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济南八景

更新时间:2023-03-23 02:05:51 阅读: 评论:0

海带老鸭汤-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济南八景
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检测语文试题及答

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上语文第六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缥缈(pio)炫耀(xun)掺和(cn)

B.赐给(c)愚蠢(cn)踪迹(j)

C.御聘(pn)钦差(qn)妥当(tu)

D.躇步(ch)庇护(p)呈报(chng)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掺”应读chn;B项“蠢”应读ch

n;D项“免费个人求职简历 庇”应读b。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

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

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

读音。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爵士澄澈枯籐骇人听闻

B.头衔女娲剌叭随声附和

C.贱起气概蜘蛛莽莽榛榛

D.镀金爱慕雕像眉开眼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籐”应为“藤”;B项“剌”应为“喇”;

C项“贱”应为“溅”。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

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

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

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B.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

骇人听闻。

C.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D.漫步曲水街亭,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

不断。补鞥形容泉水。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社会

上发生的坏事。不符合语境色彩。D:捕风捉影:含贬义;指说话没

有事实根据。不符合语境色彩。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屠呦呦在小草中萃取的青蒿素,使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B.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

烟立法迫在眉睫。

C.为水上古城元宵灯会量身制作的融传统人文故事、地域特色于

一体的花灯,体现出现代灯光技术与古典文化艺术的结合。

D.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

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

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

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

判断。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句巴西龟的饲养方法 “使……造褔”句式不当;B句“大

约”与“左右”重复;D句“能否”使用不当,答案为C。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_________,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________的要素呢?

(3)我正欣赏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

头小毛驴_________地走过我的身旁。

(4)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

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________。

A.标志必须悠然自得不言而喻

B.标本必需悠然自得不可思议

C.标志必需泰然自若不言而喻

D.标本必须泰然自若不可思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标本:经加工,保持实物原貌,供研究、展

览的样品;标志:显示事物特征,便于识别的记号。“必须”①表示

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②加强命令语气;“必需”一定要

有,不可少。“悠然自得”指悠闲自在,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泰然

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不普通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世界读书日宫本武藏怎么玩 ”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

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

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

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交通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不

知道该怎么处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的书名号改成引

号。B将冒号放在“去”后。神奇后的冒号改为逗号。C省略号与“等”

重复,删去一个。

7.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

A.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

B.仲春时节,清风送爽,我们走在山路上,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

样轻快。

C.月色下的荷塘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

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嗡嗡的蜂声,微风轻吹树叶声,汇

成悦耳的交响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辨析能力。比喻句,其实就是

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一

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仔细分

析四个句子,B项没有明显的本体和喻体,这句话是说走在山路上的

感觉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比喻不够贴切。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

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

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

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

遐想。

A.⑤⑥⑦①④③②B.④⑥⑦①③②⑤

C.④①⑦⑥⑤③②D.⑤⑦⑥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

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

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

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此题注意⑤是总说,⑥⑦①是说引起的深思,④③②是说收获的哲理。

因此选A。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著名

的童话有《丑小鸭》《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

B.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是继鲁迅

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C.《伊索寓言》的语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是

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D.《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

名的童话作家,理由如下 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

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小红帽》的作者是德国童话作家格林

兄弟。

10.孙悟空在________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拿到了芭蕉扇,

熄灭了火焰山的火。()

A.观音菩萨B.文殊菩萨C.太白金星D.哪吒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

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

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

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记死背硬作者

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二)诗文填空

11.(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

二)》)

(5)树木丛生,________。秋风萧瑟,_________。(曹操《观沧

海》)

(6)我们要时时处处向别人学习,那么如何学习呢?孔子在《〈论

语〉十二章》里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便引诗情到碧霄(2).一夜征人尽望乡(3).却话巴山

夜雨时(4).夜阑卧听风吹雨(5).百草丰茂(6).洪波涌起(7).择其善

者而从之(8).其不善者而改之(9).海日生残夜(10).江春入旧年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

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

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碧”

“霄”“阑”“涌”等字词的书写。

二、阅读与理解

(一)古诗赏析

12.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

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

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

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2).(2)表现了

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解析】试题分析:(1)描述诗歌画面: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

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就可以了。然后再对其进行

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

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

意境。要把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的情景刻画出来。(2)所谓大河

“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

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

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

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

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

(2)只使坠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人曰:“奈地坏何?”

