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千唐志斋

更新时间:2023-03-22 18:24:51 阅读: 评论:0

正己化人-眉豆粥

千唐志斋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精神大振)

文人笔下的洛阳八景:诗画洛阳城,洛水流千秋

↑文|余子愚编辑|元诗歌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

河之阳而得名,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

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

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

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沿洛河两岸分布着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

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诗画洛

阳龙门山色凿断层崖伊水流,巃嵸(lngzng)双阙壮金瓯。

雨浮爽气清东阁,风送晴岚翠幌楼。载酒波心停去棹,扶节

洞口豁吟眸。不徒环秀开图画,扼险能纾南顾忧。——邱起

凤《龙门山色》

从隋代开始,文人们就忙着点评洛阳的景点。唐代诗人白居

易认为“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代的柳宗元初

步确定了洛阳八大景,即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

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

洛阳龙门石窟

此后,历代诗人纷纷歌咏洛阳八大景,其中明代诗人邱起凤

写有洛阳八大景诗歌。我也写过有关洛阳八大景的现代诗,

读了邱起凤的古诗,再看自己的拙作,觉得饶有趣味。

邱起凤的《龙门山色》开头两句围绕诗题展开,第一句点出

龙门石窟开凿的情形,龙门东西两山对峙,伊河中流,景象

壮阔,使人胸襟顿开。第二句则写出龙门山色的清和翠。

波澜壮阔

邱起凤被龙门山色吸引,想乘船载酒到伊河中心停驻,就着

迷人山色开怀畅饮。在赏景之余,邱起凤还对龙门的地势进

行了深层次思考。且不说龙门山色美如画,单说其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就能解除洛阳的南顾之忧。

