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联想法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颁奖晚会: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八阵图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绝】 类别:【怀古】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
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
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社区文体活动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根号2是无理数吗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②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③金笼:镶金的鸟笼。 [解说] 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
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 样吗? [今译] 这才知道把画眉鸟锁在金笼里听它啼叫,远不如让它在树林里自由地歌唱。
[赏析]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国诗词名句集锦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绝命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琵琶行)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白)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两岸辕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王维·山居秋暝)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宋·柳永·雨霖铃)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唐·杜牧·赠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寒食)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汉·司马迁·史记·易水歌)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代·李煜·浪淘沙)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将捷·一剪梅)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权,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唐·杜秋娘·金缕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咏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滕王阁序)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唐·王勃·滕王阁序)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抽。
大林寺桃花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标题】: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载】:七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是一半绿色一半红色。
2.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椭圆极坐标方程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答: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ؤ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ؤ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
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
农历的九月初三正是深秋啊.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
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
半江瑟瑟半江红
原诗为: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农历的九月初三正是深秋啊.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关于 中秋的诗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2:4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4af014000a3e2fde0054b0d3d6c47da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全唐诗佳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全唐诗佳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