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平昌郡

更新时间: 阅读: 评论:0

冬瓜老鸭汤的做法-胃痛吃什么好

平昌郡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如何教育叛逆期的孩子)

011——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西晋末,五胡崛起中原,晋室倾覆。元帝东渡立国于建康,收辑人心,安江左,南方

荆、扬、江、湘、交、广之地,赖以得全。于是中原人民之不堪异族统治者,相率避难斯土。

初犹侨寄思归,终以二百余年中原不复,习久而安,乃不复有北风之想,其后裔遂长为南方

之人矣。是役为吾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之一大关键,盖南方长江流域之日渐开发,北方黄河流

域之日就衰落,比较纯粹之华夏血统之南徙,胥由于此也。然以事出于人民自动,无关朝廷

法令,故正史纪传罕有载及之者;读史者虽熟知有此事,而于当时迁徙之情形,乃竟不能悉

其梗概焉。

虽然,在现存史料范围之内,欲求了解此次民族迁徙之概况,其道亦非无由。其道惟何?

曰,由于侨州、郡、县之纪载是。良以是时于百姓之南渡者,有因其旧贯,侨置州、郡、县

之制。此种侨州、郡、县详载于沈约《宋书州郡志》,萧子显《南齐书州郡志》,及唐人

所修之《晋书地理志》中。吾人但须整齐而排比之,考其侨寄之所在地及年代等等,则当

时迁徙之迹,不难知其大半也。兹编所述,即为依据是种纪载,并佐以列传中材料,研究所

得者。惟地理参差,于晋江左及南北朝为尤甚,沈约生方其时,犹有“巧历不算”《州郡志》

序之叹,何况千数百年后之今人?故疏漏阙略谅所不免,但求能无大疵耳。

本西晋十九州,后分为二十一州。东晋初立,但在荆、扬、交、广、江、湘六州,徐州

一半,豫州唯得谯城;司、兖、豫、冀、幽、并、平、雍、凉、秦、青及徐之淮北尽没北族,

梁、益、宁则为巴氐李氏所据。东晋治下之地接受移民,北族治下之地输出移民;李氏则颇

能与民休息,其民甚少外移,后又为晋所并,遂亦转而接受移民。见于晋、宋、齐《志》者,

北方诸州并有输出移民,独平州无1;接受移民只限于江域诸州,宁、交、广三州无2。盖以

平州僻阻辽域,所遭兵革之祸较浅,即须播徙,亦多近迁朝鲜,罕有远走江南者;宁、交、

广,处荆、扬、江、湘、梁、益之南,北人之南渡者,极少有能越荆、扬诸州而至于此诸州

者也。兹先以现行省制划分接受移民区域,分别论列如下:

永嘉后民族迁徙示意图(缺274页)

