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9篇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1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
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
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
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
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
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
2、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
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
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
四、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2/25
(一)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陆地表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
2、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
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全球
共6块大陆)
(1)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
(2)格陵兰岛为世界岛屿;
(3)阿拉伯半岛为世界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
(2)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
东半球;
(3)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
(4)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
半球;
(5)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
半球;
(7)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
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博斯普鲁士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3/25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也称中美七国)。
(三)四大洋:
1、边缘海: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的海。(如黄海、南海、北海、加
勒比海)
2、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波
罗的海、渤海)
3、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
(2)白令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
(3)麦哲伦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
4、海湾:延伸入陆地,水深逐渐变浅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
哥湾、哈得孙湾、波斯湾、北部湾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①面积,S=18000万平方千米(1.8亿平方千米)
②水体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③水温:均温19摄氏度。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①S=9300万平方千米,呈“S”形,
②均深1200M,最深9218M,
③均温17摄氏度。
(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①S=7500万平方千米,呈“八”字形,
②均深3897M,最深7450M;
③均温16。7摄氏度。
(与太平洋的分界线: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4/25
①S=1300万平方千米,
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③水温:北极海区—1、7—1摄氏度
北欧海区2—12摄氏度。
(四)小结:
1、今天的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名称、及在地
图上的分布(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采用由教师指图学生集体回答,个
人回答,来帮助记忆。)
2、课后作业
(1)作业本:P1—2
(2)课本P3想一想思考题(口头回答)
(3)填图册:P1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
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真实的恐怖故事 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5/25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
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
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通过地形图分析:
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⑵、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
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
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⑵、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
气候,
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
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⑵、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
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4页的活动题②
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特征:主要为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区水流湍急,
平原水流平缓。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雨林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6/25
㈡、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
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
“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4、学生阅读课文“花园城市——新加坡”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
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富饶的物产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
引起学生兴趣。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7/25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7页活动题
活动题①中南半岛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的平原地区,气候是
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题②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热带季风气候
和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㈡、我国的近邻
>1、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缅甸——仰光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东帝汶(最新独立)
2、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3、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
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4、居民
⑴、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⑵、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8/25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
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
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
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
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
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
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气喘怎么治疗 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9/25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
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最大的鸟类 、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
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
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
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
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10/25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
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
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
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
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
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
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
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
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11/25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
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
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
“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
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
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
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
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牡蛎粉的功效与作用 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
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
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
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
害。
12/25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
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
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
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
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
“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
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
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
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
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13/25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
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
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
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
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
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
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近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
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
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
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
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
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
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14/25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
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
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
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
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
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5/25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
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
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
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
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
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
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
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
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
明确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
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
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
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
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实际出发,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
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3)天气与战争。(4)天气
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
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16/25
五、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天气及其影响
1、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
3、阅读天气预报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
征、
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
联系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对当地用水状况及主要水利工程进行调查。
教师:有关水污染、浪费的资料和三峡、南水北调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小组竞赛:说出生活中水的重要性
板书:第一节水资源
引导: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
请同学们看书思考:自然资源的类型:可再生、不可再生。
17/25
思考讨论:水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7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种族和民族,以及他们
的分布状况;了解世界各地区语言的使用与宗教的信仰情况;了解世界各大洲的
国家数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节还介绍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
往。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
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
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
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长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
18/25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
1、种族:
⑴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
②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⑶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人数占8。5%;
①特征:皮肤黑、头发卷曲、鼻宽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乡在非洲)
⑷混血种人种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
而形成的;
(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也有单一民族;
(4)犹太人、吉卜赛人遍布于许多国家。
(三)小结:
语言人种
居民(板书)
宗教民族
课后作业
1、作业本:P2—3第1—9题
2、填图册:P
19/25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
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
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中国的感恩节 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
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小米发糕 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
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
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20/25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
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
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
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9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
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
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
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21/25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
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
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
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
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
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22/25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
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
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
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
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
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
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
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
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
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
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23/25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
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
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
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
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
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
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
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
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
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
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
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
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
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
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
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
线?
(学我的家庭教育故事 生讨论并回答)
24/25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
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
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
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
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25/25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最大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2:4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8aeef35b9feceaa2c6664b0c82b5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年级地理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年级地理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