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春节的风俗习惯

更新时间:2023-03-24 10:14:47 阅读: 评论:0

羊排的做法大全-河源喷泉

春节的风俗习惯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亲子游戏活动)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通用23篇)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

习性。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春节的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崛起的意思 ,希

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习俗篇1

“爆竹秋天的好句子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描写春节的诗是我心

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诗。每当春节来临大街小巷,挂着流光溢彩的灯

笼就让我想起了春节的习俗。

贴福字和门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习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

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福。为了充分的体现这

种向往,有一些人会把福字倒过来贴,有福气到了的意思。而最令人

开心的时刻到了。叮咚一声门铃把大家的热情提了起来,一开门一群

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眼前。走入家中一股扑鼻子的香味飘来。一桌子的

美味佳肴引的垂涎三尺,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上了桌,大家你争我抢的

吃了起来,为了是吃到福气饺子。吃到的人就会在一年来很有福气。

吃完饭后我们一家人去了寺庙烧香,拿着香在四方祭拜,拜佛这也是

成为了我们家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浓浓的情意,深深的祝福,绵绵的怀念,切切的问候,愿

你们佳节快乐,健康如意,明年更好!

春节的习俗篇2

每到年底,走亲访友是少不了的,拜个年,道个喜,携一点礼物

敬长辈。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也就没有去哪位领导那里觍着脸行贿

的必要,没有了繁文缛节的尴尬场面。

回家过年是千万客居他乡者的心愿,回家过年也是游子的大考—

—几多欢乐几多愁:发财者盘点着囊中的钱包,开着轿车到处招摇,

脸上写满了自豪;打工者,手摸囊中的钞票,盘算着一年的开销,聚

会的餐桌上,躲避亲友们的探讨。

如果说还在年少时,春节挨近,内心充满期待——蒸年糕、置年

货、购糖果,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还有压岁钱等,这些令人兴

奋。

如今人到中年,不再有小少时的激动,不再有不切实际的梦想,

内心分外的恬淡。我常年在家守着一个店面,体念不到游子归心似箭

的心情,体会不到久别重逢时的激动!没有别离的伤痛,也就没有团

聚的喜悦。认识的英语 过年于我如流星般从空中划过,并没有留下印痕;过年于

一个游子,就好像人生的一个驿站,记下他(她)的足迹。

过年了,午夜,敲响了蛇年的钟声,整个夜空银蛇舞动,四面村

庄鞭炮齐鸣。抖动的夜空摇醒了浅睡的我,飘荡的硝烟使我感受到新

年的来临。躺在床上,无法熟睡,时稀时密时近时远的鞭炮声在夜空

中爆响。

天亮了,起床开门,新的一天开始了。整个街道空空荡荡,这是

一年中最为冷清的一天。充盈眼帘的是满街鞭炮碎屑,不时的嘭——

啪——的炸响,嗅到的满是火药味,这就是新年的味道。我暗自遐思,

假如过年没有鞭炮的燃放,是悲是喜?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国粹的丢失?

大年初一的小镇分外的冷清,如果你喜欢搓麻将或者打牌的,还

可以找到几个赌友打发时光。可是我缺少这样的雅兴,唯爱看书,苦

乐自知。假如说看书使我感到生活充实,那么网友的短信使我快乐,。

新年了,放下手中的一切,我向网友送去新春的祝福!

