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重庆的习俗

更新时间:2023-03-18 11:25:28 阅读: 评论:0

捞汁凉菜的做法-求婚话语

重庆的习俗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小雪节气吃什么)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重庆市民俗志

一、概况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长江流域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

地。相传禹生于四川,娶于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一星是什么军衔 。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

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

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

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

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

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完整的巴

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

体以嘉陵江为界。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

化区辐射区域)

三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在重庆处处可见,但由于重庆

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

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在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

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都表现出与中国其他地

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

区有着明显而有趣的差异。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

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重庆

川江号子、乡间吹打、铜梁龙灯、秀山花灯戏等富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

活动等,处处反映出巴渝特色。

黔江地区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奇特,

而且民族歌舞多姿多彩。土家族民族风情、苗族民族风情别具一

格。

巴渝人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

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

外。民间将其归纳为“重庆十八怪”,所谓:七十岁叫“女娃儿”

不为怪,八十岁喊(称)“崽儿”很自在,男人染发装“老外”,

女人的肚脐眼在衣服外,说话着急像比赛,“言子儿”(地方俗语)

又多又古怪,“麻辣烫”(火锅)越热越要卖,不吃小面不自在,

爬坡上坎当小菜,坐车没得走路快(堵车),路边打望(东张西望)

好愉快,棒棒(力夫)满街找买卖等。

二、巴人起源之谜

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史学界对"巴"字的含义和巴

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有的认为"巴"指动物,如蛇、虫、

蟒、鱼、蚕;有的则将"巴"解释为对山、水、石头的称呼。近年

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

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或图腾,因此巴人自

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于是,

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

巴族的构成,主要有两大部族集团。一是从东方迁到今渝、鄂、

湘、陕交界处的廪君族;二是原来就生活于此的土著部族,如:

濮、苴、共、奴、□(左亻右襄)、夷等。巴的核心廪君族来自

什么地方呢?早期的姓氏书说,巴与秦、徐、钟离等一样,同源

于一个"嬴"姓祖先或氏族部落。我们知道,秦、徐、钟离等是源

出"东夷"的民族,其发源地在今淮河流域至山东半岛一带;既然

巴与秦、徐皆出于"嬴"姓,那么巴人廪君族的最早的居住地,应

当到东方去寻找。

关于廪君族的形成,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巴氏、樊氏、□(左

目右覃)氏、相氏、郑氏五姓,共同生活在一个叫"武落钟离山

"的地方。五姓的首领聚在一起时,定出了选举共同君长的两个

办法。一是看谁能将短剑掷中半山腰的石穴,二是看谁能乘陶船

于江中而不沉,皆胜者即为君。竞技的结果,是巴氏年轻

的首领务相连胜,他于是作了五姓共同的君长,史称"廪君";这

五姓结盟形成的部族共同体,就叫"廪君族"。

当然,巴人真正成为一个有共同疆域、同一语言和文化的民族,

还是在廪君族西迁到今鄂渝交界处以后的事情。在这里,以巴氏

等五姓为主构成了巴族的"核心",可称之为"内五族",而以原居

于渝、鄂、湘、夷、濮等被廪君族融合或征服的土著部族,构成

精品文档

。4欢迎下载

了巴的外围部族,而当时的史书把他们均称作"巴人"。

三、重庆的土家风情

在中国西南部重庆东南的大山中,穿行着两条清幽的河流—

—乌江、酉水河,她宛如闪亮的玉带镶嵌在这块热土地上,也就

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聚居着勤劳纯朴的土家儿女。土家族

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由于大山阻隔,这里不象别的民族那样

保留原始,她已经于汉族融合,但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土家风俗。

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

哭嫁、跳丧等。

在这里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具有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各族民众载歌载舞、优美抒情、女

高男低、风趣诙谐的秀山花灯;红灯万盏、一片缠绵、语汇含蓄、

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高亢激越、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

