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老舍
目录
1.背景介绍
话剧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橱窗设计说明
以1898年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胜利后,政府加紧
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
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
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
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
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老舍写《茶馆》,本来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
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
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
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
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
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
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挺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
个月后交!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这部新
作真的大功告成了。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
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茶馆》要把旧中国的社会变迁演给观众看。可是,老舍对政治不大熟悉,这限制
了他直接写社会政治变迁的能力。于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
来折射社会政治变迁的幽微。我们都清楚,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从属于社会的上
层建筑,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社会的政治性质总会或明或暗地作用于它的文化,
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着的种种政治信息,传递给人们。所以,通过
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可行的途
径。《茶馆》恰恰体现了老舍选择了这一创作途径所获取的艺术优势。
2.剧情梗概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一半夜猫叫 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
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从搞
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
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在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
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
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
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
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
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
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一
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
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的地
方。
3.人物关系
:主角,王掌柜。:的老婆,比更正义一些。王大栓:王利发的儿子,跟他父母一样,有正
义感。周绣花:大栓的老婆。王小花:王利发的孙女,大栓的女儿。松二爷:胆小的,的
好朋友,很爱鸟。:经常跟松二爷去茶馆聊天,正直。马五爷:吃洋饭,信洋教,说洋话,“洋
教的小恶霸”。:王利发的房东,挺有钱的,维新的资本家,有点小坏,但没有很奸诈,后来去
实业救国的工厂。康六:乡下农名,穷到要卖女儿,十两银子就把康顺子卖给太监了。康
顺子:乡下妇女,康六的女儿,命运悲惨,受尽了庞太监的折磨,大清国亡了之后,那个太监
也死了,带着他的干儿子逃出来,最后在茶馆帮忙做事。康大力:庞太监认的干儿子,后来
跟康顺子相依为命。丁宝:十七岁,第三幕才出场,想要到茶馆上班,做服务员,是个好人。
唐铁嘴:吸鸦片。庞太监:大清国的一个公公,有钱有势。宋恩子:官差。吴:宋恩子
的同事。
4.人物分析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
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
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
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
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
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
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
平”着想。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
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
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
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
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
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相反,他
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
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在第二幕里,王利发已是中年。
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
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
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依然保持着当年那种发财
致富心里。但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受
到洋人、军阀、兵痞的压迫欺诈后,他表面上仍然像过去一样低声下气,内心里却产生
了不平、恼火和愤慨。
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性格中出现了新的东西。老舍紧紧抓住这
一人物的思想脉络来写,真是的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
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
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
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第三幕里,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
出头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子人了。
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绝望沉痛的呼喊:“我
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
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
2、常四爷
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八旗将士的多数人坚守的爱国情操。
虽曾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
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多么尖锐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他也有着洞明的眼睛,
但这双眼睛却害了自己,因为他看到了太多不平的事情太多黑暗的事情,而他对这些都
不能视而不见,只因为他正直他率真,才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
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对国家的衰败痛心疾首,
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白银大量外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现实。
他是一个正直的旗人,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他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不知道如何拯
救民族和国家,但是他却是爱着大清,爱着祖国,和那些吃饭不干事的官差恰恰形成鲜
明对比。“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
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这是他对二德子说的话。几句犀利的言词,便亮明了自己的立场,
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他爱国,他恨洋人,他十分愤恨这些“窝
里反”的家伙,于是他会招惹祸端,差点导致和二德子拳脚相加。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马五爷出面相劝,制止了斗殴的发生。
在得知马五爷的身份后,他说:“哼,我就不佩服这吃洋饭的!”
