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精彩摘句1.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曾对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界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界一定认为是对的。
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2.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
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3.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4.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
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6.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
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7.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
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
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8.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
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9.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10.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11.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13.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14.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
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5.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16.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
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17.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
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党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党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党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18.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
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19.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20.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
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21.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
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
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22.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23.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24.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25.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爱情公寓歌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26.心学是教会了很多人使用权术,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最根本的意义。
27.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28.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29.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
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战场之上,求死者生。
30.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假装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31.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
王明阳(死刑犯)说:“强盗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芮小丹(警察)说:“我以为,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与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划下公平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王明阳说:“《圣经》的理由是:因信者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者有罪了,下地狱。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何以南京财经大学是几本高尚呢?”
芮小丹说:“确实如你所说,如果神计划管理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那么饥饿、灾难、罪恶也该是神计划之中的事,所以人就有理由怀疑神是要拯救人还是要折腾人。如果神也是左手施舍的时候不让右手知道,那么全能的主就不需要这个永远的计划了,只需要以他的全能改变人性的罪性,注入人性的善性,人类就得以拯救了。但神没有这样做,神不想做无名救主,神需要报恩。”
王明阳说:“神是什么?神是根据人的需要凿出来的。”
语句有:1.知行合一(王学主要思想之一。)
2.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天泉论道时得出的王学的总诀。)
3.致良知(王学的又一主要思想。)4.心即理(王学的又一主要思想。)
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这里,王学即心学。
我个人是完全喜欢王阳明的,但我主要喜欢他的思想(连同用兵思想一起)。当然,王阳明写的有文采的诗文也都不少。
对于“市场上还有没有关于阳明先生【或心学】的书?”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有的。我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搜过很多次,也多次找到各种书,但都不是太理想。
我印象深的的《儒学正脉——王守仁》(浙江人民出版社),写的凑合。为了找别的书,我上网查了查,下面是查到的书(但没在市场找到过。)
1.《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日〗冈田武彦 著吴光 钱明 屠承先译 上海古籍出版 2.《杨国荣讲王阳明》 杨国荣 北京大学出版社3.《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4.《王阳明著述选评》(新世纪古代哲学经典读本)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吴震 上海古籍出版社5.《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陈来 人民出版社6.《王阳明大传》 周月亮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7.《王阳明内圣外王的九九方略》 周月亮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8.王学流衍(江右王门思想研究) 蔡仁厚 人民出版社(以上书籍来源于/wym/xsyj.htm)我是很喜欢王阳明的,希望你也能喜欢!。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5、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8、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9、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 《传习录》10、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1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相信不少阳明文化爱好者,无不知晓王阳明先生的这一名句。发展至今,无论人们从何种角度去解读,500多年前,王阳明来到龙场之后,贵州的自然美景,使得他的心像自然一样开阔。
500多年后,当阳明精神文化被当做城市精神进行传承,阳明精神便融入的城市的每一个细节中,阳明花鸟文化产业亦然。在建的龙洞堡阳明花鸟文化产业总部随着时代发展,将传统博大精深的阳明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构建着一片市民的心融入自然的精神乐土。
融入自然窥见真理成就阳明文化精髓 这句出自《传习录》王阳明名句,也得到了与会文化名流的深度解读。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称:“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辨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思想家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
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 存在即被感知。
因此,在后人的解读中,思想境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贝克莱与王阳明在此还是有所区别。
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
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缔造一个可窥见的阳明文化乐园 王阳明为贵州人留下了诸多无形的文化遗产,后又上升到人们可观、可感、可乐的一个个文化景点,阳明花鸟市场亦然。
只不过,阳明花鸟市场以商业的形态展现,并在商业变迁中一定程度上升华着阳明文化。这些先哲认为,“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
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实际上,当后人在无形中传承着某种文化精神时,有意无意间在延续着先哲们的思维认识。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阳明花鸟市场形成之初,阳明花鸟市场还是简单的花鸟文化爱好者交流、交易的休闲文化场所。在这些花鸟文化爱好者心中,观花赏鸟,如王阳明当初玩易窝的精神寄托一样,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寻找、享受着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
其中,后人与人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哲人通过心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中,得到思想上的提升,精神寄托中感悟宇宙真理。而后人则仅仅是处于精神寄托,于人、人心与大自然的交流中,进行着较为纯粹的精神休闲,并很少去感悟宇宙万象中的神秘规律。
有人这样举例说,就像当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之后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后人则更多的在看到苹果落地之后,于直观感受中认识自然界规律,“苹果熟了,自然会脱离树枝往下掉!”至于万有引力,没有人进行更多的思考。人们在观花赏鸟中,得到精神的寄托和生活的休闲即可,很少通过花花鸟鸟去探索大自榕树然真谛。
或许,也有不少人关注的是市场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不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变迁,阳明路花鸟市场至至今在建的龙洞堡阳明花鸟文化产业总部,尽管后人难以避开市场的商业意义,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升级,更高层次的市场也必将带来更多的花鸟文化爱好者去感悟、感知大自然真谛,在享受升级版市场带来的休闲娱乐中,感悟自然。
同时,升级版的阳明花鸟文化产业总部,也在传承、发扬阳明精神文化的基础上,缔造着一个可窥见阳明文化的精神乐园。传统文化在市场条件下的积极演绎 在修文“书香·智慧”王阳明名篇名句赏析上,一些文化界名流举例称,当智者伸出手指指向月亮时,愚者却朝着智者的手指望去……一老尼请教大禅师:“我研读经书多年,却仍有多处不明,请不吝赐教。”
禅师推开经书:“我不认识字!请您把经文念出声,或许在下可以略解其中的真理。”老尼不解:“你连字都不认得,如何能了解其中的真理?”禅师微笑:“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比是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却是你我的。
1、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2、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5、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守仁,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王阳明的著名观点是“心外 无理” “心外无物”(见于《传习录》)。“心外无理”,说 的是当我们去探求各种“理”时,并不应该从对象上去探求,而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去考察。
至于“心外无物”,王阳明有一段“看花论”:“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 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段“看花”论,表明花的存在与否,在你去看它之前,与你无关,当你去看的时候,花就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才显出它的存在。
由此并不能推导出否认花的存在。这表明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并没有否定外在事物,而只是认为内心已经包含着万事万物(之理),所以在寻求事物之理时不必大费周章地向外物探求,只需回到内心就可以了。
1、出自谚语: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
2、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分别出处:《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和《阴符经》下卷:“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3、出淤泥而不染出处: 宋·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4、经一事,长一智出处: 《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人有常言:‘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5、言教不如身教是由言传身教至言传不如身教引申演变而来,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6、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出处:明·张凤翼《灌园记·后识法章》:“进去罢,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7、无风不起浪出处: 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无风不起浪,咱能听说,想必不会在天外头,只要下狠心,不愁找不着。”
事出必有因由事出有因演变而来,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
8、冻冰三尺非一日之寒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处:明·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10、宜未雨绸缪,而无临渴掘井是由未雨绸缪和临渴掘井两句引申演变而来,分别出处:《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和明·朱伯庐《游家格言》:“宣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11、扬汤止沸,不如弃薪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12、穷则变,变则通出处: 《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3、物极必反,器满则倾两句分别出处: 宋·朱熹《近思录》引宋·程颐曰:“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和《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3:56: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e4ca68e41e9ab5492b42a280d7b21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明阳佳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明阳佳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