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数数看看,有多少耳熟的句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疯狂旅游团2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1、道,可道,非常道.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7、虚而不屈,动而愈出.8、多言数穷,不如守中.9、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10、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1、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2、上善若水.1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15、功遂身退,天下之道.16、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17、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9、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20、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2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22、致虚极,守静笃.2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24、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25、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6、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2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32、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3、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3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3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36、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3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8、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40、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动画论文自胜者强.4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43、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44、柔弱胜刚强.45、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46、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4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48、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49、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5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名言名句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治人事天,莫若啬。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名言名句由名言网整理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名言名句由名言网整理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名言名句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道德经》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注释]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3、溪:沟溪.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5、式:楷模、范式.6、忒:过失、差错.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8、荣:荣誉,宠幸.9、辱:侮辱、羞辱.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12、器:器物.指万事万物.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引语]这一章重点讲“复归”的学说,前几章虽多次讲到这个问题,但本章是作为重点专讲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老子提出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雄、守雌,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生活.这种原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当时正处在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你争我夺,纷纭扰攘,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老子提出了“守雌”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返朴归真,达到天下大治.此处还应注意,不仅是“守雌”,还有“知雄”.在雄雌的对立中,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然后处于雌的一方.本章所用的几个名词,代表着老子的一些基本观念.[评析]“朴”、“婴儿”、“雌”等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见素抱朴”;本章的“复归于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这一概念.这免费学习网站些地方所提到的“朴”的字,一般可以解释为素朴、纯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对他关于社会理想及个人素质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本章里有“复归于婴儿”以及后面的章节中也有提及“婴儿”这个概念的地方.“婴儿”,其实也是“朴”这个概念的形象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好像未知啼笑一般,无私无欲,淳朴无邪.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规范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这就涉及到老子所说的“复归”这个概念,即不要按照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在本章里,老子还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为退缩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实在是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陈鼓应说,“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道德经的名句大家都能知道,就这么几句,我发几句我认为好的.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上善若水3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 宠辱不惊5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6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7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9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10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1 柔弱胜刚强.12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3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二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于无14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1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6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7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8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1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20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21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22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2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4 治大国,若烹小鲜.2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6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27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28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29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0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31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32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一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下略)第二十三章 【译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 【译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三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 【译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 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四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 【译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五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 【译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九章 【译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
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七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第十六章 【译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九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 【译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
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十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 【译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十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译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阴蒂刺激实为千古名言。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03:1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c46ab921d932cab99f896986d9acc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道德经佳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道德经佳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