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青城前山

更新时间:2023-03-22 06:44:03 阅读: 评论:0

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水围

青城前山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岭上人家)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说明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景观系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2008年7月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2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主编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证书等级:甲级

证书编号:021029

主管院长:周俭

分管院长:夏南凯、周玉斌

项目负责:王颖

项目审核:封海波付岩

参编人员:付丽娜潘鑫胡玎李瑞东

王凌陈艳琳刘婷婷韩云月

杨灵潘琼宇

编制时间:2008年7月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3

目录

1.序言....................................................................................................................................................................4

1.1规划编制背景...........................................................................................................................................4

1.2规划依据...................................................................................................................................................4

1.3规划期限...................................................................................................................................................5

2.城镇现状概况..........................................................................5

2.1自然资源概况...........................................................................................................................................5

2.2历史沿革...................................................................................................................................................5

2.3社会经济概况...........................................................................................................................................6

2.4城镇建设用地概况...........感谢遇见 .........................................................................................................................6

2.5基础设施概况...........................................................................................................................................6

3.地震灾害受灾损失情况..................................................................7

3.1总体受灾情况...........................................................................................................................................7

3.2镇区受灾情况...........................................................................................................................................8

3.3各村受灾情况...........................................................................................................................................8

3.4公共设施受灾情况....................................................................................................................................8

3.5旅游资源受损情况....................................................................................................................................8

4.相关规划整合....................................................................................................................................................9

4.1相关规划解读...........................................................................................................................................9

4.2规划分析整合.........................................................................................................................................10

5.规划目标与任务..............................................................................................................................................11

5.1近期恢复重建目标(2008~2010)......................................................................................................11

5.2远期提升腾飞目标(2010~2020)......................................................................................................11

6.镇域规划..........................................................................................................................................................11

6.1受灾人口安置.........................................................................................................................................11

6.2城镇人口规划和城镇化水平.......................................................................................椰浆 ...........................12

6.3镇域空间管制规划..................................................................................................................................13

6.4村镇体系规划..........................................................................................................................................13

6.5产业布局规划..........................................................................................................................................13

6.6镇域基础设施规划..................................................................................................................................14

7.镇区规划...........................................................................................................................................................15

7.1城镇定位..................................................................................................................................................15

7.2镇区规划范围..........................................................................................................................................16

7.3建设用地评价和空间结构分析..............................................................................................................16

7.4安置点用地与住房重建规划..................................................................................................................17

7.5道路系统规划..........................................................................................................................................17

7.6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规划..........................................................................................................................18

7.7综合防灾规划..........................................................................................................................................18

7.8市政工程规划..........................................................................................................................................18

8.近期(2010年)建设规划..............................................................................................................................19

8.1目标与任务..............................................................................................................................................19

8.2近期城镇重点建设区域..........................................................................................................................19

8.3近期公共设施配套..................................................................................................................................19

9.规划实施建议...................................................................................................................................................19

9.1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灾后重建.......................................................20

9.2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优化城镇用地布局...............................................................................................20

9.3分区分类,差异建设...............................................................................................................................20

9.4加强与完善灾后重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20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4

1.序言

1.1规划编制背景

1.1.1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

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的顺利落实,国家于2007年6月批准成立了成渝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

乡经济、社会、空间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川省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放开农民到小城镇落户

的限制和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扶持力度等;青城山作为都江堰市的重点城镇,先后被成都市

列为“加快城镇化进程试点镇”、“成都市市级重点镇”等,在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战略背景下,其战略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1.1.2旅游品牌和形象跨越式提升的必然要求

2000年,中共四川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

提出要努力实现四川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并提出把四川建设成为文化

大省的战略目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全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法自然的道教文化于此生根、繁衍,久

盛不衰。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业已成为成都

门户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由成都进入卧龙、九寨等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的门户。

近年来,成都市及都江堰市政府对青城山旅游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打造以道教

文化为立足点,以世界文化遗产—八百里青城为依托,立足东方,走向世界的世界级旅游目

的地。青城山将成为成都市乃至整个四川省的重要旅游节点之一,其旅游品牌和形象的跨越

式提升要求其镇区综合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1.1.3扭转城镇建设盲目扩张,塑造良好城市风貌的要求

随着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量房地产开发商涌

入青城山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旅游地产在城镇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形成了城镇的

主导特色风貌,提高了青城山镇知名度的;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也给城镇带来了诸多负面

影响,如地产项目挤压公共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新开发地产在风貌

上与老镇区景观不和谐,难以形成统一城镇风貌等。此外,过境公路S106的选线、成灌高

速铁路终点站的选址等都对原有城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城镇总体规划亟待调整以适应新

的区域交通体系。

1.1.4灾后恢复,创建和谐家园的迫切要求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发生的8.0级地震,给青城山镇地区的民居建筑、基础设施以

及风景区旅游设施等造成较大损毁。此次震灾中遇难人口41人,倒塌房屋10701间,严重

破坏房屋16486间,一般破坏房屋22841间,轻微破坏房屋21803间,其中石桥、芒城、桃

花、泰安等村受损较为严重,原有城镇空间格局受到损毁。而震后灾民的安排、正常生活生

产活动的恢复、产业和空间结构的重建等都亟需在新一轮的城镇总体规划中得以解决。

1.2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村镇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理》

《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及其补充规定》

《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大纲》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9年)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名胜区外围保护带青城山镇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4

年)

《都江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城镇规划》(2004—2020)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5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报告)》(2008年7月)

《都江堰市市域总体规划》(2008年4月)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1.3规划期限

近期:2008年—2010年;

远期:2008年—2020年。

2.城镇现状概况

2.1自然资源概况

2.1.1区位条件

青城山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都江堰市南面,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5′,北纬30

54′。距离成都市区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5公里。青城山镇东倚沙沟河与石羊镇、翠月

湖镇连界,南与大观镇、蔡场镇接壤,北连中兴镇,西陲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省级旅游度假区—青城山麓。

2.1.2地形地貌与气候

青城山镇是浅山区和平原区的衔接地带,以山地地貌为主,平原为古沼泽地区演变的第

四纪冲积平原,山地沿青城山以下东南行,山势起伏蜿蜒不断,有黄粘壤和沙质壤,系由黄

砂岩和水层岩风化而成。

青城山镇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最高海拔(青城第一峰)1260米,东部为平

坝,最低海拔(平原地区)628米,山地与平坝泾渭分明。城山镇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

