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土壤石油类有机物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摘要: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简述了石油类污染
物的来源及组成,阐述了石油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综述了国外对土壤石油类有机物污染的
修复技术,并展望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动植物,修复
随着社会和区域经济的迅速开展,人们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油田被大面积
勘探和开发,石油的开采、炼制、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泄漏以及含油废水的
排放,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受污染土壤会出现酸化、盐碱化、板结等现象。目前,世
界石油总产量每年约有22亿t,其中约有800万t石油进入环境造成污染[1]。我国每年有近
60万t石油进入环境,污染了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2]。石油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
富集,从而对生态环境、食品平安和人身安康造成严重威胁,成为重要的社会与环境问题。
因此,加快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及组成
1.1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
石油类污染物是油田开发和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污染物,石油工业的每一个
环节都可能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并污染土壤环境,污染源具有分布广、排放复杂、影响的全方
位性、综合性与双重性,钻井、采油、输送、发生事故及排放是产生污染的主要环节。油田
钻井时会产生含有石油类污染物的钻井废水和含油泥浆,来源于冲洗地面设备上的油污、下
钻泥浆流失及泥浆循环系统渗漏。在采油期,正常采油作业会排出采油废水,洗井时会排出
洗井废水,原油的脱水处理会产生废水,采油期间设备大检还会产生含油废水。事故污染包
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情况。自然事故包括井喷,设备故障,采用车辆运输时,因山体
滑坡、雪崩、洪水、大风等因素引发交通事故造成的原油泄漏。人为事故指各种由人为因素
造成的采油设备及输油管线破坏,人为交通事故引起原油输运车辆的翻车等污染事故。
1.2石油类污染物的组成与存在状态
石油是一种粘稠易燃的、颜色从黄到黑的气体、液体和固态碳氢化合的混合物,天然存
在于地表之下,可以别离成多种成份,包括天然气、汽油、挥发油、煤油、燃料和润滑油、
石蜡和沥青,含有多种烃类(烷烃、环烷烃、芳烃)及少量其它有机物(硫化物、氮化物、环烷
-
.z.
酸类等)。石油污染泛指原油和石油初加工产品(包括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润滑油等)
及各类油的分解产物所引起的污染。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四种:残留态、挥发态、自由态和溶解态。
(1)残留态是指由于石油吸附作用或是毛细作用而残留在土壤多孔介质中的污染物,
其以液态形式存在但不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移动;
(2)挥发态是指由挥发进入土壤气相中,并在浓度梯度作用下不断扩散的污染物;
(3)自由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可自由移动的局部,其可以通过挥发和溶解向土壤和地
下水中释放;
(4)溶解态是指溶解在地下水中,并随地下水迁移扩散。
虽然石油类物质在土壤中以这四种形态存在,但每种形态的污染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种形态之间会通过一系列的传质作用进展相互转化。不同的油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土
壤环境,其存在状态也不同,土壤中的不同状态的石油危害也不一样,如残留态是较难去除
的局部,自由态是一个长期的污染源,溶解态可以造成大量水体的污染。
2土壤石油污染的危害
2.1石油污染物对土壤的危害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在20cm左右的表层。石油排人土壤后,能破坏土壤构造,
影响土壤的通透性,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构造,降低土壤质量。因石油类物质的水溶性
一般很小,土壤颗粒吸附石油类物质后不易被水浸润,形不成有效的导水通路,使土壤透水
性降低、透水量下降。石油类物质在土壤中的残留性、累积性较强,能显著影响土壤同外界
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石油进人土壤在向地下渗透过程中还沿地表扩散、侵蚀土层,使之
盐碱化、沥青化、板结化,在重力作用下沿土壤深部迁移,由于石油的粘度大,粘滞性强,
在短时间形成小围的高浓度污染,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性质的改变会直接影响
土壤中化合物的行为,破坏土壤的生产功能。另外,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石油烃中不易被
土壤吸收的局部能渗人地下并污染地下水,其对地下水的潜在危害性也是不容无视的。
石油类污染物进入土壤,使土壤中的新鲜有机碳含量大幅度增加,而有效氮、有效磷却
没有相应变化,致使土壤中碳、氮、磷比例严重失调。有效碳在土壤中的大量引人刺激了土
壤中自养型微生物的大量生长,嗜烃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固定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如硝态
氮〕,造成营养供给的缺乏,导致微生物与植物争夺土壤营养元素,致使其双方开展都受阻。
另外,土壤中石油还干扰了营养元素从土壤颗粒进到土壤溶液。石油类污染物作为生物可利
用的生长基质会被微生物降解,从而延迟了土壤中其它污染物的降解。此外,石油的生物降
解还会导致矿物质和氧气的耗竭,也影响土壤中其它污染物的降解。石油在土壤中的代中间
产物是很复杂的,降解产物的一些特征官能团,能吸收和络合重金属离子,从而影响重金属
-
.z.