族、苗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

“咚咚奎”;曲版丰富、急促明快、波澜起伏的“耍锣鼓”;结构

规整、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

动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泼灵巧的“打绕棺”;情真意挚、内涵

丰富、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声情并茂、粗犷有力,唱山歌与

敲打乐紧密结合,功利性和娱乐性有机统一的“薅草锣鼓”;风

格多样、美观实用、独具神韵的土家民居吊脚楼,都极具观赏价

精品文档

。5欢迎下载

值和研究价值。

舍巴日和赶秋节,摆手舞和接龙舞集中体现了土家族、苗族

人民“天性劲勇、锐气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是最

能体现土家族、苗族文化的习俗。衍生的民间艺术让人如饮陈年

老酒。“千村摆手迎吉祥,万众赶秋一片歌”的场面也让人耳目

一新。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挂进了人民大会堂,苗家花带飘向了五

湖四海,那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这绝妙的音乐曾经轰动了纽约

城,回响在波兰华沙的上空,世界银行官员及美国、日本民族问

题专家到此看了以后称道“这真是中国的一绝!”,深受国际友人

的青睐。

土家族、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重庆市黔江开发区的酉阳、秀

山、黔江、彭水、石柱,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宜昌长阳土家

族自治县,湖南湘西自治州、贵州铜仁地区等。这里开展有许多

土家、苗族的民俗游旅游项目,行程中可吃土家饭、住土家屋、

学唱土家歌、跳土家舞等节目是必不可少的,与此您还可以欣赏

到乌江、阿蓬江、酉水河等流域秀丽的自然风光,参加乌江漂流

等妙不可言的专项旅游活动。

第一节婚嫁习俗

解放前,一般是一夫一妻,少数家庭(主要是富有的家庭)为

一夫多妻。清乾隆元(1736)建县后,封建婚俗盛行。婚姻受家庭

精品文档

。6欢迎下载

财产多寡的制约,讲究“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订婚须以大量钱财或牲畜和粮食为聘礼。早婚、童养媳随

处可见。甚至还在襁褓之中就可由双方父母指腹为婚。成人成婚

需经过放话、插香、讨庚、过礼等“礼规”,继后择吉日正式举

行婚嫁仪式。此外,还有招夫上门和招婿上门的婚俗。

土家族在结婚当天,男方即按嫁妆多少,组织去12至24人不

等的迎亲队伍,其中女青年不少于4人,中年妇女2人,媒公媒婆

同往,由1名“押礼先生”负责行使迎亲队的一切礼规。至女家

后,经过押礼先生三番五次拜说,然后由女家的兄弟背姑娘上轿。

姑娘上轿前要穿红裙裤,头顶红盖头帕,脚穿红绣花鞋,耳戴金

(银)环,手戴玉镯或金(银)镯。返到男家后,姑娘下轿人堂,举

行拜堂仪式,先拜祖宗,后拜父母,然后新郎新娘对拜,互敬“交

杯”酒。仪式完后,男方抢先入洞房坐铺(传说为“当家”之意),

再揭去新娘头帕,始告完毕。晚上,由同辈之弟妹和表弟妹表嫂

等闹洞房逗趣。

苗族有通过“歌会”、“赶秋”、“赶坳”等社交活动选择对象

的习俗。县境晏龙乡的苗家姑娘出嫁独具风采。他们一不“哭嫁”,

二不坐轿,三不拜堂,四不酌喜酒(下聘),五不送嫁妆,六不讲

排场(大办酒席),婚日不同宿,不闹房,而是与陪送新娘的好友

围着火坑对歌,往往通霄达旦。女方的送客,少则几十人,多达

几百人。凡与姑娘友好的男女青年,都可陪送姑娘到男方家。

第二节丧葬习俗

精品文档

。7欢迎下载

唐代以前,有行二次葬和剔骨葬的习俗。明代姒前,酋首及

少数富户有实行崖棺葬的习俗。今酉水、梅江河、花垣河两岸,

尚存多处崖棺葬遗迹。

清代和民国时期,土家、苗、汉各族丧葬习俗基本相同,通

行土葬。土家人有“跳丧”的习俗,即围着棺材边击鼓边唱边跳,

有的三人手执小鼓、小钹、小锣,边打边绕着棺材唱,称为“打

绕棺”。歌的内容多为死者一生的经历和作为,吐露生者对死者

的感情和劝慰丧家等。安葬时还请土老师念经、杀牲祭祀。

苗族人的丧葬除了与土家族人相似外,还有唱“孝歌”的习

俗,一人击鼓,众人轮流唱,或击鼓人自唱,寄托哀思,以歌当

哭。出丧时,死者的亲人要备土酒上山招待抬丧群众,主要亲戚

要在坟周围插“阴阳伞”以示怀念。

无论土家族、苗族和汉族都要为死者请道士择吉日殡葬,信

奉风水阴阳。汉族老人死后,除请道士做“法场”等之外,还要

对主要亲属“开孝”。殡葬后由子女“守灵”。

第三节节日

一、喜庆日

生小孩:妇女婚后有孕曰“有喜”。生孩子要往外婆家报喜,

禀告亲友,择吉日过“粥米客”。吉日那天由外婆家送衣服、蛋、

鸡、粥酒,以示庆贺,主人大办酒席款待,喜庆3天,穷困人家

至少也要过“三朝”。在“月子”里要让产妇多吃营养品。“坐月”

