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2期
师资管理
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回顾、反思与展望①
刘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摘要:“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补充了我国乡村教师数量的不足,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学科结构性短
缺的问题,提高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实现了乡村教师补充与管理机制创新。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政策设
计不利于紧缺学科教师补充与稳定,教师留任率高但之后流失率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低等方面的现实困
境。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扩大本土生源比例、建立特岗教师“老带新制度”等是未来“特岗教师计划”政策
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特岗教师计划;教育政策;师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2-0079-06
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开源是首
要。为此,国家先后实施了“三支一扶计划”“特岗
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等一些列措施,其中
尤其是“特岗教师计划”下的特岗教师被称为乡村
教师换血的一代,为乡村教师队伍的补充与改善作
出了巨大贡献。自2006年出台实施迄今,“特岗教
师计划”在我国已经完整地实施了10年。在此期
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农村教师队伍的供应
情况、师范教育的发展情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
列新变化,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为了增强教育政策
设计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有必要对“特岗教师计划”
实施的十年进行回顾,通过总结其成效与问题,再
结合当前我国相关就业与教育现状的变化,展望其
未来进行政策创新的具体路径。
一、“特岗教师计划”出台的主要政策背景与政
策调整
(一)主要政策背景
1.巩固“两基”成果的需求
2000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两基”目标,
2002年底我国“两基”人口在全国的覆盖率达到
91%。但是西部地区的“两基”人口覆盖率却仅为
77%,有410个县级行政单位仍未实现“两基”目
标。[1]巩固我国义务教育的成果必须实现西部地区
的“两基”攻坚目标。这既需要加强对西部“两基”
攻坚地区硬件设施的投入更需要加强其师资队伍
的建设力度。然而受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方财政
困难、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影
响,这些地区难以自我实现“两基”攻坚的投入与建
设。因而需要国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进而巩固全国“两基”建设的成果。
2.乡村地区师资薄弱的召唤
教师是学校垃圾分类倡议书 的第一资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
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资源。然而受到城乡二元结
构等因素影响,我国乡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面临
着诸多困难:一是教师队伍补充不足,供给与需求
失衡,师范生“下不去”,去农村学校从教的意愿不
强;二是存在诸多结构性失衡问题,如整体学历偏
低、“老龄化”突出、高级职称教师偏少等;三是教师
流失问题严重,一方面新招聘的教师“留不住”,另
①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我国高等教新时代好少年 育需求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15YJA880050)。
作者简介:刘佳(1988-),男,湖北监利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79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一方面原有的优秀教师“留不住”。
3.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需要
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
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
万。虽然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社会就业岗位持续增
加,但仍难以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此外,
加上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存在,大学毕业生的
就业压力日趋凸显。现实中,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
就业心态上偏向于选择环境相对优越的城市地区,
但城市地区就业岗位竞争激烈,难以完全满足需要;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还处于相对空白的领域,就业市
场急待开发。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村地区就业市场的
开发,都需要政府通过宏观引导促进大学生去农村
地区就业,进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二)政策调整
受政策环境变化与新形势需要的影响,自2006
年以来,“特岗教师计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1.政策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2006年“特岗教师计划”出台时,其政策实施范
围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包括纳入国
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
州,适当兼顾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
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2009年,教育部等
四部门出台文件,继续推进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政策实施范围由西部扩大到中部,由“两基”攻坚县
