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江堰放水节的来历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是传统的民俗节日,清代称为“祀水”,民国年间称为“开水大典”。放
水节源于古蜀人对岷江水神的祭祀活动。因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惠
及川西,使传统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纪念李冰治水功绩的祭祀活动,一年一度,世代
相传。唐宋时期,祭祀达到高潮,唐代“春秋设斗牛戏”。宋代开宝七年(974年),诏封李
冰为广济王,每年一祀,朝廷在二王庙设监庙官,规定其祭祀级别与五岳相等。唐宋时
蜀民以羊祭祀李冰父子,“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宋代“每岁用羊四万余头”。每年祭祀,
主祭官着公服,行二跪六叩礼,奠帛读祝,三献爵,送神,望燎,告礼成,退。这一祭
祀程序一直沿袭到明末。参加祭奠的有钦差、省级地方官员。清代令地方官府立祠,“诹
吉致祭”,“牲用少牢,祭列九品”。
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岁修密切相关。北宋已形成岁修都江堰的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节,
在渠首鱼嘴附近,用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整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整修内江时
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春耕开始,内江灌区需水,便在堰首举行隆重而又热闹的放
水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春灌。古《竹枝词》有:“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
岸边。喜看杩槎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形成古朴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川西第一盛
会”。清代,由四川总督或省级官吏主持祭祀。主祭官及随从于清明前一天赶到灌县。
次日晨,主祭官先到伏龙观祭祀李冰,然后到二王庙祭李冰及二郎神。祭祀完毕,到堰
功祠瞻仰历代修堰先贤。最后到杨泗庙前江边祭棚主持放水仪式。沿河两岸、盘山路上
挤满了观水的民众。主祭官一声号令,鸣放三声礼炮,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剽悍
的堰工立即跳上内江拦河杩槎,齐声吼起“杩槎号子”,挥动利斧砍断绑扎杩槎的竹索。
岸上的堰工拉紧纤绳,拉垮其中几架杩槎,拦河杩槎顿时解体,滔滔江水从决口处涌入
干涸的内江。两岸群众面对汹涌的江水,欢欣鼓舞,年轻人沿江疾跑,不断用石子向流
水最前端打去,俗称“打水脑壳”。更有好事者于堰头放下鸭子,下游两岸的年轻人便勇
敢地跳下水去,争抢“水头鸭”。老人们则跪在江边,舀起“头水”敬神,祈求五谷丰登。
放水后,主祭官要立刻启程,相传必须赶在水头前返回成都,一路上不准停歇,亦不能
宿郫县;主祭官跑得快,水就来得多;若落在水头后,当年春耕会水不够用。民国时期,
放水节由省政府要员主祭。颁布祭礼程式,改二跪六叩礼为三鞠躬。祭祀前,全体唱《迎
神诗》:“曾曾小子,胚胞黄农。长被流泽,永赞神功。神之格思,百福所赐。作之述之,
为万世利。”并面对李冰像齐唱纪念歌。民国29年(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临
主持放水大典。
2.都江堰的历史
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水利名城。早在秦昭王后期,蜀守
李冰在这里“凿离堆”、“穿二江”,创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开发作出卓
越的贡献。灌县还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东汉末年,沛国张陵,学道鹤鸣山,在青
城山一带传道,形成道教重要教派―天师道,道统世代不绝。
1939年(民国28年)10月,张大千携眷上青城山,住上清宫,作《仿石涛山水》、
《蜀州秦树图卷》、《青城山红叶粉蝶图》、《雪峰夕照图》、《雨夜
丈人峰》等多卷。
1940年(民国29年)4月3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邓锡侯等人陪
同下来青城山,住天师洞;5月l日,蒋介石离开青城山,经灌县返成都。7月,蒋
