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开心鬼传媒

更新时间:2023-03-25 18:30:00 阅读: 评论:0

商铺租赁合同范本-成长教育

开心鬼传媒
2023年3月25日发(作者:蜡染的制作过程)

网络传媒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以我国彝族年

网络报道为例

吕晓英;罗曲;王珏

【摘要】Networkmediaplaysanimportantreconstructiveroleinthe

ckingsurveyof

YiYearsnetworkreportsinrecentyearsshowsthatthetraditionalculture

oftheChineminoritynationalitiesisundergoingagradual

metamorphosisunderthe"microscope"ofnetworkmediawhich

includesnotonlyapassiveculturalreconstructionresultingfromthe

network-intriguedculturalchangesbutalsothevisibleon-netcultural

eraetivity,opennessand

reconfigurationofculturalresourcesprovidetheminorityculturewitha

muchbroaderstagefordisplay,whichhasdoubtlesslyexcitedthe

enthusiasmfordisminatingthenativecultureandatthesametime,

fnetworkdismination,

kmediais

ne

hand,thenetworkmediahelpsmoremediaaudiencetobetterunderstand,

disminateandprotecttheminorityculture;ontheotherhand,inthe

processofnetworkdismination,theesnceofsomeminorityculture

hastobeartheriskofbeingassimilatedandfinallyreducestoasign

cultureofsymbolization.%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有巨大的重塑作

用.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彝族年的网络报道追踪调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网铬传媒的“显微镜”下逐渐发生着蜕变,这其中既有“因网络”而“变文化”

的被动文化重塑,也有“因文化变”而“显于网络”的文化诉求.网络传播的“交

互性”、“开放性”与“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等特性,为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

供了更为广泛的展示空间,成为各类文化的“自我抒写者”书写个人见解的新式平

台,同时,增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一方面,网络传媒可以帮助更广泛受众更深刻地理解、传播与保护少数

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之精髓无形中被消

解殆尽,最后成为“象征的符号文化”.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6)010

【总页数】4页(P117-120)

【关键词】网络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文化重塑;彝族年

【作者】吕晓英;罗曲;王珏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西

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作为独立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

而存在的“第四媒体”,也被称为“网络媒体”,其社会价值早已远远超出仅仅提

供信息资源这一作用.网络传播,就是指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文本、图像、音频、

视频等形式来进行公共或商业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对文化的传播,网络的作用主

要在于:一方面它有利于保持各色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另一方面,又

无形中加剧着强弱势文化之间的不平等渗透.网络传播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活从

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媒介传播的语境下,通过对彝族

年网络报道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特质与蜕变,从而可以保护、

传承这样一份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文主要将定性研究与史料分析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运用相关的搜

索工具,如: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访问彝人自发创建网络、彝族聚居地区

政府新闻网站、人大复印资料镜像站、中国知网、万维网、期刊网等网络资源,搜

索相关主要的关键词,如:彝族、彝族年、彝族地区、彝族2016年1 传统文化等,来搜集资

料并撰写调查报告.“文化是不同于他者的东西.”[1]67乔纳森弗里德曼如是说.

的确,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种内在的粘合剂,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

的一个内在的重要标志.民族内部共同的文化,是民族内部紧密团结的一种聚合力.

彝族年这样一种传统也正是维系这样一个族群的心里契合点,是彝族历史文化的积

淀.

彝族的新年不像汉族的新年都是有固定的具体日期,它是由当地懂历法的长者或者

毕摩,根据彝族先民创制的“十月太阳历”[2]来确定的,一般在农历十月左右.

按照这种历法,彝族人把每年划分为十个月,每月有三十六天,全年一共才三百六

十天,剩下的五至六天就是过年日.