常四爷对人贩子刘麻子说的“乡下怎么会弄得卖儿卖女”,这一句,又道出了社会
的一个黑暗面。可以说,常四爷的每句话都直指时弊,眼光非常敏锐,但这种敏锐,是
由于他怀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腐败的世道,自然是越看越痛心,
而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他也不得不一一脱口而出。之后他又对刘麻子说:“刘爷,您可真
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这是对刘麻子这类社会渣子的愤恨和不齿。最后两次常四
爷和刘麻子的对话则是因了一块洋表,常四爷再次发出感慨,感叹国家的衰落。常四爷
和刘麻子的几次对话,充分展示了他爱清朝爱国家的心声,也表现了他对这香水哪个品牌好用女士 个黑暗社会
的愤恨不满,但他的那种骨气,那种敢作敢为,以及那种耿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趋近
丰满。
常四爷与秦仲义因一对母女讨饭而发生冲突,常四爷并不能理解秦仲义的那种高谈
阔论,也并不能够苟同他的观点,他们之间矛盾的所在是对这个社会认识的上的矛盾。
秦仲义和常四爷都是爱国的,但是秦仲义却自负自傲,认为凭借他的实力,搞实业就能
够让国家富强,故而对常四爷施给难民的小恩小惠不屑一顾甚至是鄙夷的态度,认为只
有自己这样的人才能够创立一番事业,他说道“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
没有。”而常四爷根本不把秦仲义放在眼里,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瞎闹的所谓的“实业家”,
而骨子里却连同情穷人的心都没有,所以他看到了这种种的社会现实,他看不到光明,
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拯救这个国家,他没有秦仲义的那种不自量力,他知道一切的努力
都是以卵击石,他不能力挽狂澜,他只能眼看着大清国衰败下去,于是他痛彻心肺地说
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说这句话,并不是诅咒大清国,更不是盼着它完,正如他后面
自己所言,他是爱大清国,怕大清国完,但正是这样一句肆无忌惮的言语,却遭到了逮
捕,也正应了他那句“要完”的言语,像这样连言论自由都没有的国家,又怎么能够不完!
我们由此看到,常四爷是一个清醒的爱国人士,他不盲目,不自负,他是一个普通的旗
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正直的敢于说真话办实事的老百姓,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
人。
他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常四爷
被宋恩子吴祥子两个走狗抓走,在走之前,他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
了!”多么真诚的话!他又以自己是旗人来证明自己是爱大清的。他在这一幕中说的最后一
句台词是“甭锁,我跑不了!”一个敢作敢为的硬汉子形象已经展现出来,他是当时社会少
有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代表!
他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
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
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
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
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
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
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
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
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
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
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
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他能做的,只有坚守着他的气
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节!
3、秦仲义
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
卖祖业创建工脸上痣相图解大全 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
“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
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最后,他无奈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
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
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
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他也有爱国之心,并固执而骄傲
地认为自己能够救国救民,但是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
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4、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了他胆小怕事
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
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
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5、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之后他又同
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正应了那句“多行不磕碜和寒碜的区别 义必自毙”的老话。
6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7.宋恩子、吴祥子
“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
“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8.老小宋恩子、老小吴祥子、唐铁嘴、老小刘麻子属于恶势力的代表
他们共同合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老舍通过稍带夸张的“父子传承”的方式表
现了恶势力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又以茶馆常客的关系使历经沧温暖的作文 桑的王利发、常二爷、秦
仲义得以聚首回顾一生,从而使“裕泰”成为整个旧中国社会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
民族性的深层心理结构象征。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5.思想内核
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
爆发前夕的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
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通过对三个善良、质朴、正直人物命运悲剧的凭
吊,痛诉了那个时代的怪异和丑陋。先生相对于传统戏剧写法不同的新尝试在的第二幕
中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的设计上。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是一个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
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都显示了老舍先生剧作的革命
性。
舞台上的《茶馆》焕发了剧本的全部光彩。台上的人物,不像是在演,而使人感觉
是在生活,在那些年代里闯荡、挣扎、作孽、腐烂下去。应该说,北京人艺有一批了不
起的演员,他们的身上闪射出艺术家魅人的光辉。
——
6.个人体会
的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
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
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
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
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有人称它为三个黑暗时代的送葬曲,揭露了种种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而那张挂在茶馆里
的“莫谈国事”的大字如同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招牌在掌着市侩百姓的嘴,每一个时代,每
一个上台的人物所发生的故事,无论悲喜,只要追溯一下因为所以,总是那档子破国事,
万花筒也好,西洋镜也罢,茶馆就是如此一个社会矛盾集中的体现。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
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
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
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
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
“洋气”以及那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
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
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我看来,《茶馆》的大范围传播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与作者蜚
声海内外的名望互为表里有着互减肥吃什么食物 相宣传的意味,另一方面,《茶馆》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在
传播上提供了客观性的便利,就像读完《水浒传》总能说上句“贼厮鸟”,连我不喜读书
的朋友看完《茶馆》也能津津乐道几句:“屌!揍他个小舅子!”