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2.2石油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当土壤中石油含量小于1mg/kg时,石油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因为植物能将石油
中的碳、氢、氧、氮等通过木质化作用而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只有当土壤中的石油
含量较高时,对植物的生长才有抑制作用,不同的植物种类受到石油类污染物抑制效果不一
样。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在植物根系上形成一层粘膜,阻碍根系的呼吸与吸收功能,根部
从土壤中吸收的石油能向叶子和果实移动,并不断积累放大。石油中不同馏分对植物的影响
有所不同,沸点在150~275℃以的石油馏分对植物的毒害较大,因为它能穿透植物部,在
细胞间隙和维管束系统中运行,破坏植物体正常的生理机能。高沸点的烃因分子量较大而不
能穿透植物的部组织,但易在植物的外表形成一层薄膜,阻碍植物的气孔,影响植物的蒸腾
和光合作用,抑制营养物质吸收和转移,造成植物死亡。
2.3石油污染物对动物的危害
石油类污染物主要通过动物取食、呼吸、皮肤渗透等方式进人动物体,能破坏生物体细
胞膜性构造的脂溶性,有选择性地损害机体的神经系统,腐蚀呼吸道以及对生物机体代的毒
性作用,致使动物皮肤、嘴巴和鼻腔过敏、发炎,无常觅食破坏和抑制免疫系统,有时将会
引发继发性的细菌或真菌感染,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引起肝脏萎缩、肺、呼吸道
、肾等多种器官衰竭。
3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对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修复方法及综合修复方
法四大类。
3.1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污染土壤清洗法、土壤淋洗法、加热分解吸收法、土壤气相抽吸法4
种。
3.1.1土壤清洗法
土壤清洗方是指用清水不断地对污染土壤进展清洗,使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转移到液相
中,方法用英语怎么说 并将处理后的土壤进展回填、处理后的废液外排或回用。这种处理方法的工艺流程包括:
-
.z.
污染土壤的挖掘、污染土壤的清洗修复处理、清洗后的土壤固液别离、剩余物质的处理和最
终土壤处理。这种方法往往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较好。
3.1.2土壤淋洗法
土壤淋洗法是利用淋洗液的憎水性和增溶作用将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转移到液相中,并
将液相抽离土壤并进展另外的处理,再排放或回用的一种对土壤修复方法。该方法与清洗修
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土壤在原位上进展修复处理,不需要将被石油污染的土壤进展挖
掘,也不需要对土壤进展回填,工程量大大减小。这种修复方法应该应用于渗透性较好的土
壤,如砂质土壤,而当用于渗透性不好的粘性土壤则效果不佳。此外该方法在于高效淋洗液
的研制。
3.1.3加热分解吸收法
该方法是指利用对石油组成物质特性的了解,对受污染的土壤挖掘放置到一定的设备中
进展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土壤中的石油组分在不同的沸点时刻变成气体而挥发而去,从而
到达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目的。该方法最好是能配合相应的蒸汽回收设备,以便将被加热
土壤中挥发而去的石油组分进展回收,以节约资源。该方法需要具备相应地设备,能耗较大,
本钱较高,并存在修复后土壤回填问题。
3.1.4土壤气相抽吸法
该方法是指通过在地下层不饱和带抽提气相来强化土壤空气的定向流动,使流动的气相
夹带石油污染物迁移到地面,并收集进一步进展处理的方法。但该方法难以掌控,一般使用
于通透性较好、均值的非饱和带土壤。对于汽油等低沸点的石油组分的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较好,但设备要求先进,代价较高。
3.2化学方法
石油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方法指的是利用化学反响的方法将土壤中的石油污染成分进
展转变并到达去除的目的的修复方法。该方法又主要有燃烧修复法、化学氧化修复法、物理
化学技术修复方法3种。
-
.z.