江苏

江苏省所接受之移民,较之其他各省为特多,以帝都所在故也。见诸《宋志》者,计有

侨郡二十三,侨县七十五3。其中来自北方诸省者,以山东占极大多数(十五侨郡、三十九

侨县),河北次之(一侨郡、五侨县),河南、山西、陕西又次之(河南一郡、二县,山西三

县,陕西一郡、一县),独甘肃无。而本省及安徽省境内淮南、北之人,又多有侨在江南、

北者(本省三郡、二十一县,安徽二郡、三县)。至侨民集之地,则江南以今至理名言的意思 之江宁、镇江、

武进一带为最,江北以今之江都、淮阴诸县地为最。

兹据《宋志》,表苏省境内之侨州、郡、县如下。并以东晋、宋初及南齐之制之异于是

者,列入备考焉。以次各省仿此。表中凡地名不标,见于备考中之侨地标以“”号。

郡名统县本地侨地4备考

东晋曾侨置魏郡(河南),统

肥乡、元城(河北);广川郡

1《宋志》云: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

牧司。但遍查诸志,皆无以平州移民所创立之侨郡县。《宋志》盖概括言之,非是实指也。

2此据侨州、郡、县之纪载而立言。实际其时中原流民之栖止地,自不限于侨州、郡、县之所在。林谓《闽

中记》: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客家初次南徙,据近人研究。亦在此时。则中

原人有远徙福建、广东者。惟本篇所述,专从大处着想,故未遑及此。

3《宋志》于晋、宋、齐三志中为最精,且《晋志》纪侨州、郡、县略而不尽,南齐时则已多并省,故兹篇

论列,每举《宋志》以为表率。

4本地侨地在今某省某县,悉据《大清一统志》。凡侨县之无确地可考者,即以其所隶郡之侨地为侨地。例

如,承侨在何地不可考,以兰陵郡侨在武进,亦作武进。

统广川(河北);高阳郡统北

新城、博陆(河北);堂邑郡

统堂邑(江苏)于江宁。宋元

嘉中省,以其民并建康。

南徐州

江苏镇江

东晋曾侨立兖州、青州、并州于

此。

南东海郡郯

朐利城

山东

镇江

晋元帝初,郡及三县并侨在常熟

境,后徙。又有襄贲(山东)、

祝其、厚丘(江苏),寄治丹阳。

江苏

南琅邪郡

山东

句容齐永明中,徙郡治江宁。晋元帝

初,曾以琅邪国(山东)流人立

怀德县,侨在江宁。宋初,郡又

领谯(河南),本宣祚,平阳郡

(山西)民立。

江宁

南兰陵郡兰陵承山东

宋初又领合乡(山东)。

南东莞郡莒东莞

姑幕

山东

宋初又领盖(山东)。

临淮郡东阳

海西射阳淮浦

淮阴广陵

长乐

安徽

宋初又领盱眙(安徽)。齐又领

浚(江苏)。

初置郡,后合并为县。

江苏

河北

淮陵郡徐

司吾

阳乐

安徽宋初又领广阳(河北)、下相(江

苏)。

江苏

河北

南彭城郡吕武原

抒秋僮下邳北陵

傅阳蕃薛开阳

江苏

宋初又有南下邳郡,领良城(江

苏),又有南沛郡(江苏)。并并

入此郡。

齐又领彭城(江苏)。

山东

安徽

南清河郡清河东武城

绎幕贝丘

山东

南高平郡金乡高平

湖陆

山东宋初又领巨野、昌邑(山东)。

江苏

南平昌郡安丘东武

高密

新乐

山东

宋初又有南高密郡,领淳于、黔

陬、营陵、夷安(山东)。又有

乐陵郡(山东)。

河北

南济阴郡城父冤句

单父城阳

山东

宋初又领句阳、定陶(山东)。

南濮阳郡麇丘

榆次

山东疑

宋初又领鄄城(山东)。

山西

南泰山郡南城武阳

广平

山东

宋初又有广平郡(河北),寄治

镇江、领广平、易阳、曲周(河

北)元嘉中省并来属。

河北

济阳郡

鄄城

考城

河北

山东

河南

南鲁郡鲁西安山东宋初又领樊(山东)。

东晋曾侨置燕国(河北),疑义

在武进境内。

淮阳郡

上党

普宁(济岷郡流寓来配)

河南

淮阴

本流寓郡,并省来配。

山西

山东宿迁

宋末失淮北,侨立兖州东平郡、

济北郡于淮阴。《齐志》,北兖州

东平郡,领寿张(山东)。又有

阳平郡(河北)。又高平、济北、

泰山、鲁(山东)、五郡荒。

济阴郡定陶

顿丘

山东

睢宁

河北

南兖州

山东江都

东晋曾侨立青州、徐州于此。宋

初南沛郡领有符离、■、竹邑(安

徽),侨在江都。又领抒秋(江

苏),侨在无锡。

建陵(属海陵郡)