介石再次来青城山小住,并为上清宫书写宫名。9月,张大千离青城山去敦煌。是年,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上青城山建福宫居住,次年主持都江堰开水大典;
1941年(民国30年)2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来灌考察;
是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佑任去汉川考察大禹遗迹,途经灌县参观都江堰、二王庙。
抗日战争殉难烈士忠烈祠和抗日阵亡将士碑在离堆公园建成。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碑
文;
1943年(民国32年)夏,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带领学生途径灌县前往青城山写生;12
月,张大千从敦煌归来,携眷再次去上清宫,将带回之天水红爪玉嘴鸦10多只放养山
中,并种下梅花。是年,美国副总统华来士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1944年(民国33年)夏,美空军在离堆公园放映有声电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
1955年,5月5日,周恩来,陈毅出席万隆会议回国途中来灌县参观都江堰、青城山;
1956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总理西罗基、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缅甸副总理吴觉来
灌县参观都江堰;
1957年3月,朱德来灌县视察;
1958年3月18日刘少奇、贺龙。陈云、李先念等领导,专程来灌县视察并参观都
江堰;21日,毛泽东来灌县视察并参观都江堰;
1959年毛泽东再次视察都江堰,10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道比来都江堰参观;
1974年缅甸共产党副主席柯生一行7人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1976年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1977年墨西哥总理埃切维里亚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1978年7月,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夫妇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伊拉克共产
党总书记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8月,比利时总理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9月,罗
马尼亚总理漫内斯库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10月澳大利亚副总理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
堰;12月,日本工人党总书记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1979年2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詹金斯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3月,马来西亚共产党
总书记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5月,阿根廷及多哥高级官员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8
月,孟加拉国国民议会会长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8月17日邓小平来灌县视察都江堰;
9月,荷兰首相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英国前首相、瑞典总理、加拿大前总理等首脑
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1980年,委内瑞拉、意大利、斯里兰卡等国首脑来灌县参观都江堰;7月邓小平再次视
察都江堰;
1981年,新西兰、奥地利、泰国等国首脑来灌县参观都江堰;美国前总统约翰逊夫妇、
日本众议院议长福田一行、瑞典国王与王后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3.都江堰的有趣故事