春节的习俗篇3

春节来临,人们都沉浸在春节带来的欢乐气氛中。人们互相祝福

和祈愿,日子越过越红火。春节有很多传统的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

到今天,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就让我来说说我家乡的春

节习俗吧!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扫屋除尘,寓意是把前一年

的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其次就

是家家户户贴对联、挂灯笼。对联上写着各不相同的祝福,象征着人

们对往后的美好愿望。门口上挂着火红的大灯笼,就像闪烁的星星,

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

除夕之夜,人们燃放烟花爆竹,五彩斑斓、各式各样的烟花直冲

云霄,有的像一颗颗小流星仰望这片天空,从空中瞬间滑下;又像一

川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观极了!传说放鞭炮

是为了驱逐一个叫“年”的怪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燃

放鞭炮会污染空气、破坏生态。这就提醒我们要爱护环境,减少对鞭

炮的燃放。

传统的习俗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吃年夜饭和拜年。年夜饭

还叫作团圆饭,桌子上摆着丰盛可口的美食,让人一看馋的直流口水。

全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品尝着美食,好不惬意!我感觉一年之中最

热闹的事情莫过于吃团圆饭了。大年初一,我们都穿着新衣服去给长

辈们拜年,长辈们会给我们“压岁钱”。表示镇恶驱邪,希望我们晚

辈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成长。

春节,还有好多的习俗。都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带来了传承,让

我们更深刻认识了历史!

春节的习俗篇4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

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

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还要掸尘扫房子,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

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的欢乐气氛。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

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氖。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

围坐在一起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

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

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天吉大利。

春节的习俗篇5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习惯

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人家只吃三、二天,

有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

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

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

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

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

“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

海旧历年有抢路头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

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

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

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

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

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

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

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

来家里,在新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生日,祭晒迎接,

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

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简笔画灯笼 神路头

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

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

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

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

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

吴俗接路头,祭祀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

因商业发展,财货流通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

路在冥冥之中主宰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

叫“抢路头”。有地方,真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且相沿成

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

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

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

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岁时风俗。这

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

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

“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

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

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

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送穷习俗,反映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

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的习俗篇6

在中国,春节习俗是多彩多样的。不光在衣着.住房有讲究,就连

吃的食物上也有许多含义。比如:吃圆粉,代表团团圆圆;吃火锅,

说明红红火火;吃鱼,寓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日子

甜甜蜜蜜。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那么,你知道春联的由来吗?相传

古代过年时,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题桃符”。一般都是如:“姜

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压邪话或符咒。

后来,有人在题桃符基础上题联语,联语都是些吉家话语,对仗工整,

长短对等。王安石有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明代时,才将桃符

改为春联。

接着,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压岁夜是不能睡的,就十二点给小

孩压岁钱,象征着一生平平安安。“压岁钱”三字本来应该写作“压

祟钱”。因为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经

常在大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他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

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病好了之后,聪明机灵的孩子就变成了痴

呆疯癫的傻子。家中的尊长就会用红线穿上铜钱挂在小孩胸前,铜钱

的数目与小孩的岁数相同。因为岁与祟字同音,压岁就是压祟,所以

民间认为这样做可以压邪驱鬼。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绳串着

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成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意为“长命百

岁”;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

茂盛”.“一本万利”。

在此,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财源滚滚来”!

春节的习俗篇7

说起春节,大家都不陌生吧!春节是美好的,它寓意新一年的开

始。当然,在春节里也发生了许多充满乐趣的事情,跟我一起去瞧一

瞧吧!

怀着愉快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我来到了奶奶家。临近中午,

我激动地“蹦”上椅子,坐等红包。大家知道红包的典故吗?且听我

细细道来:有一位叫年的怪兽,它惧怕红色。人们处处防着它,后来

知道了它怕红,为了不让它侵害孩子,就用红色的纸张把钱包住,送

给小孩。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每年,用甜言蜜语,

哄得长辈们速掏红包,我呢,笑开了花!

夜晚悄悄拉开了帷幕,我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因为,只有过年,

我和弟弟才允许放烟花。于是,带着期盼的眼神问妈妈:“妈妈,我

可以和弟弟一起去放烟花吗?”妈妈迟疑了一下,我紧张得心脏扑通

扑通蹦到了嗓子眼,妈妈微微一笑,我喜得一蹦三尺高。

此刻,我的心情是格外兴奋。只见弟弟点燃一个大的烟花,我站

在旁边捂住耳朵屏住呼吸等着礼花开放。当礼花喷放出七彩的光芒时,

我贺弟弟高兴得跳起来了。礼花冲上天空,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它们在空中不时变换着形状,一会儿像春天的小雨点,一会儿像冬天

里的雪花……它们在空中竞相开放,把黑暗的夜空装点得万紫千红,像

一个美丽的花园。我们陶醉在绚烂的烟花中。

望着夜空,我许下心愿,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我和弟弟学习

进步,快乐地成长!