候,年平均气温16.2度,年平均降雨量1243毫米,年平均日照数为1049.7小时,无霜期年

平均258.9天。

2.1.3资源状况

(1)动植物资源

青城山“幽甲天下”,是“青城贡茶”主要产地,是著名的“三木药材之乡”。青城山镇

生物种类繁多,动植物资源保存完整,青城山拥有高等植物2500种,其中珍稀植物69种,

脊椎动物280多种,禽鸟200多种,爬行动物10多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

金丝猴、白唇鹿、野牛、白鹤、箭环蝶等。

(2)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颇为丰富,有煤、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磷铁

矿等20多种矿藏。

(3)水资源

水资源较丰富,环山渠、沙沟河从镇境内南北向流过,排洪渠东西流过,各种灌溉支渠

流经镇域各村,形成丰富的灌溉系统,农业灌溉有充分的保证。

(4)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独网名女生简单 具魅力,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播地,具

有考古、求道、养生等多重旅游价值。距今4500多年历史、长江上游新石器史前城址、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芒城遗址参观区位于镇区;依托于“青城天下幽”的意境,青城山

是天师道的发祥地,是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有“神仙都会”之称;同时,青城山

镇是著名的长寿之乡,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代表性著作《千金方》的诞生地。

2.2历史沿革

青城山镇是由原青城山镇和青城镇于2004年9月在都江堰市撤乡并镇区划调整时合并

而成。

原青城山镇是由于青城山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城镇,主要由原泰安乡及青城乡

的青城村、青景村等合并而成。泰安乡古有“江源县”、“齐基县”、“青城县”等名,1930年

改为泰安乡。原青城镇原名太平场,建于明末清初,相传太平地区常遭火灾,又遭匪患,在

一次大火后,移址于今之集市,改名为“太平”,取平安无事之意。另一说法是明末张献忠

部将因受清军袭击,退守场外之冲击平原,最后一战被清军射死于药王山之半山腰。因此,

山名为太平山,场名为太平场,从清代到民国一直以太平乡命名。1980年地名普查后,为避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6

免重名,改太平人民公社为青城人民公社,后改为青城乡人民政府。

2.3社会经济概况

镇域面积96.1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007年末镇域总人口

29127人,其中外来人口1500人。2007年青城山镇地区生产总值为68000万元,其中第一

产业总值12240万元,第二产业总值18360万元,第三产业总值37400万元,财政收入9709

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8.1:24.4:37.5。镇域有工业企业20余家,主要工业门类有食品、

医药、建材工业等。

就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比重仍占据主导地位,占到了总产值的54.56%,牧业发

展次之;第三产业发展以旅游业为主,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家乐旅游,目前形式还比较

单一,产值比重低,有较大潜力可挖。

2.4城镇建设用地概况

表2.1镇区现状用地构成及平衡表

地块

序号

用地

代码

用地类型

用地面积

(ha)

所占比例

(%)

人均用地

(m2)

一、

城镇

建设

用地

1

R居住建筑用地289.4754.1883.13

R1

城镇居住用地86.6216.2124.88

R2旅游居住用地202.8537.9658.26

2

C公共建筑用地105.0919.6730.18

C1

行政管理用地2.060.390.59

C2教育机构用地46.838.7613.45

C3文体科技用地00.000.00

C4医疗保健用地1.310.250.38

C5商业金融用地5.511.031.58

C6集贸设施用地2.780.520.80

旅游设施用地46.608.7213.38

3M工业用地4.980.931.43

4W仓储用地2.370.440.68

5T对外交通用地8.911.672.56

6S道路广场用地83.1615.5623.88

7U公用工程设施用地1.040.190.30

8

G绿地28.875.408.29

G1其公共绿地8.071.512.32

G2中生产防护绿地20.803.895.97

9E水域10.421.952.99

合计:城镇建设用地534.31100.00153.45

二、临时板房安置地51.11

总计:现状建设总用地585.42

三、发展储备用地145.63

目前,青城山镇区现状建设用地585.42ha,其中居住建筑用地面积高达289.47ha,占到

用地总比例的54.18%,在居住用地中旅游居住用地高达202.85ha,占到了用地总面积的

37.96%,用地比重明显偏高。

2.5基础设施概况

2.5.1道路设施

(1)对外交通

城镇对外交通便捷,川西旅游环线S106省道从镇域由南向北穿过,北连都江堰市区,

南接崇州街子镇,为二级公路;环山路从镇域内南北向穿过,青石路从青城山镇至石羊镇,

五里公路从青城山镇经五里村至白石片到青城后山,三条均为三级公路;景区道路从青城山

镇区到红岩村为四级公路;以上公路构成镇域内道路主骨架,使城镇与都江堰市区、周边各

镇及青城山景区有便捷联系,形成城镇方便畅通的对外交通网络。此外,连接成都市、都江

堰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终点站也即将落成中心镇区。

(2)镇区交通

镇区内道路广场用地面积83.1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5.56%,人均道路交通用地23.88

平方米。

镇区南北向交通主要为106省道、渠山路以及东侧的未名路(连接106省道至青石路);

因城镇用地形态为带状,镇区南部的东西向道路较为欠缺,镇区主要的东西向景观大道东软

大道红线宽40米,其向西接通县道,以衔接镇域西部的各行政村以及旅游风景区。目前已

建其他道路有青幽街、青正街、双钟街、迎宾大道、药王路、香花街、药市街、芒城街、青

城街、滨河路、桃花街、红星路、解放路、石灰街、建设路等,断面形式多为一块板,红线

宽度从8米~20米不等。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7

表2.2镇区道路现状一览表

道路走向道路名称红线宽度(m)起止位置长度(m)面积(m2)

东西向(从

南至北)

药王路18106省道-渠山路4407920

未名路112106省道-123014760

未名路212106省道-渠水路3984776

东软大道40106省道-渠水路112044800

青幽街8106省道-渠水路5304240

迎宾路18106省道-青幽街4558190

青正街20106省道-渠水路84016800

青云路12渠水路-香楠路84410128

青雨路12香楠路-泉水路3384056

青霞路西段18青4路-香楠路3105580

青霞路18香楠路-泉水路3305940

泉水路12渠水路-泉水路8259900

南北向(从

西至东)