满40天后,由外婆接母子(女)返回住七天,叫“出行”。婴儿满

精品文档

。8欢迎下载

周岁过“满岁酒”,满周岁时煮几个鸡蛋以表心意。解放后,这

种遗风在农村和边远乡村仍有存在。

建房:为大喜大庆之事。凡建房上大梁时,亲朋好友均来祝

贺,户主热情款待。建房前要请“阴阳”先生择地基,选开工吉

日。竖房时,由“鲁班”师傅点梁,在梁木正中画红黑色太极圈,

太极圈两头写上乾、坤二字,放上茶叶、红米和阴阳历书,用红

布包好,曰“包粱”;待天明“竖房”时,由主盘木匠喊吉祥语

上梁,边喊边上;接着娘家、舅家或姐、妹夫家悬挂红绸布,曰

“缠梁”;继后即扔抛梁粑,鸣放鞭炮,酒席庆贺3天。在农村,

此种风俗至今仍然流行。

祝寿:祝寿习俗历史悠久。在一个家庭内,只有长辈才能过

寿日。若长辈在,晚辈无论年龄多大,均不能过生日祝寿。在上

无长辈的情况下,年龄到50岁后即可祝寿,之后逢“十”年一次

大庆,其子孙(含婿)、亲朋好友赶来祝寿。夫妻健在的,双坐堂

前,接受寿礼和颂词。寿礼多为福寿桃、长面条、猪肉、衣料、

现金等。富有之家寿礼还送皮衣、金银首饰等。颂词一般为“福

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寿庆以长面条(长寿面)和酒筵款待来

宾。农村祝寿一般不做大的排场。解放后,祝寿论辈份仍承袭下

来,但一般的过生日已不再论辈份。进入八十年代,祝寿参加人

的范围缩小,仅限于儿孙(含婿)等晚辈和少数至亲好友。祝好看的小说 寿礼

品多样化,尤以送“生日蛋糕”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二、传统节日

精品文档

。9欢迎下载

过年:含“除夕”、“春节”、“元宵”。从头年腊月三十到次

年正月十五日,为春节期间。庆祝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热闹异

常,为秀山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土家族还有在农历腊月二十

八日或二十九日过“赶年”的。苗族过年与汉族相似,无多大差

异。

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俗称“打

扬尘”);有的人家在阶檐下用石灰划上一条白线,意在隔除虫

蛇;在正门和侧门,各贴门神画像;在房屋落地柱上贴春联;猪

圈、牛栏贴上“六畜兴旺”字条。富裕人家还要在门前悬挂宫灯,

走马灯或其它五彩灯笼。除夕夜备最好的酒肴,全家围席桌而坐,

叫“团年”,畅饮“年酒”,喜吃“年饭”。有“三十夜的火,十

五的灯”的习俗。除夕夜,无论火坑、火盆均烧旺火,以象征生

活像火一样兴旺。一家人烤火话家常、摆龙门阵,给小孩子送“压

岁钱”。老年人往往彻夜不眠,名曰“守岁”。正月初一天,男女

老少全天游玩,尽情欢乐。青少年踢毽子、跳绳、骑竹马等;中、

老年人玩牌。初二起拜年、串亲访友或“上坟”祭祖。初五以后,

开始玩龙灯、跳花灯,直至十五日完才“收灯”。元宵节家家户

户点灯点烛,有祈求光明之意。

“三月三”:兴起于土家族,之后各族人民都兴吃“三月三”

粑粑,传说吃后可以避免蛇咬。这一天苗族还有“赶坳”、“踏青”

和“踩花山”活动,男女青年一起唱歌跳舞。

“四月八”:称“牛王节”,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其中,苗

精品文档

。10欢迎下载

族青年男女对歌,进行社交活动,俗称“跳月”。

“六月六”:为各族人民的晒衣节。有“六月六晒龙袍”的

传说。苗族称“六月六”为太阳节,是祭天的日子。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民间祭祖扫墓的节日。要

在坟上悬挂“清明纸”(俗称挂清),给祖先烧“冥财”,斟酒供

肉进行祭祀;有的还要为坟墓培土、在墓地植树。机关和城镇居

民要对所有为国捐躯的死难烈士进行“扫墓”。解放后,“清明”