3.2.1燃烧修复法
该方法就是将被石油污染土壤挖掘并放置到燃烧炉中进展燃烧,因石油组分均可燃烧,
从而到达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成分。但该方法能耗大、挖掘土壤和回填土壤的工作量均较大,
且在对污染土壤进展燃烧的过程中在烧是污染意的成语 物〔石油〕的同时,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也可
能得到了燃烧破坏或转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使土壤的化学组分和物理组成及构造发生了改
变,修复本钱过高,修复效果不一定很高,且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3.2.2化学氧化修复法
就是向土壤中喷射或注入化学氧化剂,利用其氧化性与石油烃组分进展氧化复原反
应,从而到达去除的目的,以此净化土壤到达修复目的。一些研究者对Fenton氧化法修复
石油污染土壤进展的相关研究[3,4]。这种修复方法的实施工艺较为复杂,一般为先将石油污染
土壤中的水分进展抽取,这样土壤中的石油成分混于水中而被带离土壤,并同时将石油局部
易挥发成分去除,然后参加氧化剂,待氧化复原反响过后的水再次注入原土壤中,使氧化剂
与土壤中的石油组分充分氧化,到达去除污染物的目的。但该方法的制约因素有土壤的特性
〔主要是指土壤的渗透性和氧化剂的氧化性能〕,应选择高效副作用小的氧化剂致关重要,
该方法容易带来二次污染。
3.2.3物理化学技术修复法
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反响将土壤中的石油成分消灭或者减少以降低土壤中石油有害成分
所占的含量。主要是指电化学技术方法,利用物理的电学原理进一步促进化学反响的顺利进
展或使化学反响进展得更为完善、更为彻底的一种物理化学穿插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化学反
响修复为主,物理方法为辅的一种修复方法。
3.3生物法
就是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理过程对土壤中的石油成分进展吸收、降解或挥发等作用,
以期到达降低土壤中石油有害成分含量的目的。与化学、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复对人和环
境造成的影响小,且修复费用仅为传统物理、化学修复的30%~50%,是一种高效、经济和
环境友好的清洁技术。目前,生物修复法主要有三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及微生物—植
物联合修复。
-
.z.
3.3.1植物修复法
植物对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主要表现在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植物释
放的各种休假英语 分泌物或酶类促进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及强化根际微生物的矿化作用等方面。此
外,植被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条件、增强土壤透气性,从而提高降解效率。
Dowty等[5]筛选出2种植物(mon和olia)用来处理湿地石油泄漏污染,发
现前者短期处理效果好,而后者长期效果更好。利用植物修复土壤中的烷烃和单环芳香化合
物BTE*(苯、甲苯、乙苯及二甲苯的异构体)比拟成功。
Reilley等[6]研究了酥油草、苜蓿、丹草和三叶草对石油污染土壤中PAHs的降解,发现
在种植植物时蒽和芘的降解率有显著提高,他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根际效应增加了根际微生
物的数量,另一方面是因为根系分泌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了共代底物。
Lin等[7]研究了沼泽植物Spartinaalterniflora和Spartinapatens对不同浓度石油污染的降解
情况,说明在一定浓度围,植物不仅可以生存良好,而且可以58.15%的速度降解污染物。
植物修复的效甘胆酸偏高 果首先取决于植物对污染物的同化或积累能力,而影响植物同化(积累)能
力的因素除了取决于植物的遗传特性外,植物年龄、生物量、根系发育状况(如根毛多少、
根瘤的有无)也对同化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说明,具有兴旺根系(根须)的植物能够促
进根际菌群对除草剂、杀虫剂、外表活性剂和石油产品等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降解[8]。此外,
修复植benq显示器 物应具备生长快、抗性强等特点。
在受污染土壤上种植对石油类物质有耐受性的植被,并施用肥料,可大大加速土壤中石
油类物质的降解,这是一种简便经济的治理方法,其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污染土壤选择适当
的植物和肥料。有研究说明,有机肥比无机肥能更有效地改进石油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和
生物性能。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表层土壤受到污染时的治理,如采油井场的治理等。常见的适
宜治理采油井场的植物有:虎尾草、轮藻、绵蓬、骆驼篙、猪毛菜、羊矛、蒺藜、旋花、苍
耳、芦苇、蒙古冰草、防风和赖草等。对于污染的农田土壤,可选择种植一些对石油烃耐受
性强又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绿化苗木、花卉及经济作物如蓖麻等,以提高治理过程的经济效
益。如能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降解能力,并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就会在
土壤修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其开展和应用前景已被世人瞩目[9]。
3.3.2微生物修复法
微生物修复是研究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修复方法。由此产生一系列生物修
复技术如土耕法、生物通气法、预制床法、堆肥法、生物反响器等。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
土壤中的土著菌或向污染土壤中接种选育的高效降解菌,在优化的环境条件下,加速石油污
染物的降解。国外许多研究者对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原理、影响因素、降解菌筛选等
方面进展了大量研究。例如林力等[10]别离出159株烃降解细菌和真菌,其中17株可以不同
-
.z.