春节的习俗篇8

“爆竹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的气氛就是如此,今

天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惠来的春节习俗吧。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此时家家都忙着大扫除,打

扫去这一年的灰尘,寓意着“辞旧迎新”大扫除完后,家家户户都去

置购年货,预备过年的东西。在除夕前,在外的游子都准备回家,马

路上也因此车水马龙,街道人山人海。大街小巷都是洋溢着热闹的气

氛。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赶忙做起了年菜,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穿上了漂亮的新衣,处处是一片万象更新的情景。年菜做好后,家家

都去自家的祖祠祭拜祖先,而小孩子们则与同伴在空旷的地方放鞭炮,

噼里啪啦,与这浓厚的过节气氛融在一起,到处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情

景。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吃年夜饭,听着窗外噼啪作响的鞭

炮,看着窗外绚丽多彩的烟花,欢声笑语,在屋子传开,呈现出一幅

团圆温馨的情景。微信个人签名 吃完年夜饭。打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又是一

片欢声笑语。

正月初一,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可以收到父母给予的

压岁钱。而在这一天,人们也要走街串巷,到亲戚朋友家拜年,也得

给亲戚家朋友家小孩红包。这一天,大街上人来人往,各家商店都挂

上了象征性的“红色”,到处是一片喜庆的情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店铺都挂出各式各样的灯笼,在各各的彩旗的

点缀下,更加绚丽多彩,人们在这一天都是要吃元宵,寓意着一家人

“团团圆圆”的。晚上的时候,大家走出家门,走到那人山人海的大

街上,可以去店铺里猜灯谜,各种各样的灯谜让人冥思苦想,在得出

结果的一刹那的乐趣,也使人颇有成就感。

元宵过后,春节就算真正结束了,大家也投入到新的工作,新的

生活。

春节的习俗篇9

春节是人们在一年中最快活、最热闹的节日。提到春节,我们的

传统就多姿多彩啦!有贴对联啦、有吃汤圆啦、有收红包啦、有看烟

花啦、有舞龙舞狮啦,等等。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接近春节的时候,家

家户户都会选上一副新的对联,贴在大门两边。对联上都是一些好的

词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愿望。说到对联,我想到一个有趣的

“倒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把福字倒过来贴,一个人路过,看到福

字被倒过来贴就:“福倒(到)了,福倒(到)了!”自此以后,人

们常常把福字倒过来贴,代表福到了。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喜欢做汤圆,一家人一起吃汤圆,表示团团

圆圆。

我最喜欢的春节风俗就是——收红包。红包也叫“压岁钱”。年

初一早上在我的枕头下都会有红包,是爸爸妈妈在除夕夜我睡着后放

的。妈妈说这样会帮我压惊。还有互相拜年的时候,大人总要给小孩

子红包,表示大吉大利。

就是这些传统风俗,使我们在春节里过得很快乐!

春节的习俗篇10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23或24,它是庆祝整个春节活动的开始

和伏笔,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搞

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23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

24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黎明升起,扫房擦窗,清洗衣

物,刷洗锅瓢,实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这个习俗可

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先民驱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仪式.后

“尘”与“陈”谐音,故扫尘就是一扫而光陈旧的东西,这既指庭院

里的陈年老垢,也指旧岁中碰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了控制

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职,玉帝对这家的

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民俗怎么清理注册表 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

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

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

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

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

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

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

团圆饭,祭祀,守岁。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守岁,俗称“熬夜”,即除夕之夜,达旦不眠。传说,远古时侯

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

畜,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

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

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

放炮的习俗。不过,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饺子,而且还必须

包素馅的饺子,这是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

还有人在饺子里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

生者意味着长寿。

注意,守岁还有不少禁忌,如禁扫地,过小年时,平时很难触及

的角落都要打扫干净,而进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乱也

不能扫,习惯上认为那样会“破财”。再如,禁用剪刀,禁说“没有

了”凡此种种,都是人们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节五天

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义的春节的正节,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在

