装有4 福尔马林+4 甘油固定液的采集瓶中,
同时贴上标签,编号并记录。共采集钙华藻类标本
92瓶,室内光学生物显微镜(Nikon,Eclipse 80i)观察
标本薄片98个,镜下照片900张,标本和照片现在存
放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层古生物教研室。
3 研究结果
3.1 黄龙钙华藻类组成
黄龙景区钙华藻类经鉴定,分别属于4个门,19
个属,86种[2 船]。从种类组成上看,蓝藻门的种类
最多,有15属82种(其中包括12个变种和2个变型
种);硅藻门仅2属,但其分布极广泛;黄藻、绿藻只零
星存在。黄龙景区钙华藻类情况见表1。
表1四川黄龙钙华藻类
Tab.1 Tufa algae at Huanglong。Sichuan Province
序号 种属名/拉丁名
蓝藻门/Cyan0phyta
1 帕斯里伪枝藻/Scytonema pascheri Bharadwaja
2 单歧伪枝藻/Scytonema tolypothrichoides Kiitz
3 比塞伪枝藻/Scytonema bewsii F.E.Fritsch
4 温泉伪枝藻/Scytonema caldarium Setchell
5 蝇色伪枝藻/Seytonerna myochrous(Dillw.)Ag.
塞里伪枝藻印度变种/Scytonema saleyeriense vat.indi-
ca Bharadwaja
皮壳伪枝藻原变种/Scytonema CrUStaceum var.CtUSta一
ceum Ag.
8 拟格圆伪枝藻/ScytonemapseudoguyanenseBharadwaja
9 薛氏伪枝藻/Scytonema simmeri Schmidle
1O 奇异伪枝藻/Scytonema mirabile(Dillw.)Born
11 嗜沙单歧藻/Tolypothrix arenophilaW.etG.S.West
1z 有边单歧藻/Tolypothrixlimbata Thuret
13 小单歧藻原变种/Tolypothrix tenuis var.tenuis
14 附叶单歧藻/Tolypothrix phyllophila W.et G.S.West
15 伏氏单歧藻/Tolypothrix[oreaui Fremy
16 曼格单歧藻/Tolypothrix mangini(Fremy)Geitler
扭曲单歧藻笔形变种/Tolypothrix distorta var.pen一
~ cillata(Ag.)Lemm.
18 泡状胶须藻/Rivularia bullata(Poir)Berk.
19 饶氏胶须藻/Rivularia jaoi Chu
2O 曼格胶须藻/Rivularia manginff Fr6my
21 血色胶须藻/Rivularia hacmatites(D.c.)A昏
22 具钙胶须藻/Rivufaria ca]carea(Woronieh)V.
23 沼地微鞘藻/m&rocoleus paludosus(Kutz)Gom.
24 具鞘徽鞘藻/microcoleus vag ̄natus(Vaueh.)Gom.
25 原型徽鞘藻/microcoleus chthonoplastes Thuret,Ann.
26 集合微鞘藻/m roco]eus sociatua W.et G.S.West
27 尖头微鞘藻/microcoleus acutissimus Gardner.
28 鲍氏席藻/PbormidiHm bohne ̄Schmidle
29 柄石 1 席藻/Phormidium rubriterriccola Gar德龄公主 dner
3O 寒冷席藻/Phormidium美文欣赏励志篇 [rigidum F.E.Fritseh
,
软席藻细小变型/Phormidium molle tenuior W.et
G.S.West
32 小席藻/尸 ormidiHm tenue(Men.)Gom.
中国岩溶
续表l
序号 种属名/拉丁名
格架席藻/P^ormidium treleasei Gore.
黏液席藻/P^ormidium mucosum Gardner
粗壮席藻/Phormidium valderianum(Delp.)Gom.
脆席藻/ ormidium fragileGom.
凯氏鞘丝藻/Ly ̄gbya kashyapii Ghose
纹饰鞘丝藻原变种/Lyngbya ornata var.ornate Jao
阿氏鞘丝藻/Lyngbya allorgei Fremy
湖泊鞘丝藻/Lyngbya limnetica Lemm
多管鞘丝藻/Lyngbya volysiphoniae Fremy
栖霞鞘丝藻/Lyngbya digueti Gom.