江苏泰县

山阳郡山东淮安

秦郡秦

尉氏

陕西

六合

宋初又领平丘、外黄、雍丘、浚

仪(河南)。

河南

齐徙齐郡来治六合,领临淄、西

安、昌国、益都(山东)、宿豫

(江苏)。

北淮郡晋宁宿预甬城江苏

都、

邮、

《齐志》,建元四年,罢四郡,

以并广县郡。郡地约当此三县

境。

北济阴郡定陶冤句

馆陶阳平

上党

山东

山西

下北邳郡僮下邳

江苏

东莞郡莒诸东莞

柏人

山东《齐志》,建元四年,罢四郡,

以并广县郡。郡地约当此三县

境。

河北

东晋曾侨立辽西郡。统肥如、真

定、新市(河北)、路(山西)。

宋以并广陵郡。又曾侨置幽州在

高邮境。又曾置司州于徐,冀州

于江北,当亦在此一带。宋初又

有南东平郡;统范、蛇丘、厉城、

朝阳、寿张、平陆(山东);南

平原郡,统平原、高唐、茌平(山

东);雁门郡,统楼烦、阴馆、

崞、广武、马邑(山西);济岷

郡,统营城、晋宁(山东);南

齐郡宛临淄(山东)(又领西安,

后配南鲁郡);后并并入广陵郡。

明帝末失淮北,侨立青州、冀州

于灌云,青州领齐郡、北海郡。

《齐志》,青州北海郡,领都昌、

广饶、胶东、剧、下密、平寿(山

东),与州同治。齐郡初与州同

治,后徙。东莞、琅邪二郡领即

丘,南东莞、北东莞(山东),

治东海。冀州(河北)以北东海

郡为实土,治沭阳。

《宋志》:“南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南徐州今镇江武进一

带),实查则又有司州之广平郡,后省为县,豫州之南鲁郡,领鲁县,并隶南徐州。五方杂

处,无远勿至,盖以此州为最。

安徽

安徽省境內侨民之来自北方诸省者,以河南占极大多数(八侨郡、五十四侨县),河北

次之(一侨郡、六侨县),山东、山西又次之(各三侨县),陕、甘二省无。而本省及江苏省

境内淮南、北之人,亦多侨在大江南北(本省四郡、十三县,江苏一郡、六县)。江北所接

受之移民较江南为多,此与苏省境内之情形相反。侨在江南者都聚于下游芜湖附近一隅,江

北则散处江、淮间,自滁、和以至于颍、毫,所在皆置郡县。

郡名统县本地侨地备考

淮南郡

当涂

浚遒

繁昌

定陵

襄垣

安徽

当涂东晋侨立襄城郡(河南)。领繁

昌、定陵等县。又立上党郡(山

西),领上党、襄垣等县,后省

并来配。

南陵

宣称

河南

繁昌

青阳

山西芜湖

郡名统县本地侨地备考

东晋曾侨立豫州于芜湖,当涂。

明帝世,宣城曾为南豫州治。时

失淮北,侨立高平郡于淮南当

涂,领高平、金乡(山东)。旋

又立■陵(江苏)。时本当涂已

废,当系指此侨当涂。

阳平郡濮阳

馆陶阳平

河北

灵壁

宋初又领廪丘(山东)。濮阳本

流寓郡,并省来配。

山东

燕朝歌

(属锺离郡)

乐平

河南

临淮

宋初有东燕郡,领燕白马、考城

(河南)、平昌(山东),并省来

配。

山东

明帝失淮北,侨立豫州于临淮。

(属马头郡)

济阳

河南

怀远

又领零县,《志》云,晋安帝立,

疑系灵县(山东)之侨县。

河北

顿丘

谷熟(属新昌郡)

河北滁

东晋立顿丘郡(河北),领沛县

(江苏),并省来配。

河南

全椒

考城

信都(属盱眙郡)

睢陵

河南

《齐志》,又领长乐(河南),疑

是侨立。

河北

江苏

东晋曾侨立高密郡(山东))于

盱眙。元嘉中,南兖州亦曾治此,

后徙。

南沛郡沛萧相江苏天长

南豫州河南和

雍丘

(属历阳郡)

龙亢

河南和

安徽含山

南谯郡山桑谯铚

城父

扶阳

安徽

全椒

《齐志》,又领北许昌(河南)、

曲阳(江苏)。

江苏无为

南汝阴郡汝阴慎宋

阳夏安阳

安徽合肥

河南

南梁郡睢阳蒙宁陵

虞南汲陈河南寿

宋初又领eat是什么意思 阳夏、安丰(河南)。

《齐志》,又领北谯(安徽)、梁

(河南)。

阴安(属晋熙郡)