程度地分别利用烷烃和芳烃(酚、萘、甲苯和二甲苯)作为唯一碳源生长。到目前为止,能降
解石油中各种烃类的微生物共约100余属、200多种,它们分属于细菌、放线菌、霉菌、酵
母以至藻类。降解烃类的微生物在土壤和水环境中普遍存在,但在一般情况下,降解烃类的
微生物只占微生物群落总数的不到1%,而当有石油污染存在时,降解菌的比例可增加到
10%[11]。一般认为,细菌分解原油比真菌、放线菌容易得多。但有研究说明[12],真菌的降解
效果好于细菌。细菌和真菌是土壤石油生物降解的最根本的作用者,许多放线菌也表现出烃
降解能力,但是,它很难在污染土壤中取得竞争优势。
在石油组分中饱和烃最易降解,其次是低分子量芳香烃,高分子量芳香烃、胶质和沥青
质则极难降解。不少研究说明,利用特定细菌对石油类物质的共代作用可以有效去除*些难
降解有机物。Bertrand等[13]发现,难降解的沥青和树脂可以通过共氧化作用进展降解Rontani
等[14]也发现了沥青质的共氧化作用,同时报道了沥青质的生物降解依赖于烷烃(C12~C18)
的存在。
通过改善土壤环境条件可以提高微生物活性、加速石油的生物降解。钟毅等[15]选用原
油污染土壤进展了投加除油菌、调节氮磷营养含量和水分含量的强化修复试验,180d后油
去除率达70.16%,石油半衰期由自然条件下的929d减少为103d。旭等[16]发现在翻耕和调节
土壤含水率的条件下,微生物的降解速率大大加快,石油半衰期由对照的173d减少到90d,
在综合生物治理的条件下,石油半衰期可缩短至42d。此外,添加外表活性剂[17]、木屑和蛭
石等调理剂[18]、提供电子受体[19]等措施也有很好的强化效果。影响微生物降解速率的因素主
要有土壤pH值、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各种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等。石油类物质微
生物降解的适宜条件为pH6~8,温度15~30℃,湿度70%~80%,养分比例(m)C∶N∶P
=25∶1∶0.5[20]。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修复效果,人们希望通过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编码降解污染物酶
的基因或质粒转移到土著微生物的DNA中,构建适应性强的超级工程菌。但目前基因工程
菌的环境平安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实际应用仍受严格限制。目前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
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营养物质的添加及量的配比;(2)选择适当的电子受体;(3)同
生菌群的强化作用;(4)基因工程菌的开发;(5)石油烃生物可降解性研究;(6)外表活性剂对
生物降解的强化作用;(7)吸附与扩散机制对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
3.3.3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植物与特殊的菌根真菌或根际菌群协同作用,增加对污染物的吸收和降解是一个很有价
值的研究方向。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少。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系统见图1。
图1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系统示意图
利用小叶白蜡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土壤石油烃降解的研究说明,石油烃降解率与白蜡的
侧根数呈显著相关。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可促进白蜡生长,尤其可明显提高根生物量,增加侧
-
.z.
