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已经进行了三年,反对变法的声音声此起彼伏。该年三月,宋神宗在资政殿和大臣们议事,宋神宗劝说大家:“变法虽然让士大夫们很不高兴,但对百姓却是有利的。”这时,北宋名臣、三朝元文彦博说了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文彦博说: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句话记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文彦博的意思是说,我大宋是和士大夫一起共治天下,并不是和平民百姓一起治理天下。
文彦博作为一代名相,他说这话,并不是失了水准,而是因为在宋朝本就如此。
北宋另一位大臣张方平也说过类似的话,张方平对宋神宗说:
天下不能由陛下独治,应由陛下和臣等共治。
张方平说这句话的时候,任副宰相(参知政事),他是苏轼的好友, 更是宋朝文人的代表,当时“士大夫共治天下”乃是天下公认的准则。
岁月流转,到了南宋末年,蒙古人兵临临安城下,南宋的两位宰相陈宜中和留梦炎却弃城逃跑,跟随其逃窜的大大小小宋朝官员,多达上百位。这时,那些高喊“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人,瞬间没有了责任担当,他们的表现,几乎有些不要脸了。
当时,年已66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看着空空如也的临安城哭道:
我朝三百多年,对士大夫以礼相待。现在我与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一人出来救国……
是啊,宋朝养士三百年,最后差点沦为笑柄!关键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姓文,名云孙,他还有个响亮的名字——文天祥!
文天祥,原名文云孙,生于公元1236年,江西庐陵人。庐陵人才辈出,北宋的欧阳修、南宋的胡铨皆是名臣,因欧阳修(“文忠”)和胡铨(“忠简”)的谥号都含一个“忠”字,这让文天祥羡慕不已,从小立志要做一个忠臣。
公元1256年,文天祥进京赶考,一举考中状元,当时他年仅20岁,意气风发,宋理宗对他十分欣赏,感叹说:
“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从此,文天祥才放弃文云孙这个名字,改名为“天祥”。
两年后,蒙古大汗蒙哥兵分三路南下侵宋,宋理宗惊慌失措,宦官董宋臣趁机建议迁都,当时朝堂之上竟然无人敢反对。文天祥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他上书请求宋理宗杀董宋臣来凝聚人心。但是,文天祥的奏折被宋理宗驳回了,不仅如此,文天祥从此遭到了投降派的记恨。不久后,文天祥又抨击权臣贾似道消极避战,被贾似道贬官报复。
公元1273年,襄阳失守,蒙古人沿江直下,长江中下游危机。当时蒙古人已经持续侵略南宋约50年,南宋国力衰微,人才凋零,已经没有底气和蒙古人一战,很多大臣开始首鼠两端。公元1275年,蒙古大军兵临临安城下,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显大骇,急忙向天下人发出勤王诏书,希望天下有志之士来拱卫京师,只是,响应者寥若晨星。
宋朝养士三百年,没想到会是这个结局。
当时,文天祥远在江西赣州,见到朝廷的诏书后,他痛哭流涕。文天祥决定散尽家财,招募士兵赶往临安护驾。
文天祥的好友劝他:大宋朝的正规军在蒙古铁骑面前不堪一击,你这些临时组建杂牌军如果冲到前线,无异于以卵击石。文天祥回答说:
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二三其意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出自《宋史·文天祥传》)
文天祥的意思是说,他自己也知道此行是羊入虎口,但国家为难自己无人出头,他要以身殉国,来唤醒天下民众。
文天祥带兵大声疾呼,他要号召天下人参与保家卫国,他要呐喊,他要以身殉国。
文天祥出发了……
文天祥带着人马从赣州一路赶往临安,半路上逐渐有人加入他的队伍,很快他的队伍达到了上万人,但这些人毫无作战经验,在苏虞桥,文天祥遭遇了蒙古兵,双方短兵相接,文天祥的上万士卒惨败,文天祥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退往余杭。
