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格子铺赚钱吗(买格子铺有成功的吗)

更新时间:2023-03-31 16:35:06 阅读: 评论:0

今天的故事,要从一个有点过时的商业模式说起。“格子铺”,是早在2008年前后,在国内悄然兴起的。这个源自日本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就是在城市繁华地区的商铺分成很多的“格子柜”,每个“格子”的店主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寄卖自己的物品。如今,这个模式竟然搭上了“共享经济2.0”的顺风车,在美国,被我们故事的主角,美版“格子铺”的两位创始人-Alana Branston 和 Ali Kriegsman发扬光大了,而她俩的公司叫做Bulletin。

其实,我在2016年的时候,就机缘巧合的去过一次她们在布鲁克林举办的节日“快闪集市”,之后也误打误撞来到过Bulletin在曼哈顿的小店。所以,接到这次采访任务的时候,有一种熟悉却又陌生的感觉,这也让我更多了几分期待。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来到了Bulletin位于曼哈顿下城的办公室。因为刚搬到这个新办公室不久,还是略显凌乱。舒适的沙发、各种时尚海报、写着“Mini Mall”(迷你商城)的霓虹灯……这里更像是时尚潮流的聚集地,而不是严肃办公室的感觉。采访当天是个周五,但是办公室里除了公司的CEO Alana Branston 和COO Ali Kriegsman,就再也没有别的员工了。那大家,都去哪里了呢?

Ali说,因为现在是Summer Friday,大家都可以在夏天的周五,早点下班享受阳光。不过Ali笑称,虽说大家都不在办公室,但是其实也并没有真的在享受假期,全都在家继续工作。

在采访开始之前,我和Ali的交流最多,她给我一种,阳光的加州大妞的感觉。一问,竟然真的没有错。她大学毕业来到纽约之后,就爱上了这里,虽然骨子里有着加州的热情开朗,但还是坚持说:加州不是我的菜。相比之下,在纽约长大的Alana,则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采访开始之前一直在办公室的一角补妆。在她们的身上,看不到很多创业者身上的忙碌匆匆,更多的是轻松和从容。

在成为创业伙伴之前, Ali和Alana都就职于同一家创业公司Contently,在同一天入职,在同一个销售团队,还偏巧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那时候,她们的主要工作,是销售一款内容营销(Content Marketing)的软件。而这款软件的功能,就是让用户能够通过制作视频、博客等内容,来促进销售。工作让她俩打起算盘,自己能不能通过这样的商业模式,找到机会?

于是,Bulletin 1.0作为两个人的副业,正式诞生。它是一本带有购物性质的电子杂志,上面搜罗了很多小众的品牌。Ali和Alana会主动去寻找这些品牌,问他们愿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平台销售。而Bulletin作为电子杂志,则会通过文章、图片,来吸引客流。对于这个模式,很多品牌都表示很感兴趣。毕竟,谁不愿意有额外的曝光呢。

Bullentin 1.0慢慢起步,很快Ali和Alana发现,全职工作的同时去创业,并不现实。祁黄羊去私这毕竟不同于玩票写博客那么简单,更多精力的投入是必要的。于是,2016年1月,两个人同时辞去了非常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开始全力经营Bulletin。

也是在这时候,她们发现,虽然很多品牌对电子杂志感兴趣,但是销售额实在是少的可怜。要说单纯做电商,类似的平台如Etsy,已经非常成熟,那她们的独特竞争力在哪里?这些小众品牌的需求点又在哪里呢?怎样才能盈利呢?

带着之前的成果和问题,Ali和Alana申请了YC专门为早期公司提供的Fellowship项目,这个被Alana戏称为“宝宝孵化器”的项目,虽然不是YC的核心孵化器,但是还是为她们指明了创业的方向。

在YC导师的指点下,两人开始与合作过的品牌交流沟通。很快,她们发现,这些品牌其实花了非常多的钱在工艺品展览会、快闪集市等等这些线下销售渠道上。在一片“零售业要死了”的呼声中,她们听到了这些品牌需要线下渠道的声音。就说在纽约,品牌参加一次周末跳蚤市场的价格,动辄就要500甚至是上千美金,很多小品牌根本负担不起。这也让Ali和Alana开始反思,是不是能从”Pop-up跳蚤市场”的模式开始,试水线下商店的新模式呢?

