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春季节气第五,一般在农历三月初。这个时候地气进一步回暖,草长莺飞。
农历节气本来是方便农耕和生活而形成的,清明一开始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祭祖节日,因为春天适宜户外活动,才与其他节令形成一个祭祖、踏青的节日包。
清明这个节日包最早一共有六个节日,覆盖农历二月底到三月上旬,都和祭祀、户外踏青有关。
1、社日
据《荆楚岁时记》,结束冬季室内生活,走出户外活动第一个节令是“社日”,也就是祭拜土地神的日子。
土地给予人类食物,生活在农业社会的古人对土地十分敬畏。一年有两次重要的祭拜土地神的活动,分别是春社和秋社。
春社
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天干记时十天一轮,戊日排第五。第五个戊日,也就是立春后四十五天。差不多就是公历三月二十日左右,春分节气的前后。
到社日这天,乡邻宗族到土地庙聚会,在社树下面摆放供品,祭祀完毕后,大家一起享用。
2、春分
惊蛰后半个月是春分,大约公历三月二十一日左右,皇家、贵族都要祭祖。
成书于1900年的《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城:“春分前后,官中祠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
3、寒食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的前两天,大约在公历四月三日。介子推遇难日子是农历三月初五(一般在公历四月十日左右),民间纪念介子推,每年春暮禁烟,第一个叛逆期只能吃冷的东西,所以qq钱包登陆叫寒食。
4、清明
杜甫的《清明》诗句:“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说明早在唐朝就形成了清明祭祖的习俗。
清明祭祖
清朝早期的照相底片打一成语《帝京岁时纪胜》明确记载清明成为祭祖的节日,“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成书于1899年的《京都风俗志》记载:“是日,倾城上冢”。乾隆七年《延庆州志》记载,清明日,“先添土冢间。增其高广华,然后鸡豕设祭,合族共享馂余而返。”
可见清明祭祖确实是历史悠久的习俗了。
5、禊祓[xì fú]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起,人们在上巳节去水边沐浴禊祓。
禊祓也叫修禊,春禊。古人修禊本来在二月上旬,魏以后改为三月三日禊祓,斋戒祈福。
沐浴之后,面对春季美丽的山水风光,自然是要去走一走的,于是踏青也就成为了修禊的标配。《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百姓“为流杯曲水之饮”。就是在水的上游把酒杯放在水中,下游取酒干杯。
历史上著名的修禊踏青有两次,一次记载于《论语·先进》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孔子让学生谈论理想,其中曾皙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息点赞。
另一次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有42名文人雅士在山阴(现在叫绍兴)的一个水边,赋诗、宴游。事后,30余首诗汇成一集,其中一人写的序成为国宝,没错,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局部
6、蟠桃会
三月三,相传为西王母蟠桃会。京城人们到东便门内太平宫,俗称蟠桃宫,参加法事。《京都风俗志》记载这天“士女拈香,游人甚众。”
这六个节日到后来相互融合,形成了清明节单独的祭祀踏青节日和蟠桃会道教法事活动日。
作为历史悠久,由诸多传统节日复合而成的清明,自然有着丰富的节日习俗。
1、清明戴柳
京城妇女、儿童清明节戴柳,谚语“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老北京的谚语也实在是俗的可爱。民国五年《郑县志》记载河南谚语,文化含量高多了:“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可见这戴柳的习俗,与祈祷健康、美貌等愿景是联系在一起的。
清明戴柳的习俗
清嘉庆二十二年《长沙县志》记载民间插柳叫做“记年华”。湖北各地还在神龛上插柳枝。
2、烧纸标坟
上坟祭祖是清明的重要仪式活动,咱们中国人都比较熟悉的烧纸钱,便是这个仪式重要的一环。
《京都风俗志》记载北京城,“九门城外,自晨至暮处处飞灰”。《燕京岁时记》记载贵人扫墓除祭品外,用五色纸钱做成幡盖,立在墓的左侧。祭拜以后,在墓门外烧掉。《长沙县志》记载,“设酒肴祭先墓,标纸钱于上,去墓草而加土”,这套程序走下来,叫“扫墓”。同治八年的《江夏县志》记载,扫墓时用竹子、树枝系上五色纸钱、彩球,插在坟顶,子孙祭拜。
清明祭祖
近年很多地方都不许烧纸了,说是不环保,更有以封建迷信斥之者。遍地烧纸确实是不太卫生,不过一刀切的禁止似乎也过于简单粗暴了。有些地方会身体状况怎么填写在城区划定几个固定的区域集中祭奠,我觉得是个不错的做法。
3、放风筝、打秋千
风筝和秋千,这都是古老的游戏活动了。其中秋千,最早有些杂技表演的意味,真正扩展到平民阶层,时间要更晚一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汉口人游洪山,儿童放风筝、斗百草、打秋千。
十美风筝图
作为我“大吃货国”的重要节日,清明时节怎么能缺少美食呢?前面说过,清明节是诸多传统节日复合而成的,这一点其实在美食上也有体现。
比如很多地方有农家自制麦芽糖、大麦粥,凉拌时令蔬菜,香椿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面点或凉菜,这应当是古时寒食节的遗俗。
又比如在荆楚大地,人们习惯取菜汁、加上蜂蜜、面粉,做成米饼,叫龙舌䉽[bǎn]。还有些地方用地菜花煮鸡蛋,据说吃了明目、不晕头。这些是过去三月三上巳节的习俗。
地菜花煮鸡蛋
当然,正经的清明节小吃也是相当不少,最著名的当属青团了。青团是用雀麦草的汁液和糯米混在一起和成面,里面包上豆沙、枣泥等各种馅料,再用芦苇叶子垫底放在锅上蒸熟的一种点心,是清明时节流行范围最广的节令美食。
青团
除了青团,各地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地方美食。比如旧上海有用柳条穿祭祖的面点,挂在门上,到立夏时用油煎给儿童吃的习俗,据说小孩吃了可以不疰夏。
而在晋南,过清明时人们会蒸一种大馒头,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在祭祖之后全家分食,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子福
暮春时节,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三月唯美,处处可听莺歌燕语。京城桃花历乱、柳絮飞残、蓟门烟树,充满中国画意境。河南汴河,“桃柳荫浓,红翠间错”,中原大地古风古韵。
极目远眺,九省通衢,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看天际长江,孤帆远影,有三月烟花,雾锁江南。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12:4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4726a80779b6a74c11b9b41d04609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明节的来历简单介绍(关于清明节起源与历史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明节的来历简单介绍(关于清明节起源与历史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