几天后,文天祥来到临安城外,他拿出朝廷的诏书,请求入城。文天祥的要求,被宰相陈宜中拒绝了,在陈宜中看来,文天祥带着这帮乌合之众,压根起不到作用。而且,文天祥越要抗敌,就显得陈宜中越怂。
直到蒙古兵马合围临安城,宰相陈宜中和留梦炎都想着逃跑,南宋士大夫们一个一个只顾奔命,文天祥才有资格进入南宋最后的皇城。
当时,太皇太后谢道清举目望去,大殿上竟然只剩下6位大臣,眼看着群臣逃命,她下令在临安城内张榜痛骂这些没骨气的官员,骂他们:
“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然而,骂归骂,接下来的危局还是要面对,当时朝中无人可用,文天祥被任命为临安知府。几天后,朝中之臣越来越少,太皇太后只得颁发懿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当时南宋即将灭亡,宋恭帝赵显年仅4岁,那些和高喊和宋朝共治天下的士大夫们所剩无几,原本不被重用的官员却回来勤王,这真是一个王朝的悲哀。
文天祥原本只是赣州知州,先被提拔为临安知府,然后又成了南宋丞相兼枢密使,这样的升迁路线,若是放在和平年代,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但对于文天祥来说,这意味着他肩上的责任重大。对于南宋王朝来说,这种紧急提拔,意味着人才凋零,这是一种无奈,然而,因为朝廷提拔的是文天祥,这也是一种幸运。
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去和元军主帅伯颜谈判,文天祥只得领命而去,在谈判桌上,伯颜十分嚣张,文天祥代表大宋宁折不弯。伯颜很生气,“怒拘之”,将文天祥扣押下来。
在文天祥被扣押的10天后,临安城外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绝望的宋廷,决定向蒙古人投降。太皇太后带着宋恭帝出席了退位仪式,元军主帅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了临安城。忽必烈听闻后,非常振奋,快马加鞭通知伯颜,要把宋恭帝赵显送往大都朝见自己。从此,宋朝的第16位皇帝赵显离开宋朝的国土,再未归来。
当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窃取政权,如今,宋朝也在孤儿寡母手中投降,冥冥之中,仿佛早有注定。
不过,太皇太后也算有气魄,在投降之前,他派陆秀夫秘密将赵昰(7岁)和赵昺(5岁)两位皇子送走,逃往福州。3个月后,陆秀夫和张世杰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即宋端宗,南宋得以延续。
文天祥当时尚被扣押在元军营中,在元军押解文天祥北上的途中,文天祥带着12位壮士逃出魔掌,历经艰险来到福州,再次被任命为右丞相。
元重庆方言网军听闻南宋立了新帝,继续掉头向南,打算灭掉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
虽然当时南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但在中华大地上,仍有许多零星的火焰,继续为王朝贡献着余热。
在临安城的正北方,扬州守将李庭芝还在大声疾呼,死命抵抗,后来李庭芝被俘,他宁死不降,临死前还大骂不止。
在重庆,那个死守钓鱼城的名将张珏还在孤军奋战,宋恭帝都投降两年了,张珏仍没有放弃,最后,张珏在绝境时,因不愿被捕,用弓弦自缢而死。
而在福州,文天祥也准备出发,他要带领一支义兵收复河山,文天祥的大军不畏生死,一度收复了江西赣州等地,在永丰之战中,文天祥被元军打败,他的妻子和女儿全部成了俘虏。后来文天祥转战广州,又遇上了瘟疫,他的儿子文道生病逝。
此时的文天祥一无所有,但他有一颗炽热的心,他可以和敌人干到底。
公元1278年六月,年幼的宋端宗赵昰因一路颠沛流离染病而死,年仅9岁,陆秀夫等人尊7岁的赵昺为帝,是为宋少帝。五个月后,文天祥在岭南被元军将领张弘范的突袭,将士们被打散,文天祥被抓,匆忙之中,文天祥想自杀,但被元军救了下来。
在张弘范的面前,文天祥的膝盖没有弯腰,张弘范无奈,只能押解他北上,在路过伶仃洋的时候,文天祥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辗转各地,只为反击外来侵略;文天祥身似浮萍,只为保家卫国。此时的文天祥,回想起自己这三年的过往,充满愤恨,更充满不甘。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他在囚船上渡过伶仃洋的时候,他已经抱着必死的心态,小学英语谚语他尽力了,因为一个勇士的结局,可以悲壮,但绝不可怜!