龙门石窟一带古称伊阙关,位于今龙门山和香山之间,是古

时洛阳的南大门,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是洛阳八关

之一。今日伊阙关处,建有石拱桥一座,是龙门石窟重要的

参观通道之一。

我写的《龙门山色》与邱起凤的不同,主要从想象入手,突

出龙门石窟的雕琢之美——

龙门雕壁

我怀疑,龙门山是一座岛,从东海漂浮至此。龙门山的诸佛,

是海外仙人的雕琢。人工的造化惊人,龙门山的风景,近于

仙境。香山寺的佛音,穿越大唐。到龙门,不仅要叩拜,更

要静心。龙门山的一草一木,皆有佛性。烟雨朦胧,龙门山

云雾缭十大品牌地板 绕。我担心这座岛会漂回大海。诗画洛阳马寺钟声白

马归何处?禅宫诚实守信的成语 尚尔存。栋梁仍夙昔,钟梵送晨昏。经自西

方至,佛繇东汉尊。谁称明圣帝,千古障乾坤。——沈应时

《马寺钟声》

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之第二景,明代洛阳人沈应时写有

《马寺钟声》一诗。“白马归何处?禅宫尚上海周末好去处 尔存”,沈应时追

问白马寺的历史——东汉时,明帝刘庄派人“西天取经”,

因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国都洛阳,故将敕建之僧院命

名为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门前

中国佛教始传于洛阳,洛阳白马寺又是佛教在中华大地生根

成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此后,中国佛教派系繁多,寺庙林

立,但佛门弟子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祖

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释教(佛教)之发源地。

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还留有“祖

庭”和“释源”的字样。

北魏至宋,佛教盛行,洛阳白马寺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

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夜幕降临时,四野

寂静,白马寺钟声响起,声传数里,成为一道风景线。即景

马寺钟声

令人惊奇的是,据传这口钟与洛阳老城鼓楼上的钟音律一

致,可以共鸣。在白马寺钟声响起的同时,老城鼓楼上的钟

也响了,这就是“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来

历。

如今,白马寺的钟声依旧会响起,两钟共鸣的奇观却难以重

现。在我写的现代诗《马寺钟声》中,白马被赋予了生命,

马蹄声与钟声相和,钟声与洛河的水声交融——

一匹白马站立千年,成一尊雕像。钟声响起,众僧心怀虔诚,

诵经不止。马蹄踏破东汉明帝的梦境,嘚嘚声至今不绝。一

炷香点燃,青烟缭绕,白马寺的草木有灵。大千世界,众生

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在雨夜,我走进白马寺,聆听洛河的

水声。牵一匹白马,到河堤上吃草。诗画洛阳金谷春晴故园

春到草芊芊,载酒嬉游澹(dn)荡天。日暖秦山腾紫翠,

风柔涧水漾漪涟。逢人探讨沉楼事,听客抑扬修禊(x)篇。

佳胜自堪垂不朽,齐奴名籍至今传。——邱起凤《金谷春晴》

西原春正嘉,野色望中赊。苑囿今平壤,豪华晋世家。山光

清对酒,天气暖犹华。回首论兴废,谁能不重嗟?——刘贽

(zh)《金谷春晴》

金谷园是西晋土豪石崇(小名齐奴)的别墅,自建成起便因

景色绝美被广为关注。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之时,金谷园

内杨柳吐绿,百花盛开,亭台楼阁在花木掩映下更加引人注

目,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金谷园一角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游客眼中

也有一千个金谷园。明代诗人邱起凤和刘贽就分别写出他们

眼中的金谷园,留下《金谷春晴》同题诗。

邱起凤在长大的感觉作文 诗中描写了金谷园(故园)的春景,他见到的金谷

春景,已非西晋盛时之景,却也秀丽动人。只见芳草芊芊,

风和日暖,睹物思人,邱起凤不禁想起坠楼的绿珠,历史烟

消云散之后,“富可敌国”的石崇仅仅留下一个名字而已。

刘贽眼中的金谷春晴已经成为野外的景色,昔日的苑囿成了

耕地,山光依旧,春暖花开,金谷园的兴废,让他发出了“谁

能不重嗟”的感叹。斗转星移,金谷园灰飞烟灭,金谷园遗

址的确切位置众说纷纭,有人说其位于今孟津县送庄镇一

带,有人说位于孟津县常袋镇和麻屯镇之间的长谷中。

金谷园的历史,让我想起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内的一副对

联,由此便有了下面这首《金谷春晴》现代诗——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金谷园的溪水流淌,将历史的沉

重抛在身后,金银堆积的财富在时间的打磨下图像记忆 荡然无存,我

们只能从地名上想象金谷园红菜薹 的景致。春天到来,一只西晋的

燕子飞来,停留在一棵叫绿珠的柳树上。诗画洛阳洛浦秋风

沙头日暮送新凉,败柳枯荷两岸黄。独倚绿杨惆怅久,洛神

不ppt页码 见水茫茫。——翟廷蕙《洛浦秋风》

碧云日暮迥生愁,立马西风古渡头。何似闲游无一事,白

家高吟洛阳秋。——龚崧林《洛浦秋风》

洛浦公园是个好去处。

我最早知道洛浦公园,是在2004年的夏天。高考过后,得

知自己被洛阳师范学院录取,将到洛阳上大学,我心里有几

分激动。电视画面上的洛浦公园很美,后来我才知道,镜头

闪过的是洛阳桥北的景致,而当时的洛阳师范学院就在洛阳

桥南。

2004年9月,我坐着迎新校车驶过洛阳桥,迎新的师姐说:

“快看,这就是洛河,河边就是洛浦公园。”当时我就感觉

洛河真美,洛浦公园真美。

没有想到,我会在洛河边生活十几年。从读大学到工作,我

都离洛河很近,上下班都要从洛河上过,一年四季,我都能

感受到洛河两岸景色的变化。

每到秋天,我总会想起被古人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的洛浦秋

风,可以想象,古代的洛河更加原生态,洛河两岸的植物更

加丰茂。

洛阳春短夏长,想必古人厌倦了洛阳的长夏,才对洛阳的秋

天很有感情。秋风起,黄叶落,天气凉爽了,人的心情也好

了起来。闲来无事,到洛河边走走,看看逐渐变黄的柳叶和

荷叶,诗人心有触动,写下歌咏洛浦秋风的诗句。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明代诗人翟廷蕙和清代洛阳知县龚崧林都写有《洛浦秋风》