扩大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特岗
教师计划”的政策实施范围再次扩大到《中国农村
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确定的11个集中
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四省藏区县、中西部地区国家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地区原“两基”攻坚县、
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
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
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2015年,“特岗教
师计划”的政策实施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中西部老
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
2.发放的工资补贴标准不断提高
2006年“特岗教师计划”规定所需资金由中央
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中央财政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
按照人均每年1.5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
算,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
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2007年,
中央将特岗教师的工资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年18960
元;2009年提高又到每年20540元;2012年,西部地
区提高到每年2.7万元,中部地区提高到每年2.4万
元;2014年,西部地区提高到每年3.1万元,中部地
区提高到每年2.8万元。
3.岗位安排由侧重初中向优先满足村小、教学
点转变
2006年“特岗教师计划”明确规定:特岗教师岗
位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
心学校,之后的几年一直延续该规定。2012年的
“特岗教师计划”指出:加强初中与小学教师队伍补
充协调发展,这一要求改变了以往特岗教师原则性
安排在初中的规定。2013年的“特岗教师计划”又
进一步指出:要努力提高村小、教学点特岗教师招
聘比例,推进偏远农村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2014年“特岗教师计划”则提出:优先满足村小和教
学点的教师补充需求,进一步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
特岗教师招聘比例,将做好村小、教学点的教师招
聘工作作为工作重点。2015年“特岗教师计划”规
定:县城学校不再补充新的特岗教师。2016年“特
岗教师计划”提出:特岗教师优先满足连片特困地
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村小和教学点的教
师补充需求。从规定变化看,“特岗教师计划”的岗
位安排逐步实现了从侧重初中向满足村小及教学
点的转变。
二、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具体成效与现
实困境
“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同样也面临新年快乐的说说 诸多的现实困境。对“特岗教师计
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政策评估就是对其在达成目标
效果及程度方面进行的全面评价与衡量,从而确定
其是否发挥了政策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
作用,并进一步了解政策措施与政策影响之间的因
果关系,为政策的调整、改进与优化提供基本依据。
(一)十年来的具体成效
1.补充了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的不足
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
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长期
面临着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的问题。为
--80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许多乡村学校不得不聘用
临时的代课教师来补充师资队伍。大量代课教师
的存在是我国乡村学校教师供应不足的一个重要
表征。
“特岗教师计划”规定特岗教师的就业目的地是
乡村学校,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乡村学校,其实施补
充了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的不足,缓解了我国乡村学
校的“代课教师”问题。2006至2015年“特岗教师计
划”共为乡村学校补充了50.2万名特岗教师,2016
年又招聘7万名,合计57.2万名。我国代课教师集
中于村小和教学点,自2012年特岗教师的分配比例
逐渐向小学倾斜,并且优先满足连片特困地区和国
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村小和教学点的补充需求
以来,特岗教师对代课教师替代性作用越来越大。
根据全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自2006到2014年我
国乡村小学的代课教师数量已经从25.4万下降到
7.8万。相关研究也表明,随着全国代课教师的逐步
清退,特岗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
高,成为替换代课教师的重要途径。[2]
三年服务期满后约90%的特岗教师转为正式在
编教师,“特岗教师计划”不仅补充了农村学校教师
数量的不足,更是对农村教师队伍的长远优化产生
着积极影响。
2.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问题
乡村教师的短缺,不仅表现为教师总量的短缺,
更表现为在不同学科上的教师结构性短缺。根据
国家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小学阶段英语学科的教
师较为短缺;初中阶段的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
术等学科教师较为缺乏;而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
师短缺则是乡村学校的普遍现象。2006年,“特岗
教师计划”出台时就明确指出:特设教师的安排应
注意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
从而逐步解决乡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为此,“特岗教师计划”的岗位设置优先加强了体音
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
有关调查结果表明,特岗教师的分配重视学科均
衡:语文学科占14.8%,外语学科占11.1%,理科(物