节也成为悼念烈士的“扫墓”日。

端午:俗称“端阳”,为秀山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源于纪

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又

名粽粑)、鸡蛋,饮雄黄酒,户户悬挂菖蒲、艾叶和葛藤,并用

菖蒲、艾叶熬水洗澡,借以增强免疫能力。清代以来,酉水支流

花垣河畔的峨溶、洪安,梅江河畔的石耶、平凯、宋农、石堤当

天都要举行“龙舟赛”。

中元: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汉族人普遍信奉这个

节日。每逢这天(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方为七月十二日),家

家户户于傍晚时分祭祖烧纸,名曰“送冥财”(俗称烧“包封”),

土家族、苗族人也随之祭祖供奉,意在超度孤魂野鬼。解放后,

此俗逐渐消失,边远山区农村仍有个别存在,八十年代又有恢复。

但烧纸者多数系以此聊表缅怀先人之情,不再迷信鬼神。

中秋:又称“八月十五”,为汉族的节日之一,土家族、苗

族也渐兴此俗。每逢这天,家家早餐吃粉杷,备酒肴于晚餐,待

精品文档

。11欢迎下载

月亮升起,以月饼果实盛盘置院坝,全家老少一起围坐赏月。有

的还请老人讲中秋赏月的故事;有的人还乘着月色到别人冬瓜地

里去“偷瓜”(旧俗当夜偷瓜不算偷),送给久婚不育的夫妇,曰

送冬瓜儿,意为送贵子。此俗在少数地方至今仍流行。

第四节禁忌

土家族人在本民族中,同姓和义族不能通婚;吉日忌说鬼、

死、病等不吉利的话;行船忌说翻、沉、漏等语;大姑娘和产妇

禁坐堂屋的大门坎和跨坐扁担;未婚男女忌吃猪蹄子(猪蹄发叉,

怕婚姻不顺利);在外死亡的人,无论男女老幼,尸体不能抬进

龙门和堂屋;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起;兄忌与弟媳开玩笑或进

弟媳卧室。还有逢丁时不剃头,戊时不动土,酉时不杀鸡,亥时

不杀猪、不吃狗肉和喜鹊肉的禁忌。另有火坑中的“三脚架”,

客人不能用脚踩;正月初一不能扫地、动土、吹火;平常早晨也

不能说虎、豹、龙、蛇等野兽词语;惊蛰不能拿针;吃年饭不能

用汤泡饭,害怕来年闹水灾等禁忌。

苗族还有办婚事时家里忌有哭声;客人不能坐“家仙凳”,

也不能踏火坑里的“三脚架”;未到尝新节(俗名“报菜”),不

能吃各种瓜菜等禁忌

第五节例行祭祀

祭孔子:在文庙举行。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边镛于县城

东门内建文庙,每年农历二月初四、八月初四进行春秋祭祀。祭

祀时,各官吏穿官服,学生合着乐器唱歌,场面热闹。每逢农历

精品文档

。12欢迎下载

正月初一、十五,还要由县官率领各学官、校官去文庙祭祀,名

为“谒孔庙”,凡乡试中了举人,捷报传到县后,知县亲自出衙

迎接,引导“新贵”到文庙叩拜、宴贺,然后归第祭祖。这种祭

祀清代盛行,民国时期冷清,解放后废除。

祭社稷:在县城南门外社稷坛举行。每年农历二月初五、八

月初五祭祀。祭社稷是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种仪式。祭

品有二羊、二猪、三爵酒、二匹布等。主祭祀人要穿官服,九叩

首。民国时期,很少活动,但民间还有此俗,解放后废止。

祭农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八日在先农坛举行。以猪、羊、酒、

豆、布匹等为祭品。祭时主祭人穿官眼。行九叩大礼。祭祀结束,

进行开耕仪式。开耕仪式由知县扶犁,知名老人牵牛,儿童伴唱

农歌,九推、典史播种。要求武官的副将以下围观开耕仪式。此

祭祀清代极盛,民国沿袭,解放后废止。

祭厉坛:即祭鬼(逝者)。土家人信奉尤深。光绪时所编《秀

山县志》载:“土夷重鬼,引为吉祥”。县中凡以“贵”为地名者,

初皆为鬼,仅石耶、洪安两区就有“贵塘”、“贵措”、“贵板”、

“贵道溪”、“贵定”、“贵罗”、“贵杨溪”等20余处。每年的“清

明”节和“七月半”举行祭祀,设左右两坛,左坛祭祀已死去的

人,曰“祭灵”,右坛祭祀被贬谪的官吏,祭祀人穿一般官服,

行三叩礼,土家族民众自发祭祀。解放后已废。

祭名宦:即祭祀有政绩的官吏。每年农历四月由官府及学官

在名宦祠主祭。此俗清时盛行,民国时已冷淡,解放后不复存在。

精品文档

。13欢迎下载

祭乡贤:即祭祀本地名人。与节孝同祭。主要祭祀太仆寺卿

糜琦瑜。民国初期废止。

祭节孝:主要祭县中已逝著名的孝子、节妇。在文庙南边乡

贤祠与祭乡贤同祭。民国时已停祭。

祭关帝:主祭关云长,亦祭历代著名武将。每年农历二月十

三、五月十三和八月十三在武庙(关帝庙)举行,以猪、牛、羊为

祭品,主祭者穿官服行大礼。咸丰三年(1853)始颁祭祀音乐,设

六佾之舞,并祭关云长子孙三代。民国时期祭祀渐衰,懈放后废

除。

祭文昌:祭祀主宰功名、禄位而逝的神,为读书人所崇信。

每年农历二月三日和朝廷规定的秋天吉日,以猪、牛、羊为祭品,

在县城东门外文昌祠祭祀,由官府主持,旨在乞求良好的命运。

民国时期沿袭,解放后废止。

祭龙神:以祭龙求雨为目的。凡逢天旱,人们聚集在神龙祠,

以猪、羊作祭品,规定祭日为农历二月初九和八月初九,参祭人

穿官服祭祀,民间则有抬狗求雨习俗。民国时期沿袭,解放后,

逢干旱年景,民间还有少数人祭祀。

祭火神:清嘉庆七年(1802)开始,农历二月初九和八月初十

为祭日,主祭人穿官服,在火神庙举行,以猪、羊为祭品,意在

祈求人间不发生火灾事故。民国时期已很少人祭祀,解放后绝迹。

祭城隍神:每届知县到任时和农历每月初五、十五日以香纸

蜡烛在城隍祠祭祀。老百姓也有到城隍庙进香的。民国时期祭祀

精品文档

。14欢迎下载

冷淡,解放后废止。

其他祭祀活动还有祭马神、祭李公(指咸丰年间的知县李渐

鸿)等。

第六节土家服饰

土家族服特征具渝黔湘鄂结合部土家族聚居地方志载:土家

族服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男女作苦与共,俗不

尚衣冠”;土民“不尚服饰”;“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

喜斑烂服色。”可见土家族服饰具有“尚检朴”的总体特征。如

《长阳县志》记载:土家以布衣为庶人,而绮罗淫且侈矣。长邑

衣饰近古,贫者多以本地布纺织家布机布为常服,妇女荆钗布裙

者十之八九,然亦绸布相间,无整套绸缎者。嫁娶间尚华丽,然

银器、绸绫外无他饰。夏唯葛麻,冬鲜羊裘,女功除纺织外甚勤

苦,而不以蚕为事,盖荆桑叶薄,至长阳更薄,故丝不甚可贵,

亦地气使然,非惰也。

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家机布)做衣料。

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

“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男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

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

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

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

草鞋、布鞋或钉鞋。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矮领右衽,

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

精品文档

。15欢迎下载

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