诗,但二人一个落笔于洛神——一位传说中的神女,一个落

笔于人,“白家”不仅指诗人,而且指生活在洛阳城里的万

千百姓。

从内容来看,翟、龚二人都偏爱日暮时分的洛浦,秋风愁煞

人,翟之“惆怅”、龚之“生愁”,在我看来都有些强说愁的

意味。我眼中的洛浦秋风当如此诗——

秋风又起,洛浦肃杀,树叶凋零,该收获的必将收获。一尾

鱼从夏夜游来,忍不住松口气,又活过一个夏天。洛河堤上,

游人如织,有人拢起柳叶,留待冬天点燃,我只关心洛浦是

否又起秋风。诗画洛阳天津晓月天津桥上月,晓望逾纷纷。

风景思千载,清光映五云。飞虹既委壑,啼鸟不堪闻。独有

寒空月,长流宛洛愤。——刘贽《天津晓月》

古往今来,洛河上修建过许多桥梁,最出名的当数天津桥。

天津桥修建于隋炀帝时期,由隋朝大臣杨素和宇文恺负责设

计。他们认为,洛河像天上的银河(又称天津),洛阳像天

帝的居所紫微宫,因此,在洛河上建的这座桥就取名为天津

桥。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旨在隋天津桥遗址上重建天津桥,又称

洛阳桥。李白从长安来到洛阳,被天津桥的景致所吸引,赋

诗一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cad初学入门 洛

阳人。”

天津桥景致的特别之处在于凌晨时分,晓月悬在天际,洛河

两岸的草木在月光映照下呈现朦胧之美。这一风景被称为天

津晓月,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留下许多歌咏天津桥的诗

歌,如“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上阳宫里晓

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

洛阳桥(天津桥)在金代毁于大火。此后,断桥残础,渐渐

淹没在河床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00年,我市考古工作

者在市区洛河南北两岸进行考古发掘,在洛阳桥西侧200米

处的河床下,发掘出了唐宋时期的洛河石堰与桥墩。石堰绵

延数公里,桥墩下垫有枕木,上铺方石,考古工作者断定此

处便是天津桥的位置所在。

明代诗人刘贽写的《天津晓月》,对历史上的天津桥古筝入门 抒发怀

古之情,写出了天津晓月的静谧和洛河水流的动感。

我认为,只有肃杀的冬季才能与天津桥的沧桑相提并论——

洛水,天津桥,明月。一人携酒独坐,冬天的冷气逼人,用

酒驱赶体内的寒冷。洛水上涨、下落,天津桥隐于河床,洛

阳桥横跨,时间过去千年,只有石头能承受风吹雨打。依旧

是洛水、明月,洛阳桥上一人独坐,饮酒。李白曾来过,明

月照亮过他的忧愁。此刻,我只想看一眼洛水之畔的牡丹,

月亮隐去,天色将明。诗画洛阳铜驼暮雨铜驼千载后,里巷

竞传名。月隐生云气,钟鸣杂雨声。春农一夜足,晓雾半山

横。故汉荒城在,茫茫草乱菁。——沈应时《铜驼暮雨》

千门日暮酒帘低,云黯高楼雨脚齐。麦陇润沾尘巷静,随

风又过午桥西。——翟廷蕙《铜驼暮雨》

对洛阳人来说,铜驼巷(大街)是较为熟悉的地名。铜驼暮

雨,更是被古人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我市丝绸之路申遗点——汉魏洛阳城遗

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宁人坊、明教坊)、新安汉

函谷关遗址等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铜驼,为丝绸之路起点在洛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汉魏时期,

都城洛阳的宫城门前置铜驼一对,门前的那条街故名铜驼大

街。

西晋的索靖有先见之明,他看天下将乱,就指着洛阳宫城门

前的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来,索靖的预言果

然应验。公元291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各方争战不

休,持续时间长达16年,都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铜驼便与朝代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吟

