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途‖游淮阳太昊陵,逛天下第⼀庙会
快到农历⼆⽉⼆的那⼏天,婆婆就念叨着要去淮阳⼈祖庙烧⾹祈福,叹惜着⾃⼰有多少年没有祭拜⼈祖了。婆婆是个虔诚的烧⾹拜佛之⼈,每到初
⼀⼗五必烧⾹。
我妈没有烧⾹的习惯,从⼩我家没有烧⾹的氛围,我接受这么多年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直觉得烧⾹这样的祈求神灵保佑是虚⽆缥缈的迷信思
想,觉得所有理想的实现、美好的⼀切都需要⾃⼰去奋⽃和创造,但随着年龄和世事阅历的增长,⼼中的界限感在慢慢地松动,开始学着包容。
真正⾛进太昊陵,⾛进太昊陵⼆⽉⼆庙会,我才感悟到,来,是正确的。在这⾥,我感受到⼀场上古遗风,领略到华夏民族深厚的⽂化内涵。在这
⾥,我感受到⼀场民俗的盛宴,这盛宴承载着⼈们对伏羲先祖的崇敬,对宗族⾎缘的恪守,对⽣殖繁衍的期许,对平安喜乐的祈愿,携带着⼤量的
中华民族⽂化基因,令⼈惊叹!
01游太昊陵,感受⼀场上古遗风
郑州出发,⼀直向东,⾼速⾏进2个⼩时就到了太昊陵。距离羲皇⽂化⼴场⼀公⾥的时候,为避免交通拥堵豌豆尖的功效与作用 已经禁⽌车辆驶⼊。
太昊陵,位于河南周⼝淮阳。考古学家说:“中国历史,⼀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淮阳,在河南省东部,
现在是周⼝淮阳区,是⼈类最早的聚居地之⼀。古称宛丘,是《诗经陈风》⾥的那个宛丘,唱出优美陈风乐章的宛丘;⼜称陈州,是著名的豫剧
《包公下陈州》之陈州;淮阳也是古陈国都城所在地,也称陈。
太昊陵,是太昊伏羲⽒长眠之地。相传,6500年前,伏羲⽒作为“三皇五帝”之⾸,率部从成纪(今⽢肃天⽔)沿黄河东下,定都宛丘(今河南
淮阳),在此建⽴了⼈类历史上第⼀个都城,实现了上古多部族在中原⼤地第⼀次⼤融合。伏羲逝于宛丘后,民众将伏羲“厚⾐之薪”即堆柴⽕
化,⼊⼟墓葬,伏羲墓诞⽣、存世。此墓,⾄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周游列国⾃卫来陈,陈灵公陪他拜谒伏羲墓。
汉代曾在这⾥建祠,三国魏陈思王写有著名的《伏羲赞》,唐太宗李世民为太昊陵颁诏禁民刍牧,设守陵户,从宋代开始,太昊陵被皇家列为全国
祭祀伏羲专祀地,宋太祖赵匡胤亲颁修陵奉祀诏,祀以太牢,⼤事建筑;元代全国通祀三皇;后陵墓渐毁坏,元末,宋之前遗物仅留下⼀块墓碑。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驻跸幸陈,亲临太昊陵祭祀,四年,朱元璋下诏尽数废⽌各地三皇庙,太昊陵被确定为祭祀伏羲的唯⼀合法场所,并御制祝
⽂,派遣⼤⾂前来致祭,这种制度为后代帝王所效仿,明⾄清末,帝王亲祭或遣官致祭达52次之多,祭祀规格⾮常之⾼,海内外⽆出其右。后,
明英宗朱祁镇批准重建了太昊陵,结构与明皇宫相仿。
远望太昊陵,殿宇巍峨,肃穆庄严。在进⼝处,每个⼈赠送⼀炷⾹。朝祖进⾹的⼈们潮⽔般地涌⼊。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
顺着⼈流,我们来到午朝门前,门上⽅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极”匾额,⽓势磅礴。从午朝门进⼊陵园内,⾯前是⼀条青⽯铺就
的主甬道,甬道的两侧龙旗飞舞,据说,太昊陵的主体建筑均贯穿在这条中轴线上,如果从午朝门开始把所有的⼤门都打开,可以⼀直看到伏羲的
陵墓,这就是“⼗门照相”。陵园内古柏森森,⽼砖斑驳古青,碑碣林⽴,来这⾥进⾹的⽼百姓⼿⾥拿着⾹,埋头只⾛在中轴线的⼤路上,很少关
注周边的景物。
太昊陵第⼀道⼤门——午朝门
过⽟带河,来到道仪门,道,是道德,道学,伏羲创造的先天⼋卦是导学之源。仪,是义理、礼仪。想了解博⼤精深的伏羲⽂化,必须以⼀种谦卑
的的礼仪着⼿,才能进⼊道仪门,这是完成德业的第⼀步,也提醒参拜的⼈要整冠束带,⽂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要恭恭敬敬地严肃前⾏。