根数,这是其降解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鹏等[21]利用高效石油降解菌结合种植大豆、碱草
等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进展联合修复,135d后石油烃的降解率达63.165%~83.126%,同
时发现根际土壤的石油烃含量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研究说明,植物可以促进根际微生物的
繁殖及对污染物的分解转化,进而提高修复效率。
研究说明[22],在高浓度(10000mg/kg)柴油污染土壤上,外生菌根真菌仍然可侵染植物形
成菌根,菌根化植物的抗干旱、抗低温能力明显增强,第二个生长季后*些组合可使土壤油
浓度降至正常水平。在非共生条件下,如大豆、万寿菊、蓖麻、苜蓿接种外生菌根真菌也可
使植物降解率明显提高。田间实验说明,玉米、大豆与生或外生菌根真菌的联合修复效果好
于它们与专性降解菌的联合修复效果,而外生菌根真菌与专性降解细菌的联合修复效果则因
植物而异。
5展望
虽然各种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都有一定的成效,且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然
而单一的修复方法其修复效果是有限的,且所费时间较长,且修复结果不彻底。故2种方法
或数种方法同时或先后应用的综合修复方法就更为广泛地得到应用。因此,当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最好是先在对被石油污染的土壤进展原位物理修复,然后在初步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土壤上种植有效植物,并在植物根部和土壤中接种一定量和一定种类的石油降解微生物,且
对植物和微生物辅以一定的营养物质,故这种综合修复方法为生态环保修复方法。在该种方
法的应用过程和研究开展过程中,应该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其中,探索找寻繁殖更为高效
对石油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扩展对石油具有高效吸收、分解和发挥的植物资源。文献
引用:
[1]任磊,黄廷林.土壤的石油污染[J].农业环境保护,2000,06:360-363.
[2]陆秀君,郭书海,清,等.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农业大学学报,
2003,34(1):63-67.
[3]侯晨晨,建国,肇基,等.含苯酚危险废物的手掌川字纹 改进型Fenton氧化处理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10,4(6):1405-1408.
[4]杜勇超,豆俊峰,丁爱中,等.类Fenton试剂氧化降解土壤中PAHs及其影响因素研
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5(8):1882-1886.
[5]DowtyR.A.,ShafferG.P.,HesterM.W.,emediationofsmall-scaleoilspillsinfresh
marshenvironments:EnvironmentalRearch,2001,52(3):195~
211.
[6]ReilleyK.,BanksM.K.,ationofpolynucleararomatichydrocarbonsinthe
.,1996,25:212~219.
[7]LinQ.,edeffectsofphytoremediationandbiostimulationinenhancing
habicalEngineering,
1998,10:263~274.
[8]德中.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生态学杂志,1998,17:59~64.
[9]晓艳,王庆莲,戴春雷,景欣,英丽.生物基因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
-
.z.
报,2007,12:6-7.
[10]林力,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整治研究.环境科学,2000,19(7):325~329.
[11]ialdegradationofpetroleumhydrocarbons:Anenvironmentalperspective.
MicrobialRev.,1981,45:180~189.
[12]凤梅,郭书海,牛之欣,等.稠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胶质和沥青质生物降解.土壤通
报,2006,37(4):764~767.
[13]BertrandJ.,ialbiodegradationofcrudeoilinawaterincontinuous
.,1983,5(11):567~572.
[14]RontaniJ.E.,icalstudyofasthartcrudeoilasphaltenesbiodegradation.
Chemosphere,1985,14(10):1413~1422.
[15]钟毅,广贺,旭,等.污染土壤石油生物降解与调控效应研究.地学前缘,2006,13(1):
128~133.
[16]旭,广贺,黄巍.石油烃污染土层生物修复模拟实验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40(11):106~108.
[17]德洲,煜民.外表活性剂对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9(2):125~127.
[18]叶小梅,常志州,朱万宝,等.调理剂对污泥中石油降解速率的影响.环境导报,1999,(2):
21~22.
[19]德洲,煜民.H
2
O
2
在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环境科学,1997,17
(5):429~431.
[20]干贝排骨汤 任磊,黄廷林.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平安与环境学报,2001,1(2):50~54.
[21]鹏,大平,王晓梅,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化工环保,2006,26(2):91~
94.
[22]程国玲.矿物油污染土壤的菌根生物修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4.
48~77.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5:0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efea66c898e029a667d166be5f8545c.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吸附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吸附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