河北桐城

郡领有南楼县,《齐志》作南楼

烦(山西),疑系侨立。

庐江郡今舒城地。《齐志》领有

和城、西华(河南)。

颖川郡邵陵临颍

曲阳

河南

《齐志》,又领南许昌(河南)。

江苏

陈留郡浚仪小黄雍丘

白马封丘襄邑

尉氏

河南寿

宋初又领酸枣(河南)。

汝南郡上蔡平舆北新

息真阳安城南新

息临汝阳安西平

瞿阳安阳

陈郡项西华阳夏

苌平父阳

《齐志》,又领南陈(河南)。

南顿郡南顿和城

汝阳郡汝阳武津

西汝阴郡汝阴宋

安城

楼烦

安徽《齐志》,又领固始、新蔡、汝

南(河南)。河南

山西

豫州河南寿豫州郡、县在淮西,而寄治于此。

《齐志》又有西南顿郡,领西南

顿、和城(河南)、谯(安徽)、

平乡(河北);北谯郡领谯、蕲

(安徽)、宁陵(河南),并侨治

于寿。

魏(属谯郡)

长垣

河南蒙城

故为郡,并省来属。

河北亳

安城

(属汝阴郡)

楼烦

河南

阜阳

山西

陈留郡小黄浚仪白马

雍丘

河南毫宋初又领酸枣(河南)。

今江南有当涂、繁昌二县,其名皆得于东晋世所立之侨县。按当涂,西晋故属淮南郡,

今怀远县地;繁昌,故属襄城郡,今河南临颍县地,睹名思义,犹可想见当时河南、淮南人

之走在江南也。

湖北

湖北一省可划分为三区而论。一,江域上游,江陵、松滋一带;其侨民多来自山西、陕大庆景点

西、河南,又有苏、皖之淮域人。二,江域下游,武昌、黄梅一带,其侨民多来自河南,亦

有安徽之淮北人。三,汉水流域,上自陨西、竹溪,下至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之中心;

是区所接受之移民倍于本省其他二区,而以来自陕西者为最多,河南、甘肃次之,河北、山

西、安徽、四川又次之。

郡名统县本地侨地备考

南新蔡郡苞信

慎宋

河南

黄梅

安徽

东晋曾侨立豫州于黄冈,旋徙。

荆州西阳郡,今黄冈地,领义安

县,泰始二年以来流民立,不知

系何地流民。《齐志》,又领期思

(河南)。

汝南(屑江夏郡)河南武昌

《齐志》有义阳郡,侨在孝感,安全的英语

领平舆、平阳、平春(河南)。

新兴郡定襄广牧

新丰

山西

江陵

宋初又领云中、九原(山西)、

宕渠(四川)。

陕西

东晋侨立义阳郡于南郡界,宋

废。

南河东郡闻喜永安

松滋谯

山西

松滋

宋初又领广戚(江苏)、弘农(河

南)、临汾、安邑(山西),孝建

中省。弘农,本东晋侨郡,并省

来配。

安徽

《晋志》安帝又侨立长宁郡于荆

州,查汉、晋旧无长宁郡。

雍州陕西襄阳梁州、秦州并曾侨治于此。宋初,

雍州又领北上洛郡,疑即梁州之

北上洛郡。又领北京兆郡,统北

蓝田、霸城(陕西),义阳郡,

统平氏、襄乡(河南)。

京兆郡新丰杜陕西襄阳宋初又领蓝田、南霸城(陕西)、

卢氏(河南)。《齐志》,又领魏

(河北)。

始平、扶风、冯翊(陕西)、河

南(河南)、广平(河北)、义成

(安徽)等郡,并曾侨治襄阳,

后徙。

始平郡始平武功

平阳

陕西

山西

义成郡义成

万年

安徽宋初又领下蔡、平阿(安徽)。

陕西

扶风郡郿陕西谷城宋初又领魏昌(河北)。

冯翊郡

高陆

陕西宜城《齐志》,又领莲勺(陕西),在

锺祥境。

锺祥

《齐志》,齐兴郡治上蔡(河南),

在锺祥境。

南天水郡略阳河阳西

华阴

甘肃

西戎流寓立,初领冀(甘肃)。

陕西

华山郡华山蓝田陕西胡人流寓立。

新兴郡(巴、汉流民立)

东关(建平流民)

