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婚嫁习俗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而且每个民族、地区都有各自
不田字旁的字有哪些 同的习俗,特别是结婚习俗,最能表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以下是
店铺为你整理的山东婚嫁习俗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山东婚嫁习俗
山东结婚习俗和南方有很大的区别,山东人结婚大体上分为:议
婚、订婚、选日子、铺放、迎娶、拜堂这几个步骤,其中迎亲是最热
闹、最具有东北特色的结婚习俗。
婚礼当天的早晨,迎亲的吹鼓手最先来到主家大门口鼓吹一通,然后
进洞房再吹。稍事休息以后,新郎那边准备迎亲的花轿就要起程。一般
迎亲的花轿有两乘,新郎坐的叫"官轿",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去迎亲
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房地产实习报告 轿,俗称"压轿
童子";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巾"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
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字样。
一切就绪,在三声炮酷的英文 响以后后,迎亲的队伍在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地起
程了。花轿来到女家门前,吹鼓手经过"三吹三打"后有关宽容的事例 ,新郎才能进入女家
门内。新郎先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吹鼓手高奏
喜乐。新娘由其兄弟用椅抬出闺房,送入轿中,意为脚不沾娘家的土。博
山一带,新娘是"抱"上轿的。结婚那天,新娘的兄弟背着新娘跑,伴娘在后
护卫。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新
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姑娘便
随着娶亲的队伍made是什么意思 出嫁了。
山东结婚习俗具体流程如下:
1.迎亲
迎娶礼仪,通常称为喜事、将媳妇、娶媳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
朋友或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或称大
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相区别,亦称红总,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
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厨师、
帐房先生、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这场喜事办得是
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
否周到,就全看红总的能力了。所以,红总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一
般由村里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婚礼之前还要下帖邀请客人,
有的客人不搬不来,那就要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搬。至
此,结婚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娶亲是整个山东结婚习俗的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旧时临
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
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
行礼,谓之演家礼。东平县的男子,在迎娶新妇的前一天到亲友家行
礼,谓之告冠,而亲友送礼亦谓之冠敬。无棣将婚之夕,婿衣冠谒家
庙;陵县将婚者,成人冠服,拜父母兄弟姊妹而已;桓台将婚时,着成人
冠服,告庙,拜父母、叔伯、兄、姑及姊,并宗族长辈、乡先生;泰安、
东阿都以婚礼为冠礼,即婚娶为成人,未婚为童子。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
轿。暖嫁就是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
唱几出。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临沂一带习惯“送亲”,婚礼前一天晚上雇的轿子就来到女家。轿夫
们一起参加暖嫁,这时要盛情款待,让他们在第二天能把轿子抬得稳
当,不颠不晃。莱阳一带,在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
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上十几步远,然后再下来,意思是压压轿
子。
娶亲之日,礼俗繁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首要的一项。山东各地,
在迎娶方式和迎娶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山东结婚习俗迎
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也可以称为迎亲;第二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
接新娘,可以称之为等亲;第三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女家把
新娘送来,可以称之为“送亲”。迎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大娶”,多
为有钱人家所采取,生活富庶地区的一般人家也常采用。等亲和送亲
有的地方称为“小娶”,适宜于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临沂、济宁、
泰安、淄博、滨州等地区,大多采用此种形式。梁山贫寒人家娶亲多
数乘车,仪式简单,俗称“一车二牛俩灯笼”。迎娶新娘进门的时间,
一般都在中午,但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却在子夜,日照等地多在午
后。中午娶亲者,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他们
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通,这在龙口叫“鼓门”。主家听到
号声,便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稍事休息以后,
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
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
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院里院外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早饭
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从前多是身穿长
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上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
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准备给新娘坐的叫“花
轿”。迎亲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
称为“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
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
要写上“小登科”的字样。日照地方娶亲的轿后紧随人员抬“上头
礼”。一切就绪,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迎亲的队伍便
浩浩荡荡地启程了。德州在迎亲的这一天,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
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随后,旗
锣伞扇两边排开紧跟,新郎不坐轿,而是骑在高头大马上,帽插金花,
走在仪仗之后,最后4人抬的花轿抬着“压轿孩儿”和大公鸡。到女
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着钱请压轿孩
儿下轿,执事人员具“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龙口迎亲的花轿是
两乘,新娘的花轿装饰得更加华丽,里面没有压轿童子,而是放一脸
盆,盆里有个大饽饽,上插几朵准备给新娘上头的红绒花。新郎去时
上轿前要咬一小口饽饽,上轿时吹鼓手先吹大杆号,然后粗细乐齐奏。
鄄城的平民百姓,多用太平车迎亲,车上扎拱形车棚,前头用红毡遮
蒙,后头用被单遮蒙,车前拴一只大公鸡,一人执鞭驱车,一人肩背
褡裢沿途鸣放鞭炮;娶女婆一人,上车时携带“上头盒”,内会计个人总结 装新娘嫁
衣、冠饰等物;另有挑灯笼者4人,所有去迎娶的人员胸前以及拉车牲
口的额前,都系一红布条,以示吉利,车进出村庄必依规矩,即“出
东进西”。同时,新郎不去迎亲,娶亲车出村后,即身着新装,拜祖
先,拜父母,拜亲邻。新娘的嫁妆是在迎娶当天的清晨派人送往男家
的,途中不得与娶亲车相遇,故须绕道而行。
花轿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打“鼓”女家的门。旧时黄县迎亲
的轿子在女家大门前一停落,女家便特意将大门关闭,把新郎拒之门
外,名曰“憋性”。于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
锣吹打一阵,如此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打,意思是叫女家开门请新
郎进去。三吹三打以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子们在大门叫新郎唱歌,
否则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从中替新郎周
旋说情,请求放人。有的长时间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
只好唱几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
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
要穿嫁衣,有的还要“开脸”和“上头”。山东各地开脸和上头的时
间并不统一,有的地方早在“送日子”订下婚期后就上头,有的地方
则在上轿前或者入洞房后上头,有的上头和开脸一块进行,有的则在
婚后第三天才开脸。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
则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上头时,
通常要坐在马鞍上或者圈椅上,取“马上来,轿上去”荣华富贵之意。
新娘梳妆打扮,一般由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除上
头、开脸外,还要穿上新嫁衣。嫁衣要上下一身红,通常喜棉忌单,
遇夏天出嫁也要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据说是为了表示“儿女厚实”。
许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不少人家
是租借来的),最后搭上蒙头红。费县、蒙阴一带,新娘在绣花鞋外还
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
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
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
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泰安的
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
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
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
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
到房顶上,面制品好听的昵称女生 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
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新娘梳妆打扮收拾完
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了岳父母,女家
为其十字披红,这是山东结婚习俗的特色。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
帘行礼,送女客代为还礼。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对面冠笄,然
后新郎先行上轿。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
脚不沾娘家的土。胶南、日照一带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
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
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
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
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
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龙口在新娘上轿后,
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
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
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
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博山一带,新娘是“抢”上车
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
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
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
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
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最后一次
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
据说是表示嫁出的女儿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
母女怜惜之情。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23:4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4ca9c6037008d2641a865a95880903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东的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东的风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