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大将军王

更新时间:2023-03-26 17:44:26 阅读: 评论:0

王阳明经典语录-莜面做法

大将军王
2023年3月26日发(作者:追路)

汉书传杜周传原⽂和翻译

杜周,南阳杜衍⼈也。义纵为南阳太守,以周为⽖⽛,荐之张汤,为廷尉史。使案边失亡,所论杀

甚多。奏事中意,任⽤,与减宣更为中丞者⼗余岁。

周少⾔重迟,⽽内深次⾻。宣为左内史,周为廷尉,其治⼤抵放张汤,⽽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

⽽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微见其冤状。客有谓周⽈:“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主意指

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千⽯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余⼈。郡吏⼤府举之延尉,⼀岁⾄千余

章。章⼤者连逮证案数百,⼩者数⼗⼈;远者数千⾥,近者数百⾥。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

掠笞定之。于是闻有逮证,皆亡匿。狱久者⾄更数赦⼗余岁⽽相告⾔,⼤氐尽诋以不道,以上延尉及中

都官,诏狱逮⾄六七万⼈,吏所增加⼗有余万。

周中废,后为执⾦吾,逐捕桑弘⽺、卫皇后昆弟⼦刻深,上以为尽⼒⽆私,迁为御史⼤夫。

始周为廷史,有⼀马,及久任事,列三公,⽽两⼦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治皆酷暴,唯少⼦

延年⾏宽厚云。

延年字幼公,亦明法律。昭帝初⽴,⼤将军霍光秉政,以延年三公⼦,吏材有余,补军司空。始元

四年,益州蛮夷反,延年以校尉将南阳⼠击益州,还,为谏⼤夫。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燕王谋为

逆乱。假稻⽥使者燕仓知其谋,以告⼤司农杨敞。敝惶惧,移病,以语延年。延年以闻,桀等伏辜。延

年封为建平侯。

延年本⼤将军霍光吏,⾸发⼤奸,有忠节,由是擢为太仆、右曹、给事中。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

以宽。治燕王狱时,御史⼤夫桑弘⽺⼦迁亡,过⽗故吏侯史吴。后迁捕得,伏法。会赦,侯史吴⾃出系

狱,廷尉王平与少府徐仁杂治反事,皆以为桑迁坐⽗谋反⽽侯史吴臧之,⾮匿反者,乃匿为随者也。即

以赦令除吴罪。后侍御史治实,以桑迁通经术,知⽗谋反⽽不谏争,与反者⾝⽆异;侯史吴故三百⽯

吏,⾸匿迁,不与庶⼈匿随从者等,吴不得赦。奏请复治,劾廷尉、少府纵反者。少府徐仁即丞相车千

秋⼥婿也,故千秋数为侯史吴⾔。恐光不听,千秋即召中⼆千⽯、博⼠会公车门,议问吴法。议者知⼤

将军指,皆执吴为不道。明⽇,千秋封上众议,光于是以千秋擅召中⼆千⽯以下,外内异⾔,遂下延尉

平、少府仁狱。朝廷皆恐丞相坐之。延年乃奏记光争,以为“吏纵罪⼈,有常法,今更诋吴为不道,恐

于法深。⼜丞相素⽆所守持,⽽为好⾔于下,尽其素⾏也。⾄擅召中⼆千⽯,甚⽆状。延年愚,以为丞

相久故,及先帝⽤事,⾮有⼤故,不可弃也。间者民颇⾔狱深,吏为峻诋,今丞相所议,⼜狱事也,如

是以及丞相,恐不合众⼼。群下讠雚哗,庶⼈私议,流⾔四布,延年窃重将军失此名于天下也!”光以廷

尉、少府弄法轻重,皆论弃市,⽽不以及丞相,终与相竟。延年论议持平,合和朝廷,皆此类也。

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将军光⾔:“年岁⽐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明政,⽰以

俭约宽和,顺天⼼,说民意,年岁宜应。”光纳其⾔,举贤良,议罢酒榷、盐、铁,皆⾃延年发之。吏

民上书⾔便宜,有异,辄下延年平处复奏。⾔可官试者,⾄为县令,或丞相、御史除⽤,满岁以状闻,

或抵其罪法,常与两府及廷尉分章。

昭帝末,寝疾,征天下名医,延年典领⽅药。帝崩,昌⾢王即位,废,⼤将军光、车骑将军张安世

与⼤⾂议所⽴。时,宣帝养于掖廷,号皇曾孙,与延年中⼦佗相爱善,延年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