吉阳(益州流民)

楚川陕

一带

宋初又领新兴县(巴东夷人)。

四川

新安(建平流民)(属上庸郡)楚川界竹山

北上洛郡北上洛陕西郧西

《齐志》又有齐兴郡,在郧阳境,

领略阳(甘肃)。

南上洛郡上洛商陕西

襄阳、南

阳一带

弘农郡卢氏圉

邯郸

河南明帝末立,寄治亘垄,今地待考。

河北

今省境內有松滋县,亦得名于东晋之侨县。按松滋,西晋故属安丰郡,今安徽霍丘县地。

江西湖南

江西、湖南二省处皖、鄂之南,距中原已远,故流民之来处者较少,且其地域仅限于北

边一小部分。

江西

县名本地侨地备考

松滋

(属寻阳郡)

安丰

安徽九江

东晋侨立松滋、安丰、弘农三郡,

后省为县。宋元嘉中,又以弘农

(河南)省并松滋。

湖南

郡名统县本地侨地备考

南义阳郡平氏

厥西

河南

安乡

东晋侨立平阳郡(山西),后省

为县。宋孝建中,以并厥西。

湖北

东晋又侨立东义阳郡,属荆州,

不知其地。

湘阴(巴峡流民立,属湘东郡)四川湘阴

四川

四川省境内共有十余侨郡,数十侨县,然其情形至为简单:侨民除绝少数系河南人外,

尽皆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之北部;侨地除彭山一地外,尽皆侨在成都东北、川陕通途附近

一带。彭山亦接近成都。

郡名统县本地侨地备考

白水郡(仇池氐流寓立)甘肃昭化领新巴等六县。

永昌(以侨立户)

(属成都郡)

以何地侨户立不可考。

怀宁郡(秦、雍流民立)

西平

万年治平

甘肃

治平当系始平之误。

领始康等四县。

陕西

始康郡(关陇流民立)陕甘

南汉(汉中流寓)(属宋兴郡)陕西

巴西郡阆中南充国安汉

平州

西充国益昌晋兴汉昌

绵阳

彰明

江阳郡江阳汉安绵水四川彭山

南阴平郡阴平甘肃德阳

晋熙郡(秦州流民立)

甘肃

绵竹领晋熙、苌阳二县

德阳

安固郡略阳桓陵临渭

清水

下邽

甘肃

陕西

南汉中郡南郑南苞中

南沔阳南城固南长乐

陕西

北阴平郡阴平桓陵

南阳顺阳

甘肃

梓潼

恒陵本安郡民,流寓立

河南

武都郡武都下辩汉阳

略阳安定

甘肃

略阳、安定系本郡民流寓配。

南新巴郡新巴晋安晋城

汉昌

桓陵

四川

甘肃

南晋寿郡晋寿兴安兴乐

邵欢白马

四川彭

天水郡上邽西甘肃

元嘉中曾立北巴西郡(四川),

属益州。《齐志》又有扶风郡,

领华阴、茂陵(陕西),今地不

可考。

又有宋宁郡,免吴营侨立,宋兴

郡,免建平营侨立,并寄治成都。

河南

河南省之大部分属黄河流域,南境旧南阳府及光州、信阳一带则属淮、汉流域。此淮、

汉流域刘宋及萧齐皆据有之,故亦侨置郡县,以处北土流民。其中大半都来自本省北部,而

宛、邓、丹、沘之间,亦有来自陕西、甘肃及河北南部者。

郡名统县本地侨地备考

新蔡郡新蔡鲷阳东苞信

固始

西苞信

河南

固始

商城

弋阳郡,今潢川地,《齐志》,领

有上蔡、平舆(河南)。

曲阳(属颍川郡)江苏郾城

司州河南信阳

南汝南郡平舆北新息

真阳安城南新息安阳

监汝

河南

信阳

安陆

一带

许昌(属南阳郡)河南南阳

池阳(属新野郡)陕西新野

槐里郑(厲顺阳郡)

清水(属顺阳郡)