渠山路

青城路12药王路-2052460

青四路18泉水路-青霞路西段2754950

白鹤路18青霞路西段-青正街3927056

双钟街18青正街-迎宾路3566408

香楠路12泉水路-106省道7308760

泉水路18泉水路-106省道66011880

S106省道355400189000

未名路315106省道-青石路422065300

2.5.2供水设施

青城山镇有自来水厂二座,分设三处,一处位置于青景村十二组,水厂规模3500吨/日,

实际供水1200吨/日,供水管网总长约10600米。另一处位置于坪乐村一组,水厂规模10000

吨/日,实际供水1200吨/日。供水管网总长约7790米;还有一处位于桃花村3组,水厂规

模9000吨/日,实际供水1200吨/日,供水管网总长约7500米。

2.5.3排水设施

城镇排水现为雨、污合流系统。主要街道为暗沟,次要街道为明沟,雨、污水排入附近

沟渠。镇区污水采用沼气净化池进行处理,其余各村为分散自流,青城山镇段总长约28112

米。

2.5.4供电设施

城镇西侧靠近环山渠有35KV变电站一座,35KV西中青支线进线,进出线均为明杆沿

道路架设,支线呈树枝状连接镇区各地。

2.5.5通信设施

青城山镇有邮政支局和电信支局,邮政支局内设有移动公司微波基站。电信主干线由都

江堰市市区引入城镇电信支局后,再引入各用户,主干线路为架空敷设。移动公司光缆也由

都江堰市市区引入,除在青城山山门处为埋地敷设以外,其余均为架空敷设。

2.5.6燃气工程设施

燃气主干管沿S106线敷设,其余支管沿镇区道路敷设,气源由都江堰市中压输气管供

给。

3.地震灾害受灾损失情况

3.1总体受灾情况

根据青城山镇关于村镇人员伤亡与房屋损毁统计数据,此次震灾中遇难人口42人,倒

塌房屋10701间,严重破坏房屋16486间,一般破坏房屋22841间,轻微破坏房屋21803间,

全镇受灾人口23540人。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8

表3.1青城山镇受灾人口数量

集镇人口农村人口集镇受灾人口农村受灾人口

人口数量1525650

3.2镇区受灾情况

中心镇区在地震灾害中,以原青城镇老镇区的损毁较为严重和集中,倒塌55间,严重

损坏130间,一般破坏50间,轻微破坏183件,大部分建筑被鉴定为危房,整个街区需要

修复、重建和规划整理。镇区其余地区较为完好。

3.3各村受灾情况

从各村受灾情况看,泰安、桃花、石桥、芒城、赤城几个村受损较为严重,伤亡人口和

房屋损坏数居于各行政村前列。

表3.2各村受灾情况一览表

村名

人口房屋受损情况

震前震后倒塌严重破坏一般破坏轻微破坏

五里150

青城8086

砂坪18089

尖峰774774331010征服近义词 0

味江20208

泰安548122

桃花249224845513050183

长寿1330020

芒城34753469423634074

赤城32362

石桥2288228

青田253825361343420206

青景334333388027061214

和乐12176

3.4公共设施受灾情况

在地震中,青城山镇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受到严重损坏,其中位于芒城、石桥、沙坪

等地的小学受灾最为严重;在位于青城山镇的几所医院中,青城山镇公立卫生院青管局分院几乎

全部损毁。

表3.3严重受灾医院表

名称震前面积㎡损毁面积㎡

青城山中心公立卫生院30002400

青城山镇公立卫生院青管局分院17251350

表3.4受灾小学一览表

原学校名称

占地面积

(㎡)

班级数

(班)

学生数(人)

受损情况

青城九年制学校初中部2部分破坏

青城山学校66700351756部分破坏

万安小学3297264严重损坏

芒城小学2673237严重损坏

石桥小学5300121严重损坏

沙坪小学41006204严重损坏

3.5旅游资源受损情况

地震灾害对青城山的旅游资源也造成了严重损害,核心景区青城山前山建筑受灾严重,

包括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师洞建筑群在内的系列古建筑遗存遭到相当严重损坏,但整体坍

塌不多,基本风貌仍能找回。青城后山旅游中心泰安老城古建及仿古建筑遭到全面重创。青

城山沿线赵公山景区、青城内山王婆岩景区、青城外山景区,古建筑群损毁严重,但灾损状

况不甚均衡,例如大观镇境内青城外山普照寺建筑群损毁严重,而天国寺建筑群受灾相对轻

微,基本完好。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9

表3.5青城山镇历史遗产损害概况总表

名称历史遗产损害概况

青城山主景区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师洞建筑主体倾斜,墙体裂缝,屋面损坏,五洞天牌坊部分跨

塌,皇帝殿承重柱移位破裂。

其他:青城山山门、建福宫、赤诚阁牌坊、青城仙馆、慈云阁、上清宫、大赤天、东

华殿、老君阁、圆明宫、玉清宫、飞仙观、天然图画、全真观、祖师殿、朝阳洞等亦

遭到较为严重损坏。

青城后山后山旅游中心泰安老城古建及仿古建筑遭到全面重创。

4.相关规划整合

4.1相关规划解读

4.1.1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1)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三条主轴、两个组团”。其中,三条主轴分别为:都江堰城

区——崇义——成都高新技术医药工业发展走廊;都江堰城区——青城山——大观旅游度假

休闲观光带;蒲阳——天马新材料工业带。

(2)市域城镇体系:青城山镇为二级城镇,以发展旅游为主,至2020年,人口规模40000

人。

(3)青城山镇区空间结构:由四大片区组成。根据城市空间结构,青城山镇区将成为

以服务于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面向世界的旅游度假休闲接待服务区。成灌高速公路至崇义

后将新建城际快速道路直接连接青城山镇,城镇与成都市主城区交通距离将减少十余公里,

并避免了对都江堰城区的穿越,对青城山镇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4.1.2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城镇规划(2004—2020)

(1)规划期限: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04—2020年。

(2)城镇性质: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旅游服务、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

型城镇。

(3)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镇域人口:近期2010年4.38万人,远期2020年6.99万人;