首先的难题就是找场地,她们把目光放到了文艺嬉皮的布鲁克林,什么Bushwick的酒吧,Williamsburg的停车场……这些有点小众,但是便宜的、人流量大的场地,成了她们早期的根据地。从2016年的4月开始,Ali和Alana聚集了30多个品牌,给她们提供桌子、椅子、桌布,收取每个周末300美元的费用,就搞起了周末小集市。每周不间断,这一做就做到了10月底。Ali和Alana发现,不仅这些来参加的品牌开始有了不错的销售额,Bulletin也开始有盈利了,看来这个法子,行得通。

就这样,2016年的11月,Bulletin在布鲁克林开了第一间实体店。基本上就是照搬了之前周末小集市的会员模式,Bulletin向客户按月收取300美元左右的会员费,这些品牌就可以在店里寄卖他们的产品了。

靠着之前周末小集积攒来的品牌、设计师关系,在Bulletin宣布新店即将开张的12天里,就收到了30个品牌进驻的申请。因为会员费不高,而且只收取销售分成的30%,品牌很快就发现,自己跟着Bulletin,远比在传统零售行业挣得更多。如此好的销售额,也让更多的品牌想要进驻Bulletin

Ali说,以前很多时候,自己都是泡在Instagram等地方去发现、邀请品牌进驻Bulletin,但是现在,每天她们都收到无数申请。如今,光是等着进店的品牌,就有1000多个。Ali说,她们不是没时间处理这些申请,只是店铺的面积实在有限。现在,除了布鲁克林店之外,Bulletin还在纽约购物胜地SoHo附近开了店,在Union Square的旗舰店也在8月刚刚开业,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空间给这些品牌。

在品牌的挑选上,Bulletin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因为其目标受众是18-28岁的年轻女性,Ali和Alana希望这些品牌在彰显有趣、大胆的宣言之外鄂尔多斯美食,也是大家买得起的。我们在和Ali一起逛店的时候,就发现,从4美元的小胸针,到50多刀的项链,再到100多刀的衣服,各个价格区间的产品都是有的,年轻的学生不会因为过高的定价而觉得被拒之门外,身在职场的白领女性也能找到彰显品味的设计师潮物。当然,除了从品牌定位、定价上进行筛选,Ali和Alana也会选择一些“自带流量”的明星品牌,来反向为Bulletin带来更多客流。

谈到与传统零售的区别,Ali说,首先一点就是Bulletin程序的极简化。作为一个独立品牌,你如果想要做零售或者批发,要通过层层申请、审核,有时候还需要联系专业买手……从开始到产品上架,等上一年都不稀奇。但是,在Bulletin,品牌只需要提交非常简单的申请,包括公司名字、所在地、联系方式、网站、Instagram账号等。Bulletin的工作人员的审核也非常迅速,最快的时候,只用了五天,产品就在Bulletin上架了。

另外一个与传统零售的不同之处在于,价格上的优势。因为除了提供销售实体空间,Bulletin还会给品牌提供咨询、建议的服务。比如很多合作品牌,都是从来没有在线下销售过的,Bulletin会帮助他们更好的展示产品、吸引眼球,以此来促进销售。当然,这些附加的服务都是包含在每月的会员费之中的。而且,传统零售业的分成比例通常在销售额的50%,建筑大学甚至更高。而我们刚刚也提到,而Bulletin只分成30%,也是相当的低廉。

此外,Bulletin会给品牌提供一个后台,可以自己管理库存的同时,还可以看到产品的实时销售,这在传统零售行业,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而且,Bulletin也会给入驻的品牌定期提供来自消费者的反馈,帮助产品进行改进。

Ali和Alana深知女性创业者的艰辛,从最早两人在Alana的公寓里办公,到进入YC早期项目,再到进入YC核心孵化器并融资320万美金,每一步都走的不容易。Alana回忆说,在YC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机会去和投资人见面、融资的机会。但是,作为两个没有多少创业经验的女性,在更多男性主导的创投圈总是会有点不自信。