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女与神
为婚。径至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江
岸。有间辄还,流汗谓官属日:吾斗疲函,不当相助矣?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缓也。主
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映,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
简译:秦昭王让李冰当了蜀地的太守,建成都城并限制两条江,灌溉了万顷田地;但是
当时江里有江神,必须每年娶两位美女当老婆(祭祀),李冰不忍心看百姓送死,就自
己扮成美女去跟江神成婚;装扮好后,他径自走到了神祠,对神劝酒,酒因为杯满而溢
出,李冰就大声责骂神不是真神,没有神力(酒溢出,参见西游记斗酒一章),然后两
个人都不见了;等了一会儿其他人发现有两条黑牛在江岸打斗,有一头突然跑回岸上,
流着汗对李冰的下属官员说:我打得太累啦,你们还不帮我吗?你们注意了,南边腰间
有白色条纹的,就是我啦!于是李冰的主簿就抓住破绽(南牛缓慢时)刺杀北面那一个,
江神就死啦!蜀地的人被李冰所折服,以后但凡希望儿子健壮的,都给他取名叫冰儿。
在小鉴华山岩上,岩有3层,层层有洞,大小上百,形如弯月,白云缭绕。清《灌
县乡土志)):“唐宋时依岩架屋,有禅僧栖之”。清人黄云鹊曾攀藤附葛上到洞中,岩
壁有诗刻云:“忙忙收拾玉炉沙,整顿行装日已斜。袖拂白云出洞府,肩挑明月过天涯。
可怜枝上新啼鸟,难舍篱边旧种花。吩咐犬猫随我去,不须流落俗人家”。末署“口口
代虚子题”。
4.道教的修仙体系(地仙)
吕曰:“所谓地仙者,何也?”钟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
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吕曰:“地仙如何下手?”钟
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时刻。先要识龙虎,
次要配坎离。辨水源清浊,分气候早晚。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别五运,
定六气,聚七宝,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颠倒,气传于母而液行夫妇也。三田反复,烧
成丹药,永镇压下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地神仙,故曰地仙。”
收真一:自然无为;
察二仪:阴阳二气;
列三才:宇宙本源;
分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别五运:木火土金水;
定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
转变;
聚七宝:;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珍珠、麝香;
疗八卦:为人处事,逢凶化吉,
行九州;
5.人参果的百科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记载:在万寿山五庄观。有棵灵根,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该树
三千年一开花,又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以成熟。人若有缘,闻一闻能活三百六
十岁.吃一个能活四万七千年。遇金则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
6.锦江画苑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立于岷江之畔,临江迎风,朗声吟诵他胸中的宏
丽诗篇,而激发他灵感的,正是他脚下东流不尽的秦时水、灌溉万物的都江堰、春回天
地的锦之江。
这里的锦江,不仅是地理上的锦江,更是文化里的锦江。
从地理意义上又老了一岁 来俯瞰,锦江是一段始于鱼嘴,流经川西平原,润泽成都的河流。它上分
离于岷江,下终归于岷江,实现了自鱼嘴分流后,最终又回到岷江的分分合合之路。
它就像一个游子,少年离开故乡,最终又回归故乡。
从文化意义上来体察,清流千里的都江堰不仅是成都城市发展的摇篮,成都经济社会发
展的生命线,而且还是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动力。渠首工程之后的都江堰大型水利体系
呈扇形向东展开,就形成了今天以成都为代表的“锦江文明”。
而“锦江文明”的价值与意义,离开了都江堰将不复存在。因为余秋雨曾经说过:“有了它,