镇区人口:近期2010年3.20万人,远期2020年6.30万人;

城市化水平:近期2010年73.1%,远期2020年90.1%。

(4)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642.27公顷,人均用地200.7平方米/人,远

期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988.66公顷,人均用地156.9平方米/人。

(5)镇域空间结构:“一核、两轴、三区”的点、线、面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一

核”为青城山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轴”是指依托川西旅游环线省道S106

线,都江堰段以及由聚源——青城山镇——青城山景区的景区道路组成的两条“十”字轴线,

将形成镇域主要的经济发展走廊及发展轴;“三区”分别为城镇镇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分区:

中部旅游商贸综合区、西部旅游综合区、东部生态农业观光综合经济区。

(6)镇区发展方向:引导城镇向东远离景区发展,控制其向南向北发展以渗透出更多

的山体界面,并严格控制城镇发展规模。

(7)镇区规划结构:以山为依托,田园围绕,水渠为脉,绿带分割,以四横三纵主干

路为骨架,六个组团区沿南北向紧凑布局。

4.1.3都江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都江堰市旅游发展总体定位:把都江堰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成都市

的生态家园。

(2)都江堰市旅游发展总体结构:四大旅游片区、三条主要线路。

——四大旅游片区分别为:青城山——都江堰片区、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虹口景

区、都江堰市区;

——三条主要线路分别为: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前山、后山、外山)→崇义(或

温灌路)→成都、成都→都江堰市→紫坪铺→龙池→虹口→崇义→成都、省道106线→青城

山(前山、后山、外山)→都江堰→紫坪铺→龙池→虹口→都江堰→崇义→成都。

4.1.4青城山镇—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带青城山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4年)

(1)规模:城镇建设用地8.75平方公里,人口约5.3万人(其中常住城镇居民1.8万人,

外来度假人口2.5万人,旅游观光人口1.0万人,现状用地规模5.75平方公里)。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0

(2)规划区发展定位:青城山景区东部服务区,具有浓郁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具有最

佳旅游环境、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具有浓厚道教文化特征,具有川西传统风貌特色,时尚、

现代、历史文化独特的,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全国一流生态养生型旅游度假城镇。

4.1.5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9年)

(1)风景区性质:以道教名山和都江古堰为主体,山、水、林、堰、城交融为特色的

山岳——文化型风景名胜区;是具有文化观光、游览休憩、科考研究等多种功能的具有世界

遗产价值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风景区范围:以都江堰、青城(前、后)山为核心,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

区面积约244平方公里(含风景区面积150平方公里)。

(3)风景区规模预测

——游人规模:近期为190万人/年,远期为240万人/年。

——旅游床位规模:近期为7540床,远期为12500。

——人口规模:风景区近期常住人口为11000人,远期约10050人;青城山镇人口近期

8000人,远期12000人。

(4)建设用地规模:村镇居民建设用地近期33公顷,远期30.15公顷;青城山镇发展

规模近期:72公顷,远期102公顷暑假小报 。

(5)接待服务设施用地:近期75.4公顷,远期125公顷。

4.1.6都江堰市市域总体规划(2008年4月)

(1)城市性质: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成都市域次中心城市,现代城乡一体化

都市。

(2)主体功能结构为“一体两翼、北山南田”,其中一翼依托赵公山—青城山—青城外

山、沿沙沟河—泊江河构成西南翼,为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区。

(3)将都江堰城镇等级结构分为四级:中心城、重点镇、新市镇以及一般镇,其中青

城山被规划为重点镇,2020年人口规模5.0万,城镇性质是以发展旅游为主的城镇。

4.1.7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1)等级规模结构:将灾后城镇规模等级分为四级,中心城——重点镇——新市镇—

—一般城镇,其中青城山镇为重点镇,2020年人口规模为8万,其职能为以发展旅游为主的

城镇。

(2)空间结构:在原来“一体两翼”的基础上,强调两翼的差异化发展,结合现有的

点轴向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两区三带”的结构,其中青城山城镇网络示范区是以规划

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为中心,在其周边组织青城山镇、中兴、翠月湖、石羊和大观等主要

新区和重点城镇,形成城镇网络示范区。

(3)产业布局:都江堰市市域划分为三个综合经济区,青城山镇隶属于生态旅游经济

区。

(4)交通:远期规划1条城际铁路,从成都方向接入,在都江堰经过聚源新区和老城

区,并在老城区掉头青城山。

4.2规划分析整合

4.2.1规划实施评述

综合前面的城市总体规划、旅游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镇体系规划来看,各

项规划互相衔接较好,对青城山镇的城市性质、人口规模、空间结构以及游客规模等进行了

较为详尽的分析。

随着青城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山镇知名度显著提升,众多房地产商

抢滩青城山,为满足游客数量骤增的需求,大量旅游接待用地和服务设施蜂拥而起,环山路

以西沿青城山侧用地基本被占用完毕,并逐渐跨S106形成向东扩展之趋势,但现有用地的

扩展基本上依照原有总体规划进行,各项规划的实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指

导作用。

4.2.2整合调整建议

在梳理青城山镇各类规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规划存在的不一致问题,对

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1

(1)交通方面:功能板块过多集中于省道两侧,进深过浅,加重了省道交通负荷,建

议将106省道东移,降低原省道道路等级,在两者之间形成一条就业带;原规划不能满足黑皮鞋白袜子 轨

道交通的新形式,建议在轨道站点周边组织集散中心,加强集散中心与山门、沙沟河的联系;

(2)用地布局形态与规模方面:原有城镇用地主要沿106省道及青城山山麓呈南北方

向纵向拉伸,沿景区界面蔓延严重,建议遏制原有带状发展模式,突出镇区东西向发展态势;

(3)原有规划体系中旅游资源过于分散,未形成体系,建议梳理分散的旅游资源,建

设一条旅游、观光轴线,从山脚出发连接各服务点、集散中心及芒城遗址等;

(4)镇区内居住用地比重偏大,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齐全,缺乏游客休闲游憩

的公共空间,建议在城镇内部设施“T”字型公共服务走廊,主要的酒店、旅游商业、绿地,

广场与最优良的城镇景观集聚于走廊布置,在用地开发方式上以小块用地出让为主导,混合

旅游商业、居住、酒店、旅社、餐饮多种服务;