焉。宣帝即位,褒赏⼤⾂,延年以定策安宗庙,益户⼆千三百,与始封所⾷⾢凡四千三百户。诏有司论

定策功:⼤司马⼤将军光功德过太尉绛侯周勃;车骑将军安世、丞相杨敞功⽐丞相陈平;前将军韩增、御

汉书传杜周传原⽂和翻译

史⼤夫蔡谊功⽐颍阴侯灌婴;太仆杜延年功⽐朱虚侯刘章;后将军赵充国、⼤司农⽥延年、少府史乐成功

⽐典客刘揭,皆封侯益⼟。

延年为⼈安和,备于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给事中,居九卿位⼗余年,赏赐赂

遗,訾数千万。

霍光薨后,⼦禹与宗族谋反,诛。上以延年霍⽒旧⼈,欲退之,⽽丞相魏相奏延年素贵⽤事,官职

多奸。遣吏考案,但得苑马多死,官奴婢乏⾐⾷,延年坐免官,削户⼆千。后数⽉,复召拜为北地太

守。延年以故九卿外为边吏,治郡不进,上以玺书让延年。延年乃选⽤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居

岁余,上使谒者赐延年玺书,黄⾦⼆千⽄,徙为西河太守,治甚有名。五凤中,征⼊为御史⼤夫。延年

居⽗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是时,四夷和,海内平,延年视事三岁,以⽼病乞骸⾻,天⼦

优之,使光禄⼤夫持节赐延年黄⾦百⽄、酒,加致医药,延年遂称病笃。赐安车驷马,罢就第。后数⽉

薨,谥⽈敬侯,⼦缓嗣。

缓少为郎,本始中以校尉从蒲类将军击匈奴,还为谏⼤夫,迁上⾕都尉,雁门太守。⽗延年薨,征

视丧事,拜为太常,治诸陵县,每冬⽉封具狱⽇,常去酒省⾷,官属称其有恩。元帝初即位,⾕贵民

流,永光中西羌反,缓辄上书⼊钱、⾕以助⽤,前后数百万。

缓六弟,五⼈⾄⼤官,少弟熊历五郡⼆千⽯、三州牧刺史,有能名,唯中弟钦官不⾄⽽最知名。

钦字⼦夏,少好经书,家富⽽⽬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

冠谓钦为“盲杜⼦夏”以相别。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冠,⾼⼴财⼆⼨,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冠杜⼦

夏”,⽽邺为“⼤冠杜⼦夏”云。

时,帝舅⼤将军王凤以外戚辅政,求贤知⾃助。凤⽗顷侯禁与钦兄缓相善,故凤深知钦能,奏请钦

为⼤将军军武库令。职闲⽆事,钦所好也。

钦为⼈深博有谋。⾃上为太⼦时,以好⾊闻,及即位,皇太后诏采良家⼥。钦因是说⼤将军凤

⽈:“礼壹娶九⼥,所以极阳数,⼴嗣重祖也;必乡举求窈窕,不问华⾊,所以助德理内也;娣侄虽缺不复

补,所以养寿塞争也。故后妃有贞淑之⾏,则胤嗣有贤圣之君;制度有威仪之节,则⼈君有寿考之福。

废⽽不由,则⼥德不厌;⼥德不厌,则寿命不究于⾼年。《书》云:‘或四三年’,⾔失欲之⽣害也。男⼦

五⼗,好⾊未衰;妇⼈四⼗,容貌改前。以改前之容侍于未衰之年,⽽不以礼为制,则其原不可救⽽后

徕异态;后徕异态,则正后⾃疑⽽⽀庶有间適之⼼。是以晋献被纳谗之谤,申⽣蒙⽆罪之辜。今圣主富

于春秋,未有適嗣,⽅乡术⼊学,未亲后妃之议。将军辅政,宜因始初之隆,建九⼥之制,详择有⾏义

之家,求淑⼥之质,⽏必有⾊声⾳技能,为万世⼤法。夫少,戒之在⾊,《⼩卞》之作,可为寒⼼。唯

将军常以为忧。”

