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祠堂文化介绍
二十世纪后期,寻根问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旅居海外的“三胞”回乡
谒祖络绎不绝,城乡的许多祠堂也都加以整修并传承祭祖传统。学术界也越来越
加注重中国的祠堂文化,并成立了中国祠堂文化研究会;在世界范围内,有关
中国祠堂文化的研究也日趋活跃;福建省文化厅于二00一年三月还发出了通
知,对全省各地的祠堂进行了登记,对祠堂文化进行抢救挖掘、记载传播工
作,还编纂《八闽祠堂大全》上下两辑:《中国祠堂大观》也于二00五年六月
出版,无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工程。
祠堂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内涵博大精深。祠堂是姓氏祖根和聚
集繁衍的象征。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独具特
色的传统文化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祠堂文化,应本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对祠堂文化
赋予新的使命,充实新的内涵,扩展新的功能,实行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活动形
式,使古老的祠堂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精
神和时代特色,融入“先进文化”的范畴之中,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发展要
求,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这应当是我们研究、弘扬祠堂文化的正确方向和基本
思路。
本文就笔者十多年研究和探索的一些见解,愿抛砖引玉,与诸多
有识之士交流与切磋,期望共同把传统的祠堂文化发扬光大。
一、祖与祖祠含义:
先从“祖”字说起。“祖”字最初的字是“且”,“且”和“祖”同
音。“且”字的本义是祭祀时用的礼器。最初的含义,“且”是原始社会的男
性生殖器图腾崇拜,是氏族繁衍昌盛的象征,因此祖先的神主牌便仿照“且”
的形象而创设的。“示”字很象古人所崇拜的“灵石”一样,本义是在这个灵
石上放置祭品。后人把“示”和“且”合成今天的“祖”字,引申为先代的祖
宗。正因为“示”的本义是放置祭品的灵石,所以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
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祭祀有关,如福、祈、祷、祝、祀、崇等等。而
“且”字也同样,凡由“且”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祭祀有关,如俎,形象为古代
祭祀时盛牛羊肉等祭品的礼器。
人们为了祭祀祖先,后来才有了祠庙。“孝经”说:“孝子之于亲也,为
之宗庙。”在远古时代,人们还是居住洞穴或只有简陋的棚寮,当然还没有祠
庙,祭祀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后社会向前发展,有了贫富悬殊,有了贵贱尊
卑,于是士大夫有庙,而庶民无庙,这自然引起庶民的反感,谁没有祖宗?有
祖宗怎么能不祭祀呢?于是后来才有了属于本家族的祠堂,在祭祀权上也就平等
了。
二、祠堂文化由来
在我国古代璀灿夺目的古建筑宝库中,祠庙是特别受人重视的建筑物。祠
庙是供奉和祭祀人神,即祖宗和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
等类人物的神位。祠庙也被称为家庙、祖庙、宗庙、宗祠、祠堂等。
祖庙是专门用来祭祀祖先阴灵的场所。祖庙分为二类:一类是王室、诸
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被称为太庙、宗庙。一类
是臣民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又被称为家庙、宗祠,
南宋以后被称为祠堂。
祠庙还有一类是用于供奉和祭祀帝王、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
贤、名士、英雄人物的建筑物。我国著名的祠庙有:黄帝轩辕庙、宝鸡的神农
庙、天水的伏羲庙、临汾的帝尧庙、绍兴的舜帝庙、绍兴的禹王庙、北京的太
庙、曲阜的孔庙、淮阳的陈胡公祠、邹县的孟庙、秭归的屈原祠、绍兴的王右军
祠、九江的陶靖节祠、韩城的司马迁祠、江油的太白祠、成都的杜甫草堂、潮州
的韩文公祠、柳州的柳侯祠、眉山的三苏祠、崇州的陆游祠、卫辉的比干祠、都
江堰r二王祠、成都的武侯祠、运城的关帝庙、云阳的张飞庙、海南的五公
祠、合肥的包公祠、杭州的岳王庙、太原的晋祠、广州的陈家祠等三十座名
