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年兽的传说故事

更新时间:2023-03-15 23:41:08 阅读: 评论:0

十王亭-山西阳城县

年兽的传说故事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关于新年的画)

1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佳节。在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初

五举行。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先民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尾年

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并逐渐形成了

庆祝岁首的风俗。

在“腊祭”期间,人们聚饮联欢,歌舞戏耍。后来春节又有祈祷丰年的含意。

民间百姓在自己家盛放粮食的器物上,贴上写有“五谷丰登”等字样的红帖,以

“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因此,春节是中国百姓生活中最隆重,最喜庆,

最热闹的日子。每当春节之际,人们都忙于扫尘、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拜

年、舞龙、逛花市、逛庙会等各种活动。“除旧布新”、“万象更新”,象征着团结、

兴旺,寄托着对新的一年的希望。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

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

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

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

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

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

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

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

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

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

2

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

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

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

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

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

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

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

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

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

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

春节年兽的民间传说

年兽的故事

这个春节传说中,,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

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

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这个春节传说中,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

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

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

3

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

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

“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

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

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

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

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这风俗越传越广。

年兽的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

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

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

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

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

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

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此人们知道

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

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兽的故事》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

躲在海底下,快过春节了,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有一次,

4

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

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赶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

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白胡子爷爷

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

婆家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朝院子里冲进去。正

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砰砰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厉害了。原

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打开了。白胡子爷爷

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

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第二天,

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边

燃烧一边“砰砰啪啪”响的竹子。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兽的好办法。春

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

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宋)王安石

2、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已酉新正》(明)叶颙yǒng

3、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4、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

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

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

走怪兽恶鬼。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

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

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

的“爆竿”即指“爆竹”。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

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

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

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

5

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

龙凤呈祥等。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

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

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

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

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

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

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

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

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

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

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

春节年兽的民间传说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23:4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c9d4ce1485bb7e4ad94c1453befdfb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年兽的传说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年兽的传说故事.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