胶质眉藻/calothrix gelatinosa F.E。Fritsch
棒状眉藻/Calothfix clavata G.S.West
圆锥眉藻/Calothfix conica Gardner
沙生裂须藻/Schizothrix arenaria(Berk.)
细弱裂须藻/Sehizothfix tenuis Woronich
湖沼裂须藻/Schizothfix lacustris A.Braun ex Gom.
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 Ag.
威利颤藻/Oscillatoria willei Gardner
半狭颤藻/Oscillatoria minnesotensis Tilden
易略颤藻/Oscillatoria neglecta Lemm.
拟短形颤藻小型变型/Oscillatoria subbrevis£minor
Desikachary
坚密粘球藻/Gloeocapsa compacta Kutzing Tab.
拉氏粘球藻/Gloeocapsa ral[siana(Harv.)K{Jtz
点形粘球藻/Gloeocapsa punctata Nag.
壁生牯球藻/Gloeocapsa muralis Kutz
黑色粘球藻/Gloeocapsa atrata(Turpin)K ̄Jtz
黑紫粘球藻/Gloeocapsa nigrescens Nag.
居氏粘球藻/Gloeocapsa kutzingiana N;igeli,Gatt.
滴岩粘球藻原变种/Gloeocapsa stegoph波尔津吉斯身高 ila var.
stegophila Rabenhorst
滴岩粘球藻大型变种/Gloeocapsa stegophila var.crassa
Rao,C.B.
镶钙粘球藻大型变种/Gloeocapsa incrustata var.m#OF
H.W.Liang
巨大粘球藻/Gloeocapsa gigas W.et G。S.West
小粘球藻/Gloeocapsa minutula Nilg.
捏团粘球藻/Gloeocapsa magma(Breb)Kutz
皮色粘球藻/Gloeocapsa dermoehroa N ̄geli,Gatt.
山地隐球藻原变种/Aphanocapsa Montana var.Mon-
tana Gramer
细小隐球藻浮游变种/Aphanocapsa elachista var.
Planctonica G.M.Smith
细小隐球藻原变种/Aphanocapsa elachista var.E/a一
括妇W.etG.S.West
柄石隐杆藻/Aphanothece saxicola Nag.
点形念珠藻原变种/Nostoc puncti[orme var.Puncti一
{orme(K ̄Jtz.)Hariot
林氏念珠藻/Nostoc linckia(Roth.)Bornet ex Born.
沼泽念珠藻/Nostoc paludosum KOtz
喜钙念珠藻/Nostoc calcicola Breb.
裂褶念珠藻/Nostoc verrucosum Vaucher ex Born.
续表l
序号 种属名/拉丁名
池生念珠藻/Nostoc piscinale Kutz
地木耳/Nostoc commune Vauch.
小念珠藻/Nostoc parvulum Jao
苍白色球藻/Chroococcus palHdus N;ig.
极小集胞藻/Synechocyst ̄minuseule Woron Bio1.
大型集胞藻/Synechocystis crassa Woronichin Mat.
硅藻f-l/Bacill蝴蝶的作文 ariophyta
直链藻/Melosira spp.
桥弯藻/Cymbella spp.
黄藻门/Xanthophyta
黄丝藻/Tribonema spp.
绿藻f"]/Chlorophyta地图英文
链丝藻/Hormidium spp.
