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新郎进门的十个小游戏)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防火知识安全教育
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谢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左方。 白族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品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洁。
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蔑子。若是生男陔冰豆浆
,还要在青蔑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或称“稀饭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月经常识编号:(2)
一楼说得对,
他们的风俗习惯就是这样的
月经常识编号:(3)
白族实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弟兄都成婚后,有的就分居,父母一般多从幼子居住,有独女的则喜欢招赘,男到女家当上门女婿。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较自由,一般是自由恋爱,或由媒人牵线认识,相互了解后谈成情侣,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有的通过“对歌”结为知已。双方基本确定婚烟关系后,告知父母,经父母认可、男方家请一媒人名正言顺地提上礼物到女方家求婚,先要姑娘的“生辰八字”。各方
面情况基本满意之后,第二次上英语格式
女方家正式“磕头”订亲,有的叫“吃喜酒”、 梦见扫落叶
“吃订准”。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给女方家送聘礼,有公鸡一只,喜酒两瓶,糖、茶、盐、面条、杷粑外,另加一支猪膀蹄、布料、首饰、订婚礼钱,要带“六”宇,意在有福有禄。男方家订婚的一行人到女方家大门口、 先点一封鞭炮,女方家招待过茶饭之后,小伙子恭敬地给女方家所有人传递一轮香烟、媒人便向女方家庭长辈和至亲讲明来意。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同时,小伙和姑娘还要互赠礼物,如伙子送给姑娘一块手表或玉手镯,姑娘送给小伙亲手织的毛衣和绣花巾、鞋垫。结婚办喜事这天,要选黄道吉日,一般双日,仪式非常隆重。迎亲的头天叫“踩棚”,又叫“吃生饭”,这天男方家要把嫁妆抬到女方家,给女方父母各送去一套衣服;女方家则吹唢呐、演唱吹吹腔,直娱乐到天亮。第二天正喜由男方家“总理”带着新郎和陪郎到女方家迎亲。新娘则穿上红衣服,梳妆打扮后哭别父母兄妹,出门时唢呐一齐吹“迎亲调”,一路上唢呐声,逗趣声交织在一起, 同辈边走边向新娘撒米花,还不时掐新娘表示“祝福”。迎到家门后,先举行结婚典礼, 拜天地, 拜高堂, 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入洞房时,新郎新娘都要抢先坐在床头,谁先坐上床表示谁当家,如新郎新娘一齐坐到床上,则预示今后夫妻平等相处、互敬互爱。接着喝交杯酒。举行完婚礼,男方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宾客。晚上还有认亲仪式,长辈则给新娘见面钱。同辈们则闹新房,闹新房时火盆上放点辣子面,表示越辣越亲,新娘拿出从娘家带来的喜果,炖梅、雕梅、蜜饯,大家边吃边说笑,直到深夜。第二天是新媳妇回门,早上起来请“梳妆娘”给新媳妇梳妆打拊,头上插上绸子花和簪,吃过早饭和新郎一道回娘家送米糕、喜果子。结婚后第一个街天,新媳妇则要去赶新街,一买柴火,取招财进宝之意;二买鲜鱼,取年年有余之意。赶新街买菜的钱由新娘私房钱支出,晚饭则由新娘进厨做“谢客饭”,三亲六戚吃了晚饭才各自回家。但是现在基本上不怎么在意了!! 在我们云龙汉族可以和白族姑娘结婚.白族姑娘可以嫁给汉族.一般不会有什么要求.但是有的会叫你做他们儿子,会给你重新取个民字.
【4】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
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任何的英文
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新加波国立大学
号。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鱿鱼制作方法
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美丽图片
。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这天晚上,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以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节日活动。
白族风俗习惯
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住在坝区的白族以稻米为主食,兼食小麦面;山区白族以玉米、荞麦
为主食。喜酸辣,爱吃凉菜,爱饮烤茶。烤茶,是用小陶罐置于火塘上,将茶叶烤黄,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味极香醇。服饰: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贵。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或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妇女服饰更富民族特色,各地有所不同。大理地区的妇女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丝绒领褂,下穿蓝布裤,盘辫于顶,围腰下摆的边缘多绣有几何图案。剑川一带的妇女都裹黑包头,衣裤用蓝色布料做成,并有披羊皮披肩的习惯。妇女的首饰有耳环、头簪、项链、戒指和手镯等。婚俗:男女青年可以自己选择对象,自由恋爱结婚。丧葬:行土葬。节日主要有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礼节:热情好客,即使是陌生的不速之客,也会受到主人热情款待;在殷勤的近义词
人称谓前往往加一个“阿”字,表示尊敬和亲切;客人光临,必以烤茶招待,白族茶礼一般斟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昧,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乳扇和红糖,三道加蜂蜜和几颗花椒,三道茶是白族对尊贵的客人的招待;吃饭时,长辈坐首位,晚辈依次坐在两旁或对面,随时为长辈添饭加汤,热情侍候。禁忌: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或晚间为宜。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