祠。许多名祠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建筑
宝库中的文化遗产。
中国祠堂文化发轫于夏、商、周时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周代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
寝”。这说明彼时祖庙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帝王祖庙最具权威,而士大夫则依次
分等配祀致祭,庶民百姓没有资格建祠立庙,只能在居家之庙室设祭。
祠堂文化盛于唐、宋。宋时,朱熹在“朱子?家札”中对祠堂作了新的规
划和阐述,提倡尊祖敬宗,推崇忠、孝、节、义的思想,由于受到当权者的支
持,而得以推衍,此后民间建祠祭祖之风由此日盛。到了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
间广建祠堂,使祠堂文化席卷全国,祠堂遍天下,以致“族必有祠,祠必有产
(祭田)”。至清末民初,祠堂成为乡村家族社会活动的中心,成为姓氏宗族
的象征。
我国祠堂遍及五洲四海,尤以闽、粤、淅更为盛行,就八闽大地就有祠堂
近二万所之多。祠堂占地宽广、建筑雄伟壮观,工艺精巧高超。在台、港、澳和
东南亚,乃至美洲大陆的华人祠堂,也有上千之数。可见祠堂文化源远流长。
三、祠堂性质作用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祠堂文
化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遗存,根植于久远的神州大地,蕴藏于深厚的
华夏文化之中。世纪星移,千年斗转,祠堂文化代代传承,叠叠积累,成为中华
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一脉不熄的灯火。
我国的祠堂文化,不仅融合了血缘、亲缘、情缘的醇厚甘冽,还浓缩了建
筑、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在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多层面折射出瑰
丽的民俗风情,隽永的文化魅力。福建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规模中原移民南迁
的时期,中原文化在闽祠中可觅可寻,先哲的光辉可圈可点。福建作为向海外
移民出发地之一,当前在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美洲大崇的闽祠,
都可以寻访到闽越文化的气息。
福建省文化厅于二00一年三月“关于做好八闽祠堂大全组稿工作通知”
中明确指出:“我省民族民间传统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其中祠堂文
化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为了更好地做好祠堂文化的抢救挖掘、
记载传播,努力使祠堂成为爱国爱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成为海外侨胞
寻根问祖、寄托乡情、增进感情的窗口,让广大群众和海外侨胞更多地了解福建
祠堂文化的历史和积极的现实作用。”这个文件对祠堂文化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
了正确的定位和阐述。做好祠堂文化的抢救挖掘、记载传播是当前面临的一
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港澳回归、世界性的寻根问祖热潮。祠堂文化越来越
为人们所关注,海外侨胞回乡竭祖之情也日趋激烈,因此研究、传承、弘扬中
国独特的祠堂文化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这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使传统的祠堂文化赋予新的使命,拓展新的功能,焕发新的生机
和活力,融入先进文化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于弘扬寻根
认祖、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增强炎黄子孙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爱乡爱
我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加强海内外宗亲的联谊、帮助海内外宗亲寻根
认祖,增强“本是同根生,两岸一家亲”、“同根同祖务必同心同德,兴家兴族
更须兴国兴邦”的共同理念,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对于纪念先祖先贤、弘