3.2主要藻群落及特征
从黄龙钙华藻类整体组成来看,蓝藻所占百分含
量最多,占8O 以上,其中隶属Tolypothrix属的扭
曲单歧藻笔形变种(Tolypothrix distorta var.pen-
c ta(Ag.)Lemm.)在群落的数量组成中占有绝
对优势;其次是硅藻,约占15 ,以桥弯藻(Cymbella
spp.)为主,硅藻出现率很高,几乎分布在各种黄龙钙
华表面,而黄藻门和绿藻门含量极少,出现率极低。
在黄龙钙华藻类群落系统中,存在各种不同的藻群
落,既有由单一藻属组成一个较简单的藻群落,也有
由两种及两种以上藻属组成的颜色、形态和藻属间构
成关系较复杂的藻群落。
3.2.1单歧藻群落
多分布于坚硬钙华与松软钙华的交界生境中,藻
群落种属单一,扭曲单歧藻笔形变种最多(图1—1),
伏氏单歧藻次之(网1—2),呈黄绿色或黑色、棕黑色
的丛簇状,团块状,凸起瘤状等,厚度1~3mm。与泡
状胶须藻混生群落呈棕黄色或浅棕色球状,其他附属
藻还卡尔森酒店 有黑紫粘球藻、黑色粘球藻、桥弯藻、纤细席藻和
凯氏鞘丝藻等。
3.2.2胶须藻群落
多出现在浅水洼处或松软钙华表面,以饶氏胶须
藻与曼格胶须藻为主,多呈棕黄色、大小各异、彼此分
离的球状体;附属藻为桥弯藻、两柄颤藻和鲍氏席藻。
胶须藻形体较大且有基部分化,为群落的主架,附属
藻不同定分布在胶须藻丝体周同,群体基部与钙华粘
结紧密。
3.2.3粘球藻群落
多采集白相对干且坚硬的钙华表面,以黑色粘球
藻(网1—3)和黑紫粘球藻(图1—4)居多,呈黑色的
硬壳状,厚薄不等,偶尔与纤细席藻共生,小群落间虽
彼此独立但分布紧密,紧贴钙华表面生长。
∞弘 盯勰 ∞n铊鸲“ 盯们 ∞n 卯鹃的∞ 眈 娼
90 中国岩溶
3.3黄龙钙华藻类的生物岩溶作用
生物岩溶作用主要指生物的光合作用(新陈代
谢)过程中吸收水中的CO ,导致水中Co 分压降
低,使得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沉淀l_2引。
同时有些生物能分泌大量含有粘性有机质的胶鞘,具
有粘结、捕获碳酸钙微细颗粒而富集沉积碳酸钙的作
用 引。
生物作用影响了岩溶发育的强度和方向,生物活
动及代谢产物是岩溶动力系统的驱动力之一_2 。藻
类的生物岩溶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在岩溶环境下,藻
类的生长稳定和繁殖能力强[2 。尤其是喜流水的
微体藻类,极易在天然河床的原始突起上附生 ]。
3.3.1蓝藻参与的主要沉积
蓝藻是黄龙钙华藻类中的绝对优势藻,其在钙华
沉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
作用的原核单细胞藻类,也被称为蓝细菌,能适应地
球上最恶劣的环境而生存繁衍。由于蓝藻细胞表面
有一层很发育的粘性胶鞘,因此具有很强的附生力,
成功附生后便会迅速通过细胞分裂快速增殖。最初
附生成功的主要是丝状蓝藻,称之为先驱群落,与底
部基岩紧密粘结,而后球状蓝藻等会相继出现,构成
具有一定面积和生长空间的藻席群落。通过蓝藻的
光合同化、粘结、分泌、结壳和捕集等生物沉积作用,
碳酸钙直接在藻体表面进行原位沉积_3]。长期同一
位置的藻体表面碳酸钙沉积体积会不断增大,沉积面
也会相应延伸,近似同一水平层位上的沉积彼此相连
就会形成钙华坝,钙华坝之间会积水形成彩池(图2
—1)。在黄龙钙华景观中,共有大小钙华彩池2 331
个,其中争艳彩池群规模最大,由500多个大小彩池
组合而成。
黄龙钙华蓝藻主要生长在钙华坝表面,从钙华坝
底到钙华坝顶都有蓝藻群落分布(图2—2),丝状蓝
藻与球状蓝藻混生,群落间互相嵌接,主体呈黑色或
灰黑色,球状或小范围突起,或连接成片状、垫状。镜
下观察可见藻胶鞘外有碳酸钙沉淀,即钙鞘现象,这
是藻类生物促进碳酸钙沉积的典型标志。藻群落与
钙华基底紧密粘结,在钙华坝表面形成一个较大规模
的沉积面,生长的同时不断接受碳酸钙的沉积。
从藻群落特征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藻群落在钙
华坝表面形成的微结构是不同的。念珠藻群落主要
附生在钙华坝基部,以微小的球状软胶团或软胶膜存
在,与钙华体轻度粘结,很易刮取,镜下观察念珠藻表