凤⽩之太后,太后以为故事⽆有。钦复重⾔:“《诗》云:‘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刺戒者⾄迫

近,⽽省听者常怠忽,可不慎哉!前⾔九⼥,略陈其祸福,甚可悼惧,窃恐将军不深留意。后妃之制,

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迹三代之季世,览宗、宣之飨国,察近属之符验,祸败曷常不由⼥德?是以佩⽟

晏鸣,《关雎》叹之,知好⾊之伐性短年,离制度之⽣⽆厌,天下将蒙化,陵夷⽽成俗也。故咏淑⼥,

⼏以配上,忠孝之笃,仁厚之作也。夫君亲寿尊,国家治安,诚⾂⼦⾄愿,所当勉之也。《易》

⽈:‘正其本,万物理。’凡事论有疑未可⽴⾏者,求之往古则典刑⽆,考之来今则吉凶同,卒摇易之则

民⼼惑,若是者诚难施也。今九⼥之制,合于往古,⽆害于今,不逆于民⼼,⾄易⾏也,⾏之⾄有福

也,将军辅政⽽不蚤定,⾮天下之所望也。唯将军信⾂⼦之愿,念《关雎》之思,逮委政之隆,及始初

清明,为汉家建⽆穷之基,诚难以忽,不可以遴。”凤不能⾃⽴法度,循故事⽽已。会皇太后⼥弟司马

君⼒与钦兄⼦私通,事上闻,钦惭惧,乞骸⾻去。

后有⽇蚀、地震之变,诏举贤良⽅正能直⾔⼠,合阳侯梁放举钦。钦上对⽈:“陛下畏天命,悼变

异,延见公卿,举直⾔之⼠,将以求天⼼,迹得失也。⾂钦愚戆,经术浅薄,不⾜以奉⼤对。⾂闻⽇

蚀、地震,阳微阴盛也。⾂者,君之阴也;⼦者,⽗之阴也;妻者,夫之阴也;夷狄者,中国之阴也。《春

秋》⽇蚀三⼗六,地震五,或夷狄侵中国,或政权在⾂下,或妇乘夫,或⾂⼦背君⽗,事虽不同,其类

⼀也。⾂窃观⼈事以考变异,则本朝⼤⾂⽆不⾃安之⼈,外戚亲属⽆乖刺之⼼,关东诸侯⽆强⼤之国,

三垂蛮夷⽆逆理之节;殆为后宫。何以⾔之?⽇以戊申蚀疯狂动物城观后感 。时加未。戊未,⼟也。⼟者,中宫之部也。其

夜地震未央宫殿中,此必適妾将有争宠相害⽽为患者,唯陛下深戒之。变感以类相应,⼈事失于下,变

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异咎消亡;不能应之以善,则祸败⾄。⾼宗遭雊雉之戒,饬⼰正事,享百年

之寿,殷道复兴,要在所以应之。应之⾮诚不⽴,⾮信不⾏。宋景公,⼩国之诸侯⽿,有不忍移祸之

诚,出⼈君之⾔三,荧惑为之退舍。以陛下圣明,内推⾄诚,深思天变,何应⽽不感?何摇⽽不动?孔

⼦⽈:‘仁远乎哉!’唯陛下正后妾,抑⼥宠,防奢泰,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数御安车,由辇道,亲

⼆宫之饔膳,致晨昏之定省。如此,即尧、舜不⾜与⽐隆,咎异何⾜消灭?如不留听于庶事,不论材⽽

授位,殚天下之财以奉淫侈,匮万姓之⼒以从⽿⽬,近谄谀之⼈⽽远公⽅,信谗贼之⾂以诛忠良,贤俊

失在岩⽳,⼤⾂怨于不以,虽⽆变异、社稷之忧也。天下⾄⼤,万事⾄众,祖业⾄重,诚不可以佚豫

为,不可以奢泰持也。唯陛下忍⽆益之欲,以全众庶之命。⾂钦愚戆,⾔不⾜采。”

其夏,上尽召直⾔之⼠诣⽩虎殿对策,策⽈:“天地之道何贵?王者之法何如?《六经》之义何上?⼈

之⾏何先?取⼈之术何以?当世之治何务?各以经对。”

