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真不愧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在1938年发表的《华威先生》,尽管已过去了60多年,但小说中的主人公——华威先生至今仍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们。
华威先生又名阿威。阿威的官职很多,但具体分管哪一项工作,文中没有交代。
但总的感觉是,他很忙,忙得简直不可开交。“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这是阿威亲口说的。
看来,他的时间真的不够用。然而,他在忙些什么呢?你看:从下午3时起,他参加难民救济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参加通俗文艺研究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参加文化界抗敌总会并作重要讲话……还有,伤兵工作团也是要去的;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要开常会。
他每天就是这样忙着:要到某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王委员打来三个电报,硬要他到汉口去一趟,他哪里抽得出身;县长公余工作方案还等着他去修改。他很忙,所以,每次会议都不愿或不能当主席。
因为一当会议主席,就要等这个会议结束才能离开。这要牵涉到他多少宝贵的时间。
有多少会议需要他去作重要讲话。他的重要讲话也是可圈可点,十分简练且放之四海而皆准。
概括起来就是两条:一是强调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并在这个领导中心领导之下工作。正因为他深知领导中心的重要性,所以尽管他很忙,但决不放弃领导。
妇女界有些人组织战时保婴会竟然没有去找他,他就吃了一大惊,经过严肃训话和两次谈判,终于使自己如愿当上了战时保婴会委员,并去作了5分钟的重要讲话。有一个日本问题座谈会没通知他去参加,他就瞪着眼去查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并刺激得他没命地喝了许多酒。
尽管他很忙,但喝酒总是有时间的。张天翼在文中写道,华威先生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
阿威吃饭前是不是喝酒,文中没细说,但我估计是喝的。因为文中透露,阿威在一次作重要讲话前还忙里偷闲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问一下身边的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
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
尽管他不愿放弃领导,但这么多的事情缠着他,就是千手观音也来不及啊。可华威先生毕竟是华威先生,办法还是想得出的。
他对比他小的领导说,你们可以到我家去商量工作,要是我不在家,你们跟密司黄接头也可以,密司黄知道我的意见,她可以告诉你们。密司黄是谁?是他太太!至于到他家去是不是需要拎些土特产什么的,阿威没有说,张天翼也没有在文中透露。
隐约感到,不朽的文学作品需要有不朽的文学人物来支撑。因为华威先生还不朽,所以,《华威先生》还将继续流传。
张天翼的短篇幽默讽刺小说《华威先生》中,华威先生的形象特点是:嘴上念念不忘救国,却迟迟不见实质性行动,整天沉迷于会海,空谈政治纲领,是很典型的官僚主义者,“形”上爱国项羽和虞姬的爱情,实则误国。
作品是这样勾勒华威先生的外形的:“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这段描写,可以说是粗线条漫画式的勾勒。由于作者在表现人物外形时,能紧紧抓住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因此,使人物的本质真实、准确地凸现了出来。“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包”,这显示出了华威先生是个包不离手的忙人;他的手杖“粗”且“黑油油”的,而且“永远带着”,这又写出了人物官气十足,总爱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官老爷的样子;无名指上的戒指和拿着雪茄烟的特有姿态,又进一步将人物虚伪做作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于抗战期间创作的一篇最杰出的讽刺短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4月16日《文艺阵地》第1卷第1期上,后收入《速写三篇》。
小说以华威先生和抗日群众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为中心,塑造了华威先生这样一个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的虚伪、庸俗、浅薄、无赖、卑劣、媚上欺下的国民党官僚形象,从而深刻揭露了民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鞭挞了国民党竭力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防范人民、敌视进步势力的反动政策,并满腔热情地写出了革命群众的抗日要求和热情。小说中的华威先生,以抗日之名行反藏宝阁倩女幽魂人民之实,他的工作就是白天开会、讲话,晚上喝酒,而且百般阻挠人民的抗日生活,并费尽心思,到处钻营,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
华威先生这样的人,不仅活跃于过去,在今天的现实中也常见到,他身上暴露出的劣根性,具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性。小说语言干净、畅达、俏皮幽默,细节描写精微,尤其是漫画式夸张手法的运用,使这篇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含量。
“华威先生”这一艺术形象,已被人们公认为一个文学典型。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2008-03-11 15:19, 一二, 8122 字, 0/23, 原创 | 引用《华威先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悲可笑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与它的讽刺艺术分不开的,《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的讽刺性,对比描写上的讽刺性,人物刻画上的讽刺性,“速写”体结构上的讽刺性,“展演”技巧上的讽刺性,以静写动、平淡中寓变化手法上的讽刺性,讽刺艺术上的独特性。
【内容摘要】《华威先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悲可笑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与它的讽刺艺术分不开的,《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的讽刺性,对比描写上的讽刺性,人物刻画上的讽刺性,“速写”体结构上的讽刺性,“展演”技巧上的讽刺性,以静写动、平淡中寓变化手法上的讽刺性,讽刺艺术上的独特性。【关键词】 华威先生 讽刺艺术 《华威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张天翼的代表作,作者继承和发扬了英俄讽刺小说的优点,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塑造了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形象。
这一艺术形象,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畸形儿,任何时代都有他这种人的影子,“在广大的中国的土地上,华威先生这多,犹如恒河沙数,而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更不断地得到……华威先生的时代还没有死去。”① 《华威先生》成功地塑造了忠实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虚伪狂妄、庸俗浅薄、刚愎自用的文化官僚形象,体现了张天翼高超的讽刺艺术。
一、语言风格上的讽刺性。作者运用纯熟通俗的高度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深刻辛辣的讽刺效果。