在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期间,笔者主要对搜集到的22个(主要是指一

些主网站,下属子网址并没有详细全部归入其中)相关的有效网站的信息内容进行

分析,其中主要有:中国彝族网、彝族人网、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凉山州人民政府网站、四川新闻网、眉山日报新闻网、百度百科、凉山日报数字报、

扬子晚报网、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网、成都西华大学新闻网、新浪旅游、新浪新闻中

心、新浪视频播客、中国雅虎旅游、搜狐焦点、搜狐旅游、中国网、腾讯网、中国

旅游新闻网、户外资料网等等.从地域上来看,就全国范围整体而言,网络报道主

要集中在中西部彝族聚居生活的地域,例如四川省人民政府网、云南楚雄彝文化网

等政府门户的文化网站均是报道彝族年信息的主体;在其他地区的报道多是转载少

数民族地区当地新闻媒体的内容,这就显示出的了彝族年在彝族以外民族地域上的

影响力依然需要加强.

纵观整个网络报道的情况,彝族地区的网络或由彝人创办的网络上的内容依然是报

道彝族年的主体,彝族地区的报道以官方为主,宣传整个彝族年节期间的各色活动,

而彝族人自己创办的网络则更多了几分浓烈的民间色彩,例如,中国彝族网、彝人

网,乃至彝人论坛等民间自建的网络组织,除了涉猎到官方报道以外,具有更多的

文化原创性的内容,将与彝族有关的整体内容,通过分类的方式,又加以整合报道,

以期通过他们个性的网络荟萃更多的彝族民族性文化,这也为后人乃至其他民族了

解彝族文化提供更广泛的资源,例如,中国彝族网的网站内容就分为这几个板块:

彝族新闻、彝学研究、彝风彝俗、民族文学、掠影彝乡、彝人博客、彝人论坛、火

把节、公益助学[3]等等,从这些板块的设置上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内容涵盖范

围之广泛、全面,同时又不乏鲜明的个性.

从报道的主体内容上来看,彝族年的整体态势主要有以下两大情况:一是彝族人在

本地举行的丰富多彩的盛大的庆祝活动,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占整个搜集资料的

90%;一是身处外地的彝族人在他乡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这方面报道只占整个

资料的10%.

在以四川、贵州为代表的主要彝族聚居区内,彝族年的庆祝活动十分浩大,主要分

为两种形式:民间的传承与官方的开拓发展.在民间,人们基本保持着原始的庆祝

彝族年的形式,关于这方面的网络报道大约占彝族人在本地庆贺方面报道的45%;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在支持民间的各种庆贺方式入团申请书格式范文 的同时,更多的是将这一古老的习

俗与现代旅游经济相结合,推出彝族年期间“旅游年”活动,这类报道占彝族人在

本地庆贺方面的55%,这些举措广泛运用了现代网络的传播平台,延伸范围空前

广阔,激起了无数人内心最深处对异民族文化探寻之旅的愿望,但这中间也存在不

少问题.

对于身处异地的彝族人而言,现代网络为这些“人在他乡”的彝族人表达内心情感

诉求提供了诸多的方便与无限的可能,他们或自发组建民间彝族网站,宣传彝族年

节以及传统文化,或创建在外的彝族人老乡群等,广泛联系在外的众多“乡亲”,

使大家虽在异地,依然可以感受到浓烈的彝族文化氛围.网络成为传播彝族年文化

的一个重要手段,彝族年文化的广泛流传也成为现代网络的点击中的又一新鲜话题.

过去,人们了解另一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通过已有著作的标明或实地考察,但

是网络传播却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乃至实践习惯,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

阅览,人们将自己的文化触角轻易地延伸,因而,网络传播中的彝族年逐渐成为世

人知晓彝族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它所塑造的彝族文化形象成为人们心中的定性的

文化信息符号.从广泛流传的网络上关于彝族年的视频与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

彝族年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祭祖展开的,“彝民认为自然人由躯体和灵魂两部

分组成,如果灵魂不附体人就难以生存.彝族人相信祖先的鬼魂是会护佑子孙的,

于是出于敬仰和畏惧,就产生了祖先崇拜”[4]9.在整个彝族的社会关系中,彝

族人民是一个整体,其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的,像石子落水后的水波纹一般,

一圈圈越推越远、越推越薄”[5]144.另外,彝族人将彝族年奉为“吃喝的节日”