钦对⽈:“⾂闻天道贵信,地道贵贞;不信不贞,万物不⽣。⽣,天地之所贵也。王者承天地之所

⽣,理⽽成之,昆⾍草⽊靡不得其所。王者法天地,⾮仁⽆以⼴施,⾮义⽆以正⾝;克⼰就义,恕以及

⼈,《六经》之所上也。不孝,则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战陈⽆勇,朋友不信。孔⼦⽈:‘孝⽆终始,

⽽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之所先也。观本⾏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达观其所举,富观其所

予,穷观其所不为,乏观其所不取,近观其所为主,远观其所主。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

其所安,⼈焉瘦哉?’取⼈之术也。殷因于夏尚质,周因于殷尚⽂,今汉家承周、秦之敝,宜抑⽂尚质,

废奢长俭,表实去伪。孔⼦⽈‘恶紫之夺朱’,当世治之所务也。⾂窃有所忧,⾔之则拂⼼逆指,不⾔则

渐⽇长,为祸不细,然⼩⾂不敢废道⽽求从,违忠⽽耦意。⾂闻玩⾊⽆厌,必⽣好憎之⼼;好憎之⼼

⽣,则爱宠偏于⼀⼈;爱宠偏于⼀⼈,则继嗣之路不⼴,⽽嫉妒之⼼兴矣。如此,则匹妇之说,不可胜

也。唯陛下纯德普施,⽆欲是从,此则众庶咸说,继嗣⽇⼴,⽽海内长安。万事之是⾮何⾜备⾔!”

钦以前事病,赐帛罢,后为议郎,复以病免。

征诣⼤将军莫府,国家政谋,凤常与钦虑之。数称达名⼠王骏、韦安世、王延世等,救解冯野王、

王尊、胡常之罪过,及继功⾂绝世,填抚四夷,当世善政,多出于钦者。见凤专政泰重,戒之⽈:“昔

周公⾝有⾄圣之德,属有叔⽗之亲,⽽成王有独见之明,⽆信谗之听,然管、蔡流⾔⽽周公惧。穰侯,

昭王之舅也,权重于秦,威震邻敌,有旦莫偃伏之爱,⼼不介然有间,然范雎起徒步,由异国,⽆雅

信,开⼀朝之说,⽽穰侯就封。及近者武安侯之见退,三事之迹,相去各数百岁,若合符节,甚不可不

察。愿将军由周公之谦惧,损穰侯之威,放武安之欲,⽏使范雎之徒得间其说。”

顷之,复⽇蚀,京兆尹王章上封事求见,果⾔凤专权蔽主之过,宜废勿⽤,以应天变。于是天⼦感

悟,召见章,与议,欲退凤。凤甚忧惧,钦令凤上疏谢罪,乞骸⾻,⽂指甚哀。太后涕泣为不⾷。上少

⽽亲倚凤,亦不忍废,复起凤就位。凤⼼惭,称病笃,欲遂退。钦复说之⽈:“将军深悼辅政⼗年,变

异不已,故乞骸⾻,归咎于⾝,刻⼰⾃责,⾄诚动众,愚知莫不感伤。虽然,是⽆属之⾂,执进退之

分,絜其去就之节者⽿,⾮主上所以待将军,⾮将军所以报主上也。昔周公虽⽼,犹在京师,明不离成

周,⽰不忘王室也。仲⼭⽗异姓之⾂,⽆亲于宣,就封于齐,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

军之于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夫欲天下治安变异之意,莫有将军,主上照然知之,故攀援不遣,

《书》称‘公⽏困我!’唯将军不为四国流⾔⾃疑于成王,以固⾄忠。”凤复起视事。上令尚书劾奏京兆尹

章,章死诏狱。语在《元后传》。

章既死,众庶冤之,以讥朝廷。钦欲救其过,复说凤⽈:“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

事,以为不坐官职,疑其以⽇蚀见对有所⾔也。假令章内有所犯,虽陷正法,事不暴扬,⾃京师不晓,

况于远⽅。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以为坐⾔事也。如是,塞争引之原,损宽明之德。钦愚以为宜因章

事举直⾔极谏,并见郎从官展尽其章,加于往前,以明⽰四⽅,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罪下也。

