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三十,是旧历年的最后一天。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人们在堂屋中点起明烛,“岁岁高堂列明烛”,男女老少围坐一起,一边频频举杯,一边守岁,“家家守岁传酒卮”。
尤其是那些“盼星星,盼月亮,盼过年”的孩子们更是兴奋异常,“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在这样一个“衣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的时刻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深藏起一份祝福,一份祈祷,谁都满怀着令人欢欣的自慰。
1.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朱淑贞《除夜》
2.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柱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霄。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戴复古《除夜》
3.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征明《拜年》
4.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5.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白居易《三年除夜》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诗中生动地记叙了诗人在除夕与妻子一起宴饮守岁的情景,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守岁诗之一。
杜甫在其《杜位宅守岁》中描绘得更为细致生动:“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宋苏东坡在《守岁》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唐代诗人卢同在其《守岁》中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去年留不住,年来也任他。当垆一盍酒,争奈两年何
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唐代诗人张说的“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戴叔伦的“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孟浩然的“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还有,如果有需要,可以去看一下老舍笔下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宏基电脑怎样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描写江南景色的诗句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平凉旅游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除夕守岁大年三十,人们都要守岁,今年,我亲身体验了一次除夕守岁。
那天晚上,我们刚吃完年夜饭,妹妹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我去放烟花,放完烟花已经是八点半了,现在干什么呢?大人们打扑克牌,我们就来玩游戏棋吧。向男生表白的话十点半了,再过一个半小时,新的一年就要来了!这时,奶奶端来了枣、柿饼、杏仁、长生果、年糕,于是,我说道:“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妹妹也不甘示弱,说: “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年长高。”奶奶也说。吃完东西,我又和妹妹提着小灯笼四处走,祝碰见的熟人有个吉祥年。此时此刻的我,十分激动,再过半小时我就十二岁了,旧的一年马上要过去了,新的一年马上要来临了!回到家里,我就和家人们一起,开始新年倒计时,2011年12月30日23时59分55秒,56秒、5文明礼仪故事7秒、58秒、59秒!2012年正月初一0时0分0秒!时间好像在这一刹那间凝固了,我们都沉浸在这欢庆的情浓时刻!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
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你好,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一种说法是和年兽有关,传说年兽很凶猛,腊月三十跑出来伤人,而它却很怕火、怕红色、也怕响声,所以人们怕年兽出来伤人就整晚不睡,并且家家户户都生起一堆火,还放鞭炮打锣鼓;另一种说法就是关于灶王奶奶的,相传灶王奶奶是玉皇大帝小女儿,因为嫁给了贫穷的灶王而不被玉帝喜爱,但她很同情人间疾苦,就经常去天宫带好多东西来给人间百姓,又一次她在腊月二十三上天,可是玉帝不准她带,她就想出了很多办法一直拖到腊月三十才弄到了好多东西,而人们守岁据说就是为了等她回来。 希望采纳我
本文发布于:2023-04-11 04:3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4c69ac9631d4195f9be9557bb5216f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年三十守岁短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年三十守岁短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