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

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苗族服饰特征苗族

同胞喜穿青色服装,不论男女,均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或白布

帕,缠成人字形,女子则饰以银梳、瓜子针、茉莉针、芭蕉扇等

银质饰品;戴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金、银、玉制的首饰。

孩童衣裤,不多讲究,只是点缀些花卉图案。帽子很讲究,

春季多戴紫金冠;夏季多戴圈圈帽、蛤蟆帽、凉帽;秋季多戴冬

瓜帽、风帽、八角帽、凤尾帽等棉帽。帽子以多种彩丝绣花,钉

以银质“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罗汉”的装饰品。颈项戴痰

枷,以接涎水,还戴有项圈,圈上系银质响铃和“百家锁”等饰

品。胸前围有花兜儿,手脚杆上戴银圈,圈上系有银槌、银铃。

脚穿“粑粑鞋”、“猫头鞋”,均绣五色花卉

四、重庆八大特色民间艺术

綦江农民版画,铜梁龙灯,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九龙楹

联,梁平三绝,接龙吹打,木洞山歌是重庆的八大特色民间艺术。

1、綦江农民版画

重庆市綦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这里盛开着一朵

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版画奇葩——綦江农民版画。

綦江农民版画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

精品文档

。16欢迎下载

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使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

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

綦江农民版画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

美术界的高度赞誉。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

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救护车英语怎么读 中

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铜梁龙灯

铜梁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铜梁龙

灯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

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铜梁龙的特征可

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

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

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

丰腴、气势磅礴。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

“活”是说舞龙操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发条、电动

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

3、秀山花灯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接

壤处,那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

尤以花灯最受亲睐。

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

乐、琴弦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起源于元代土著人的“跳团团”,

精品文档

。17欢迎下载

受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步演变发展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

术。

花灯道具:花灯,有花有灯。花,手工剪成的各种花镶贴在

灯,五彩缤纷;灯,竹篾扎制,白纸糊,贴新边,挂彩吊,分为

四角、六角、方形,开道照明,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扇,蒲扇、

折扇、双扇,舞动技巧称“扇子功”,有难度;桌,原始花灯的

主要道具。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

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

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4、酉阳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始于唐代,流传

至今。

跳摆手舞,少则数十人数百人,称“小摆手舞”;多则数千

人至数万人,叫“大摆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

“回旋摆”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岩

鹰展翅、日常生活。这些舞蹈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息浓郁,

表现出土家人粗旷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

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

5、九龙楹联

九龙坡区九龙镇地处重庆西郊,辖6个自然村、4个居委会,

农业人口8000余人。20余年来,九龙镇不懈地探索发展特色文化

精品文档

。18欢迎下载

的路子,以楹联创作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扎根民间沃土,通过

书画、篆刻等载体,十登山城,八上成都,九出三峡,七渡扶桑。

九龙楹联以其生动的形式、高雅的格调、独特的韵味,辅以

书法、金石,颇具观赏性。截至1999年底,九龙镇有3600余人次

的群众已经创作出作品24000余幅,其中有万余幅作品广泛应用

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有260余幅偻刻在木、石、竹、砖、

不锈钢等材料上常年悬挂各地;已经编印《九龙楹联》22辑,累

计上万册。2000年3月,九龙楹联获得了“巴渝十大民间艺术”

的称号。

6、梁平三绝

传统的梁山灯戏、梁平年画、梁平竹帘被誉为“梁平三绝”。

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梁山灯戏俗称“包头戏”,是梁平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剧种。

远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2),它就从民间“玩灯”