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
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
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但是在这里,我要
补充一句,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历代书画家笔下的翰墨丹青。从现陈列于伏龙观的汉墓
石刻“东汉淡水养殖画像石”的精美画作到东汉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崔瑗宰灌县时的
临江学书,都是举不胜举的书画缘分。而同时,为都江堰灌溉提供这种可能的,正是由
鱼嘴至成都的锦江。
这就是锦江与都江堰唇齿相依的关系。
这也是锦江书画院落户都江堰的极为重要的原因。因为任何事物都需要追本溯源,都需
要一次对母亲河的深情回望。
包括司马相如、扬雄、李真、张素卿、黄荃、黄居采、阮知海、黄修复、日章、杨升庵、
李调元及至近代的林思进、陈子庄、马识途、流沙河、岑学恭ssd测试 、赵蕴玉、周春芽、何多
苓、阿鸽、何应辉、刘正成等在内的成都书画家都是喝着都江堰水长大的,蘸着都江堰
的水写字的,枕着都江堰的水入眠的……
不唯如此,千百年来,“天下画家例到蜀”。来成都及都江堰做画的阎立本、贯休、孙位、
孙太古、文同、苏轼、赵熙、于右任、谢无量、徐悲鸿、关山月、黄宾虹、赵望云、陆
俨少、何海霞、傅抱石、叶浅予、黄君璧、吴一峰、周抡圆、钱君匋、范曾、李焕民、
尼玛泽仁、罗中立等,很难说他们没有从这片土地上受到启发或找到灵感……张大千放
养的红爪玉嘴鸦至今在青城山林翱翔;徐悲鸿与廖静文的初恋即从青城山脚开始,董寿
平和其舅父陈稚塘在灌县西街一住12年……幽甲天下的青城山涌动他们胸中的诗情,浩
荡奔流的都江堰流淌着他们笔下的画意。
我相信,大多数艺术家都愿意承认,正是有了都江堰的修建,有了锦江的疏浚,才有了
益州或曰蜀中书画的繁荣与发展。
因此,才有了诞生于都江堰的《锦江画卷》。
7.张大千的成都岁月
张大千18岁赴日本留学,就是坐船从成都出发取道上海赴日的。1938年,为躲避战乱,
他再次来到成都,辗转青城山、贲园、昭觉寺、郫县团结镇等地,最后在金牛坝修建了
寓所。正是成都的这段时光,张大千潜心将敦煌壁画重彩工笔与传统文人写意相结合,
独创了泼墨泼彩风格现代水墨画,更成为他创作《万里长江图》《蜀山图》《蜀江图》等
名画的灵感来源。
张大千第一代入室弟子胡立的遗孀雷良玉和儿子胡作廊,如今居住在都江堰。88岁的雷
良玉老人,也曾于1948年拜师张大千,她的儿子胡作廊也是职业画家,是张大千的再
传弟子。
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1938年日方多次派汉奸劝张大千出任伪职,张大千推诿不从,
化装逃出北平,辗转上海、香港,入桂林途中会见徐悲鸿。再由桂林辗转抵达成都,寓
居青城山的上清宫,过起半隐居生活。
“张大千选择青城山,首先考虑的是家人的安全。当然,青城天下幽,多鸟禽草木,自
然是他笔下作画的写生稿本。这段时间他精力旺盛,又能排除世事干扰,因此也是创作
的高产期。”胡作廊分析道。青城山非凡的道家文化魅力与清幽空灵的美景,给张大千
带来了无限创作灵感,他还自号“青城客”。张大千在回忆录中称,“青城半万幅自不敢说,
一千幅是有的。”胡作廊介绍,这些作品有的馈赠给青城山友人,有的刻于石碑。至今
保存基本完好的石碑有“鸳鸯井”、“麻姑池”等10余处(《成都故事》曾专版报道)。
上世纪60年代,张大千还在巴西圣保罗创作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与家人卧游。
70年代移居美国,他又画了《青城山第一峰》。思念故乡的张大千晚年常慨叹:“看山还
是故乡青。”
1944年1月25日,张大千在成都举行“临摹敦煌壁画展”,取得空前成功。雷良玉回忆,
画展在当年的提督西街豫康银行大楼隆重开幕。共展出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44幅。
展前几天,成都的《新新新闻》《成都快报》就刊发消息,并发长篇专访,以《张大千
谈敦煌石室》《张大千话说敦煌为题》介绍张大千去敦煌的经过及其对敦煌的评价。“当
时的展览获得了极大成功,1月25日是农历正月初一,门票虽高达50元一张,但参观
的人络绎不绝。结束时间不得不从31日推迟到2月4日。”
从敦煌回来以后,张大千又住进了青城山。依旧是上清宫,并在上清宫周围栽种了最喜
爱的梅花,还放养了10余只红爪玉嘴鸦,这是他特意从甘肃天水带回来的。每天清晨,
张大千手拿画板和画架走上山峦,迎着朝霞写生画画,青城山在他的眼中永远是美的,
是他百画不厌的题材。正是1944年,仰慕张大千已久的胡立,独自上山拜师学艺,“当
年张大千住在麻姑池畔的一间木屋,胡立就在他对面住下,跟着老师写生、绘画,最终
得到张大千的认可,后来还成为他的入室弟子。”雷良玉回忆。
绘画离不开装裱,张大千所有字画的装裱都是在“诗婢家”完成的。“张大千与‘诗婢家’郑
