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日期:2012-03-05]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教学目标:
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
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
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
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
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
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羁旅行役类诗歌备受高考
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
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
感所叹。指滞富强福图片 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
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
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
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
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
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
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
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
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
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
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
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
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
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广东童谣 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
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
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书店英文 降城闻笛》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
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
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
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
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
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
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
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
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
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
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
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
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
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
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
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
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
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
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
等。
四、鉴赏方法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
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
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
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
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这固然取决
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
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
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
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
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
韵。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
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
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武当山海拔多少米 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
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
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
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
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
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
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
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
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
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
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
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
柳”是全诗的关键。
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五、鉴赏示例
1.枫桥夜泊
张继
月高一三角函数公式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仅在国内就
是在日本仍在传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月落”写所见,“乌
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
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由于深夜的静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
采用对衬手法,“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诗
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白额虎 满天寒气和迷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一片愁
绪,“对愁眠”的“对”字,包含着“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实是因愁而
不能眠,“愁”是诗眼,是湖北本科 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两句诗密度很大,14个字写了六
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其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姑苏”即苏州,“寒山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乌啼、
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
的幽暗和凄清,但还不足传尽其神韵。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
的首位。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
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态。总
之,这首羁旅诗意象独特,意境悠远,意蕴深沉。
2.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④墙。因思杜陵⑤梦,凫雁满回塘⑥。
[注释]①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②征铎:旅客车马的铃铛。③槲(h):
树名,落叶乔木。④枳(zh):灌木或小乔木。驿,指商山驿。⑤杜陵:地名。
本名杜原,又名乐游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⑥凫:野鸭。回塘,曲折
的池塘。此句谓诗人梦到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风光这美。
[赏析]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首联写早
行情景,“动征铎”概括征人早起的忙碌之状,形象鲜明。“晨起”与“悲故乡”
照应,暗示征人思乡难寐,与尾联“杜陵梦”照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桥霜”传诵千古。这两句诗善于选词,工于状景,诗人只选了鸡声、茅店、人迹、
板桥、霜、月六件事物,十个单字,经过诗人的精心组织,高度锤炼,连一个形
容词、动词及其他状词都不用,便把闻鸡而起,月斜野店,霜染板桥,征人早行
的一系列情景状写目前,意象俱足,它不但写出了“早行”的典型环境,也隐约
透露了诗人的寂寞心情。颈联写路上槲叶纷落,枳花自明。“明”字既切合花色,
又暗应早行。尾联的“杜陵梦”补写昨夜思乡之情。以梦作结,情深意长,首尾
圆合。全诗词句清丽,笔法灵动,观察细致,体验独特。
余干旅舍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①诗人是怎样借用景物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情的?
②这些景物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的?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
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
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众所周知英语 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
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
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
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
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
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
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
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
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
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初一代数 。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
“在”字好?
参考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
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
能得分)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23:0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447ecf20931e4fb8c48505591b7db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商山早行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商山早行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