陕西

淅川

甘肃

河南郡河南新城河阴河南新野宋初又领阳城、缑氏、洛阳(河

南)。

广平郡广平河北邓宋初又领易阳、曲周、邯郸(河

北)。

北河南郡新蔡汝阴河南明帝末立,寄治宛中。

苞信上蔡固始

缑氏新安洛阳

南阳

元嘉末,司州曾侨立于汝南,旋

徙。

东晋末,刘裕北平关洛,曾侨置

河内郡于洛阳,领温、野王、轵、

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

朝歌(河南);东京兆郡于荥泽,

领长安、万年、新丰、蓝田(陕

西)、蒲阪(山西)。

陕西

陕西自终南山以南属汉水流域,曰汉中,东晋及宋、齐皆据有之。其侨民几尽皆来自甘

肃、四川及本省之北部。

郡名统县本地侨地备考

长乐(蜀郡流民)

安晋(蜀郡流民)

延寿(蜀郡流民)(属魏兴郡)

宣汉(建平流离民)

石泉

宁都(蜀郡流民)

(属安康郡)

四川汉阴

南上洛郡上洛商渠阳农

陕西白河宋初又领阳亭(陕西)。

宋初,梁州有北宕渠郡,领宕渠,

本巴西流民(四川)。

秦州

甘肃

《齐志》,秦州又领仇池郡(甘

肃)。

武都郡下辩上禄

陈仓

甘肃宋初又领河池(甘肃)、故道(陕

西)。

陕西

略阳郡略阳上邽甘肃宋初又领清水(甘肃)。

安固郡桓陵南桓陵甘肃郡县并张氏在凉州始立。

西京兆郡蓝田杜■陕西

南太原郡平陶山西宋初又领清河、高堂(山东)。

南安郡桓道平陶甘肃

冯翊郡莲芍频阳高陆

万年下辩

陕西

甘肃

陇西郡襄武临洮河关狄

道大夏首阳

甘肃

始平郡始平槐里陕西

金城郡金城榆中甘肃

安定郡朝那甘肃

天水郡河阳新甘肃

西扶风郡郿武功陕西

北扶风郡武功华阴始平陕西

孝建中,以氐民立广长郡,成阶

县(甘肃),寻省。

宕渠(属华阳郡)四川郡寻徙治四川广元县境。

北阴平郡阴平甘肃宋初又领绵竹、资中(四川)。

平武四川冑旨(甘肃).

南阴平郡阴平

甘肃

汉中、川

北一带

山东

山东省全境皆属北部中国,然亦有侨州、郡、县者,以刘宋尝据有省境今黄河以东南之

一大部分也。试分省境为三区,则东端登莱半岛于输出输入两无关系,河以西北为输出区,

中间一段为输入区。外省侨民大都来自河北,亦有河南之河以北及山西人。

郡名统县本地侨地备考

北济阴郡

离狐

山东单

河北

发干(属东安郡)山东沂水

阳平(属鲁郡)山东曲阜

阳平郡顿丘

乐平

平原

元城

馆陶

河北

汶山

山东

宁阳

河北

东平

山东

太原郡太原山西长清

冀州河北历城

广川郡广川武强中水

河水长山

宋初又领枣强(河北),大明中

省。

平原郡平原鬲安德般

平昌茌平高唐

广宗

山东邹

河北

清河郡清河武城绎幕

贝丘零鄃

安次

山东

河北日记400

乐陵郡乐陵阳信厭次

泾沃

新乐

山东博

河北

魏郡安阳

魏肥乡蠡吾顿丘

聊城博平椰子的功效与作用

临邑

河南

河北

山东

临邑

河间郡乐城城平武垣

章武南皮阜城

河北寿光

顿丘郡顿丘卫国阴安

阳平

河北

章丘

山东

高阳郡安平饶阳高阳

新城

河北

临淄

河南

勃海郡蓚长乐

重合

河北

高苑

宋初又领浮阳、高城(河北),

大明中省。长乐本为郡,疑是东

晋侨立,省为县。

山东

因上所述,若更以接受移民性质上之差异为准,则此九省又大致可画分为二大区,六小

区:

甲,东区,包括江域下游及淮域。是区以河域下游,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之人为移民

主体,内分三小区:

一,江苏之大江南北,一一以山东及本省北部人为移民主体,河北、皖北副之。

二,安徽省及河南之淮以南,湖北之东部,江西之北边,一一以河南及安徽北部人为移

民主体,河北、苏北副之。

三,山东之河以南,一一以河北及本省之河以北人为移民主体。

乙,西区,包括江域上游及汉域。是区以河域上游,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之人

为移民主体,内分三小区:

四,湖北江域上游及湖南北边,一一以山西人为移民主体,河南副之。

五,四川省及陕西之汉中,一一以甘肃及陕西北部人为如果没有你的爱 移民主体,川北副之。

六,河南、湖北二省之汉水流域,一一以陕西及河南之西北部人为移民主体。

依此划分法,作晋永嘉丧乱后民族迁徙大势图(见原书第274页):

如图所示,是永嘉丧乱后民族迁徙之大势,为北之东部人徙南之东部,北之西部人徙南

之西部。虽四川人以李特、谯纵先后为乱之故,亦有北走汉中,东走湖北湖南者(见以上各

表),然究属少数例外也。

若即以侨州、郡、县之户口数当南渡人口之约数1,则截至宋世止,南渡人口约共有九

十万,占当时全国境人口约共五百四十万之六分之一。西晋时北方诸州及徐之淮北,共有

户约百四十万(《晋书地理志》),以一产五口计,共有口七百余万,则南渡人口九十万,

占其八分之一强。换言之,即晋永嘉之丧乱,致北方平均凡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南土;迁

徙之结果,遂使南朝所辖之疆域内,其民六之五为本土旧民,六之一为北方侨民是也。南渡

人户中以侨在江苏者为最多,约二十六万;山东约二十一万,安徽约十七万,次之;四川约

十万,湖北约六万,陕西约五万,河南约三万,又次之;江西湖南各一万余,最少。以是足

知此次民族播徙,其主要目的地乃在江域下游,而与中上游之关系较浅。至中上游之开发,

则犹有待于唐、宋、元、明之世。

1侨州、郡、县之户口数,非即南移人口之确数,以侨郡县所领,非必尽是侨民,而本土郡县所领,亦非尽

本土之民也。然以之当约数,当可无大误。

江苏省中南徐州(见前)有侨口二十二万余,几占全省侨口十之九。南徐州共有口四十

二万余,是侨口且超出于本籍人口二万余。有史以来移民之盛,迨无有过于斯者矣。

中原遗黎南渡,虽分民族一般之趋势,然其简要以冠冕缙绅之流为尤盛。《王导传》曰:

“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考东晋、南朝虽立国江左,然其庙堂卿相,要

皆以过江中州人士及其后裔任之。尝统计《南史》列传中人物,凡七百二十八人(后妃、宗

室、孝义不计),籍隶北方者五百有六人,南方但得二百二十二人,则导之言询非虚语也。

自是而后,东南人物声教之盛,遂凌驾北土而上之。文中子曰:“江东中国之旧也,衣冠礼

乐之所就也”(《中说述文篇》)。杜佑作《通典》,其叙扬州(今江、浙、皖、闽、赣诸省)

一节,有曰:“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

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颜、谢、徐、庾之风扇焉。”

南徐州所接受之移民最杂,最多,而其后南朝杰出人才,亦多产于是区,则品质又最精。

刘裕家在京口(镇江),萧道成萧衍家在武进之南兰陵(武进),皆属南徐州。故萧子显称南

徐州曰:“宋氏以来,桑梓帝宅,江左流寓,多出膏腴。”南徐州之人才又多聚于京口。今试

于列传中查之,则祖逖范阳遒人,刘穆之东莞莒人,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刘粹沛郡萧人,孟

怀玉平昌安丘人,向靖河内山阳人,刘康祖彭城吕人,诸葛璩琅邪阳都人,关康之河东扬人,

皆侨居京口。

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颇多可寻。如汉水为陕、甘人东南下之通途,故南郑、

襄阳为汉域二大都会,同时亦为陕甘移民之二大集合地。金牛道(即南栈道)为陕、甘人西南

下之通途,故四川省境内之侨郡县,皆在此道附近。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

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习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

