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不仅是宗教家,而且是旅行家和翻译家,“唐
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唐代的小说,《独异志》、
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杂剧《唐三藏西天
取经》、明朝的小说《西游记》,都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题材。
这反映了历代人民对玄奘的景仰和歌颂,人们歌颂他那坚忍不拔的毅
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谨而刻苦的治学态度。
玄奘原姓陈,名袆,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
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
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
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
《孝经》。
玄奘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
习佛教经典。后出家为僧,先向景法师学《涅磐经》,后向严法师学《摄
大乘论》。
隋灭唐兴,玄奘随兄长捷由洛阳经长安到四川,住成都空慧寺,向道
基、宝暹法师学习《摄大乘论》、《毗昙》等,并向云法师学《迦延》。
唐武德五年(622年),玄奘21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在此学律。
后与兄分手,来到荆州天皇寺,在此讲《摄大乘论》和《毗昙》各三遍。
又到赵州向深法师学《成实论》。贞观元年(627年)
入长安大觉寺,向岳法师学《俱舍论》。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于唐
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戒
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
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
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
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涅磐经》、《摄大乘论》和
《般若经》,使他名扬西域。
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
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
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
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积极进发,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
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高昌国王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
女皆来礼拜。qu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
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祗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
以示抗议。qu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祗好放他西行。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qu文泰还要
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仁王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
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qu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仁王经》
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
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
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qu文泰送
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此向一
位年近七十的老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等,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
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
离开迦湿弥罗国以后,玄奘又辗转来到至那仆底国,在此居住一年多,调查桃和梨是怎样从中国传入印度的。
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
名僧学习佛教经论。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
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当时印度第一流的佛教学者,都在这里进行
过教学和佛教研究工作,如大乘空宗的月称,有宗的无著、世亲、真谛、德慧、陈那、商羯罗主、护法、法称、
莲花生等。除印度本国的学生以外,还有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我国的法显、玄奘都曾在此学习。在
玄奘留学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
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
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
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以后又向低罗择迦寺的般若跋陀罗学习两个月,又去杖林山向胜军居士学唯识、
因明两年,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回到那烂陀寺,戒贤让他讲《摄大乘论》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请玄奘为论主,获得完全胜利。
又应戒日王之邀,参加了历时七十五天的施舍大会以后,就启程回国了。
玄奘回国的消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
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qu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
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官民的热烈欢迎。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
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
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
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
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说《法华经》等大乘经的金佛像一尊等。后
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官会见玄奘,劝他还俗作官,被拒绝了,唐太宗又让玄奘跟随他去攻打高丽,也
被拒绝了。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名言英语 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
参加玄奘译埸的证义大德有京师弘福寺沙门灵润、文备等十二人,还有字学大德一人,即京师大总持沙门玄应,
又有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即京师大兴善寺沙门玄暮。第一年,即贞观十九年(645年)译成、《大菩萨藏经》
12卷、《佛地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第三年译成《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十六卷,并开始翻译《瑜迦师地论》。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
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
笈,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
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第三年,玄奘又翻译了《解深密经》五卷、《四明入正理论》一卷
等。第四年译完《瑜迦师地论》一百卷。
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
这一年他还翻译了《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无性的《摄大乘论译》十卷。《摄大乘论》十卷、《百法明门论》
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等。这一年十二月玄奘移居慈恩寺,任上座。
唐永微三年(652年)玄奘在慈恩寺西院建大雁塔。第二年始译《阿里达磨顺正理论》。永微五年译毕,
共八十卷。玄奘回国后。
和印度名僧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一年中印度摩珂菩提寺的智光、慧天等致信玄奘,称他为“摩珂支那国于无
量经律论妙尽精微木叉阿遮利耶”,间谓“善解诸经律论的中国大师”。永微五年,玄奘翻译《难提密多罗所说
法经住记》一卷、《显无边佛上功德经》一卷等。永微六年,玄奘译出《因明正理门论》一卷。
显庆二年(657年)玄奘续译《大毗婆沙论》,始译《阿毗达磨发智论》。又译《观所缘缘论》一卷。显
庆三年,玄奘移居四明寺,续译除臣洗马 《大毗婆沙论》和《发智论》,又译《入阿毗达班门弄斧什么意思 磨论》二卷。后入玉华宫,完成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的翻译工作。翌年译《成唯识论》十卷、《法蕴足论》十二卷。顺庆五年,玄奘除始译《大
般若经》以外,又完成《发智论》二十卷的翻译,又译《品类足论》十八卷。
龙朔元年(661年),玄奘除续译《大般若经》以外,始译《集异门足论》、又译《辩中边论》三卷,《唯24的英语
识二十论》一卷、《缘起论》一卷,龙朔二年,除续译《集异门足论》外,又译《异部宗轮论》一卷,龙朔三年,
玄奘完成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翻译,又完成二十卷《集异门足论》的翻译,并译《界身足论》三卷等。
唐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宫。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
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
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因数学补充习题 不通汉
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
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的译场分为十种人:
(一)译主。总负责人:
(二)、证义。译主的助手,审定译文和原文有没有出入;
(三)证文。校对译主宣读的梵文;
(四)、书写。写出梵文音译;
(五)、笔受。翻梵为汉;
(六)、辍文。按照汉文语法整理译文;
(七)、参译。校勘原文,并将译文返译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对;
(八)、刊定。使译文精炼;
(九)、润文。对译文润色;
(十)、梵呗。唱颂梵音,修正音韵。
玄奘还提出五不翻的原则:
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
觉以下美女头像卡通 菩萨均不知其义。(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
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三)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
世间语言。(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五)诵咒
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有如此许多意义在其中,故玄奘大师以存其音不翻其义为准则。密为深奥难言之
义,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处,如果心地清净,正大光明,那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
义理深,非浅根人所能理解,故称为深密。因其义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对他说,不过有时也透露一点消
息。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3:2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d7376099b7fe7572ad2cde269f1b23d.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独异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独异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