面碳酸钙沉积物极少;单歧藻与粘球藻为主的混生群
落主要生长在钙华坝表面的中部区域,以丛簇状、片
状或垫状形态存在,丝状蓝藻与球状蓝藻交错生长形
成面积较大的藻席群落,为碳酸钙沉积提供较大的沉
积面,与钙华粘结紧密;粘球藻群落主要生长在钙华
坝顶部,以壳状形态存在,粘球藻丰富的胶鞘与碳酸
钙颗粒紧密粘结,在长期处于干枯条件下,粘球藻群
落与碳酸钙的结合体会变成干硬壳状。
3.3.2硅藻参与的主要沉积
硅藻是分布广泛的黄龙钙华藻类,其参与的沉积
主要表现在黄龙七里金沙大斜坡,此处钙华滩流全长
2 500m,宽3O~170m,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同类面
积最大、距离最长的地表滩华景观,在阳光的照射下
呈金黄色,非常壮观。
在水流速度相对较快的滩华表面,喜流水硅藻生
长旺盛,由于具有发达的胶质管、胶质柄的粘性结构
和极高的繁殖能力,在钙华表面形成大面积的硅藻群
落 ],群落与碳酸钙沉积颗粒粘结在一起,沿着水流
方向在钙华表面形成大面积的具有层结构的棉絮状
沉积(图2—3)。硅藻与席藻、鞘丝藻构成的群落会
粘结更多的碳酸钙颗粒,在钙华坝表面形成松软、混
浊的藻钙华层,经进一步沉积固结后形成大面积的斜
坡滩华。黄龙上游五彩池的钙华坝表面也生长大量
硅藻,但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群落形态,可能是由于上
游地表水所含碳酸钙很高,钙华沉积速率较快,不利
于藻类的大面积生长。
黄龙钙华的形成并不是全部与藻类有关,有藻类
参与的钙华相对松软,而纯粹物理化学沉积的钙华则
非常坚硬,用刀刃很难刮取,表面没有生物生长,如黄
龙五彩池下游的石塔镇海池。钙华表面呈现不同颜
色,浅黄色可能是由碳酸钙水中混有泥沙和碳酸钙一
起沉淀固结,而纯净的钙华为白色。
3.3.3 藻类参与的侵蚀作用
藻类生物从生理过程和机械过程等方面促进了
碳酸钙的沉积,同时也在侵蚀石灰岩。藻类在夜问释
放CO ,遇水生成碳酸,可在微环境中产生溶蚀作
用;同时,藻类的分泌物中含有乙酸,其死亡后的遗体
在微生物作用下可氧化分解成具有溶蚀作用的草
酸 ;此外,当岩石表面的生物席(壳)被剥离时,与生
物席紧密粘结在一起的碳酸钙层也会被剥蚀,因而下
伏岩石则更易被溶蚀。例如黄龙中下游的钙华坝,由
于长时间处于干燥状态,其表面的藻群落与碳酸钙的
结合体会变干,很容易与钙华基底脱离,暴露出底层
钙华,为钙华坝风化提供了条件。
前人实验得出_2 ,与无生物覆盖的岩石相比,有
藻类生物覆盖的岩石表面吸水量提高1.6倍,蒸发失
水、主动吸水的时间分别延长48 、57 ,持水量提
高16.6倍。生物在岩面的殖居、演化不仅改善了岩
92 中国岩溶 2011正
黄龙景区的可观赏性和景观的整体发育,急需防御治
理。 [13]
参考文献
[13刘红敏,李杰,陈作州,等.兴义马岭河峡谷瀑华藻类多样性初步
研究口].贵州科学,2007,25(2):78—8O.
[2]王福星,曹建华,黄俊发,等.生物岩溶[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16—61.
[3]田友萍,何复胜.石灰华的生物成因研究——以四川九寨沟和贵
州黄果树等地石灰华为例[J].中国岩溶,1998,17(1):49—
55.
[4]相刚,陈椽,刘宁.荔波小七孔钙华藻类多样性初步研究[J].贵
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2):35—40.
[5]Pentecost A,Zhang ZH.A note on freshwater research in Chi—
na,with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lgae from Doupe Pool,
Guizhou Province[J].Freshwater Forum,2001,15:77—84.
[6]王智慧,张朝晖,李建华.琵琶潭瀑布岩溶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研
究口].中国岩溶,2007,26(2):178—182.