理、化学、生物)占14.8%,文科(历史、地理、政治)占
11.3%,音、体、美和信息技术学科占13.1%,其他学
科占10.2%。[3]足见“特岗教师计划”在缓解乡村学
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方面的重要作用。
3.提高了乡村地区教师队伍的质量
“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
教小学”“正规师范学生留城市、乡村学校聘请临时
工”曾是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现实状况。虽然
在国家加强“两基”建设与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来这些现状得到了改善,但是我国乡村地区教师
队伍落后,年龄老化、质量不高的现状依旧存在。
我国乡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与“民转正”
教师。老龄化、第一学历低下、缺少正规的师范教
育是这些教师群体的重要特征。“特岗教师计划”的
招聘政策规定:招聘对象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
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该规定从学历
层面确保了特岗教师的招聘质量,而且得到了较好
地执行。2014年招聘到岗的67372名特岗教师中,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52629人,占78.12%,较2013年
提高4个多百分点。[4]“特岗教师计划”的持续实施
让大量第一学历歌星成名曲 为本科的年轻教师补充到农村乡村
学校,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4.实现了乡村学校教师补充与管理机制创新
一方面,“特岗教师计划”实现了乡村学校教师
补充机制的创新。建国以来的很长时间,我国实行
的均是定向的师范生就科学家的故事简短 业制度,由于工作包分配、
免费、有补贴等原因,考入师范院校的多为优秀的
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经过严格的师范教育之后再分
配到各地从教。然而自1996年之后,随着“双向选
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推行,我国师
范生就业市场走向市场化,定向从教被打破。与此
同时,以往师范生享受的免费加助学金的资助优待
也逐步被取消。这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导致了我
国师范专业报考人数与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导致
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愿与质量降低。2006年,“特
岗教师计划”的实施将乡村教师生源扩展到其他全
日制普通高校,扩大了乡村教师的补充范围,有利
于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下招聘一批有潜质
的优质非师范毕业生,提高师资质量。
另一方面,“特岗教师计划”实现了乡村教师管
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规定特岗教
师方与政府方的权责利,并以3年作为一个合同
期。3年期满,对考核合格、自愿继续留在当地任教
的特岗教师,由当地教育、财政、人事和机构编制部
门做好有关接转工作,对重新择业的为其提供帮
--81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助。这种合同式的管理机制,既保障了特岗教师的
权利与自由,也实现了对特岗教师的规范管理,确
保特岗教师安心履行义务,实现筛选适合的乡村中
小学教师。
(二)面临的现实困境
1.统一的政策待遇不利于紧缺学科教师补充与
稳定
2006年“特岗教师计划”出台,政策目的之一就
是解决乡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于参加“特
岗教师计划”的特岗教师,政府提供的政策待遇是:
发给工资性补贴,享受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
待,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设岗位教师,可按规定
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等。自“特岗教师计划”实
施以来,我国乡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问合伙协议书范本 题得
到了有效缓解,但是该政策仍难以有效保障紧缺学
科教师的补充。虽然乡村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受
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但就“特岗教师计划”而言,其
本身的政策设计就不利于紧缺学科教师补充与稳
定。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
大,学生毕业面对市场,经济收益也相对较高。基
于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生一般
不愿意毕业后去从教,更不愿意去难以获得额外兼
职收入的乡村地区从教。
“特岗教师计划”虽然优先招聘音体美等紧缺学
科教师,但是对所有参加特岗计划的学生均实行相
同的政策标准,享受相同的政策待遇,仅西部地区工
资补贴标准每年多3000元。这种非差异化的政策
设计难以对紧缺学科的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对
比其他学科还易滋生“不公平”感。因而他们往往不
愿从教于乡村地区,即使从教之后的流失率也较高。
2.特岗教师留任率高但之后的流失问题严重
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可以自主选择是否
重新择业。但“特岗教师计划”鼓励特岗教师在3年
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乡村教育事业,其
政策目的是希望通过特岗教师的留任来提高乡村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当前的现实情况而言,3
年聘期结束后我国特岗教师的留任率极高,大多数
特岗教师选择了留在从教学校继续任教。据《中国
教育报》2015年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90%以上
的“特岗教师”在3年服务期满后留任并转为当地在
编教师。[5]相关调查研究也表明:特岗教师三年服务
期满留任比率连续三年均达到87%以上。[6]
然而虽然3年聘期结束后特岗教师的留任率极
高,但是留任后的特岗教师却存在严重的流失问
题。有关调查结果就显示特岗教师对工作和生活
条件的满意度低,虽然大部分特岗教师在服务期满
后表示会留任,但是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关注
各种招聘考试,流失意向强。[7]笔者对S县特岗教师
招聘、在岗、流失情况进行的统计也显示自2012年S
县首批特岗教师聘期结束后,特岗教师的流失率与
累积流失率逐年上升。
3.特岗教师存在“乡村教育”不适应,教学效能
感低
相较于城市,乡村在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诸
