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常常一起出现,很多人的想法会认为寺庙指的是一个事物,和尚同寺庙理所当然是焦不离孟的关系?
事实上寺和庙是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弘扬佛法无边及普渡众生,普通百姓为家人祈福的场所,(事实上现代的寺,更多是作为主持的一种敛财工具而已)。另一个则是“传说”与现实中,为历朝历代人民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修建的庙,方便世人瞻仰的地方,简单地说:庙是供奉“鬼神”的地方。
“此处的传说,指的是神话传说人物,非历代帝王及贤臣名将,咱一介平民可不敢乱言及否定先贤的名节,其即是“鬼神”中的神”!所以虽题意寺在前,以现代眼光来看,个人觉得因两者的属性不同,不论怎么讲,庙的意义都远大于寺。
庙:世间达贤人士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妈祖庙等,意义在于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刚好同“妙”谐音。
和尚住在寺里面,但庙却是用来供奉对社会作出过重大贡献,有一定深远影响力的名人先贤,很多时候也包括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说得通俗一点,庙是普通世人对先贤的纪念及瞻仰的场所,好比财神庙、关公庙、哪吒庙、孔庙、文庙,帝王家为历代明君修建的帝王庙。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是一个寓意。
最典型的庙为帝王庙,能位列与于后人瞻仰的对象里面,必定是有一定口碑的明君,明君当然不能缺乏贤相义将的辅佐,所以偌大的帝王庙也会把历代有名的文武贤臣包括在内,与其说是供世人瞻仰的帝王庙,不如讲其就是一部华夏五千年明君贤臣名将的简史,也是典型的流芳百世做法。
国内历代的帝王庙位于北一年级口号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其原址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大殿中共分七龛供奉了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牙齿激光美白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清乾隆时期,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还祭祀着伯夷、姜尚、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其中关羽单独建庙,成为奇特的庙中庙。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
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几经调整过后,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而文庙,即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孔子庙,孔子便是夫子,世人为孔子建庙的意义在于对其文化传播力的一种肯定,只是在现代将其作为一个旅游开发项目在对待。
老子庙同道教的渊源又纠缠不清,因为老子指的是太上老君或者其化身。最初的老子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如果的近义词宫,做为皇室家庙。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
而神话传说人物里面的财神爷、哪吒、二郎神、比如观世音土地城隍庙这些,世人也为其建有庙以便普通百姓供奉与拜祭,无非就是为家人祈求平安,或者升官发财之类的美好祝愿。到了现代,庙变成了一个礼拜的地方,与西方国家的礼拜堂以及教堂同理。
最初的寺,并不是为和尚提供的传道讲经场所,其只是历代朝廷对官员一个收监管理发落,以及重大冤案审判的地方,简单地说也就是一个最高法律审判机构。以明朝为例,刑部实际处理、审判案件,大理寺进行复核(但两个机构因为时代不同关系也会有不同),还有一个都察院全程监督,三个机构合称为“三法司”。
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是封建法制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权分立式司法审判程序。
刑部负责复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流放边陲或者更严重),御史台掌管监察文武百官,但也可参与冤案大案的审理,因此形成了搞笑作文笑死人大理寺的主管审判,刑部主管复核,御史台主管监察的司法审判制度。
为避免冤假错案发生,大理寺在现代看来即是一个最高检查院,但同时会受到刑部与御史台机构的监督,但普通民间的小案不会经过大理寺审判,最多留下审判的卷宗,地方机构作出处理即可。除非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冤假错案情形时,也就是现代所谓有了高度社会曝光率,造成恶劣影响时才会受到大理寺的重视,通常大理寺是作为对内部违法犯罪官员的一个处理场所。
如果全国各地的案件都需要大理寺在内的三法司管理,区区几百人哪忙得过来?
古代从最高法律审判机构演变为佛寺的过程如下
↓
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
佛法是汉朝时传入我国的,当时的“寺”是办公机关,直属于皇帝下气候问题面一级单位的办事机构;于宰相下面的一级单位称为部,宰相下面有6部,部的长官、首长叫尚书,次长称侍郎,皇帝下面办事机构的首长叫卿。
皇帝下面办事的一级单位有9个,共9个寺,长官称为卿,大理寺中上班的人按级别被称之为:大理寺卿,大理寺少卿,大理寺丞,寺正,所以古代的“寺”不是庙,它是一个当时重要的办事机构。
佛教到中国是由皇帝来接待它,那时外交归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内务。
专门办外交的是一个寺,名叫鸿胪寺,专门招待国外贵宾的,就像如今的外交部一样,该寺的卿就好比现代外交部部长。
当时鸿胪寺最高管理层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时,觉得佛法挺好,谈得很投机,就想把使者留下,但又不能常住鸿胪寺,于是在9个寺之外增设一个寺,这便是弘扬佛法僧人居住地,佛寺的由来。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因为白马寺也属于当时一个等同现代中央直辖的办事机构。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或许西游记里面白龙马取经的构思也源于此,不可能是歪打正着的巧合。
当时印度的第一批出家人就长远留在中国,不让他们回去,该寺即白马寺,那时首都在洛阳,该寺管佛陀教育,他们的工作是翻译及讲解佛经、指导修行。
于是,当时中国的教育部就变成了两个:一个是皇帝下至白马寺办的社会教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修学的佛法思想,一个是宰相底下礼部办的国家传统教育,一个归皇帝管,可以理解为皇帝管理“艺术学院”,宰相负责为国家培育建设及公务员人才,寺的起源就是这么来的。
综上便是寺同庙区别,不过很多时候民间对寺的称谓都会加上庙,而真正的却庙不会添加寺在前面!大家看明白了吗?
本文发布于:2023-04-17 09:0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6ea9baf36ea88d24a1ef80d21a86fbc.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寺与庙到底有什么区别 (寺庙与寺院有什么不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寺与庙到底有什么区别 (寺庙与寺院有什么不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