和“秧歌戏”中脱颖而出;到清代中期,梁山灯戏遍及城乡,逢

节日盛会,筑台竞演,逐渐向周围传播,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和南

国13个省市数百个县、渗透几十个剧种的“梁山调腔系”。

梁平年画曾被誉为“天府之国”三大年画之一。梁平年画

起源于清初,已有300多年历史。它用浪漫主义手法,大胆的艺

术提炼,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造型独特、

精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充满强烈的乡土气息,技

精品文档

。19欢迎下载

术上具备了动画、剪纸和漫画的效果,其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

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

的形式美,作为套色木刻版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丰富的

人文内涵,久看不厌。

梁平竹帘制作工艺已逾千年历史。具史料记载,早在北宋

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

梁平竹帘采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并结

合书画、刺绣、植绒等多种表现手法,制作出各种形式的挂帘、

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它色泽典雅、工艺精细,具有浓郁

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风韵。

7、接龙吹打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吹打乐演奏都是有着较长历史

渊源的山区乡土风情和传统文化习俗。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植

于广大山民中,不断继承、发掘、创新的民间吹打乐形成了风格

各异、色彩鲜明的特点,成为山区农村崛起的民间音乐力量。

接龙民间吹打乐被誉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点:品种

多样、曲调丰富、师传乐班、流派纷呈。1991年接龙成立了民间

吹打乐协会,时有会员500余人;1996年接龙镇成立了民间吹乐

艺术团。1991年底,重庆市文化局命名接龙地区为“民间吹乐之

乡”。在2000年3月重庆市文化局、重庆晚报等单位通过群众投票

和专家评议的方式,评出的“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中,“巴渝吹

打”榜上有名,就是专指巴南区接龙镇和万盛区金桥乡的民间吹

精品文档

。20欢迎下载

打乐。

8、木洞山歌

木洞位于重庆东面,长江南岸,是重庆市巴南区的一个镇。

木洞山歌有曲调100多种,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还有风

俗歌、舞歌等。劳动号子有船歌、石工、搬运、作坊、农事号子

和劳动歌,如跑堂调等;山歌有禾籁、神歌、盘歌、罗儿调等,

尤以禾籁和盘歌最有特色。木洞打(唱)禾籁有高腔、平腔、矮

腔、花禾籁、连八句之分;盘歌除自盘外,还有对盘、连句盘,

多为即兴之唱,随和自然,生动活泼;小调有启智歌、修房歌、

叙事歌、时调谣曲、吟诵调等;风俗歌有节令歌、酒歌、寿礼歌

等。

木洞人的山歌从乡村田野、小溪大河唱到了城市的文艺舞

台、高等学府、影视荧屏;从长江岸边唱到了川西平原,闻名遐

迩。1990年重庆市文化局命名木洞镇为“山歌之乡”。

五、川剧

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

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

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重庆、云南、

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

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

精品文档

。21欢迎下载

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

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

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川剧中的

“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

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

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

流传甚广。

【川剧之变脸】

何谓变脸: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

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

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脸谱演变:最初的脸谱是纸壳面具,后经改良,发展为

草纸绘制的脸谱,表演时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脸谱,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变脸绝技的飞速发展,制作脸谱的材料

也发展成为现在使用的绸缎面料,极大的方便了演员的表演。

脸谱造型:变脸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

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曹操、包

公等人物的脸谱一般不用于变脸。绘制变脸脸谱笔锋要锐利、

粗犷,颜色对比要强烈,这样才能形成炫目的礼堂效果,在

设色寓意的设计上,要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角色种类为

精品文档

。22欢迎下载

依据,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鞭挞批判,或贬或褒,

全都可以从脸谱色彩中反映出来。

手法: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

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

手往脸上一抹,即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需摇变整张脸,

就把油彩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将油彩

涂在脸上或鼻子上。《白蛇传》中的许仙用的就是“抹脸”。

吹脸: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银粉、墨粉等,装

进特定的容器里,表演时,演员只需将脸贴mac截屏键 近容器一吹,粉

末就会扑在脸上,吹时必须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

中的吹脸,化妆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更多的时候是在舞台

的地面上摆一个已经装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员只需做一个伏

地的舞蹈动作,就可以趁机将脸贴近盒子。

扯脸: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剪好的绸子上,然后按

顺序贴在脸上,每张脸谱都系有一把丝线,丝线的另一端系

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依

据剧情的需要,在巧妙利落的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

张地扯下来。《望娘滩》的聂龙、《白蛇传》中的钵童都使用

的是“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演员彭泗洪曾在扮演《空城计》

中的诸葛亮时,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表

现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大军退去后的心理变化。

精品文档

。23欢迎下载

【唱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

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

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

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

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

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

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

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

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

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

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

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

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

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

精品文档

。24欢迎下载

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

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

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

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

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

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

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

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

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

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

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

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

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

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

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

精品文档

。25欢迎下载

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

昂的情绪。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

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

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

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

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

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

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

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

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

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

的感情的叫广东大学 "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

"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

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调

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

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

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

精品文档

。26欢迎下载

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

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

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

带"嗡"声的琴。

【角色】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

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

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

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乐器】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

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

(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

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

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

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

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

优美动人。

精品文档

。27欢迎下载

六、独特的茶馆文化与“摆龙门阵”

饮茶习俗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

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抗战时期寓居重

庆的一位作家在回忆战时陪部重庆生活在香港《星岛旅游》杂志

上,发表的文章中说“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

情在茶馆。写重庆,不可不写茶馆。用盖碗泡茶,泡上一碗,三

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谈夭,想谈多久就多久。”足见重庆茶馆浓

郁的巴渝风情韵味,为海内外游客所赞赏。

重庆人饮茶之风俗,历史悠久。据专家们考证,早在唐代品

茶专家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中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