伯英是非常好的朋友,张大千曾为‘诗婢家’的诗笺谱手绘了一套专属画作。”魏学峰说,
而近世皆知的“大千纸”,也是最初由郑伯英所引荐的。战时宣纸短缺,经郑伯英介绍,
张大千赴四川夹江会同“槽槽户”(专业造纸的农户)改革原料配方,反复试验,在纯竹
料纸浆中加入麻料纤维,使夹江纸的拉力增强,可承重笔,制出了新夹江国画纸。
张大千亲自设计了纸帘、纸样,定出4尺乘2尺,5尺乘2.5尺两种画纸规格温馨的话语 ,纸的两
端做云纹花边,纸上布有“蜀笺”和“大风堂造”字样的暗纹。至今,夹江县还珍藏着张大
千亲自设计、监制的画纸样张。现在,夹江画纸仍然被全国各地国画爱好者喜爱,行销
全国,而且还有部分产品出口三叶青的功效与作用 ,颇受东南亚、日本欢迎。
8.成都农事习俗
过去,一年农事是人们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一年的丰歉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尤为受
到人们的重视。封建社会地方官员的首务就是劝农,希望百姓务本力耕。民间相传,春
神勾芒是西方天帝少昊之子,每年立春前一日,太守率僚属盛具仪仗,鼓乐喧阗,抬着
芒神、土牛,到成都东郊春厂迎春。
先到先农坛,致祭先农,主礼官在祭坛前手扶犁头,亲耕三圈,以示劝农。礼毕回署,
于仪门外安放。次日,礼毕,以五彩春鞭鞭打土牛,谓之“打春”,表示春耕即将开始。
打春是每年极为隆重的大典,四乡民众都前往观看。春官手执春鞭猛抽春牛,边唱:“一
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打得春牛纸
屑泥草乱飞,肚内所放小牛滚出,观者上前争抢,谓利一年农事。清代《锦城竹枝词》
有:“迎晖门内土牛过,旌旗飞扬笑语和。人似山来春似海,高妆女戏踏空过。”刘沅《新
年竹枝词》:“看灯未了又看春,喜见芒神结束新。细辨衣冠和角色,一年生计在农人。”
可见其盛况。
春节过后,一年的农事也逐渐开始繁忙起来。正月初八日为谷日,人们以这一天的阴晴
卜一年庄稼的丰歉。正月十五日,在成都西北郊土地堂,农民在此集市,出售农器、蚕
器,商贩借机赴会,百货云集,士女游观,热闹非凡,延续三日。成都金牛区洞子口乡
则从初五到十五举办土地堂会,交易农贸物资,以种子为主,川西各县乡镇农人纷纷到
此赶会。唐代,兴起蚕市,到宋代蚕市发展为规模大、时间长的物资交流大会,并轮流
在成都各门举办;农人赶会,买卖农用物资,以备耕。过去,农人多靠天吃饭,祈盼神
明保佑。
正月二十日,人们称是日为谷王诞辰,纪念神农,农人要奉香祭祀,并以此日阴晴占卜
一岁米价,俗语:“正月二十晴,米价颠倒行;正月二十雨,米价渐渐起。”新都清流乡
农人于是日在武曲宫举办谷王会,农人趁时交易竹木、种子、农具等农用物资,又称木
厂会。正月惊蛰时,忌动土,俗谓动土,地里土蚕多危害庄稼,是日入夜,有举火把呼
啸巡游田间之俗,谓“烧惊蛰”,可灭一年虫害。正月二十七日,在西门睿圣夫人庙前举
办蚕事,农人集聚,买卖农器、蚕种、蚕具等。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三,新都木兰山有种
子会,兴起于清代嘉庆年间。会场设在木兰山木兰寺庙内,四乡农民云集,买卖种子、
农具、花果树苗、百货等;届时,各种做小吃的、跑江湖的都来凑热闹,形成一年一度
的盛会。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农人以此日阴晴卜农事,是日晴,五谷熟,百果多
实;阴则有碍农事。相传是日为老君诞辰,青羊宫赛花会,四乡民众到此集市,买卖农
器、蚕器、花木,小商小贩也趁机赶会,百货云集,延续至十九日止。
春分,是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第四节气。春分前后,正值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也是
农闲之时。俗谓:“春分忌下田,以免庄稼受雀害。”这段时间成都平原阳光明媚,菜花
飘香,人们趁此佳时轮流赶会,或采种备耕,购置农具。有的地方以春分定会期(约在公
历三月下旬),大家都到附近乡场赶会凑热闹,使春分会更加热火。这一天农家推馍馍祭
鹊王;将馍馍分作小块,用竹签插在田煎饼怎么做 中以饲鸟雀,免得糟蹋庄稼。农家还用棉花草与
米粉混合蒸馍,谓吃了不生疮。农家还有吃汤圆的习俗,还要把吃剩的汤圆粘上树枝、
竹枝的顶端,插在田里,用来粘啄食的鸟雀,希望庄稼不受雀鸟的糟踏。春分这一天,
农民忌下田,怕搅浑了田里的水,影响撒谷播种;忌做针线,怕刺伤而影响庄稼的生长。
栽秧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之一。谷雨前后,第一天下秧母田扯秧移栽,称“开秧
门”,要先敬秧苗土地,烧香祭拜,并在田边草丛挂红布条祈福。农村乡邻历来都有互
帮互助的习惯,一户栽秧,邻舍都去帮工,主家必办酒席待客,谓“栽秧酒”。栽秧要求“横
直竖端斜成行,行间窝距等成方”,栽秧是不能直接拉线的,要请栽秧师下田开线,即
栽秧师根据田形,从田中间开栽一路,称“打端秧”,其余人以此为规接排。双流一带谓