扬祖德、激励子孙后代“成才报国”、“创业兴邦”,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
社会,促进海峡西岸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祠堂文化功能
祠堂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遗存,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祠
堂文化应当加以传播、加以弘扬、加以改革、加以创新、促进祠堂文化健康发
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祠堂本为祭祀之所,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的功能也应
不断扩展。当今,我们应当发挥祠堂“多种功能”的作用,做到“一祠多用,古
为今用”。
当代祠堂的功能是:
①作为尊宗敬祖的圣地;
②作为寻根问祖的窗口;
③作为海内外宗亲联谊的桥梁;
④作为吸引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兴业的平台;
⑤作为纪念历史名贤的殿堂;
⑥作为姓氏文化研究、族谱编纂、收藏、阅览的馆所;
⑦作为对宗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
⑧作为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
⑨作为聚会议事的会堂;
⑩作为旅游参观的景点
总之,发挥多种功能、使祠堂古为今用,为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
服务。
五、祠堂祭祖目的
在我国历朝历代,因以孝为德行之本,所以由爱敬父母,上溯到爱敬父母
的父母,以至远代的祖宗,于是祭祀祖宗成为一种崇尚的道德行为。古人说:
“入祠祭祖的意义,在于入庙思敬之意焉。”祭祖寄托了后人对血缘祖先的崇拜
和对祖宗的缅怀,是中华民族尊宗敬祖,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祭祖与祭神的内
涵是不同的,祭神出于畏惧心理,祭祖则出于爱敬心理。既然爱敬父母,那么对
同祖所生的兄弟姐妹,自应友爱,推而广之,凡是同一祖宗生下的昆仲,理应和
睦相处,精诚团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的大家族便因此形成。因此,
祭祖的作用,在于强化本姓子孙的血缘观念,强化属于同一宗族的认同意识,生
发出同一祖根的自豪感,增强同一宗族的凝聚力,促进家族成员和睦友善、互助
互爱,激发家族重振雄风、共铸辉煌,成才报国、创业兴邦的意志,确立“同根
同祖务必同心同德,兴家兴族更须兴国兴邦”的理念,为家族的兴旺发达作出不
懈的努力。这就是宗祠祭祀的神圣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祖也要与时俱进,从祭祖仪式到祭祖内涵也要应进行
改革和创新:一是在祭祖祭仪式之后由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者演讲,讲话的内容:
①姓氏的源流史、繁衍史、发展史;②祖先和名贤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德;③齐
心协力、努力创建文明、和谐、昌盛、富裕的家族:④对后裔的殷切期望和要
求。二是可举办先贤事迹展或姓氏源流史示意图展等,使参祭的宗亲都受一次
深刻的教育。三是祭祖应大力提倡男女老少皆应参加,改变男尊女卑的旧惯
例,发扬新时代的新宗风。四是祭祖大典应尽量邀请迁徙外地的宗亲代表回祖
籍地参加祭祖,尤其应当函请旅居海外宗亲回乡参加祭祖活动,以加强海内
外宗亲联谊,激发海外同胞爱国爱乡的情怀,为家乡建设作贡献。五是各姓总祠
举行重大活动和祭祖大典,应邀请姓氏文化研究会和有关姓氏代表参加,以利
于构建和谐社会。
六、祠堂祭仪祭文
祭祀的仪式一般沿袭传统的习俗,至于祭文的内涵,一般包括:赞颂列祖
列宗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质;祈求祖先保佑裔孙幸福安康和家族繁荣昌盛:表
达全体裔孙决心“成才报国、创业兴邦”、“重振雄风、共铸辉煌”的理念和
决心。本文仅以“仙游陈氏大族谱”中记载的祭仪祭文为例,供参考之。
(一)祭仪
祭祖开始
(1)齐立,(理事会全体成员,海外境外宗亲站立案前,本地宗亲就地列队
站好)。
(2)鸣炮。
(3)奏乐。
(4)执事各司其事。
(5)主祭裔孙就位。
(6)陪祭裔孙就位。
(7)主、陪祭裔孙向先帝先祖位跪。行三跪九叩首:一叩首,再叩首,三
叩首,兴;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兴!(平身)
(8)主祭手盥洗(执事引洗、擦手)
(9)上香(执事点香交与主、陪祭裔孙。主、陪祭裔孙带领全体参祭裔孙
向舜帝以及历代祖考祖妣)行三鞠躬礼:一鞠躬、二鞠躬、三
鞠躬!