穿过到道仪门,来到⼀座⾼台前,⾼台上⾯写着“滥觞”⼤字,是先天门。两边⼀副对联“尽宇宙之妙;通天⼈之际”。在想滥觞的涵义,滥,江
河的源头,殇,动物头上的⾓做成的酒杯。滥觞,江河的发源处⽔⼩,⼩的仅可浮起⼀只微⼩的酒杯,这是说伏羲先天⼋卦创造了中华民族⽂化的
源头,这⾼台是在⾼度评价伏羲先天⼋卦的地位。
过先天门、再过太极门,每⼀道门都构思精巧,内涵丰富,每⼀道门上都有历代书法家、圣贤、名⼠的题字横副对联,⽆不融合着知识性、趣味性
和朴素的原始梦想,反映着古代⼈民的⾼度智慧和对伏羲始祖的崇敬。
朝祖进⾹就⼀直⾛中轴线主甬道
来到喧嚣的、⽓势更为雄伟的统天殿前,殿前聚集的⼈流更多,殿内⽇前不让进⼊,进⾹的⼈们争先恐后地虔诚地跪拜在殿前的垫⼦上磕头跪拜,
拜地点副词 垫不够⽤,有的中年妇⼥甚⾄随便⼀个地⽅朝着殿内磕头跪拜,有的念念有词,有的痛哭流涕,有的嚎啕⼤哭。宫殿东西两侧有⼀副楹联“炎黄
尧舜汤⽂武周孔⽼庄⽆不追踪⼈⽂始祖,帝王将相三教九流诸⼦百家若⾮羲皇谁敢统天?”。我站在殿外向内看,殿内塑着伏羲像,头⽣双⾓,项
饰兽⽛、蚌壳,⼿托⼋卦,肩披树叶,腰缠兽⽪,⾚脚袒腹,伏羲像东侧侍者为朱襄,号飞龙⽒,左⼿拿龟甲,右⼿持⾻针,作书契;西侧为昊
英,号潜龙⽒,双⼿持蓍草,作甲历,两者皆为六职之⼀。
园内最⾼等级的宫殿统天殿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想象着6000年前,伏羲⽒“⼀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明的序幕。
他发明⽹罟,教百姓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认风姓,教⼈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民摆脱了愚味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
原始的乐器琴瑟,教⼈礼乐之⼤化;他以龙纪官,号⽈龙师,分理海内;特别是他仰观天金桂什么时候开花 ⽂,俯察地理,中观万物,创⽴⼋卦,结束了结绳记事,
开启了⼈类的智慧,开创了⼈类⽂明的先河。他的⼀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千年的历史。伏羲因此成为⼀个划时代
的⼈物,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尊崇敬重的⼈祖、龙祖、中华共祖。
出太始门,经⼋卦台、陵桓门,就是伏羲的坟陵所在,这⾥同样挤满了拜谒的⾹客。伏羲⽒的坟墓是⼀个⼤⼟堡,上圆下⽅,⼟包下⽅被⽅⽯电脑连接打印机步骤 围
拢,看上去,有七⼋⽶⾼的样⼦,⽓魄⾮凡。民间传说中⽤家乡的⼟给⼈祖添坟,可以⽣⼉育⼥,免除灾祸,所以,前来朝祖的善男信⼥都要从家
乡带了⼀袋黄⼟,撒在坟头,久⽽久之,就有了⼭丘这么⼤。陵前有宋代青⽯碑⼀通,碑上⾯的字年代久远,已经依稀难辨。坟墓上长着⼏棵樟
树,在伏羲⽒坟前祭祀上⾹的⼈⽤摩肩接踵是不够⼒度的,⼈潮⼀浪⼀浪地涌向陵前硕⼤的⾹炉,⾹灰已经⾼出⾹炉边,炉前地上,⾹灰也积了⼀
层,烟雾缭绕,空⽓中飞舞着灰⽩⾊⿊⾊的纸屑,如翩翩蝴蝶。很多⼈,围着伏羲⽒的坟转⼀圈,抓起地上的⼟给添在坟上。
伏羲陵墓前⼈们顶礼膜拜
在伏羲坟陵的后⾯,是蓍草园,蓍草是神草,是⽤来占⼘算卦⽤的,伏羲⽤蓍草创下了先天的⼋卦。据说全国只有太昊陵、⼭东曲⾩、汤阴羑⾥城
三处可以⽣长,历代帝王每次派官员替⾃⼰朝拜伏羲,返回复命时都需要带回⼀束蓍草作为信物。
蓍草池边的栏杆上,系满密不透风的红⾊祈愿条,池边柏树上,也垂着数百条祈愿条。
伏羲陵墓的西侧有两根柏树共⽣⼀体,柏树树杈中间⼜长了⼀棵檀树,就叫“柏抱檀”树,檀树从柏树树⼼穿⼼⽽过,很多⼈往柏抱檀的中⼼扔钱
币,祈福。
太昊陵奇景之⼀“柏抱檀”
太昊陵的⼀草⼀⽊,⼀风⼀俗,都在彰显着历代中国⼈对伏羲⽒的尊崇,伏羲⽒传说中的伟⼤功绩现在已经有⼈提出了质疑,因为每⼀项伟⼤创制