之“定秧”。栽秧时,栽秧师傅还唱起栽秧歌,以鼓舞大家的干劲;栽秧中小伙子、姑娘
们也互唱、对唱山歌、情歌,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是日,农家要备办丰宠物店怎么开 盛的酒食招待
栽秧师,并请亲友、邻居来家吃“栽秧酒”。栽秧时节,对栽秧师盛情款待,一日三餐极
其丰盛;三餐之外,中间加两餐称“幺台”,由吉他星空 主人家送到田间。即使加餐也要备办丰盛,
如主人家小气,送来的“幺台”不好,便有人唱起表示不满的山歌:“田头有水正在流,这
家主人不对头。幺台尽是辣锅菜,煮碗腊肉光骨头。”引起大家的不满,就会故意留下
田角不栽,或者把秧子栽得很浅,第二天秧子就浮在水面上。
过去,都是男子下田栽秧,女子极少下田,有一首成都民歌《大脚板》:“大脚板,秋秋
船,脚下自己带饭碗。大脚板,打渔船,栽得秧子下得田,免得公婆请长年。”即谓女
子小脚难以胜任田间农作。解放后,妇女下田栽秧的日渐增多。合作化、公社化时期,
男女都一样,由生产队分派劳动,一般栽秧多派妇女下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分田到
户,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入城打工,农忙时节,一般都是请人赶工,除工钱外,仍要设酒
食款待。20世纪80年代以前,秧子栽下20天左右就要薅秧,即除掉秧田里杂草,为种
子松土,薅过的秧长势好。第一道秧薅过10天后,又要薅二道秧。薅秧是繁重的体力
劳动,不亚于栽秧,又时值炎夏,汁流浃背。故俗语有“薅秧子的是舅子”,因而农家对
请来薅秧的人要丰盛款待,否则薅秧人一马虎,田里的杂草比秧子还长得快。薅秧中还
有吼山歌的习俗,先由一位“打尖子”,众人随之齐声唱和,或以眼前物事即兴演唱,或
生产、生活之趣事,声音悠扬、嘹亮,与红烧羊肉怎么做好吃 川剧高腔相仿。既减轻劳作的辛苦,也使田间
充满热闹的气氛。
庄稼种下后,若遇久旱不雨,就靠车水救苗,提水工具用龙骨水车或筒车,有脚车、手
车两种。人力车水极为劳累,常轮流熬夜,不得休息。此时地方官员、善男信女至庙中
祷告求雨,并自发组织起来“喊皇天”,众人手持香烛,沿街高独特 呼:“皇天、皇天,干得可
怜。”清代,每逢干旱,成都民众常抬关公神像求雨。民国33年(1944),蒲江县彭家光
有《观祈雨》诗:“男女满头戴柳枝,手中拿着小黄旗。声声佛句沿街唱,惟愿甘霖早
下垂。”同时,有的还要组织起来进行“耍水龙”求雨。农历五月,如遇久旱,人们用竹叶
或柳条、谷草扎成5-7节水龙,各节用棕绳连接,一人一节用竹竿撑着舞弄。舞龙者头
戴柳枝挽成的柳圈,赤膊短裤赤脚,前边敲锣打鼓,到场镇、乡村舞龙。所到之处,人
们备凉水洒泼水龙和舞龙者,水花四溅,遍体皆湿,以示老天下雨。双流一带遇久旱不
雨,则在船上扎上龙头,沿河巡游,人们沿岸磕头祭拜,祈求雨水。有龙王庙的地方,
则抬龙王上街巡游,意使国王的故事 神灵察看旱情,赐雨救民(都江堰一带抬雨功菩萨)。并请道士
念经拜忏求雨。初抬时用伞幛为神遮蔽阳光;若不灵,后巡游则将伞幛除去,让龙王暴
晒于烈日之下,让其领受烈日滋味,早日降雨。直至雨后,才抬回庙中,并焚香化纸祭
拜,以示道歉。天旱时,有的地方还将县城南门关闭;南方丙丁,属火,关闭城门以阻
火气,关闭时间至下雨为止。民间流行求雨的儿歌,“天老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
米。”春耕时节缺水,新都清流乡农人组织雨师会,搭设求雨台,祭拜神灵降雨,并请
戏班公演大戏。此外,民间还禁屠,认为禁止杀生可止天怒,早降甘露。有的地方还要
抬狗游行,即俗有“笑狗天不晴”之语;晴天打伞戴斗笠,设坛念经,向神许愿等祈雨活
动。民国17年,崇州怀远一带大旱,民众赴县佐衙门请愿断屠,关闭南门。县佐应允。
其时,有天主教徒曾某,不遵县佐令,仍宰鸭出售,激起民愤,将曾某押解至城隍庙,
头顶香炉跪于城隍像前,直至天雨为止。遇到特大干旱,连都江堰的水也不敷使用,民
众就到川主庙二王庙祭拜求雨。清代、民国时期,官府到都江堰求雨,一般都要到白龙
池舀一瓶水,送到二王庙李冰父子神像下供奉。此外,还用鸣锣、击鼓、放炮等进行求
雨活动。先在城隍庙设坛诵经,并关闭城内南门,7日后,法师率众人到白龙池请水,
供于城隍庙神像前。下雨后,举行仪式,送水回池,始启南门。崇宁县灵神庵曾有一面
大锣,敲起来十分响亮,据说锣声所到之处,雨也随之而下。如久雨不晴,又有祈晴之
俗。都江堰一带乡间,农人要拴茶壶嘴嘴、烧甑、笋壳锅盖等;有的请道士做法事,申
文上表,祈求神祗降晴。成都妇女则做一个女孩,左手持箕,右手持帚,悬在竿头支出
屋外,称之“扫天婆”,并要未生女的妇女来做才有效;同时,城内要关闭北门以阻雨。
解放后,消除封建迷信,宣传人定胜天,祈雨活动完全消失。
9.水利谚语:
人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有收无收在于水。
水是庄稼命,惜水如惜金。
庄稼不用问,水肥打头阵。
水稻水稻,无水没稻。
人靠饭养,秧靠水长。
积水如积金,囤水如囤粮.