(10)酌酒(执事在案桌上拿起酒壶向酒杯内倒酒)。
(11)灌酒(主祭、陪祭裔孙把执事灌满的一盅酒杯倾于地下)。
(12)奉馔,献馔。
(13)敬请血缘大始祖舜帝祖妣娥皇、女英一品夫人及本祠历代先祖偕诸夫
人配飨响。
(14)恭读祝文(读祝文者于正位跪),祝曰:…兴,退位。
(15)主、陪祭裔孙带领全体参祭裔孙向舜帝及历代先祖偕诸夫人行辞退
礼,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16)复位。
(17)烧祝帛、化财宝。
(18)礼成。
(19)鸣炮。
(二)祭文
维
公元年月日,岁次年月日,主祭裔孙,陪祭裔孙等
率领陈氏男女裔孙众人,谨以清香、名茶、宝烛、爵盒、面饭、斋果、糖仙、
大饼、粢盛、庶馐、海鲜、食品、绢帛、财宝。敬致祭于
陈氏血缘太始祖舜帝妣娥皇、女英太夫人陈氏得姓始祖陈国开国君胡公
满妣太姬夫人田齐始祖大夫敬仲公妣懿氏夫人复姓始祖颍川侯伯轸
公妣胡氏夫人颍水始祖汉太丘长寔公妣荀氏夫人
入闽始祖晋散骑常侍润公妣林氏夫人
入仙始祖唐礼部侍郎齐公妣黄氏夫人
暨
仙游陈氏各支系历代祖考祖妣尊灵,
万世尊崇肇始
满公
大振雄风蔚为大宗灿若星空
蕃衍四方
祝文曰:
吾陈圣祖
周武克商
敬仲赴齐
轸公相楚
太丘寔公
舜帝重华
复求舜裔
世代为相
封侯颍川
德星奎聚
笃亲至孝
封陈受姓
太公立君
复姓陈氏
三君高名
隋朝迈公统兵镇莆首任县令立祠崇功
七、加强宗亲联谊
的使命。胡锦涛说得好:“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港澳
唐宋元明
陈族宗亲
巍巍吾祖
缅怀祖德
祖荫庇佑
愿我宗族
成才报国
聚族于仙
遍居五洲
伟绩皇皇
裕我后昆
子孙昌隆
地久天长
代出英豪
开拓奋进
彪炳青史
弘扬祖德
仰祈圣鉴
家家安康
科甲联芳
共创华堂
可表可坊
族运神通
永续辉煌
村村繁荣
以祠堂为窗口,加强海内外宗亲联谊,
是弘扬祠堂文化一个重要
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旅居在海外的宗亲“本是同根
生,两岸一家亲”。他们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具有寻根认祖、尊祖敬宗的
传统美德。“同根同祖务必同心同德,兴家兴族更须兴国兴邦”是中华儿女的共
同理念。每位炎黄子孙,不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不管他们飘泊多远,寻根问
祖、编入族谱、入祠谒祖,托庇列祖列宗的福荫,总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因此,
我们一定要遵照省文化厅文件精神,“努力使祠堂成为爱国爱乡、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的场所,成为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寻根问祖、寄托乡情、增进感情的窗
口”,充分发挥祠堂联系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
为此,各地祠堂都要帮助海内外宗亲寻根认祖,都应主动加强同海内外、
省内外宗亲的联谊和姓氏文化的交流。各地编修族谱、修建祠堂、纪念先贤、盛
大祭祖等重大活动,均应邀请海内外、省内外宗亲光临指导,共襄盛举。要主动
介绍姓史族情,期望他们回乡投资兴业或兴办公益事业,为家乡建设作贡献,为
祖先增添光彩。对他们的重大贡献,勿忘为他们授匾立碑纪念。编好的族谱一定
要设法赠送给他们,使他们的子孙不忘祖根、不忘祖籍地、不忘故里乡亲对他们
的深情厚爱。
各地祠堂的宗亲,应当组织访亲团,主动到省内外各地进行访亲联谊活
动,增进亲情,共谋发展
八、研究姓氏文化
祠堂文化只是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祠堂为阵地,有计划地全面
研究姓氏文化内涵的方方面面,诸如姓氏起源、姓氏源流、闽台渊源、祖地文
化、谱牒文化、祠堂文化、古今名贤、文献古迹、传统道德、宗亲联谊、姓氏和
谐、姓氏组织等十二大课题。通过对姓氏文化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求能有新的
见识、新的发展、新的成果,撰写姓氏文化研究论文集和专著,给广大宗亲以启
迪、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是时代赋予我
们当代人责无旁贷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可利用祠堂为阵地,举办姓氏文化研讨会或
研讨班,邀请一些行家作专题学术报告,也可由一些有识之士作主题发言。
各地祠堂可作为学习、研究、宣传、传承姓氏文化的课堂。组织广大宗亲
学习姓氏文化专著、专论,进行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可在自己的祠堂里、
在列祖列宗的面前,重温姓氏源流史、繁衍史和发展史,纪念先祖先贤的光辉业
绩和高尚品德,赞颂宗亲中的好人好事,讨论如何“重振雄风、共铸辉煌”,
确立“同根同祖务必同心同德,兴家兴族更须兴国兴邦”的崇高理念,激发子孙
后代“成才报国”、“创业兴邦”,开创美好未来,共建美好家园,齐心协力构
建文明、和谐、昌盛、富裕的家族,为祖国争光,为祖先争气。在祠堂里开展
丰富多彩的学习、讨论和宣传活动,是很在意义的,各地应大力加以提倡和推
广,使祠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九、编纂祠堂谱志
早在2001年3月,省文化厅己发出了对全省祠堂进行登记的通知,着力
于对祠堂文化进行抢救挖掘、记载传统工作,并编纂了《八闽祠堂大全》,这是
一项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福建省陈氏委员会也成立了福建省陈氏祠堂文化研
究会,对闽台陈氏祠堂全面进行记载,这既是做好祠堂文化抢救挖掘、记录传播
的重大举措、也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寻根问祖热潮,加强两岸宗亲联谊的迫切
需要。
最近,福建省陈氏委员会组织两岸的宗长、宗亲,共同编纂《闽台陈氏文