(5)现有路网与绿化、水系结合不足,建议充分武警士官 结合现状水系的肌理,实现绿化与城

镇水系、公共空间的充分结合。

5.规划目标与任务

5.1近期恢复重建目标(2008~2010)

“恢复蓄势”——恢复灾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蓄势

地震灾害对青城山镇的住宅、道路系统、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历史文化遗迹都

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近三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恢复灾区居民生产、生活,通过基础设施的完

善为日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蓄势。

主要任务:

(1)抓紧清理受损房屋建筑垃圾,迅速开展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力争灾后三年基本完

成灾区住房的恢复重建工作,受灾居民入住新房,恢复基本居住环境;

(2)综合评价灾区工程地质条件,抓紧异地新建和原址重建城镇的选址、规划和建设

工作;

(3)重建灾区群众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初步达到灾

前服务水平;

(4)修复损毁的城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全面达到

灾前服务水平;

(5)科学完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重点遗产的修复,风景区基本恢复开放,争取逐

步恢复灾前旅游水平。

5.2远期提升腾飞目标(2010~2020)

“全面起飞”——全面提升城镇各项功能,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将青城山旅游打造成是

世界级旅游品牌

灾后重建复兴,不是匆促的恢复,而是再做良性发育的宝贵契机。以往规划虽然经过反

复修改和论证较为成熟,难以避免对当时固有条件、既成现状的迁就。而地震发生在带给当

地居民灾难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束缚青城山理想规划的瓶颈,因此灾后规划在一定程度上

解脱了原有发展束缚,为城镇更趋近理想模式提供了宝贵契机。

主要任务:

(1)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

现产业和人口的布局调整与优化,促进城镇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2)构筑更为合理的城镇服务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积极提升城镇自身服务功能;

(3)完成历史文化遗迹的修复和周边环境整治,全面完成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的遗产的申报工作;

(4)积极协调青城山与周边旅游城镇以及都江堰市的联系,将青城山旅游纳入到区域

旅游体系之中,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

6.镇域规划

6.1受灾人口安置

6.1.1乡镇居民安置意愿分析

项目组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基本覆盖了青城山镇域范围。居民在对

重建方式的选择上,72.2%的居民选择原址重建,22.2%的居民选择前往城镇安置,而选择本

村迁建和异村安置的人数较少;从安置地点到原住址的距离方面,83.3%的居民能接受的距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2

离在3公里以内。上面两项问卷结果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村民就地重建意愿十分强烈,

在原村址附件重建也可以得到村民的认可。

6.1.2安置地点与规模

根据成都市《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将按照“城乡统

筹、群众自愿、规划先行、节约用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开展灾后农村住房重建

工作。根据《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合青城山镇实际情况,本规划采

用集中安置的方式,在镇区以及各村落安置居民。其安置人数以及用地规划如下表:

表6.1灾后重建规划永久性安置点选址情况表

安置点

人口规模

(人)

用地规模

(亩)

建设情况

是否位于未

来发展区

备注

石桥新型社区3000315否加快启动

青城山扩展区

安置点

5000525否

青景新居3900197已批在建否

其中中兴镇用地

规模330亩,安置

人口3300人

芒城新居2359143已批拟建否

长寿新居3200283已批拟建否

总计174591463

6.2城镇人口规划和城镇化水平

6.2.1人口规模

(1)镇域总人口

2007年青城山镇域常住人口28790人(资料来源:2008年6月19日提供的灾后重建

规划永久性安置点选址情况表),在空间分布上,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坝地区的青景、

芒城、赤城、青田、桃花、石桥6个村,人口均在2000人以上,中、西部山地区域人口较

少。除本地常住人口外,青城山镇还有大量旅游居住人口,以及东软学院常住学生,总人口

计48360人;

近期2010年:67000人;

远期2020年:91000人。

(2)镇区人口

2007年青城山镇区常住人口15250人(资料来源:2008年6月19日提供的灾后重建规

划永久性安置点选址情况表),镇区旅游居住用地可容纳人口14570人,镇区东软信息学院

暂住人口5000人,总计城镇人口34820人。规划青城山镇城镇人口主要居住在镇区,未来

的人口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常住聚居人口的自然增长;

②规划区范围内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化的机械增长;

③范围外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到规划区从业、居住的机械增长;

④东软信息学院开办带来的教师、学生、职工及家属的机械增长;

⑤在外地从业在青城置办渡假房产不定期渡假居住的机械增长;

⑥外地观光旅游会议人口。

将以上几类人口进行测算,青城山镇区人口规模为:

近期2010年:55000人;

远期2020年:80000人。

(3)城镇化水平

现状2007年:72.0%;

近期2010年:82.1%;

远期2020年:87.9%。

6.2.2用地规模

镇区城镇建设用地:

2007年青城山现状用地534.31公顷(加上临时板房安置地后的用地总面积为585.42公

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53.45平方米;

近期2010年:74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35平方米;

远期2020年:102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27.5平方米。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3

6.3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根据镇域各区域地质构造、土地利用现状等条件,将镇域土地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

建区三类。其中:

禁建区主要包括北部山地无人区;中部地区地震灾害高发区和水源保护地(紫坪铺);

大熊猫核心栖息地保护区(同时也是地震灾害高发区)。

限建区分两级控制:(1)严格限建区主要是青城山景区,属于地震灾害高易发区,同时

景区建设要在环境容量许可限制下,按照风景区建设要求的风格,有序建设;虹口、龙池等

镇也属于严格限建区,灾后地质灾害易发区;(2)一般限建区主要包括西部和南部农业区,

重点是保护耕地基本农田等,防止村镇建设占用;山地主要是向峨,龙池等山地,属于地质

灾害中易发区,和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

适建区主要是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6.4村镇体系规划

6.4.1等级结构规划

青城山镇域面积96.1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原有村镇体系

规划为两级,中心镇—农村居民点。地震灾害发生后,原有村镇等级体系受到较大影响,需

要重新调整。

中心镇内原和乐村、芒城村、以及青景村、桃花村、五里村中位于城镇规划范围内的行

政村变更为居委会;青景村中位于青城山景区的部分并入青城村;位于风景区内的桃花村并

入五里村;原有平坝地区的赤城村、青田村适当向中部集中合并,共享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