若此,则流⾔消释,疑惑著明。”凤⽩⾏其策。钦之补过将美,皆此类也。

优游不仕,以寿终。钦⼦及昆弟⽀属⾄⼆千⽯者且⼗⼈。钦兄缓前免太常,以列侯奉朝请,成帝时

乃薨,⼦业嗣。

业有材能,以列侯选,复为太常。数⾔得失,不事权贵,与丞相翟⽅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不平。

后业坐法免官,复为函⾕关入党誓词的内容是什么 都尉。会定陵侯长有罪,当就国,长舅红阳侯⽴与业书⽈:“诚哀⽼姊垂

⽩,随⽆状⼦出关,愿勿复⽤前事相侵。”定陵侯既出关,伏罪复发,下洛阳狱。丞相史搜得红阳侯

书,奏业听请,不敬,坐免就国。

其春,丞相⽅进薨,业上书⾔:“⽅进本与长深结厚,更相称荐,长陷⼤恶,独得不坐,苟欲障塞

前过,不为陛下⼴持平例,⼜⽆恐惧之⼼,反因时信其邪辟,报睚眦怨。故事,⼤逆朋友坐免官,⽆归

故郡者,今坐长者归故郡,已深⼀等;红阳侯⽴坐⼦受长货赂故就国⽿,⾮⼤逆也,⽽⽅进复奏⽴党友

后将军朱博、巨⿅太守孙宏、故少府陈咸,皆免官,归咸故郡。刑罚⽆平,在⽅进之笔端,众庶莫不疑

惑,皆⾔孙宏不与红阳侯相爱。宏前为中丞时,⽅进为御史⼤夫,举掾隆可侍御史,宏奉隆前奉使欺

谩,不宜执法近侍,⽅进以此怨宏。⼜⽅进为京兆尹时,陈咸为少府,在九卿⾼弟,陛下所⾃知也。⽅

进素与司直师丹相善,临御史⼤夫缺,使丹奏咸为奸利,请案验,卒不能有所得,⽽⽅进果⾃得御史⼤

夫。为丞相,即时诋欺,奏免咸,复因红阳侯事归咸故郡。众⼈皆⾔国家假⽅进权太甚。案师丹⾏能⽆

异,及光禄勋许商被病残⼈,皆但以附从⽅进,尝获尊官。丹前亲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

福,⼏获⼤利。幸赖陛下⾄明,遣使者⽑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假令丹知⽽⽩之,此诬罔罪

也;不知⽽⽩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者皆在⼤辟,重于朱博、孙宏、陈咸所坐。⽅进终不举⽩,专

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天下莫不望风⽽靡,⾃尚书

近⾂皆结⾆杜⼝,⾻⾁亲属莫不股栗。威权泰盛⽽不忠信,⾮所以安国家也。今闻⽅进卒病死,不以尉

⽰天下,反复赏赐厚葬,唯陛下深思往事,以戒来今。”

会成帝崩,哀帝即位,业复上书⾔:“王⽒世权⽇久,朝⽆⾻鲠之⾂,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

异,⾃佐史以上⾄于⼤吏皆权⾂之党。曲阳侯根前为三公辅政,知赵昭仪杀皇⼦,不辄⽩奏,反与赵⽒

⽐周,恣意妄⾏,谮诉故许后,被加以⾮罪,诛破诸许族,败元帝外家。内嫉妒同产兄姊红阳侯⽴及淳

于⽒,皆⽼被放弃。新喋⾎京师,威权可畏。⾼阳侯薛宣有不养母之名,安昌侯张禹奸⼈之雄,惑乱朝

廷,使先帝负谤于海内,尤不可不慎。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莫可据杖,权⾂易世,意若

探汤。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也,宜征博置左

右,以填天下。此⼈在朝,则陛下可⾼枕⽽卧矣。昔诸吕欲危刘⽒,赖有⾼祖遗⾂周勃、陈平尚存,不

者,⼏为奸⾂笑。”