化?祠堂卷》巨著,这是一项浩大的历史文化工程,是闽台陈氏繁衍发展史上第
一部内容丰而翔实的史册。史实证明,祠志同族谱一样,祠志是根、祠志是
史、祠志是纽带、祠志是教科书、祠志是传家宝。
从这一部祠堂文化史册中,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
从中可以追溯到闽台陈氏的祖根和源头。它充分佐证着中华陈氏
的血缘太始祖舜帝、得姓始祖陈胡公满、颍川始祖陈寔是闽台陈氏宗亲共同的
祖根;而中原的颍川固始是闽台祖先的发祥地,福建则是台湾祖先的祖籍地。
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华陈氏繁衍发展是一部光辉灿烂的生命史、源流史,从
中可以了解自己祖先几度南迁、几度东渡的历史;可以了解自己祖先悲欢离合、
荣辱与共的历史;可以了解自己祖先辉煌与苦难的历史。
从中可以知道我们祖先名贤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我们祖先留下宝贵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别是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团
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从中可以充分体现两岸宗亲“本是同根生,闽台一家亲”;“两岸同胞是
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同根同祖务必同心同德、兴家兴族更须兴国兴
邦”是我们共同的理念。
从中可以激励闽台宗亲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
和平统一,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共同的使命。
因此,《闽台陈氏文化?祠堂卷》可以增进两岸共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向
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共同为振兴中
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各地姓氏文化和宗亲联谊会都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努力编纂本地区
的《祠堂志》,全面记载传播祠堂文化,形成全社会关注祠堂、保护祠堂、弘
扬中华祠堂文化的良好氛围,澄清对祠堂文化的种种偏见,制止侵占祠堂、折除
祠堂的错误做法,充分发挥祠堂文化积极的现实作用。
十、维护祠堂产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二十一条规定:“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应妥为保护。祠堂、庙宇、寺
院、教堂及其他公共建筑和地主的房屋不得破坏,地主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不合
农民使用者,则由当地人民政府保留充作公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祠堂产权问题的批复
(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法研字第7995号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八日[57]法研字第一号关于处理祠堂产权的请
示已收悉。我们同意你院来文意见,即:祠堂房产的产权不宜确定为一人所有,
也不宜收归国有,而应指定适当的人代管。
祠堂所有权属于谁
省司法厅明法答:195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祠堂产权问题的
批复”指出:“祠堂房产的产权不宜确定为一人所有,也不宜收归国有,而应
指定适当的人代管”。1979年财政部对于“关于建国初期收归国有并已作处理
的祠堂、会馆等财产,现在是否应当无偿移交房管部门的请示”的答复中规
定:由于历史原因已经无偿调拨给国营企业的土改时期没收的祠堂、会馆等封
建财产,在1979年7月1日已经无偿调拨给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就不再办
理有偿调拨手续。根据以上两个文件规定,土改时当作封建财产被没收的祠
堂、所有权已发生了转移。如果在土改时祠堂没有被没收。那么它的产权不
宜确定为一人所有,也不宜收归国有,而应指定适当的人代管。因此,凡是被
没收的祠堂,集体可以不付租金:凡是没有被没收的祠堂,集体应该向祠堂代管
人交付一定的租金,以作为祠堂的修缮费用。
(抄录于福建省“支部生活”91年第4期第43页。)
我国许多省市和本省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的祠堂都得到有效的
保护,但目前,在祠堂的产权问题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说:“祠堂是封建
遗产,应没收国家管理”,有的说:“公益事业高于一切,祠堂应给公益单位使
用”,有的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祠堂产权的法律规定不适用了”,有的说:
“祭祖是非法的宗教活动”等,有的甚至滥用权力,以权代法、以权压法,致使
有些建在县城的祠堂被任意拆毁,被任意侵占,有的“借用祠堂”久拖不还的问
题也得不到公正解决。这种违反法律、违背民意的行为,显然是不利于构建和
谐社会,也不利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回祖籍地寻根谒祖、进行文化交流、回
乡投资兴业,促进本省各地的经济文化建没。
祠堂能否得到保护,其关键在于:一是运用法律武器,坚持依法办事和司
法公正,制止以权代法和司法不公,做到依法保护祠堂、维护祠堂的合法权益;