这五天中充分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介绍。看看我狗属相 国最

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沿革和掌故。

饮食习惯

春节的饮食却实很有讲究,北方民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

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之说。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

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

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

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

形”,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

吉利。

春节的另一种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两种,北方

年糕有蒸炸两种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等作法,

味道也是甜咸皆有,由于年与粘谐音,高与糕谐音,故吃粘糕即包含

着年年高,即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变成了年

糕。

居室部置

传统上,春节的居室布置要四贴,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贴

窗花。

贴春联

起源于民间为驱鬼避邪而在门两侧悬挂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

有驱邪之功效),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于春节张贴

对联歌颂天下统一国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记载了历最

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新春"

贴年画

从内容上看,多迎合广大群众的求吉庆心理,以丰收,多子,多

福,多寿为题材常见的有"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

馗卫福"等。我国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

山东潍坊等地。

贴福字

俗称迎春贴福,是祈求新的一年丰调雨顺,人寿年丰,贴福字时

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谐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贴窗花

窗花来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门笺","墙花","灯花"

等,形状不一,创作自由,其题材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肥猪拱门""

老鼠娶亲","连年有余".但所用材料却十分统一,大红纸配少量金铂,

彩光纸,此俗在广大农村历经百代,至今不衰……

春节的团拜活动

按传统习惯春节的团拜有一定时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邻居或自家

亲戚之间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携带夫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则是姑

表亲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对于那些不在本地或难于见面的亲朋故旧,

还可以寄送贺年片,此俗起于汉代,至清康熙年间定制,称"年贴,年

片",上写节日祝词,寄送亲朋,以增进友谊。亲朋之间相互走动时,

长靠对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还要给压岁钱,通常压岁钱是逢五逢

十,以取吉利。

春节的习俗篇11

“嗖~、嘣~,哇,好漂亮的烟花。”今天是除夕,爸爸带我和妹

妹去广场看烟花,美丽的烟花一朵接一朵的盛开在辽阔的天空中,绽

放出五颜六色的光芒。

虽然已近很晚了,可广场上人还是很多,小朋友也特别多,大家

每个人都笑的很开心,新的一年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我要在新的

一年里,取得好成绩,争取在班级里排名前五,领更多的小红花”,

我在烟花璀璨的星空下默默地对自己说。春节是全中国的节日,普天

同庆的日子,大家都喜气洋洋的,全中华13亿人民在同一时刻为自己

庆生。大年初一爸爸让我们起的特别早,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开口就

要说:恭喜发财!”嘿嘿,也收到了很多红包。大年初一全家人在一

团团圆圆的吃饺子,这也是北方人的习俗哦。这个春节叔叔教我写对

联。也告诉我说这个年要过15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是过完

年了。

这个春节我学到了好多,也明白了好多。原来,中国的节日有这

么多文化背景呢,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春节的习俗篇12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

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

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

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

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

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

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

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

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

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

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

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

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

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

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

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

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

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春节的习俗篇13

王安石在《元日》中说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这句诗写的就是春节。

一说到春节,我就想到了贴春联、贴福字、放鞭炮、挂灯笼和吃

年夜饭以及发压岁钱。

对于春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习俗有这样一个传说:在

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它经常在除夕夜上岸吃人。有一

年,村里来了一个老头,他说他能防“年”兽。人们不信,全部都跑

到了山上。到了除夕夜,“年”兽上来搞破坏,看到一家门口贴着春

联,挂着灯笼。当它靠近那一家时,院子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

炮声,“年”兽直接被吓得跑到海里。第二天,人们见村子安然无恙,

就学了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就都在除夕夜挂灯笼、贴春联和放鞭炮。

除夕前,家里的老一辈都会在院子的大门上贴门神。因为老一辈

的人们相信,在门神的守卫下,能够家和万事兴。

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团坐成一圈,吃丰盛的年夜饭和美味的饺

子。吃年夜饭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饺子预示包

住福气、喜气,在新的一年交上好运。有些人家还会在饺子里包上不

同的馅,芹菜馅代表着“情深似海”,肉馅代表着“团团圆圆”。每

次到了这个时候,我都会吃许许多多的好吃的。

人们吃年夜饭后还会守岁。要熬到春节早晨,因为守岁代表着人

们对旧年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盼望。传说人们守岁是为了防一个叫“祟”