或者“嘴巴的节日”[6]22.正是网络传播将这些古老传统,得以流传到更广远的

空间,使得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到彝族年,这个古老的年文化习俗对于整个彝族

的意义,使人平添几分敬意.提及彝族,更多的人越来越习惯与这样一个特定的文

化习俗即文化符号相联系.

网络彝族年的报道填补了一种缺失性文化传播的空白,它在激起异族兴趣的同时,

也再一次加深了本民族的文化符号形象,彝族人在宣传本民族文化时候,总是担当

主角,被重视的独特文化,使得彝族人也乐于向更广阔的空间传播本民族的传统的

年文化,这也为广大受众提供了解更多元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网络彝族年文化流

传的过程中,彝族人及其演绎的独特的年文化逐渐流变于他者眼中的文化符号,这

既丰富了既有的网络文化,填补相关报道、传播方面的空白的同时,也丰富着彝族

本民族年文化习俗.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植根于现实的社会发展中,彝族年的发展亦不例外.对比前后几

年网络中关于彝族年的报道,我们不禁发现如今网络上关于彝族年的报道,不再拘

泥于传统的、原生态的彝族民间年文化习俗,也更多的出现了彝族年文化的相关繁

衍品,例如关于“彝族年文化”旅游业的报道便是占有重要分量的.正是基于彝族

民间对本民族文化的渴求,外族了解彝族年文化的愿望,很多官方由此为主题展开

广泛报道,因而,逐渐形成了彝族年的新变异:以彝族年为基础的彝族年旅游业的

兴起.彝族年在彝族地区已经慢慢开始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援引外地游

客、拉动本地经济创收,文化、经济双丰收的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转化为一

种文化资本,使其资本化运营,根据市场需求,投入民族文化资本、货币资本、人

力资本、技术资本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来供应社会,以此获得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59,促进当地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促进经济的再循环发展.

从各大彝族政府官网上的报道来看,各地区的彝族年旅游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彝民

族传统文化为依托,把彝族的人文风情、自然景观合为一体,形成具有片区特色的

完整旅游业,利用彝族文化、彝族风俗这个品牌来吸引天下的游客.它是将民族民

俗旅游化、民族节庆市场化、民族艺术商业化、民族文化品牌化等结合起来,综合

发展经济创收、文化发展的民族品牌文化项目.

同样,在一片为民族年节文化旅游开发叫好声的背后,我们依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

题便是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很多相关报道也流露出彝族年同样面临彝族文化保

护的问题,现代社会环境中的彝族年,开始面临选择:首先便是地区开放后,面临

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在有些地方彝族年只是成为一种象征文化符号,“如凉山甘

洛县,白彝地区的村民对于自己民族的彝族年只是象征性地简单过一下,而将中国

各民族的传统春节却过得非常隆重.散居彝族居住的地方,如贵州某些村落则已经

不过彝族年.”[7]针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可以适度引导群众,重新树立本民族

的文化心理,让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流传.

当然,对于民俗活动政府不宜过度参与,若是政府过度干预民俗,反客为主的话,

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则很容易导致伪民俗事项的产生,扼杀民间社会积极性,然

而,对于彝族年文化旅游业的地中海厨娘 发安全会议记录范文 展又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的指引,所以这就要求政

府要将自己的职能行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彝族年这一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

供一个宽容、和睦、友好、尊重的文化环境,使之可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健康、良

性的生存与发展.