(一)运用反复的段落和语言加深了讽刺的效果。在妇女问题、文艺界问题等隔得很远的领域,华威先生都有话说,因为他的话语“句式”几乎是一样的。
而在一些细童年趣事作文450字节描写上多次出现:“挟着公文包”、“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等,对于三个会议,华威先生无一例外地在中途打断,关于“加紧工作”、“认清一个领导中心”这两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意见,更是三次以类似的句式和段落出现。这些语言和段落的运用,一方面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另一方面从这些反复机械的语言中我们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可悲可笑。
(二)运用了“因人因地而异的语言”加深了讽刺的效果。华威先生对他周围的人明显地表现出了不同的语言:对太太称密司黄,因为她既是太太,又是秘书,“有事可以问密司黄”;对文中的“我”,华威先生很谦恭,不让叫先生,让称“威弟”或“阿威”;对官场上的同伙,语言平和;而对长头发青年、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两个学生等人,而是“冷冷地瞅”、“把下巴挂了下来”,甚至于大发雷霆。
在去参加文化界抗敌总会时“他脸上堆满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不住地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一副谦恭的嘴脸,而到别处开会却随意打断别人讲话,趾高气扬地教训别人:“如果你们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负责”,“如果我刚才说的你们办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团体了吗?”……从华威先生在不同的的场合对不同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语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的虚伪和作假,感到他的庸俗和卑劣,但作者写来却一本正经,这样就更增加了讽刺的效果。
小说中华威先生的讲话,一般都是快节拍的,在大肆宣扬他的两点意见时,话语是干巴巴的公文腔:“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而是相反,要加紧工作;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而在小声谈起昨晚醉酒的趣事时,则“带着很机密很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流露出玩笑口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变色龙”的影子。 (三)运用了自相矛盾的语言加深了讽刺的效果。
表面上,华威先生忙得“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
而事实上,我们的华威先生在干什么呢?他到处赶场子开会,扯一些闲话,发表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每天喝酒,喝醉后“一回家就睡倒了”;到处抢占领导岗位,甚至。
张天翼:《华威先生》原文如下:
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他觉得这种称呼不大好。
“嗳,你真是!”他说。“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你应当叫我‘威弟’。再不然叫‘阿咸’。”
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之后,他立刻戴上了帽子:“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谈。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便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
这里他摇摇头,没奈何地苦笑了一下。他声明他并不怕吃苦: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应当苦一点。不过时间总要够支配呀。“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这里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又成立了,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
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前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一脚一脚挺踏实地踱着,好象饭后千步似的。可是包车例外:叮当,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
黄包车立刻就得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亮。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象闪电一样快。
而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象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华威先生是国民党在文化界的卑鄙、腐朽、骄横的反动人物宇称不守恒定律,他担任着难民救济会、通俗文艺研究会、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等十来个委员的空衔。
一个战时保婴会没有找他,使他大吃一惊,他用恫吓威胁的手段,终于达到目的,又做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他不做抗日工作,却整天忙于酒肉应酬,拉拢关系,进行着卑鄙无耻的反动活动。他去参加开会,总是迟到、早退。
在开会时,他借口还要去参加另外的会,随时打断主席的报告,自已站起来就讲话,他的话都是:内容贫乏、重复罗嗦,叫人厌烦的空洞说教。
有一次,他讲演没有人听,派了两个青年去拖几个人来听,结果连被派去拖人的人也一去不复返了,使得华威先生大发雷霆。
后来,他质问那两个青年,两个青年毫不惧怕地顶撞了他。华威先生气得浑身发抖,吹胡子瞪眼睛地大骂“浑蛋”美白霜,并且恫吓他们要小心。可是真正抗日的人民跨过他,象跨过绊脚石一样,继续去做抗日工作。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讽刺艺术的成就,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掌握短篇小说的特点,能够从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截取最能反映生活特征的横断面,进行艺术的典型化,揭示出重大的历史主题。
作者并没有全面地历史地描写华威先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而只生动形象地、又不无夸张地刻画了华威先生在“难民救济会”、较为高级的“工人救亡协会指导部”以及和那个小胡子的私下攀谈时三个场面中的三副嘴脸、三种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这种描写,色彩明净,不驳杂,讽刺性格各个面的描述,流动迅速,就像一张张肖像摄影,很快叠印到读者脑中去。
华威先生的年纪、籍贯、学历、爱好、脾气,都未曾特别交待,但一切又都返照在当前的几种言行之中,可以听闻,可以推想,就像在一瞬间的人生片断中集中了那么多的人物性格史,那么多的社会生活史一样,增强了讽刺人物的典型性。
本文发布于:2023-04-11 21:28: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9c7ea6ac223485fe166c699eb0c2fc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华威先生佳句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华威先生佳句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