的妖精,那个妖怪摸过的孩子都会发烧。直到有个姓管的人家,他们

把铜钱放在自己孩子的床边,“祟”就不敢来了。从此以后,过年人

们都养成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习俗。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一些习俗。

春节的习俗篇14

大年初一,我终于迎来了梦寐以求的“踩堂”活动。什么是“踩

堂”呢?告诉你吧,“踩堂”可是我妈妈家乡(广西)的一个最有趣

的习俗。

这一天,侗家姑娘和苗家姑娘都会穿上漂亮的苗衣,戴上亮闪闪

的银饰来到现场。宴会开始后,老人们开始吹芦笙,“马搞”们也出

来了,我和几个姑娘围着老人们尽情地跳舞,我们跳累了,就坐在旁

边的石椅上休息。

这时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一阵叫声,原来“马搞”们捉住了一名男

子,一起把这名男子扔进了泥巴里,直到把他抹得乌七抹黑为止。

老人们停止了吹芦笙,只见从吊角楼上扔下钱和糖,我使劲往人

群中挤去,抢到了好多糖。“马搞”把钱拿在手上一上一下地晃着,

我好不容易也抢到了一些,可惜全是一块的。我心想:村干部可真小

气。

当我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我看了看四周,怎么没有表弟的影子呀!

我差点忘了,表弟还在家里睡觉呢!哎!他这个小懒虫,都忘了一年

一度的“踩堂”了。我急忙回家去叫,原来表弟早去当“马搞”了。

春节的习俗篇15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为消除这场

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的旨

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

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

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

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

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

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

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的习俗篇16

贴春联

贴春联是应该是中国每一个中央都会有这一个习俗。春联也叫门

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约、精巧的文

字描画时期背景,表达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方式。每逢春节,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

日增加喜庆氛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端盛行,到了清代,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

《槛联丛话》对楹联的来源及各类作品的特征都作了阐述。

春联的品种比较多,依其运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

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

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

贴于相应的中央;“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

影壁中。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

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

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来源很早,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发明出喜庆繁华的氛围,是节

日的一种文娱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种类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严重节日及喜事

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祝,图个吉利。

如今,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

地域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消费的爆竹花色多,质量高,不只畅销

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央禁放鞭炮了,由于大城市里的中央越来

越小了,很容易会伤及到别人的生命平安,也会给城市形成各类的环

境污染,不过,放鞭炮这个习俗的的滋味却越来越淡了。

拜年

大年初一拜年,是每一个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拜完了年就会有红

包拿,真是切肤之痛的事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装扮得整划一齐,出门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率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

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同互相恭喜,称为“团

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运用各

贴互相投贺,由此开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看完了中国的一些春节传统习俗,如今就来看看还会有哪些国度

有过春节的习俗?