___________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___________

15.从这则寓言中得出的成语是_______,其意思是_________。

16.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案】13.(1).行动,活动(2).纵使,即使

14.(1).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2).(经过这个人一

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

兴。

15.(1).杞人忧天(2).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16.怕天会塌下来。嘲讽了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

愁的人。

【解析】

13.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

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

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如“行止”:

行动,活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

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竞选班干部演讲稿 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

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

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

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

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

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4.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

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

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虎皮蛋糕 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舍然”“晓”

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

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奈地坏何”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

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5.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出处及对成语的理解。从这则寓言中

得出的成语是杞人忧天,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要

学会从故事的内容中概括大意,当然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是理

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

16.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

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一问,杞人忧天是因为他怕天会塌下来。二问这则寓言嘲讽了那些为

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此题要结合对杞人的描写和杞

人的所作所为来分析概括。

(三)童话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耳朵出逃

①婷婷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的两只耳朵在说话。然后,它

们从婷婷的黑发下面飞起。婷婷赶紧去追它们,可是怎么也追不上。

②婷婷吓得睁开眼,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四周格外的静。婷婷感

觉两腮后上方凉飕飕的,她恐惧地把手伸过去,两只耳朵真的不知道

上哪儿玩去了!

③“妈妈……”婷婷吓得哭了起来,但是妈妈没有进来。婷婷打

开门,爸爸妈妈在客厅的沙发上对坐着,愁眉苦脸。婷婷一看,唉呀,

爸爸、妈妈的耳朵也不见了。

④海拉市所有市民的耳朵都不见了。

⑤原来,城市实在太闹了,耳朵们忍无可忍,集体出逃了。

⑥耳朵们都往森林飞去了,它们在森林边的小溪里痛痛快快地洗

了个澡,将城市里的污浊洗了个一干二净,以便去欣赏原汁原味的大

自然的声音。

⑦没有耳朵,海拉市的市民变得极不方便。人们出门之前必须准

备纸笔,所有的交谈都是笔谈。

⑧最苦恼的是海拉市市长狮皮龙。狮皮龙天生嗜好演讲,他的破

锣嗓子比飞机产生的噪声还高一百分贝。耳朵出逃使他的演讲才能没

有了用武之地。他要传达自己的意思只能靠手写,偏偏他的书法极糟,

作文很烂。他一怒之下签署了一项命令:所有的耳朵(包括市长个人

的耳朵)通通抓回来!

⑨军队、警察、全体市民全部行动起来了。耳朵们被一步一步逼

到了森林边的一个火山口上,它们紧紧相拥在一起。

⑩“开火!”狮皮龙下了命令。没有一支枪的枪口射出子弹,谁

愿意伤害自己的耳朵啊?

.这时,远方飘来悠扬的笛声。那笛声是一种天籁的声音,耳朵

们听着听着,忘了眼前的险境,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扑啦啦——”

所有的耳朵在阳光下飞翔起来,飞向了海拉市。是城市里一个盲姑娘

的笛声吸引了它们。

.盲姑娘是一个流浪艺人。一年前,她爷爷因为忍受不了城市嘈

杂的声音,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她因为思念爷爷,所以吹起了笛子。

耳朵们里三层外三层围住了盲姑娘。盲姑娘对此一无所知,依然动情

地吹着,一脸圣洁。返回城市的人们望着这一切,无不震惊。

.一位音乐出版商将盲姑娘的笛声录下来,制成精美的音乐带,

取名《盲姑娘的梦》,出售给全市的市民。从此,海拉市的每一个角

落,都能听见盲姑娘悠扬的笛声。耳朵们和他的主人们和好了。

.海拉市的噪音在此之后降低到了最低限度,甚至连汽车的喇叭

声,都是优美动听的萨克斯小调。市长狮皮龙还专门请人为他的嗓子

动了手术,换了副歌唱家的金嗓子。

.最近,我又问婷婷海拉市的情况。婷婷说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

不堪入目的广告。据有关人士预测,海拉市市民的眼睛最近可能要策

划一场出逃。

17.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18.第②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9.耳朵们为什么集体出逃?逃到哪里了?通读全文,用自己的

话概括。

20.第.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7.因为城市里充满噪音,海拉市所有市民的耳朵集体

出逃;后来人们觉悟了,他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城市里的噪音降到

了最低,人们重新过上了和谐的生活。

18.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婷婷梦醒后,发现耳朵没

有后的恐惧心情,为下文耳朵的集体出逃情节作铺垫。

19.示例:城市实在太闹了,噪音污染太严重了。耳朵们飞到洁

净的森林里,去欣赏原汁原味的大自然的声音。

20.拟人。形象地写出盲姑娘的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了耳朵们

对噪音的痛恨,对优美动听声音的向往,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解析】

17.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

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

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海拉市所

有市民的耳朵因为城市里充满噪音集体出逃;后来人们觉悟了,他们

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城市里的噪音降到了最低,人们重新过上了和谐

的生活。一定要把故事叙述完整。

18.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两只耳朵真的不

知道上哪儿玩去了”这是心理描写。“把手伸过去”这是动作描写。

形象地写公益旅游 出婷婷梦醒后,发现耳朵没有后的恐惧心情,为下文耳朵的

集体出逃情节作铺垫。答作用不能离开人物形象和人物心情。

19.试题分析:考查对情节内容的把握和对情节的概括。情节是:

城市实在太闹了,噪音污染太严重了。耳朵们飞到洁净的森林里,去

欣赏原汁原味的大自然的声音。情节概括题,要通篇阅读,全盘把握,

分出层次,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找到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语言简

洁概括。

20.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耳朵们听着

听着,忘了眼前的险境,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扑啦啦——’所有

的耳朵在阳光下飞翔起来,飞向了海拉市”运用了典型的拟人修辞手

法。形象地写出盲姑娘的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了耳朵们对噪音的痛

恨,对优美动听声音的向往。答作用时要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

(四)神话故事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

团。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

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

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

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

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

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

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

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

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①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

子也长得极长了。

②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③这巍峨的

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

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立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经过了多少

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

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

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

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

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

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

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

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

宇宙丰富而美丽。

21.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盘古顶天立地是因为_______,他支

撑了________年。

2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是:①_______;②

_____关于动物 __;③_______。

23.风、云、雷霆是由什么变成的?太阳和月亮又是由什么变成

的?

24.短文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结构上看它的作用

是什么?

25.从盘古身上,我们是否发现了他与女娲具有同样的精神?是

什么精神?

【答案】21.(1).神话(2).怕天地再合拢(3).十万八千

22.(1).排比(2).设问(3).比喻

2国考备考攻略 3.__盘古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

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

24.议论;总结上文。

25.盘古和女娲具有共同的精神,即:善良、勇敢、不怕危险,

甘愿为人类而献身。

【解析】

21.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体裁和对文章要点的概括。一问,神

话这种体裁的文学艺术作品有这样一个特点,其中的人物都有超人的

本领,常人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到,其中人物的生活,所处场景全凭作

者离奇的想象而创,因而让人感到新奇、快意、新鲜、有趣、让人手

不释卷。本文的内容特点正好符合神话的体裁要求。二问,提取文中

的重要信息。“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

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又过了十

万八千年”。把这两句压缩即可。

22.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升得极高了,

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运用的是排比修辞手法。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属于自问自答的

设问。“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属于比喻修辞手法。

23.试题分析: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风、云、雷霆是分别由盘

古口里呼出的气和他的声音变成的。太阳和月亮又是分别由两只眼睛

变成的。此题找到答案区域是关键:“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

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

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

24.试题分析:考查基本的表达方式和语段的作用。一问,“总之

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

而美丽”运用的是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二问,题干给出了答题方向,

即“从结构上看它的作用是什么”。注意此语段处在结尾,要注意此

段在位置上的意义:总结上文。

25.试题分析:考查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精神。这是一道人物精

神分析的题目,分析时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他孤立地站

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表现了盘

古勇敢、不怕危险,甘愿为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而“女娲补天”的女

娲,炼五色石补天,也反映出勇敢、不怕危险,甘愿为人类而献身的

精神。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

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

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

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

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

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三、综合性学习

某班开展“走近兰州太平鼓”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

以下任务。

26.请阅读为专题板报准备的三则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3分)

材料一:相传,明朝大将徐达西征,九攻兰州城不下,便制造了

3尺长鼓,内藏兵器,趁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让军士扮作“社火”

队员入城内,一举破城,赢得太平。从此,百姓年年擂鼓闹喜,祈求

太平,并把所擂之鼓称为“太平鼓”。

材料二: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时,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

旋右转,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

鼓、钹、锣齐响,如春雷滚滚,声声震天。

材料三:在兰州本地的社火活动中,人们常常看到,太平鼓的鼓

手走到哪里,鼓声和掌声就跟到哪里。“打得好”“真带劲”的赞扬声

和“再来一次”的呐喊声此起彼伏。更有外地来的游客感慨:“这场

面,这气势,太震撼了,相机拍不出来,下次带家人一起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面是“兰州太平鼓”问卷调查表的内容,请用一句话表述

你读到的信息。

年龄段12~29岁

(100人)30~45岁

(100人)45岁以上

(100人)

了解太平鼓的人数比23%49%81%

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学校将组织学生到北山广场观看兰州太平鼓表演。请根据下

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______________

【答?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02:0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6e874604b6003a44a7a5e7a6fbb74a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济南八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济南八景.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济南八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