多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从教于乡
村的特岗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城镇教师所具备的
专业理念、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外,还应当具
有适应农村教育的特殊品质与能力,如:适应于班
额小,能够熟悉多门学科,“一专多能”;掌握关于乡
土文化的知识、乡村生活的常识、乡村的风俗人情,
具备开发乡土校本课程的能力;管理“留守儿童”与
乡村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等。但是目前特岗教师
在入职前缺少这方面的有效指导与培训。在笔者
对S县的调查中,特岗教师普遍表示自己对乡村教
育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尤其是对于非师范生专
业的特岗教师,面对乡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时,更
是感到茫然无措。
对于刚毕业的特岗教师而言,应对复杂多变的
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能否较好地
适应直接关系到其专业发展以及对职业的态度。
特岗教师对乡村教育的不适应影响着他们对于自
身专业发展的信心与职业信心。由于乡村地区学
生的学习基础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落后
于城市地区,特岗教师原本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
精力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加上家长的配合
程度有限,往往让特岗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研究
发现:“特岗教师工作感冒难受图片 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素质不
高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相比于提高学生学习
成绩给特岗教师带来的欣慰,乡村学生家长对教育
的不重视正在降低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大量农
民外出务工,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
留在乡村的农民也普遍不重视教育,更不懂得如何
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82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开展家庭教育,而是一味地依赖学校或埋怨教师;
有些家长甚至为自己子女“护短”,辱骂教师。[8]
三、特岗教师计划的未来发展方向
客观事物会不断变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也会不断深化,作为主观范畴的公共政策在其运行
过程中必然会与已经发生变化的客观实际出现差
距或矛盾。因此,这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根据
现实需要,对现行政策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以增强
政策的生命力,从而达到满足公众利益诉求的目
的。“特岗教师计划”的未来发展既需要解决自身面
临的现实困境,又需要具有前瞻性,适应当前相关
就业与教育现状的变化进行政策创新,以最大限度
地扩大政策收益。
(一)针对不同学科、学历等,实施差异化的补
贴政策
“特岗教师计划”自身政策设计的不合理性,影
响了紧缺教师的补充与未来稳定。所以“特岗教师
计划”需要进行政策调整,在政策待遇上体现差异
性。为了吸引学生去紧缺学科、经济落后地区从教,
各国往往会针对地区远近以及学科教师紧缺程度,
给予差异额化的资助待遇,如英国的“PGCE”项目和
美国的“TEACHGrant”项目。学生从教地区越偏远
获得的资助待遇越高,从教学科越紧缺获得的资助
待遇也越高。因而针对不同学科的紧缺情况,“特岗
教师计划”应该出台差异化的工资补贴标准,增加对
紧缺学科学生的吸引力。国家和各地可以每年根据
已有教师供给数据,计算出各学科的紧缺标准值,然
后在招聘特岗教师时出台差异化的工资补贴标准,该
标准每年动态调整。此外,为了鼓励更高学历、优秀
的学生去农村乡村地区从教,针对高学历的学生以及
学业水平高的学生同样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优待。
(二)扩大本土生源比例,选拔中重视对报考者
服务乡村教育意愿的考查
除了受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个人发展等因素影
响外,乡土情感也是影响特岗教师是否愿意长期待
在从教学校的重要原因。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
划》的出台对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个人
发展等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就政策预期而言
能降低这些因素对特岗教师长期从教意愿的影
响。所以“特岗教师计划”需要着重关注教师的乡
土情感问题。具体而言,“特岗教师计划”首先需要
在招聘特岗教师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本土生源比
例,可以给予本土生源一定分值的考试加分,从而
吸引他们的报考。其次,在选拔时需要重视对报考
者服务乡村教育意愿的考察。选拔时在对应聘者
专业水平进行测试的基础上,需要对其个人意愿进
行深入炒板栗技术 的调查和了解,尤其是对应聘者的公益心和
服务农村乡村的意识进行初步判断和衡量,同时还
应告知应聘者其将来工作环境的艰苦性和工作任
务的艰巨性,使其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大致
的预期,以作为其最终抉择的参考。[9]
(三)强化职前培训与指导的“乡村特色”,建立
特岗教师“老带新制度”
当前特岗教师存在“乡村教育”不适应,教学效
能感低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特岗教师入职前
缺少足够的农村教育经验与能力的准备。现有的
特岗教师职前培训与指导,主要重视教师的师德教
育与教学培训工作,具有通用性和常规性的特点,
对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关注不足。尤其是如何管理
“留守儿童”,如何与乡村家长沟通交流等直接影响
到特岗教师教学效果与教学效能感的能力,未能得
到充分的培训与指导。许多特岗教师入职后发现
教学的开展比自己预想的还要艰难,而自己又缺少
相关能力与心理的准备,在学校还处于“孤立无援”
的状态,因而容易产生挫败感。通过社交工具与其
他特岗教师抱团“抱怨”后,这种灰心与厌烦心态又
会进一步强化。所以现有的特岗教师职前培训与
指导需要进行改变,强化其“乡村特色”。
我国的特岗教师培训与指导可以探索实施特岗
教师“老带新制度”。一方面该制度能有效发挥经
验指导的作用,让特岗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特岗工
作;另一方面,老带新,互带的特岗教师之间能建立
起亲密的情感,这既能增强特岗教师们的群体归属