咏的对象。明代诗人沈应时、翟廷蕙分别写有《铜驼暮雨》

诗,沈应时写了汉魏古城的荒芜,抒发了悲苦之情;翟廷蕙

写了在日暮时分,麦陇得到雨水的浇灌,风从铜驼巷吹过,

直达午桥庄(唐代宰相裴度和宋代宰相张齐贤的午桥别墅)。

我愿意把铜驼暮雨理解为烟雨,即炊烟袅袅,岁月静好,正

如下面的诗句所言——

铜驼陌的炊烟,让我闻到了菜肴的香气。桃花红,柳叶绿,

炊烟灰白。三五儿童笑着跳着,跑进铜驼陌。女人们正守在

灶台前,准备一家人的晚饭。日头落下去了,鸟雀返巢。劳

作一天的男人从田地里走回家去。一头牛走在夜幕中,看到

白色的烟雾,误以为下雨。伸出的牛舌头,却没能舔到雨滴。

诗画洛阳邙山晚眺登高豁远眸,返照挂松楸。四野川原暗,

千村禾黍收。樵人归里巷,宿鸟识林丘。古墓蓬蒿遍,悲风

入夜愁。——沈应时《邙山晚眺》

洛阳人应该感谢邙山。

如果没有邙山,我们就无法在洛阳城内安然入睡——邙山位

于黄河及其支流伊河、洛河之间,屏障洛阳以免遭黄河水患。

死去的人应该感谢邙山。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这几乎是洛阳邙山的最佳广告语。

由此,洛阳城北的邙山成了中国人终极归宿的代名词,邙山

上陵墓多得“几无卧牛之地”。

邙山梦见吃西瓜 不高,最高峰——翠云峰的海拔仅300余米。翠云峰上

苍翠如云,登高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傍晚时分万

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因此被列为洛阳八大

景之一。

明代诗人沈应时写的是秋季的邙山。天色将暗,禾黍正收,

一派丰收景象,不过,当诗人看到“古墓蓬蒿遍”时,丰收

的喜悦就被冲淡了,他忍不住悲从中来,连夜风都似有了愁

意。

今天的洛阳人总是喜欢夏季的邙山。酷暑难耐之夜,携带家

人登上邙山(310国道市区段),顿时能感受到山风习习,与

市区内的闷热形成鲜明对比。原因无他,邙山高于城区,空

气流通。

现代人应该感谢邙山。

近年来,随着房价上涨,邙山之上成了洛阳人宜居的新选择,

帝王将相长眠的天堂,已成了现代人生活的乐园。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我看来,宜居的邙山何尝不是诗意的邙山?

况且,住得离邙山越近,越容易感受到“邙山晚眺”的美丽

景致——背靠邙山,先人们睡得踏实邙山脚下的洛阳城,城

里的百姓睡得踏实酒醉的诗人不甘寂寞,走上邙山南望洛水

如练,缓缓东流更远处伊阙遥遥可见,龙门山横卧伊水无声,

卢舍那大佛无声,龙门山色奇绝傍晚的洛阳城,几盏灯亮起

夜色渐深,万家灯火,洛阳城金碧辉煌诗画洛阳平泉朝游夙

慕平泉胜,兹游只怆神。花树虽穷丽,谷陵安可论!流杯亭

已没,醒酒石俱湮。堪笑卫公记,殷勤嘱后人。——刘衍祚

《平泉朝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建筑、园

林也不例外。洛阳八大景之一的平泉朝游,其中的平泉山庄

就因唐代宰相李德裕而闻名于世。

平泉寺

唐代流行建别墅,李德裕也不能免俗。他在东都洛阳城外修

建了平泉山庄,“卉木台榭,若造仙府,有虚槛对引,泉水

萦回”,形胜甲于一时。

李德裕钟爱平泉山庄,留恋山庄里的一草一木,为此写了《平

泉山居草木记》。山庄里最有名的当数醒酒石,据说醉酒的

人卧在上面,凉沁脾胃,酒气顿消。

李德裕平生最大的心愿是终老在平泉山庄。他在《平泉山居

诫子孙记》一文中写道:“鬻(y)吾平泉者,非吾子孙也。

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子弟也。”然而,公元850年,

64岁的他受政敌陷害,客死海南,平泉山庄最终也没有等回

自己的主人。

李德裕死后,平泉山庄很快遭到毁弃,历代虽有不少文人前

去凭吊,但已无缘再见平泉山庄的美景。

明代诗人刘衍祚写有《平泉朝游》一诗。他睹物伤情,对李

卫公(李德裕)嘱咐后人看护平泉山庄的做法进行了讽刺—

—世间万事转头空,李德裕终究没有看明白。然而,平泉朝

游被后人列入洛阳八大景,于李德裕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幸

事。

假如平泉山庄能够重建,我一定欣然前往,来一次“平泉朝

游”——

早晨

清晨的平泉山庄是安静的唐朝的繁华如梦,宰相李德裕的醒

酒石尚存

一个时代的大醉何时能醒太阳初升,万道霞光照射,平泉山

庄一片金亮携心爱的女子,在此游走将繁华抛却,耕读传家,

度过平实的一生

作者系作家,诗人余子愚。

aia2VMJcbXriaI5v9erRZTBIyibkaZnGIwfF6Hljic4NGrjugy0S

uOf5ibw/0?wx_fmt=jpeg'data-ratio='1.4'data-w='500'>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18:2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fed17b34b1cb7f526b2f69684b7cdd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千唐志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千唐志斋.pdf

标签:千唐志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