的完成,需要数千年的实践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 ,⽽在⼀个寿命很短的先祖那⾥,也绝不可以⼀蹴⽽就,因此,对于伏羲⽒,我觉得是⼀种精神的,形⽽上的,他给了
我们⼀条⽂化上的根,他使所有的华夏⼦孙,都有了⼀个共同的名称——“龙的传⼈”,我想对太昊伏羲的崇拜,不仅仅在于庙会期间的跪拜祈
祷,更在于民族精神在我们⾎液⾥的澎湃流淌。
古柏造型的六⾓亭
02逛庙会,感受⼀场民俗盛宴。
当时在前往太昊陵的路上,⼼中有⼀个疑惑,这参会回来的⼈,⼈⼈⼿中拎着⼀袋饼。我从太昊陵出来,⾛在龙湖前⾯的羲皇⽂化⼴场,才理解了
这些⼈的举动。
伏羲逝后,葬于湖边⾼地。每逢仲春之⽉,百姓云集朝祖进⾹,是为“⼆⽉会”。
数千年来,每年农历⼆⽉初⼆到三⽉初三,⼀个⽉的时间,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赶来朝祖进⾹。在2008年以“单⽇参拜⼈数最多(约82.5万)的
庙会”被上海⼤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最古⽼的民间庙会,被称为“天下第⼀庙会”。太昊陵⼈祖祭
典⼊选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千年古庙会有多⽕爆?⾮亲眼⽬睹者,难以置信。
羲皇⽂化⼴场全是⼈从众,⼈⼭⼈海、⼈声⿍沸。庙会上各种充满民俗特⾊的⼩商品琳琅满⽬,商贩吆喝声,⾼⾳喇叭声,各种声⾳此起彼伏,⼈
间烟⽕味在这⾥混合,在⼈流中俗语故事 弥漫。
⼈⽓最旺的就是卖饼的摊位,看商铺上⾯⼴告横幅才知道,之前看到的⼈⼈⼿提⼀袋的饼叫“压缩馍”,在店头上拉着横幅“27万⽹红打卡
店”“97万⽹红打卡店”的,门前更是⼈满为患。跟着潮流,买了⼀袋压缩馍,它是⼀种圆形的⼩饼,陕西⾁夹馍的饼有点像,外⾯⼀层都是蘸
上的芝⿇粒,吃起来不⼲不柴,还略许有柔感,⼊⼝后,丝丝的甜味⾮常让⼈愉悦,甜味和⾯⾹融合,形成⼜甜⼜⾹的⼝感。孩⼦⼀⼝⽓吃了⼏个
压缩馍。
好吃不贵压缩馍
太昊陵庙会,还有⼀个淮阳特⾊——泥泥作文家乡的美景 狗。庙会上的泥泥狗,⼤⼩不等,形态各异,有鸟兽⾍鱼,奇禽怪兽等各种图案,⽤泥捏制,全涂⿊底,
然后⽤红、黄、绿、⽩、粉红五⾊,艳⽽不俗,每个泥泥狗都有孔可吹,⾳韵浑厚。据说,赶太昊陵庙会,⼀是拜祭⼈祖爷,⼆是要买“泥泥
狗”。民谚说:“⽼斋公,慢慢⾛,给把泥泥狗,您⽼活到九⼗九”。泥泥狗俗称“灵狗”,“陵狗”,为⼈祖爷守陵、报警和传播⼈祖圣德于四
⽅的象征,泥泥狗不仅是⼀种图腾崇拜的标志,更是远古⼥娲抟⼟造⼈遗风的延续,被海内专家誉之为“真图腾、活化⽯”。
真图腾活化⽯——泥泥狗
布⽼虎具有驱邪避灾的作⽤,可当枕头,可当玩具,所以,买了两个布⽼虎回家。
⼏百年过去了,古柏依旧在,⾹烟依旧在,变化的只是焚⾹的⼈群,但是中华⽂明经历磨难⽽⽣⽣不息,传承⾄今,仰仗的正是这种根植于⾎脉的
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强成年人的童话 不息的民族精神取之不尽⽤之不竭的⼒量之源。
“只要有伏羲这棵参天⼤树在,就会凝聚起⽣⽣不息⼜永远不变的黄⾊的脸。”
著名作家邵丽撰⽂说。
太昊陵,是我们所有⼈“慎终追远”的所在。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9:5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a5528d530cc52a485e4c873c90bac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伏羲太昊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伏羲太昊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