“常见的‘自媒体’有博客、播客、新闻聚合、社交网络、论坛、即时通讯、手机

短信等.‘自媒体’凭借其开放性、易用性、高时效、互动性强等特点冲击着传统

互联网媒体格局,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8]文化的传播更

多时候是以群体性示众的,很多时候孱弱的力量容易让人忽视其声音的源泉,然而,

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并非相当的主流才可得以生存,相对个性

的少数依然存有一席之地.相对于其他各色文化的传播,彝族年文化的报道占据了

一定的位置,然而,这其中处于更少数群体的身处异地的彝族人的年节文化的报道

也是不能被忽视的一部分.网络的传播,使得人们更为清楚地了解了他们的存在以

及在外庆祝彝族年的形式,透过鼠标的双向点击,这一部分彝族人积极踊跃地抒写

着异地民族情结,将本民族的年文化传统,通过网络展示给更广大的群体,也寄托

着自己的乡情,在鼠标的另一端,人们得以了解到更为真实捶胸顿足 而广泛的各地彝族人的

生存状态以至他们庆祝本民族独特年节文化的方式.虽然与彝族本地的彝族年的庆

贺活动相比较而言,身处外地的彝族人的报道则少了很多,仅有大约10%的占有

率.这主要是由于在外地的彝族人相对较少、分布比较零散,所以组织活动相对较

难,这类的报道也主要集中于几所民族高校.在民族高校中,彝族人口分布相对集

中,要组织庆贺彝族年的活动相对容易,另外,各个民族高校都很重视每个少数民

族的传统节日,这些都为彝族年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条件,于是,很多在外务工的

彝族人同样加入其中,一起欢庆彝族年.

通过对近几年网络彝族年庆祝报道的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传媒与少数民族

文化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塑有着巨大的影响

力,而少数民族文化又成为“求新求变”网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两

者相生相应.网络传媒作为彰显各色文化的一面透视镜,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

化的蜕变过程展现无遗,不论是“因网络”而“变文化”的被动文化重塑,还是

“因文化变”而“显于网络”的文化诉求,都因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

与“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特性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展示空间,网络传媒也因此成为

各类文化的“自我抒写者”书写个人见解的新式平台,这些无疑大大地激发了少数

民族地区传播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同时,增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总上所述,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网络传媒

可以帮助更广泛受众更深刻地理解、传播与保护民族文化.不论是相对低调的、传

统的、民间的彝族年的庆祝活动,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新形式的

彝族年旅游文化,甚至是那些游历与各地的彝族同胞的形色各异的彝族年的庆祝心

理及活动等等,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以及衍生物都在网络这一神奇舞台的大幕拉开

后徐徐上演,我们不禁赞叹于这些原本并不熟知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惊叹于

网络这一现代的传媒方式,将更广阔的舞台呈现在我们眼下,绚烂多姿的彝族年文

化的多角度、多元化地呈现,让我们看见了一营销经典案例 张张图片背后的那些深刻的民族记忆.

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之精髓无形中被消解殆尽,最

后成为“象征的符号文化”.为避免这一情况的进一步发展,彝族当地政府在展开

相关彝族年旅游活动之时应当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适当融合市场经济,

而非完全迎合市场;对于彝族当地人而言更是如此,不要因为自身民族文化的被报

道、“荧屏化”从而使民族文化“脸谱化”.只有这样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同时注

意把握“分寸”,才可以在更广范围内、更久时间内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发

展下去.

【相关文献】

[1]〔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陈久经,卢央,刘尧汉.彝族天文学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彝族网[EB/OL]..

[4]陆文熙,王安瑞.凉山民族文化与旅游[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马德清,杨阿洛.凉山彝族饮食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7]李沛新.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吴桃,吉木哈学.彝族年的文化内涵及保护价值[J].民族论坛,2009(2).

[9]尹章池,李凯,覃春晓.刍议“自媒体”的兴起与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策略的创新[J].出

版广角,2011(6).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8:2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456a3634720c96e8223853fe46ad4b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开心鬼传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开心鬼传媒.pdf

标签:开心鬼传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