提高设施的经济性,其他村落范围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就形成了中心镇—新型社区—农村居

民点的三级村镇等级体系。各村镇人口和用地规模如下表:

表6.22020年青城山各村镇人口和用地规模

等级类型

名称人口规模人均用地(m2/人)用地规模(hm2)

中心镇

青城山镇80000127.51020

新型社区

赤城村50007035

石桥村30007021

农村居民点

沙坪村800806.4

泰安村400803.2

味江村800806.4

尖峰村500804

五里村400803.2

青城村100800.8

总计910001100

6.4.2村镇职能

根据都江堰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合青城山镇实际情况,确定镇、新型社区和农村居民

点的职能,具体规划如下:

表6.3青城山各村主要职能

等级类型名称主要职能

中心镇青城山镇以发展旅游服务业、文化科技产业为主,全镇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新型社区赤城村以发展农业生产、农业旅游为为主

石桥村以发展农业生产、农业旅游为为主

农村居民点

沙坪村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

泰安村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

味江村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

尖峰村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

五里村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

青城村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

6.5产业布局规划

6.5.1产业发展战略

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按照“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思路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

业发展,形成旅游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共同发展的多类型产业格局。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4

第一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型农业、果林业、药材业、茶业等

以服务旅游、休闲、康体、养生为出发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

生态观光农业,科技兴农,增加农业的科技、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

发展多种经营,建设五大绿色产业基地,一是以红阳猕猴桃基地为基础的绿色水果种植基地;

二是以苦丁茶、青城绿茶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四是以川芎、泽泻等为

主的中药材基地;五是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蔬菜基地。另外发展特色养殖,发展生态型生猪、

肉鸽、家禽养殖,形成基地规模生产,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第二产业:结合镇区旅游业开发若干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立足于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青城山工业以限制发展为主,可围绕旅游产业开发若干为

游客所喜闻乐见的手工艺品、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业等,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型无污染工

业企业。

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他服务性行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住宿、餐饮、商业、娱乐等与游客密切相关的服务业行业,不断完善服务质

量,提高服务等级;适度开发旅游地产,为外地从业人员在青城镇置办度假房产提供可能;

依托东软信息学院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IT等服务业发展;挖掘芒城遗址、道家文化、长

寿文化,通过举办展览会、文化节等形式来宣扬青城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6.5.2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青城山镇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青城山的功能定位,可

构建以青城山镇区为核心的“一心、两轴、两翼、多片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

一心:镇区综合服务中心,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担旅游接待、商业设施、

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

青城山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都江堰的重点发展城镇,也是游客问道青

城山的必经之地,其产业发展应以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功能为主,应大力发展住宿、餐饮、

游乐、商贸、信息咨询等服务项目,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将青城山打造成旅游产品层次

高,服务质量好,独具特色的川西风情旅游重镇。

两轴:构建城镇和旅游业发展的骨架,重点打造城镇和旅游两条发展轴线

城镇发展轴:依托川西旅游环线省道106线形成都江堰西部片区城镇发展轴,充分发挥

交通优势,加强与市域其他经济区以及成都市主城区和周边县、市的密切联系,优势互补,

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旅游发展轴:依托青城山镇至青城山景区的景区道路形成镇域旅游发展轴。是游客问道

青城山的主要游路,也是发展旅游服务业的重要轴线,由东至西依次发展旅游接待服务、农

家乐旅游、生态度假旅游。镇区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原则,景区采取大分散、小集中

的分布原则,辐射轴线周边区域。

两翼:在旅游发展轴南北两侧布置两条农林发展翼,主要以发展果林业为主,兼顾生态

保育功能

依托旅游发展轴线,在其南北两侧安排两条农林发展翼,两翼既可以发挥景观功能,又

兼顾生态保育的功能。两翼主要位于原尖峰村、沙坪村、味江村境内。

多片区:包括度假旅游发展片区、观光旅游、生态农业发展片区等

度假旅游发展片区:主要为泰安村。依托青城后山良好的自然资源、清幽的环境,形成

度假旅游发展片区。但旅游开发应严格限制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之内,可适当通过门票价格

的杠杆作用,来调控游客数量。

观光旅游片区:主要为青城村。青城山前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

古建、遗址遗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赏,可发展为观光旅游片区。

生态农业发展片区:主要为石桥村、赤城村、青田村,位于东部平坝地区,在保证粮食

生产的前提下,适宜发展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6.6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6.6.1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

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服务、福利设施六大类。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5

6.6.2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表6.4青城山各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大类小类中心镇新型社区农村居民点

青城山镇赤城石桥泰安味江沙坪尖峰五里青城

行政

管理

居委会

村委会



教育

机构

中学

小学



托儿所



文体

科技

文化站



图书馆



健身设



医疗

卫生

卫生院

医疗站



商业

设施

银行



百货店

小卖部

餐馆

小吃店

旅馆

旅游商

邮政储

蓄代办



菜市场



福利

设施

福利院

7.镇区规划

7.1城镇定位

7.1.1城镇性质

青城山镇作为川西地区的旅游重镇,是成都门户优先旅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

资源具有文化观光、游览休憩、科考研究等多重功能。作为因旅游而兴的城镇,在成长过程

中不仅要发挥一般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尤其要把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作为城镇发展的重中

之重。

青城山镇的城镇性质具有多重功能:

(1)它是都江堰市域西部的中心城镇,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为本镇及周

边城镇居民服务的功能。

(2)它是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休闲度假集散地,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

接待,旅游信息服务等功能,同时也是镇区的核心功能。

(3)除此之外,它本身作为一个旅游精品和景观,以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游客。

因此,综上所述,规划确定青城山镇城镇性质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旅

游服务、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7.1.2城镇发展目标

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及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把青城山镇建设为风貌

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服务多样的西部文化名镇、国家旅游重镇。

风貌特色突出:“青城天下幽”不应仅仅是对青城山自然景观的阐释,镇区风貌的塑

造应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成为自然景观的延伸;

文化底蕴深厚:青城山镇作为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地,天师道的发祥地,药王孙思邈

的隐居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青城山镇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以文化取胜;

旅游服务多样:发展多样化旅游模式,通过修建农家山居、文化山居,让游客参与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6