也……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西汉学者王褒在《憧约》一书

中,就记载巴人家中烹茶待客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酷。

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晋代诗人诗词中就有“蜀中饮茶冠六清”

的诗句。自古重庆城就有“城门多,寺庙乡、茶馆多”之说。重

庆的茶馆遍及城乡、大街小巷,坐茶馆吃茶,成为土农工商,男

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重庆城茶馆之多,可从1947年3

月重庆《新民报》所载:“方圆不到9平方公里的半岛的城区,就

有茶馆2659家之多.”足见重庆人饮茶风之盛。

坐茶馆是重庆人的生活习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馆吃

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袭的生活习俗外,与重庆地理、气候

精品文档

。28欢迎下载

等环境也有密切关系。重庆地势陡峭,人们爬坡上坎,走得脚腿

酸软;尤其是漫长酷夏炎热的气候,走得汗流夹背,口干舌燥,

很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

街口就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昔时整个重庆城没有公园(直到

民国18年始有一处占地1200平方文“尺地寸天”的“公园”),茶

馆就成为人们休想、散心解闷的好去处。重庆城市房民居狭窄,

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亲友;“走,茶馆吃

茶去。”以茶待友、以茶会友,促膝谈心,既体面又方便。泡上

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十分称便。如若进一步

分析,重庆人的饮茶之风,与重庆爱摆“龙门阵”之风习密切相

关。重庆人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男女老少都喜爱闲聊,侃起来

就没完没了。茶馆是人们聚会聊天的最好去处。“摆龙门阵”已

成为重庆人聊天、闲谈,说故事谈家常特有的代名词。坐在茶馆,

手捧香茶,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天南地北,前三皇、后武帝,

古往今来,陈猫死老鼠,无一不是摆谈的谈资。在这里可听到

家中听不到的、报纸上没有的轶闻趣事和小道消息。各自倾吐

发泄内心欲吐为快的思想感情,实在是人们调剂和丰富精神生

活的一种享受,是不坐茶馆的人,难以领会的乐趣。

重庆茶馆与其他城市的茶楼,茶园不同。北方茶馆的那种高

桌长凳,大瓷茶壶茶碗,茶客难以久坐,大壶泡茶既不耐喝,

尤为失去饮茶品茗的情趣。传统的重庆茶馆,竹躺椅前摆小茶几,

可躺可坐,久坐不累,端茶顺手,搁茶方便。一盏“盖碗”,慢

精品文档

。29欢迎下载

慢品茗,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店主不下逐客令。如有事离开,

只须将茶盖斜放在茶船上,堂馆就会给你保留。重庆人饮茶讲

究水好,茶好,茶具好。过去都用两江的江水,有的是从太平

门江边滩盘处取水,店家用沙缸过滤,打起“河水香茶”的茶

招儿,招殊茶客。重庆人历来喜爱色艳、味浓、耐泡而味醇回首

的云南下关沱茶。浓茶是装模压制,外形如北方窝窝头的再制

茶,具有消暑解热去腻生津的功效,深受气候炎热的重庆人所

青陈。至于茶具,精巧美观的“盖碗茶”出自巴蜀。相传是唐代

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川西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的。

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端着烫手,放在桌上又不固定,崔宁之

女巧思设计以小漆木盘承托茶杯,名叫“茶托子”。有了茶托,

吃茶时既免烫手,又使茶杯在桌上固定,人人称便。重庆人饮

茶的茶具十分考究,茶杯是江西景德镇上等细瓷,茶托(茶船)

是铜或锡质,上面雕刻着图案,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茶盖、茶

杯和茶船组成三大件头的茶具,古朴典雅,形成巴偷独特的盖碗

茶文化,以后发到南方,在官场和民间普遍流传。用盖碗茶方能

体会茶文化的韵味,头开鲜开水泡的茶,浓汁沉在碗底,用茶盖

来调节茶味,轻刮茶味谈些,重刮则茶味大上,喝时不必揭盖;

放正则密封防止茶味外溢,侧放则散热凉得快些,半扣半闭浮叶

既不会人口,茶水则徐徐沁入口中。金船瓷杯,慢拂盖碗,细细

品茗,姿势优雅,情趣盎然,有着巴偷茶文化的独特的风情雅趣。

巴蜀茶文化对祖国民族文化所作的贡献,令巴蜀儿女为之骄傲

精品文档

。30欢迎下载

和自豪。

七、重庆的饮食习俗

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

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并对火锅这种饮食文化影

响较大的。如今的重庆火锅仍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出多种特

色火锅。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

锅之都”称号。

重庆菜属于川菜系(SiChuanstyledishes)是中国八大

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

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

国。川菜原来只流行于巴蜀地区,川菜在全国的流行开始于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对川菜写给校长的一封信 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川菜风味包括重庆、成都和德阳、乐山、内江,自贡等地方

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辣椒、胡椒、花椒、豆

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

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

型,无不厚实醇浓,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重庆火锅:重庆火锅是重庆饮食文化的代表,发源于重