日本

春节是日本以前最浩大的节日,每家用松柏装饰房屋,元旦晚上

全家人围着火炉守岁。午夜时寺院响起108声钟声,第二天相互拜年。

在日本,新年时有一种叫“福袋”的商品。所谓福袋,就是装着

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种,化装品、服装、生活杂物、电

器,总之能装进袋子里的都行。价钱从1000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由

于十分受欢送,福袋常常年前就开端预售。同样是商品,为何福袋如

此受欢送呢?原来,福袋十分超值,一个千元的福袋里,常常标价千

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有时一个两万日元的福袋里,有价值三四

万日元的数码相机也说不定。这样一来,买福袋又给人一种新年中大

奖的觉得。当然,如此超值的福袋只是少数,但一想到可能会中大奖,

而且至少也会物有所值,消费者自然会争相抢购了。

韩孩子呕吐吃什么药 国

韩国是一个十分服从传统的国度,春节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

为根底的节日,是祭祖祈愿家庭安全的一天。韩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有

很多,有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等传说。至今传播下来的

习俗有祖先祭拜、岁拜、德谈、“掷木四”和跳板等习俗。中国人春

节都要吃年糕,韩国人春节也有特地考究吃的食品,统称为“岁餐”。

传播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

蒙古

蒙古国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在蒙古语中称“查干萨尔”,意

为“白色的月亮”,因而人们习气称蒙古国的春节为“白月节”。蒙

古国采用共同的历法,每年的春节与中国的春节有十来天的时间差。

春节时一户人家通常要做上千个包子;蒙古牧民也要赛骆驼,这竞赛

马精彩得多。包子是蒙古国人家待客最尊贵的食品之一,春节时一户

人家通常要做上千个包子,包子个头不大,大多是羊肉蔬菜馅,蒸熟

后包子里也满满的都是油水。

春节的习俗篇17

1、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

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

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

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

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

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

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2、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

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

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

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

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

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

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

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

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

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

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

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

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3、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

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

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

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直接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

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

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

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

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

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

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

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

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

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4、其他贴法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

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

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

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

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

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钟馗送福》、

《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

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

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

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

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

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

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

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

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5、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

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

到深夜。还有的人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

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

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

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

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

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

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

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

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

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

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

活动。

7、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

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的习俗篇18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

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

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

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

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

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

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

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

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

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消声匿迹 作品的特色都作了

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

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

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

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

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

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

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

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

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

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

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

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

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

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

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

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

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

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

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

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

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

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

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

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

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

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

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

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

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

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

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

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

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

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

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

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

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

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

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

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

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

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

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

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

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

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

《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

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

俗仍然盛行。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

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

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

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

为讲究:

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

团圆之意;

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

“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鱼叫“年年有

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

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

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

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

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

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

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

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

的意愿。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

“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

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

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

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

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

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

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

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

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

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

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

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

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

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

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

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

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

祈年习俗。腊月

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

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

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

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

春节的习俗篇19

过年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的过年都过的一样吗?过年的习俗有什

么?过年的年菜只有那几样吗/过年的春、生活日记300字 福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一年一度的过年,让各位小朋友欢心喜悦的过年,今年我过年帮

忙扫地、多做一些家是和大扫除,我还到一些庙里拜拜,例如:到南

面竹山的南宫游玩和求金,更好玩的地方是溪头,我到溪头时就赶紧

去爬山,爬到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下山了。

过年的意思是在农历除夕时,把一年的坏运都带走,迎接好的一

年;每个人的过年应该都不一样吧!像我的过年就过的很快乐,除了

有功课的压力,其他一切都很顺利,不过姐姐就不太顺利了,有功课

的压力,还要去补习,真是可悲;我知道的习俗有很多,例如:发红

包、放鞭炮……,令我最深刻的是放鞭炮,年菜:年年有“鱼”、发

“糕”……至于春、福到着贴的原因就是春到、福到的原因了。

春节的习俗篇20

转眼又到了中国最重大的节日,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化,博大

精神”!确实是这样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就可以看出那种精神!

“春节”是每年都会过的节日,也是大家喜欢过的节日。因为每

年春节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年夜饭。这只是其

中的一部分,晚上还有更好的春节晚会。春节,通常在这个时候,小

孩子兴,因为有红包拿,当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今天,

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吧。

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都会煮好热腾腾的汤圆,然后,我们就会

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张桌子出来,在桌子上面摆好8个碗,8双筷子,

整齐的摆放好,接下来,就该把热乎乎的汤圆盛在碗中啦,最后爸爸

就会跪着烧纸钱。祭拜完了以后,我们都争先恐后的抢吃汤圆,因为

吃老祖宗吃的东西不会生病。

其实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春节习俗,可是它却体现了我们中华

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祭拜,是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以这种方

式来表达我们对长辈的思念,体现了一个孝字。

不管是什么样的春节习俗,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是吗?