蓄水如蓄粮,水饱谷满仓。
冬水关得好,强如上粪草。
一年板,三年填不满。
谷打苞,水到腰。
秧子栽下田,浅灌莫偷闲。
地夯实,坡改缓;基挖够,嘈填满。
险工段,双防线;前有失,后无患。
疏与堵,要全面;勤养护,常看管。
山顶戴绿帽,河水清汪汪。
水土不下坡,谷子打得多。
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
浅水栽秧如上粪,深水栽秧如害病。
河边树满,防洪保坎。河边插柳,河堤长久。
上游乱开荒,下游要遭殃。河岸开荒,冲得精光。
河岸不开荒,开荒必遭殃。堤堰不修,良田要丢。
修好塘堰,不怕天旱。
修好塘坝,工小利大。
修堰如修仓,蓄水如蓄粮。
河坎不修,有地要丢。
十冬腊月不修堰,五黄六月田干枯。
务好一沟,长好一丘。
会看水,看一沟;不会看水看一丘。
平时沟未管,用水撕破脸。
水滚堰,沙滚田。
10.地理风土谚语:
金彭,银灌。
搬不完的灌县,填不满的成都。
气象谚语:
康风,雅雨,灌不晴。
白沙紫坪,离风不晴。
进山风―雨,出山风―晴。
赵公山拴腰,卖工人不焦。
赵公山戴帽,卖工人不要。
赵公山戴帽,天老爷倒尿。
早看东,晚看西。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火烧灶额头,天天大日头。
满天星,明天晴;一个星,保夜晴。
今天不住点,明天晒破脸。
浓雾严霜一日晴,大雾脱节不过三.
清明头天晴,还要冷四旬。
十月初一晴,炭夫子搞不赢。
十月初一雨,炭夫子嘟起嘴。
久晴必有久雨,久雨必有久晴。
猛晴没好天。山雾雨,坝雾睛。
山雾雨,河雾晴。
天将雨,山顶雾,天将晴,山顶露。
有西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早黄有雨夜黄晴。天午打夜雨。
太阳返照,大水淹灶。
明星照湿地,越落越起劲。
烟子护出门,一天雨淋淋。
丁丁猫,绕天空,不过三日雨朦壕。
茅厮桌,下个够。缸穿裙子山戴帽,蚂蚁搬家蛇过道。
(雨前兆)檐不干,雨不尽。
燕子低飞蛇过道,不等明朝雨就到。
斑鸿叫,天下雨,麻雀噪,天要晴。
丁丁猫飞满天,农民不上山。
春寒有雨夏寒晴。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八月逢三卯,牛吃烂谷草.
一黑一亮,鹅卵石泡胀。
碱坪沟雨来,还要拣把柴;玛瑙顶雨来,尿都撵出来。(龙溪乡谚语)
雨打伏头,干死芋头。
烂白露,雨如注。
猫洗脸,雨不远。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谷出雨绵绵,麦出火焰天。
春分有雨,坛内有米。
初三下雨十三晴,十三下雨路难行。
初三初四雨,一月九天睛;九天不晴,十天还有一早晨。
雨打二十五,后月无干土。
一日黄沙三日雨,三天黄沙九天晴。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09:2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40b90b997ccf8216f5996a87dbbc82f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都江堰在哪个城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都江堰在哪个城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