二是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对祠堂文化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纠
正对祠堂文化的偏见,维护祠堂的正当性、合法性。
十一、坚持文明管理
在新时代,祠堂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扩展新的功能,宜采取新的
管理方式和新的活动形式,展现新的风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祠
堂文化的管理和活动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制定文明的活动规则,从而
把祠堂文化引向文明、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祠堂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
场所,充分发挥多种功能作用,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此对祠堂管理和活
动,要大力提倡“五要”、“五不要”、“五坚持”的原则:
一、要依法管好祠堂,不能由个人管理和被任意侵占、借用,一
定要坚持由合法的姓氏社团或宗亲代表组成祠堂管理委员会,实行集
体民主管理。
二、要充分发挥祠堂的十大功能,不要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一定要坚
持使祠堂充满生机活力与过去祠堂冷冷清清的局面严格区别开来。
三、要立足弘扬传统文化,不宜在祠堂中安放菩萨神位,一定要坚持把祭
祖与祭神严格区别开来。
四、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搞封建宗族活动,一定要坚持宗亲联谊与封建
宗派活动严格区别开来。
五、要提倡文明新风,不得在祠堂中搞赌博等违法活动,一定要坚持健
康的文娱活动与非法的赌博活动严格区别开来。
十二、创建文明祠堂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祠堂文化更应与时俱进,在继承中改革,在
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此,倡导和评选十大名祠和一批文明祠堂,是弘
扬祠堂文化的一大举措,是很在意义的。通过典型示范、经验交流、现场参观,
推动各地祠堂文化走上文明、和谐、健康的轨道发展,展现当代祠堂的新风采,
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中心,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使祠堂文化发挥积极的现
实作用。
评选十大名祠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应当是:①建祠时间早、历史悠
久;②繁衍面广、影响力大;③名人荟萃、文物珍贵;④古建筑完好、管理完
善。
评选文明祠堂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应当是:①一祠多用,拓展功能:
②设施完备、群众喜爱;(祠内设有图书、报刊、族谱阅览室,有健身文娱活动
室,有学习会议室,有姓氏源流、先祖先贤业绩展览室、有名人榜、成才榜、道
德榜等专栏,简称“四室三榜”。);③文明新风、族群和谐;(如建立敬老助
学济困基金会);④管理有方、活动有序。
评选的方法:由本祠申报;初评推荐;实地考察;审批发证,举行隆重的
授匾仪式,以推动一批批祠堂成为文明祠堂,促进更众多的姓氏家族成为文明、
和谐、昌盛的家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的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它深深根植
于神州大地上,蕴藏于华夏文化之中。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
化,更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对祠堂文化赋予新的使命,充实新的内涵,
拓展新的功能,实行新的管理方式和活动形式,展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使祠
堂文化引向健康发展,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弘扬中华文化,为倡导文明新
风、构建和谐社会;为加强海内外宗亲联谊,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为统一祖国和振兴中华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研究祠堂文化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召唤,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处,肩负历史重托,不
辱使命,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宗亲的姿态,与时俱进,开拓创
新,努力开创姓氏文化、祠堂文化研究新局面,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作出应有的贡
献。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3:0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ae9fb3b4dab938f367387cd748376b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陆游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陆游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