春节的习俗篇21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我感兴趣的是传统节日的春节,因为它是中

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在古代时候人们把春节叫做“年”。“年”是一种凶恶的野兽。

它吼声如雷,行走如风。见什么吃什么,人们都很害怕它。但是人们

后来发现“年”怕火、怕响、怕红。所以人们用放爆竹、敲锣鼓、贴

红春联来赶走“年”。慢慢地“年”就成了热闹、喜庆的日子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每到

春节,家家喜贴对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每到春节,我喜欢和妈妈写春联,

在大红纸上写下美好的祝愿!再在大门上贴上门神。看到威猛的门神-

--秦雄、敬德让人感到害怕,我心里想边了都害怕他,妖魔鬼怪也一

定怕,他们一定可以保佑我们家平安!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节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许下美好的愿

望,实现自己一个个梦想,不断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的习俗篇22

在我的家乡湖南,过年有着许多风俗习惯,与北方有着些许不同。

在我们这里,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人们开始准备

过年的小吃—团子,而不是北方的年糕或饺子。这是一道用面粉制成

的美食,面团中夹杂着胡萝卜丁、干豆腐、猪肉等,包好之后放火上

蒸,不多久,香喷喷、热腾腾地一笼团长就出炉了。光看那白嫩的外

皮,就馋得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更让人赞不绝口,唇齿留香。团子

不仅可以蒸着吃,还可以煎着吃。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在这天,街上比以往都要热闹。家家都在准

备年货,而小孩子们也在为过年做准备,买爆竹,买小玩意儿。

过了小年,人们更忙碌了,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给家中的大小

物品“洗个澡”,将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户户贴对联、贴年画,准备年夜饭。到了

晚上,鞭炮声络绎不绝,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一家人围着在一起边

看着联欢晚会边吃着年夜饭,不知不觉就迎来了新的一年。在除夕夜,

大人、小孩是要守岁的,长辈们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寄托着“岁岁

平安”的美好祝福。

初一这一天很讲究。早上一般都煮面条吃,寓意着长长久久。在

这一天人们通常都闭门不出,各自在家休息。春节的假期也就基本上

从初一至初六,过了初六,人们就陆陆续续上班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放花灯、猜灯谜在这里是不流行的,只是煮煮

汤圆吃而已,所以相对于北方的元宵节,就不那么热闹了。汤圆有各

种各样的,有芝麻馅儿、花生馅儿、奶黄馅儿……如玉盘珍珠,惹人喜

爱。

过了十五,年就算过完了,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大家伙儿

又开始了一年的忙碌。

春节的习俗篇23

春节有许多习俗,如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拜年、放鞭炮、

祭祖等,或许你喜欢的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放鞭炮的刺激感,又或

许是“举杯互送屠苏酒”的饭菜可口的满足感,而我喜欢的则是“总

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的仪式感。

贴新联的寓意是迎祥纳福,辟邪除灾,同时也寄托着家家户户的

美好愿望。小时候看着爸爸把旧联撕下,贴上新联,十分留恋,也十

分欢喜。惜在一年已逝,喜在一岁又到。便是伴随着这一张又一张的

春联,一年又一年的长,直至长大,我也会贴春联。

大人常说撕旧联不得迟疑,不得留恋,免得被旧日的邪气抓住,

无法在新的一年创新改变。我看着那副已布满灰尘的旧联,将手轻轻

放在上边,抓住联边,想奋力一撕却又怕将其撕破,毁了过往,可过

去的时光却那么脆弱,只有零散的碎片躲在记忆中。“过往如此轻脆,

何不气派的展开新的一年!”我这样想着,便撕下了旧联,展开那崭

新的春联,慢慢地贴上,看着新联一点一点的粘在墙上,我不禁十分

高兴,因为我便能随着这新联长高一点,聪明一点,吃多一点,帮父

母多分担多一些家务活,但同时父母的白发又会多一点,寿命又会短

一点,身体又会衰老一点,真希望父母也能多幸福一点……

贴春联,是汉族人民对美好愿望的寄托与对未来的鼓励,同时也

让我懂得了要放下过去,不要留恋以前,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迎接

美好的未来!

【春节的习俗(通用23篇)】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0:1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770122cb0f2c566c2d1fcac8d1d5b8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春节的风俗习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春节的风俗习惯.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