Ali说,当时她们去和投资人开会时,常常会去刻意把自己打扮的更男性化一点,让自己显得更专业。穿上乔帮主同款黑色高领毛衣,是她俩当时的“必杀技”。不过现在,对自己身上“女性创业者”的标签,她们已经非常适应,并且意识到,张扬女性的特质,并不是不专业的体现。采访当天,她俩早已经不再要刻意伪装成“钢铁直男”,优雅时尚的装束,言谈中间满满都是自信。

自身的创业经历,也让Ali和Alana一直坚持着“For women, by women”的理念去经营Bulletin:支持女性主导的品牌,更致力于建立一个属于女性的社区。Bulletin店里的店员,几乎清一色都是25岁以下年轻女孩,有的还在上学、有的刚刚毕业。这不仅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也与来店的消费者更容易与店员产生共鸣。

聊到这里的时候,Ali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她们在店里搞了一场职业讲座。结束后,一个刚刚只身来纽约读书的19岁女孩就跑过来对Ali说:“我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让我在没有一个朋友的纽约找到了归属感。每次我来到Bulletin店里,就觉得这里的店员、顾客们,都是我的朋友。”

Bulletin对于女性社区的建立,不只局限于店内和社交账号中,更有实际行动。她们销售的10%,会捐赠给在纽约提供生育健康护理的非营利组织-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 (Planned Parenthood),帮助实现更多女性权益。

Alana说,她一直是主要负责与房产中介打交道,虽然以前没有相关的经验,但是毕竟是纽约土生土长,对于如何选址也算是熟门熟路。她们通常会和房东签订5年左右的合同,再轮对将空间分块转租。Alana表示,在以前,都是她要主动去找合适的空间;但是如今不同了,因为手上毕竟有1000多个品牌等着进店,房产商们很多时候会邀请Bulletin来开店,借此来提升房产周边的人流量和商业价值。这似乎也为Bulletin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Bulletin所做的其实不只是“实体店”那么简单。是先租房,再做“二房东”的模式,在其“房地产”的生意之上,搭建起了数据、零售服务咨询、社区等多重附加价值。把Bulletin比做是新零售界的WeWork,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巧的是,共享空间的开山鼻祖WeWork,也打起了零售的注意。在2018年7月,WeWork宣布,在位于纽约205 Hudson的WeWork里,试点一个全新的零售空间-WeMRKT。WeMERKT里卖的产品,可不是随便挑选的,都是来自WeWork里面办公的公司。产品种类,覆盖服装、办公用品、小吃、饮料等等。WeWork的首席品牌官Julie Rice说,WeMRKT本着的理念就是“用会员(的产品)服务与会员”(“by our members for our members.”)。为会员公司,提供一个独特的线下销售渠道,以后也会成为WeWork一个大自然的语言又一大吸引力。

据一个已经在WeMRKT上架的产品Hydrant表示,加入WeMRKT已经给自己的线上网站带来了不少流量,在WeWork里也常常会有人过来和他打听Hydrant的产品。

一个是从零售起家,慢慢结合起了房地产生意;一个是房地产生意起家,逐步加入了零售的板块。Bulletin和WeWork起点不同,却多少一种殊途同归的味道。

WeWork表示,WeMRKT在纽约试点之后,很快在全国范围内的WeWork进行推广。靠着81个城市,436个办公地点的强大积累,WeMRKT发展起来,应该不是难事。但与大鳄相比,刚刚开张了纽约第三家店的Bulletin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在近两年的采访中,她们不断提及扩张到其他城市的想法,但一直并没有付诸实施。这样不禁让人质疑,这种商业模式,是否仅仅适用于纽约这样人口密集、租金昂贵的地方,并不可以成功复制到其它城市,当然一切还得慢慢来。就在上个月,Bulletin获得了7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冲出纽约,就是她们的下一个目标!

本文发布于:2023-03-31 16:3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cfccef517ce04c86dbeeb25f94c9e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格子铺赚钱吗(买格子铺有成功的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格子铺赚钱吗(买格子铺有成功的吗).pdf

标签:品牌   都是   纽约   女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