E7]王智慧,张朝晖,李建华.石灰华扇(Tufa Fan)沉积物中的微型
生物多样性[J].沉积学报,2008,26(4);670—675.
[8] 田友萍,何复胜.贵州盘县风洞藻席蓝藻群落生态初探[J].中国
岩溶,1996,15(3):233—238,300.
[9] 田友萍,何复胜.贵州香纸沟瀑水钙华藻席研究[J].中国岩溶,
1997,16(2):145—151,154.
[1O]Pentecost,A.&Zhang,ZH.The travertine flora of Juizhai—
gou and Munigou,China,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lcium car—
bonate deposition[J].Cave and Karst Science,2000,27(2):71
—78.
[11]傅华龙,韩福山,周绪纶,等.四川I黄龙钙华景观中的藻类植物
[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9,5(3):4O一41,44.
[12]卢国平.四川黄龙一九寨自然风景区冷水型钙华成因的水文地
[14]
[15]
[16]
[17]
[183
El9]
[2O]
[21]
[22]
[23]
[24]
[25]
[26]
[28]
球化学研究[J].矿物岩石,1994,14(3):71—78.
周绪纶.关于四川I黄龙钙华CO2成因的讨论[J].四川地质学
报,2006,26(3):143—146.
刘再华,袁道先,何师意,等.四川黄龙沟景区钙华的起源和形
成机理研究[J].地球化学,2003,32(1):1—1O.
刘再华,袁道先,何师意.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和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以我国几个典型岩溶地区为例
[J].地质学报,1997,71(3):281—288.
刘再华,袁道先.我国典型表层岩溶系统的地球化学动态特征
及其环境意义口].地质论评,2000,46(3):324—327.
刘再华.再论黄龙钙华的成因口].中国岩溶,2008,27(4):488
390.
姜泽凡,胥良,张文彬.黄龙钙华水来源研究口]地质灾害与环
境保护,2007,18(3):72—75.
刘再华,田友萍,安德军,等.世界自然遗产——四川I黄龙钙华
景观的形成与演化口].地球学报,2009,30(6):841—847.
胡鸿均,李尧英,魏印心,等.中国淡水藻类[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0:1—525.
朱浩然.中国淡水藻志:第二卷色球藻纲[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1:1—161.
朱浩然.中国淡水藻志:第九卷藻殖段纲[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7:1—312.
王福星,曹建华,曹俊发.洞穴黑暗带中有无叠层石?口].中国
岩溶,1998,17(3):278—284.
聂磊.岩溶地区石生蓝藻与岩溶发育关系研究展望[刀.中国岩
溶,2007,26(4):363—368.
王倩,支崇远.硅藻碳酸酐酶对石灰岩岩溶的作用及其生态意
义口].上海地质,2007,4:25—27.
李强,靳振江,孙海龙.现代藻类碳酸钙沉积试验及其同位素不
平衡现象口].中国岩溶,2005,24(4):261—264.
曹建华,袁道先.石生藻类、地衣、苔藓与碳酸盐岩持水性及生
态意义口].地球化学,1999,28(3):248~256.
Tufa algae and biological karstificatiOn at Huangiong,Sichuan
LI Yong—xin,TIAN You—ping,LI Yin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o gain a clear idea of biogenic origi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ufa at H uanglong,Sichuan Province,
the tufa algae samples a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in the paper.Meanwhile,it probed into the role of tufa al—
gae in the biological karstification at Huanglon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86 species,varieties and
forms,belonging to 1 9 genera and 4 phylum,the dominant genera are Tolypothrix,Gloeocapsa and Cym—
bella.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rea at Huanglong,there are different dominant algae.The role of tufa al—
gea in the precipitation of carbonate isn’t the same at different karst landscapes.The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which cyanophyta(cyanobacteria)participate in is primarily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ufa rimstone.
The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which diatom participates in is primarily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ufa
slope.Besides the carbonate precipitation,algae will also corrode the tufa landscapes.Under the situation of
longtime 1acking karst water,the destructive effect of tufa algae is especially serious,SO tufa landscapes at
Huanglong is urgently need defense and treatment.
Key words:tufa;algae;biological karstification;Huanglong in Sichuan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5:0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62d8badc46ffc02450545ef2415123c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川黄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川黄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