这几句随不登大雅之堂,然而颇具江湖之风市井之气,作品中常含有这类平易近人
的词语,自然能较为简易地被大部分读者所接受和认识。在《茶馆》中,我最印象深刻
的一段话是剧末了,常四爷的那段感叹:“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我窃以为,这句话,可以当做剧中大多数人物心声的总结。常四爷不必说,一辈子
不服软,敢作敢当,看不惯洋人愿自食其力;深究王利发,也可以归纳于这句话之中的,
在这个人物避重就轻,懦弱无奈的背后,是对和平年代的单纯向往,是对国泰民安的一
种本能渴望,而这种向往与渴望在群魔乱舞的社会现实中被压抑,被限制,使其产生了
对于政治的恐惧心理,对于时局的回避态度。除了趁乱而起的既得利益势力,无论是革
命者,农民,民族资本家,都抱着一定的拳拳爱国之心,而《茶馆》以描述这些人的冷
暖人生,悲痛无奈,将社会之狡诈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些《茶馆》的品鉴者将老舍归结为“他是一个嘲讽旧世界腐朽生活的能手,却是描
写新生活的蹩脚者。”将《茶馆》的意义归结为“《茶馆》是反映北京小市民生活的杰作。
这部作品通过揭露鞭笞旧世界的腐朽黑暗,从而,从侧面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的道理,这是作品的潜在主题。”我觉得都是非常的不科学的,在第一点上,描写新生活
的任务不应该也不合适存在于《茶馆》的历史背景之中,《茶馆》的三幕剧分别处于戊戌
维新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这些时候,时局混乱,中国都
是处于一种对于前途摸着石子过桥的阶段,茶馆位于的北平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因为
它具有的强烈的政治意义,意味着北京的政治立场的转变必须是阵痛而不是循序渐进,
既黑又红的重叠一来不符合历史背景也平白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可能很多人抱着“不破不
立”的想法,而强加给了这个时代以展示革命力量的责任,在我看来,这已经违反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要求了。
第二点,虽然老舍对于旧社会的种种不公有着深恶痛绝的鞭笞,但在这部话剧本身
看来,并没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所谓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命题确实是穿凿附会
上的。王利发不是潘冬子,沈处长也不是胡汉三,《茶馆》中百姓与官员政治力量的对立
并不是对等的,也没有什么逼急了走上革命道路的义举,而是一种更为典型的上下级被
压迫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更具有普遍性,因为无论是军阀还是国民政府,都是
国家的掌控者,是一种暴力的象征,反抗的代价是巨大的,甚至是戏剧中可通过阅读预
见的。因此王利发最后的自尽也并非什么无声的抗议,而是无奈的自绝。倘若非得加上
点红色气息,那也得再写部什么《康大力智取沈处长》才行。在《茶馆》的剧本当中,
应该说是见不到的。
虽然《茶馆》并没有展示出太浓厚的作者的政治立场,但是它所展现的阶级矛盾,
社会矛盾,依然可作为我们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时候现在值得借鉴参考的案例。《茶馆》的
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
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0:2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fa9e861f17424d78a800a3ab33de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老舍的茶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老舍的茶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