在文天祥被捕时,陆秀夫等人带着年仅7岁的宋少帝赵昺退守广州,后来集体退守崖山,崖山之后,再无退路。第二年,一场惨烈的崖山之战开始了。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宋军惨败,陆秀夫为避免幼主受辱,背着宋少帝投海自尽。南宋十万多军民,在这场战斗中殒命,他们有的被杀,有的自愿投海而死,崖山海面,一眼望不到头的浮尸。
而文天祥当时正关押在船上,当得知崖山的惨剧后,文天祥心痛欲裂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他写了一首《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此时,他成为了一个孤臣,此时,他不知该向谁哭泣。
在绝望之际,文天祥绝食八日,竟然不死。于是,文天祥决定用自己最后一口气,来继续抗争。
南宋灭亡之际,元世祖忽必烈正在招降宋臣,他听闻文天祥是忠义之士,便派人来劝降文天祥。忽必烈向文天祥许以高官厚禄,并且告诉他,南宋已经灭亡,他的坚持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文天祥拒绝了。
忽必烈不死心,先用文天祥的妻子来威胁文天祥,文天祥不屈服。忽必烈又派已经投降元朝的宋恭帝赵显来劝文天祥,当赵显来到文天祥的狱中时,文天祥泣不成声,不停地喊:
“圣驾请回,圣驾请回!”
尽管宋恭帝赵显只有11岁,对国仇家恨的理解或许还没有文天祥深刻,但文天祥不想让这位皇帝在自己面前丢了尊严。最终,宋恭帝抱着昔日的文丞相号啕大哭,一句话都没说。
忽必烈敬重文天祥这样的人,他想释放文天祥,让他出家做道士算了。此时,原宋朝右丞相、已经投降元朝的留梦炎不同意,留梦炎说: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自古以来,不要脸的人总有不要脸的活法,留梦炎在关键时刻选择变节,但当他面对忠肝义胆的文天祥的时候,还是有些心虚的。因为文天祥在一天,留梦炎就会被世人敲打一天,所以,他希望文天祥快点死。
忽必烈听从了留梦炎的话,他最后一次召见文天祥,问文天祥:既然你不愿意降我大元,在你死前,你还有什么愿望?
《宋史》云:
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文天祥此生有两个愿望,第一是抗击外敌入侵,还我大宋河山。这一个愿望已经完不成了,那就只有第二个愿望了:速速求死!
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北方的天气非常清冷,文天祥走向刑场,在行刑前,他向大宋故土最后一次跪拜。然后慷慨就义,年仅47岁。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三句话都很沉重,然而,笔者此时此刻更想用鲁迅先生的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文天祥虽然就义了,但他的精神不灭。
若干年后,元朝人编撰《宋史》,在《宋史·卷四百一十八》中说: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大致意思是说,宋朝养士三百余年,是华夏文治最鼎盛的时刻,宋朝士大夫口中喊着要和陛下“共治天下”,但到了最后关头,却失去了该有的担当。好在有文天祥等人的存在,让宋朝养士三百年不至于成为笑柄。
其实,在二十四史中,元人编写的《宋史》质量很是一般,但是,他们对文天祥的评价,却是中肯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中繁荣,最后由文天祥来收尾,也算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都说崖山之后无中华,其实,文天祥留给后人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明朝“三杨”杨士奇在重修文天祥祠堂的时候写道:
“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明朝末年,许多东林人士口中喊着要为国尽忠,私下却跑得比谁都快,钱谦益更是留下“水太冷”的笑柄,然而,在这些软骨头的身后,仍有许多仁人志士以文天祥为榜样,继续抗清。
例如,被誉为“明朝文天祥”的张煌言,在明亡后坚持抗清20年,在康熙三年被抓,英勇就义。
再例如,和文天祥一样姓文的文乘(文征明的玄孙),在明朝灭亡是起兵抗清,临死前向着明朝故都北京跪拜后慷慨就义。
还有,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革命先烈面对日本人的屠刀,毅然赴死,他们都是当代的“文天祥”。
孔子曰成人,孟子曰取义。文天祥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虽然死了,但他已涅槃重生,因为,文天祥的精神已经沉淀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里,帮我们塑造人格,给我们力量!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15:2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d3491615692ce9afa31ce5a5b75a1cc.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天祥传文言文翻译(文天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天祥传文言文翻译(文天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