感,又能增进彼此间的学习与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从而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四)探索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整合
自2007年我国在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
费教育以来,各地也开始积极地在本地推行师范生
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免费教育政策实行10年,加
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我国的教师供应情况
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当前“教师招考热”作为一
--83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种新的社会现象开始在各地频频出现,相关新闻报
道层出不穷。[10]乡村地区的教师供应也相应得到了
极大改善。以山东省为例,2016年开始实行师范生
免费教育,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一般安排到学
科教师紧缺的乡村学校。当年其平均报考录取就
达到了7:1,其中山东师范大学文科的报考录取比
高达18:1,[11]而青岛村小全科师资的报录取比达到
13:1,“火热”程度可见一斑。由此可以预测未来各
地的免费师范生将有力地补给各地的乡村教师需
求。免费师范生通过定向、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培
养,其未来毕业相较于普招的特岗教师在适应乡村
教师岗位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国家对乡村教师
队伍建设的愈发重视,以及在大学生(包括师范生)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未来我国乡村教师岗
位的竞聘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所以“特岗教师计
划”如何顺应这些变化趋势将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
政策效益。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乡村教师招聘情
况改善以及免费师范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
国到了需要探索如何整合“特岗教师计划”与师范
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时候。方向如此,具体路径如
何,这需要政府与学界携手探究。
参考文献:
[1]丰捷.两基”攻坚:为西部赢得未来[N].光
明日报,2007-11-29(7).
[2]安雪慧,丁维莉.“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效果
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2.
[3]徐继存,宋朝.农村特岗教师发展现状的调
查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1):58-64.
[4]教育部.大山深处的青春之歌——写在“特岗
计划”实施十年之际[EB/OL].http://.
cn/jyb_xwfb/s5147/201509/t20150911_.
[5]柴葳.大山深处的青春之歌——写在“特岗
计划”实施十年之际[N].中国教育报,2015-09-11
(01).
[6]方卉,唐智松.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化
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网络销售渠道 014,(4):50.
[7]李跃雪.特岗教师视角下特岗计划实施效
果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4.
[8]李跃雪,邬志辉.特岗教师视角下特岗计划
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以静乐县和东乡县为例
[J].教师教育研究,2014,(4):55.
[9]孙颖,陶玉婷.特岗计划的现实困境与破解
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2,(7):16.
[10]刘佳,方兴.定向就业师范生面临问题与
有关政策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6,(2):76-77.
[11]周国芳.今年山东免费师范生报考火了!
山师曲师最低分超一本[N].齐鲁晚报,2016-07-15
(A02).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于翔)
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AReview,ReflectionandProspectoftheImplementationoftheSpecially
ConstractedTeachersPlanoverthePast10Years
LIUJia
(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TheimplementationoftheSpeciallyConstratedTeachersPlanhassolvedthequantitydeficiencyof
ruralteachersinChina,effectivelyalleviatedthestructuralshortageofdisciplineinruralteachers,improvedthe
qualityofruralteachers,ame
time,“specialpostteachersplan”alsoisfacedwithrealdilemmas:thepolicydesignisnotconducivetothe
supplementandstabil南京特产小吃 ityofteachersinshortsupply;theretentionratesofspecialpostteachersishighbutthe
turnoverrateisalsohigh;andtheteachingefficacyofspecialpostteachersislow,ofpolicyinnovation
mayincludedifferentiatedimplementationofthesubsidypolicy,expansionoftheproportionoflocalstudents,and
establishmentofthesystemof“Previousspecialpostteachershelpthenews”,etc.
Keywords:teachersplan;tenyears;review;outlook
--84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17:0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508ac489f0252b34872c5abfac46d8a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特岗计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特岗计划.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