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王国维简介

更新时间:2023-03-26 16:54:35 阅读: 评论:0

笔记本连接电视-梦幻西游手游方寸

王国维简介
2023年3月26日发(作者:玛咖的功效与作用)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

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

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眼中的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

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简述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

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

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

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

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

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初

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进能变通运用,

巧舌如簧,有一得。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

大就。

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

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

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王

国维少年时代心悦《汉书》等历史著作,不喜举子业和《十

三经注疏》,但十八岁之前所接受的仍是传统的旧式教育。

甲午战争后,使他“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静安文集自

序》)。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会书记校。利

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并在罗振

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因病辍学回国,读

康德哲学而爱之,又转研叔本华哲学。后觉得哲学“可爱

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自序》),便从哲

学转向文学、史学、考古学和金石、音韵学方面。在此期

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清华研究院教

授等。1922年在溥仪的紫禁城小朝廷内当五品官“南书房

行走”,并得到了“食五品俸”,“赐紫禁城骑马”的封赏。1927

年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哲学方面

王国维早年受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在《静安文

集自序》中说:“余之研究哲学,始于辛壬之间,癸卯春始

读康德之纯理批评,苦其全不可解,读几半而辍,嗣读叔

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

本华为伴侣之时代也。其所尤惬心者,则叔本华之知识论,

康德之说得因这以上窥。然于其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

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此后他又重读

了康德的哲学、伦理学以及美学著作。1904、1905这两

年间,他先后撰写了《论性》、《释理》、《原命》、《论叔本

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叔本华与尼采》等哲学论文,

全面介绍叔本华与康德的宇宙观、知识论和伦理观、美学

观,特别是对“性”、“理”这两个中国古代哲学中长期争论不

休的基本问题,作了批判分析。他用康德的理论来解释

“性”,认为性超乎人的知觉之外,只有超经验的性是真性,

而真性又是不可知的。他用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给“理”下

了这样的定义;广义上的理,即理由,以实习的收获 宋代学者陈淳的

“理曹操简史 有确然不易底意”来作证明;狭义上的“理”,即理性,是

从直观概念中制造出来的抽象概念。王国维认为,无论广

义之理还是狭义之理,都“不存在于直观之世界,而惟寄

生于广漠暗昧之概念中”(《静庵文集释理》)。在“命”的

问题上,他接受叔本华因果律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意志中

的观点,认为没有什么自由意志,意志受动机支配,意志

是不自由的。

美学方面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把康德和叔

本华等西文的美学观点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运

用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诗词和戏曲方面,卓有贡献。他

的美学思想由“游戏说”、“天才说”、“古雅说”、“境界说”构成,而七十二名泉

“境界说”则是其中的精华他在《人间词鱼简笔画 话》中提出的美学

理论,认为境界包括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二者的

融合;词的高下以有无境界为衡量标准;能写真景物真感

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可分“有我之

境”,其特点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其特点是“以物观物”;

在艺术创作方面,又有“造境”与“写境”之分。

古史方面

王国维晨光家园 在古文字沱沱河海拔多少米 、古器物、古史地方面的治学方法,

继承了清代乾嘉孝据学的传统,也汲取了西文实证科学的

精神。首先,与前人不同,他治学善于运用比较法,熔古

今中西于一炉。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取外来之观

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

书序》)。王国维研究甲骨文、上古史,是拿地下实物与

文字记载互相释证;研究边疆地理,辽、金、元史,是拿

中外古籍进行互相补正;写《殷周制度论》、《红楼梦评论》、

《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这些著作,则是把西文传来

的观念同中国传统的思想互相参证。这比起乾嘉学派的学

者来,视野确实要宽广得许多。王国维一生著述宏

富,著作达六十种之多,大部分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

书》中。

读书三境界含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双一流院校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

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

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第一境界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怎么复习 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

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

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

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

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凤栖梧》最后两句词,原

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

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

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

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

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雷锋绘画 寻她千百度,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

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

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

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

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

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

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

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

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原文

第一境界: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

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16:5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dbfdbb97b08417f2038eba97a638d6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国维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国维简介.pdf

标签:王国维简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