其中,充分体验农家、山居之乐。

7.2镇区规划范围

综合青城山总体规划2004以及永久安置点选址布局,本次规划确定规划区范围为沙沟

河以西,青城山风景区以东,泉水路以南,天师路以北区域,规划区范围17.7km2。

7.3建设用地评价和空间结构分析

7.3.1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发展方向分析

青城山镇现状基本为S106省道沿线分布的带状城镇。结合现有建成区,综合分析镇区

各个方向用地的地形地貌、交通条件、自然条件,对镇区用地条件进行评价,并结合城镇发

展、城镇空间特色形成的有利、不利因素,分析总结城镇空间的拓展方向。

青城山镇建成区呈现为南北向5公里长的带状结构,沿交通线蔓延严重,考虑到用地限

制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镇区已不适合于无限制南北向发展;镇区西部受青城山山体限

制已无发展空间;东部至沙沟河地带为集中完整用地,用地条件良好,且受改线后的S106

省道的牵引作用,应作为城镇重点拓展空间,但应注意避开东南部的芒城遗址保护区。

经过上述分析,最后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为:东进、西控、南优、北限,原有镇区以更

新改造为主。在城镇发展中应充分结合镇区内的山水条件,形成特色鲜明的城镇格局。

7.3.2空间结构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提出在原来“一体两翼”的基础上,强

调两翼的差异化发展,结合现有的点轴向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两区三带”的结构,两

区分别为中心城网络示范区与青城山城镇网络示范区。其中,青城山城镇网络示范区是以规

划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为中心,在其周边组织青城山镇、中兴、翠月湖、石羊和大观等主

要新区和重点城镇,形成城镇网络示范区。

青城山镇区处于沙沟河与青城山之间,根据城镇体系规划,青城山镇与西面的青城山麓、

东面的生态公园将形成山—城—园的空间格局。

从城镇形态电脑功耗 来看,青城山镇区主要沿青城山以及省道106南北向轴线延伸,本次规划遵

循城镇空间结构的带状肌理,以轨道交通站点、芒城文化遗址、太平古道、青城山入口四大

交通、信息服务核心为载体,以东软大道和106省道构成的T字型走廊为支撑,形成“四核、

两心、一环、T字型走廊”的城镇主体结构。

四核:包括旅游服务集散中心、芒城遗址道文化中心、太平古镇旅游商业中心、以及青

城山山门入口宾馆接待中心;

两心:以观光、餐饮为主的农家乐旅游节点,以会议、展览、商业为主的商务休闲节点;

一环:依托东软大道、106省道、公园路以及环山路形成的旅游观光环线,该环线将镇

区四个核心相连,形成串珠状的旅游线路,该环线同时还具有自行车道、景观道等多重功能;

T字型走廊:东软大道和106省道构成的T字型走廊,沿线为高密度开发地区,为旅游

者提供住宿、休闲、娱乐、购物等综合性服务。

7.3.3用地规模

表7.1镇区规划用地构成及平衡表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

序号

用地

代号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ha)

比例(%)

人均用地

(平米/人)

1R

居住用地348.0234.1243.50

居住用地318.5531.2339.82

其中

小学用地

4.87

0.48

0.61

中学用地7.91

0.76

0.97

九年一贯制中学用

5.42

0.53

0.68

灾后安置用地29.452.893.68

2C

公共设施用地271.5226.6233.94

行政办公用地

8.980.881.12

商业金融业用地82.118.0510.26

文化娱乐用地

22.95

2.252.87

体育用地

3.67

0.360.46

医疗卫生用地

4.08

0.400.51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7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22.03

2.162.75

旅游服务混合用地127.7012.5215.96

3T对外交通用地24.172.373.02

4S

道路广场用地

164.4216.1220.55

5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32.643.24.08

6G

绿地136.8813.4217.11

公共绿地59.165.807.40

生产防护绿地77.727.629.72

7其他用地42.334.155.29

合计城市建设用地1020100.00127.50

综合考虑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其他用地情况,2020年青城山总体规划用地为1786.9万m2。

表7.2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2020)

序号类别名称面积(万m2)占总体规划用地比例(%)

1城市总体规划用地1786.9100

2城市建设用地102057.08

3

水域和其他用地766.942.92

其中

水域155.38.69

芒城遗址保护用地175.69.83

文化创意产业园(部分)43624.40

注:文化创意产业园(部分)不包括芒城遗址、城市建设用地部分。

7.4安置点用地与住房重建规划

7.4.1安置点用地规划

根据都江堰市和青城山镇政府提供的资料,镇域内共有安置点5处,安置总人口17459

人,其中镇区共有安置点3个,分别为青景、长寿、芒城新居,安置总人口9459人,根据

各安置点位置不同,可将安置点分为城镇型、新型社区两类。

7.4.2住房重建目标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建立针对不

同群体的灾后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安置房、廉租房和农村住房补助自建工作,通过

三年的恢复重建,在尽快恢复灾前正常生活居住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青城山

镇人居环境的全面优化提高。

城镇住房采用统一标准,分类安置的方法,以经济适用房安置为主,廉租房为辅,安置

房按人均28m2,廉租房按人均17m2,安置房和廉租房的比例为8:2;农村住房则采用农民

自建和政府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宅基地面积人均35m2。其中安置住房主要面向有一定支付能

力的城镇家庭,廉租房主要面向低收入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民可以在领

取政府一定数量的安置费后自主购买住房;而对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农民,政府应帮助其重建

家园。

表7.2安置点用地表

序号安置点名称安置人口数面积(亩)安置点类型住房面积(m2)