庆,据说以前长江边上的船工袍哥跑船常宿于江边的小米滩,

停船即升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汤,加入各种

精品文档

。31欢迎下载

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湿,船工吃后,酣畅淋漓。这食欲

便沿袭下来,并渐丰富,成为重庆人特有的美食。大约在清

代道光年间,火锅才真正开始出现在重庆的筵席上。作家李

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说:“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

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

脏买来,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

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

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

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

吃若干块,算若干线,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

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

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失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

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

重庆饮食文化代表:重庆火锅、川菜、渝菜(重庆菜、

渝派川菜)、水煮鱼、回锅肉、酸菜鱼、辣子鸡、泉水鸡、水

煮肉片、老鸭汤、酸辣粉、鱼香肉丝、泡椒肥肠、粉蒸肉、

烧白、重庆小面、重庆小吃等。

八、语言习俗

重庆方言(属四川方言的一种)隶属北方语系,是西南

官话的一种。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

精品文档

。32欢迎下载

一体。重庆话又称重庆言子,直白易懂,方言词汇很多,方

言评书诙谐幽默。

重庆言子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

涉。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

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前半句是

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

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

手法”。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

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

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例如:

“瞎子戴眼为什么要当兵 境——多余的圈圈”,这是一个完整的言子儿。但

生活中常这么说:“你也不怕麻烦。其实你做这些无用功完全

是瞎子戴眼镜。”再如:“半天空挂口袋——装风(疯)”,生

活中常说:“他这人神经得很,半天空挂口袋。”

重庆方言日常用语:安逸——满意舒服/不错/爽、要得

——好的、假打——虚伪、拈起来——夹起来、耙耳朵——

妻管严、好多钱——多少钱、撒子(啥子)——什么、耍朋

友——谈恋爱、摆龙门阵——闲聊天、好老——好了、黑好

——很好,等。

九、特色建筑

吊脚楼: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

精品文档

。33欢迎下载

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

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

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

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这

一建筑形式已在重庆市区绝迹,仅剩磁器口古镇。新修建的

洪崖洞吊脚楼民俗建筑群即意在恢复传统建筑。

关于重庆民俗旅游的建议与设想

重庆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特征鲜明,但开发利用不足,在

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应加强对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的发

掘、整理、开发利用,实现有潜在的资源向现实的社会、经

济效益转变。

1、民俗旅游资源的观赏开发

民俗观赏开发可采取建设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村、开办

民俗文化展等形式,既可供游人集中观赏民俗景观,又便于

对特殊的文化传统加以保护。如继续充实巴渝文化村的内容,

使其集中在线巴渝历史上的物质、社会、精神民俗;如在丰

精品文档

。34欢迎下载

都建立鬼城文化大观园;在石柱县建土家文化民俗村,在酉

阳建苗族文化村等等。

2、民俗旅游资源的活动开发

民俗活动开发既包括以神话传说、戏曲、田歌、山歌、方

言、地方特色音乐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还包括民

众日常生活习俗如饮食起居、生成劳作、民间游艺竞技、民

俗婚礼等参与性开发。在峡江两岸的渔村可以推出“渔村乡

俗旅游”,在城市周边也可以推广并规范农家乐游,让游人

住农家乐,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田园诗般的生活。重

庆三峡地区的山歌、渔歌、田歌号子是劳动者消除疲劳、振

奋精神、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带有浓郁的劳动、生活气息,

对此进行发掘整理,培养优秀的民间歌手,发动当地群众参

与,将是一项极好的民俗旅游产品。这类民俗旅游活动的开

发是旅游者身临其境,参与体验大大增强,因此具有很强的

吸引力。

3、民俗旅游资源的商品开发

民俗商品开发包括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食品、工艺美术品、

生活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如土家织锦大足的佛像纪念品、

三峡石、根雕、谭木匠木梳、各种材质的编器、版画、年画、

石敢当小区用英语怎么说 等,都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可作为重点民俗商品来

精品文档

。35欢迎下载

开发。在开发民俗商品时不仅要讲求种类多样,更重要的是

追求高品位,形成品牌。再如,重庆的饮食民俗丰富,各种

名特小吃、风味食品让人目不暇接、食欲大开,可借此规划

为知名的美食街、美食城。美食村落等。民俗旅游商品具有

浓浓的民俗味,重重的乡土情,其文化意蕴丰富制作工艺传

统,收藏价值与纪念意义不可低估。

4、民俗旅游资源的服务开发

民俗服务开发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竞技、歌舞、仪

式等内容。如推出川剧、清音、谐剧、方言茶座,推出巴渝

舞、巴渝歌、摆手舞、竹枝词等歌舞节目,推出茶道、酒道

欣赏,还有推出工作人员着古装或民俗服饰,按民间礼仪程

序提供服务等。这类民俗服务的程序和礼仪开发,不仅增强

民俗旅游的吸引力,还营造了浓郁的民俗环境和氛围。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1:25: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618d5cf6787daeb3e2e3b963235d8d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重庆的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重庆的习俗.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重庆的习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