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

南迁之时代,亦略有先后可寻。大抵永嘉初乱,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及苏、皖之淮

北流民,即相率过江、淮,是为第一次。元帝太兴三年,以琅邪国人过江者侨立怀德县于建

康,盖为以侨户立郡县之第一声。其后并侨置徐、兖、幽、冀、青、并、司诸州郡于江南北;

明帝继之,又置徐、兖诸侨郡县于江南。

《宋志》序:“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

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

南徐州序:“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

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

《晋志》司州后序:“元帝渡江,亦侨置司州于徐”。

《晋志》徐州后序:“明帝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阴、

南濮阳、南太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等郡以属徐、兖二州”。

成帝初以内乱引起外患,江、淮间大乱,于是淮南人及北方人之向之侨在淮南者,更南

走渡江,是为第二次。

《宋志》扬州淮南郡:“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渡。成帝初,苏峻祖约

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

南徐州:“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由者于晋陵郡界。”

南豫州:“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治芜湖”。

自康、穆以后,“胡亡氐乱”,中原兵燹连年,而以关右所遭之破坏为最甚,于是陕西、

甘肃之人,多南出汉水流域;时桓温已灭蜀,故亦有南走四川境者,是为第三次。

《宋志》雍州:“胡亡氐乱,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晋孝武始于襄阳侨立雍州,

并立侨郡县”。

秦州:“晋孝武复立,寄治襄阳。安帝世,在汉中南郑”。西京兆郡、西扶风郡:“晋

末三辅流民出汉中侨立”。

益州安固郡:“晋哀帝时,流民入蜀侨立”。怀宁郡,晋熙郡,并秦、雍、关、陇流

民,晋安帝立。

宋武帝北平关洛,复有青、冀、司、兖之地。自宋武帝没,南北交相侵略,而宋人屡败。

少帝世既已失司州,文帝世,魏人又大举南侵,以至于瓜步(六合县东南),至明帝世而淮

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并没北庭,于是其民多南渡淮水;又文帝世氐人数相攻击,关陇流民亦

多避难,走在梁益,是为第四次。

《宋志》司州:“少帝景平初,司州复没北虏,文帝元嘉末,侨立于汝南”。

南兖州北淮郡、北济阴郡、北下邳郡、东莞郡,并宋末失淮北侨立。

兖州:“宋末失淮北,侨立兖州,寄治淮阴”。又侨立东平郡子淮阴,侨立济南郡于

淮阳。泰始五年,侨立高平郡于淮南当涂县界。

徐州:“明帝世,淮北没寇,侨卓徐州,治钟离”。

青州:“明帝世失淮北,于郁州侨立青州”。

雍州冯翊郡、秦州冯翊郡,三辅流民出襄阳、汉中,元嘉中侨立。

益州南新巴郡、南晋寿郡,元嘉中以侨流于剑南立。

《齐志》梁州:“宋元嘉中,„„氐虏数相攻击,关陇流民多避难归化”。

此后,魏一于北,齐、梁、陈篡夺于南,治乱之势既非昔比,而中原人民南迁之风,亦

因之大杀。魏兵之屡下江、淮,南人既多被虏北迁1;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

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2。自晋江左以来之移民趋势,至是乃为

之一变;而中原之文化物力,始得稍稍复兴3。不过南渡乃是正流,北旋究属返响,隋唐而

后,南北文野声名之比,终非汉魏之旧矣。

(原载《燕京学报》第十五期,1934年6月)

1最著者如宋元嘉二十八年,魏太武帝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入万余家以北(《南史》卷二)。西魏恭帝元年,

下江陵,虏其百官士庶以归,没为奴婢者十余万(《北史》卷九)。

2最著者如刁雍、韩延之、王慧龙,俱南土亡命,效力魏室有殊功。王肃、刘芳俱世仕江左,因难入魏,时

孝文改制,朝章国典,多出其手.儒者如沈重、何妥,文学如王褒、庾信,并系梁室遗臣,被征入玄关走廊 北((北

史)各本运动方案 传)。

3隋文中子作《元经》,以魏、周继晋、宋为华夏中统,虽立言礼乐,但可以由此窥见南北朝治乱盛衰嬗递

之一般也。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2:4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0f23633318283c42e21f78c58176dcd.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平昌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平昌郡.pdf

标签:平昌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