1

青景新居

3900197

城镇型100620

2

长寿新居

3200283

城镇型

82560

3

芒城新居

2359143

城镇型

60862.2

4

青城山扩展区安置点

5000525

新型社区175000

5

石桥新型社区

3000315

新型社区

105000

7.5道路系统规划

7.5.1公路

青城山镇原有对外联系道路仅有106省道和环山路,规划中对106省道经过镇区的部分

改线,并重新对原有路网进行梳理,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骨架,极大提高了青城

山镇对外交通能力。

“四纵”自西向东依次为环山路、老106省道、赤诚大道和106省道,其中老106省道

与赤诚大道在镇区北侧会和,四条道路均从都江堰至大观;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8

“三横”自北向南依次为泉水路、东软大道和天师路,其中泉水路自青城山至翠月湖,

东软大道自青城山风景区至聚源新区,天师路自青城山镇至聚源新区。

7.5.2轨道交通

规划了城际轨道交通的路线以及站点,轨道交通建成后将极大的方便青城山与成都市、

都江堰市的交通联系。

7.5.3道路网络系统

(1)干路

干道是城镇交通的骨架,是联系各片区的主要通道,以交通功能为主,青城山镇用地限

制较小,路网形态以方格棋盘状路网为主。

(2)支路

支路对道路网起补充作用,解决局部地段的交通联系,以服务功能为主。

(3)步行道和自行车道

青城山镇域面积不大,为便于游客更充分体验青城山古镇的独特魅力,规划在主要道路

设立自行车和步行道路系统,其中自行车道主要设立在轨道交通站点及环线之间以及环形旅

游线路之上。

7.5.4静态交通

(1)长途汽车站

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修建长途客运站一座,便于旅客观光,此外,客运站还承担公交车

以及旅游车集中接待停放等功能。

(2)公共停车场

规划公共停车场6处,主要分布于镇区道路交叉口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附近。

7.6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规划

7.6.1教育设施

青城山镇区学校虽然没有倒塌,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规划在原址上进行扩建,

在重建时统一执行国家中小学配置相关标准,生均占地面积15平方米。

7.6.2医疗卫生设施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置重建镇卫生院,在每个永久安置点配备一个卫生站

表7.3公共设施配置一览表

序号类别项目用地面积(ha)

1

教育科研设施

幼托5

9年制学校

10

科研7

2

医疗卫生设施卫生院

4

3

文化娱乐设施文化活动中心

23

4

商业金融

金融服务10

综合商场

70

农贸市场

10

7.7综合防灾规划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7.8市政工程规划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19

8.近期(2010年)建设规划

8.1目标与任务

8.1.1目标

以灾后恢复重建为核心,积极推进各项活动建设,力争三年内基本恢复灾前经济、社会、

生态水平,重现美好家园。

8.1.2任务

(1)重点重建、迁建或修复地震中受损道路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2)基本完成灾后安置点建设,有序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与新城建设;

(3)恢复与提高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和建设以及环境综合整治,恢复与提升旅游

环境及人居环境品质。

8.2近期城镇重点建设区域

重点建设镇区的三个安置点以及两个新型社区,用地规模1463亩,其中镇区建筑面积

244042平方米,两个新型社区建筑面积280000.平方米。

8.3近期公共设施配套

8.3.1教育设施

青城山镇万安、芒城、石桥、沙坪小学严重损坏,规划在沙坪新建小学,规划学校占地

面积20亩,学生人数270人。总建筑面积为3552平方米;对原青城小学和青城山学校进行

改扩建。

表8.1受灾小学重建一览表

学校名称办学类型

学生数

(人)

班数

(个)

学校占地

(亩)

建筑面积

(M2)

资金需求

(万元)

青城山沙坪小学27

青城小学小学81

青城山学校九年制2660

8.3.2医疗卫生设施

优先恢复医疗设施建设,对青城山中心公立卫生院严重损坏部分进行重建,建设面积约

1500m2;对地震中受损的卫生所进行原地重建。

表8.2医疗卫生设施配置

单位名称

建筑面积

(m2)

受灾损失(万

元)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

(m2)

计划投资(万

元)

青城山中心公立

卫生院

3000216

原址部分重建1500270

维修160024

青田村卫生站

10013

原址重建10010.00

赤城村卫生站

8023.6

原址重建10010.00

五里村卫生站

12018.2

原址重建10010.00

石桥村卫生站

9018.2

原址重建10010.00

桃花村卫生站

12014.3

原址重建10010.00

沙坪村卫生站

8010.4

原址重建808.00

泰安村卫生站

607.8

原址重建606.00

表8.3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10)

序号用地代号用地性质用地面积(ha)比例(%)

人均用地

(平米/人)

1R居住用地301.3640.5654.79

2C

公共设施用地174.7523.5231.77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其中

3.120.420.57

商业金融业用地23.183.124.21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20

文化娱乐用地13.521.822.46

体育用地1.340.180.24

医疗卫生用地2.230.30.41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62.638.4311.39

旅游服务混合用地68.739.2512.50

3T对外交通用地14.041.892.55

4S道路广场用地116.3515.6621.16

5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6.792.263.05

6G

绿地62.568.4211.37

其中

公共绿地24.963.364.54

生产防护绿地37.605.066.84

7其他用地57.147.6910.39

合计城市建设用地743100135

9.规划实施建议

9.1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灾后重建

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围绕生态、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以环评、灾评、工程地质评

价为依据,高标准严要求科学规划。对于震灾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建议采用科学实用技

术,积极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应本着安全第一的态度妥善处理;过渡性安置

用地应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占用耕地,以利于拆除后的土地恢复;安置房和其他建设,建议积

极采用安全、环保、新型的建筑材料,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采用实用科学技术确保质量。

9.2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优化城镇用地布局

在灾后重建的城乡用地分配中,优先确保灾后居民安置用地,科学安排城市和中心镇建

设用地;综合规划城市公共安全空间,以确保应急与安全疏散;慎重制定灾前农村宅基地处

理与灾后农村宅基地发放具体政策与措施,合理完成农民宅基地流转,对异地安置灾民可根

据农民意愿适当采取宅基地集体经营方式,科学整理土地。结合农村居民安置工作,充分尊

重农民自建意愿,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建设。

9.3分区分类,差异建设

灾后重建,以政府为主重点投资修复重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系统,对于一般住房

和其他公共建筑的重建,可适当采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结合的方式,多渠道融资,鼓励和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和社会资金使用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程度。

9.4加强与完善灾后重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灾后就业是灾区重建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应尽快协调和实现灾后人口分布变化相适应

的产业布局调整,争取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与资金支持,尽快恢复生产,提供就业岗位;

进一步加强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针

对性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灾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震灾孤残救济制度、失业保险制

度、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退宅基地还耕进城安置的

农民和向城镇搬迁的生态保护地区的农民给予社会保障。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

21

图集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6:4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0b17b6b45f8706a0acf8090a2a8af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青城前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青城前山.pdf

标签:青城前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