业⼜⾔宜为恭王⽴庙京师,以章孝道。时,⾼昌侯董宏亦⾔宜尊帝母定陶王丁后为帝太后。⼤司空

师丹等劾宏误朝不道,坐免为庶⼈,业复上书讼宏。前后所⾔皆合指施⾏,朱博果见拔⽤。业由是征,

复为太常。岁余,左迁上党都尉。会司⾪奏业为太常选举不实,业坐免官,复就国。

哀帝崩,王莽秉政,诸前议⽴庙尊号者皆免,徙合浦。业以前罢黜,故见阔略,忧恐,发病死。业

成帝初尚帝妹颍⾢公主,主⽆⼦,薨,业家上书求还京师与主合葬,不许,⽽赐谥⽈荒侯,传⼦⾄孙

绝。初,杜周武帝时徙茂陵,⾄延年徙杜陵云。

赞⽈:张汤、杜周并起⽂墨⼩吏,致位三公,列于酷吏。⽽俱有良⼦,德器⾃过,爵位尊显,继世

⽴朝,相与提衡,⾄于建武,杜⽒爵乃独绝,迹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后莫能及也。⾃谓唐杜苗裔,岂其

然乎?及钦浮沉当世,好谋⽽成,以建始之初深陈⼥戒,终如其⾔,庶⼏乎《关雎》之见微,⾮夫浮华

博习之徒所能规也。业因势⽽抵陒,称朱博,毁师丹,爱憎之议可不畏哉!

⽂⾔⽂翻译:

杜周,南阳郡杜衍县⼈。义纵担任南阳郡太守时,把他当作得⼒助⼿,后来推荐给张汤,担任廷尉

史。派遣他查办边境郡县的损失情况圣诞节用英语怎么说 ,判罪处决的⼈很多。上奏的事情合乎皇上的⼼意,受到信任,与

减宣相互接替,先后担任中丞⼗⼏年。

杜周寡⾔少语,性情缓慢,但内⼼严酷。减宣担任左内史,杜周担任廷尉,他的治理⼤多仿效张汤

⽽善于窥察皇上的意图。皇上想要排除的,就顺势陷害他;皇上想要宽恕的,让他久囚待审,并暗中察

访,显露他的冤情。门客中有⼈责备杜周说:“您替天⼦判决案件,不遵循既定的法律,专门按照君主

的意旨办理案件,司法官吏应该是这样吗?”杜周说:“法令怎么产⽣的呢?从前君主认为正确的就制定成

为法律,后来的君主认为正确的写下来为法令;适合当时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运⽤过去的法律呢?”

到杜周担任廷尉,皇帝交办的案件也更加多了。⼆千⽯官吏被关押灞桥纸 的新旧相连,不少于⼀百多⼈。

郡太守、丞相和御史府的案件都送交廷尉,⼀年达到⼀千多个案件。⼀个⼤案件牵连逮捕证⼈数百,⼩

案件数⼗;这些⼈远的有数千⾥,近的有数百⾥。会审时,法官便责成这些⼈按照起诉书来认罪,不服

罪,则严刑拷打逼供定罪。当时⼈们⼀听到要逮捕⼈的消息,都逃跑或躲藏起来。案件拖得久的历经⼏

次⼤赦,为时⼗多年还会被告发,⼤致都⽤“不道”以上的罪名加以诬陷。廷尉和京师各官府的监狱关押

到的罪犯六七万⼈,⼀般官吏所增加的罪犯多达⼗万多⼈。

杜周中途被废黜,后来担任执⾦吾,追捕盗贼,逮捕审理桑弘⽺和卫皇后兄弟的⼉⼦苛刻阴狠,皇

帝认为他办事尽⼒没有私⼼,升任御史⼤夫。

杜周起初担任廷尉史,有⼀匹马,等到他⾃⼰做官Et⼦久了,升到三公的位置,两个⼉⼦⼀是河内

郡守,⼀是河南郡守,家财累计上亿。办案都很酷暴,衹有少⼦延年为⼈宽厚。

杜延年,字幼公,亦通晓法律。昭帝即位,⼤将军霍光执政,因为杜延年是三公之⼦,有作官的才

能补军司空。始元四年,益州蛮夷造**,延年以校尉的⾝份率南阳⼠卒进击益州叛乱,还军,任谏⼤

夫。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燕王谋乱,代理稻⽥使者燕仓知道其谋,报告给⼤司农杨敞。杨敞惶

惧,称病移居,报告给延年。延年报告皇帝,上官桀等被诛杀。延年封为建平侯。

杜延年原为⼤将军霍光属吏,⾸先告发⼤奸,有忠节之名,因此升任太仆右曹给事中。霍光持刑罚

严,延年辅之以宽。办燕王案件时,御史⼤夫桑弘⽺之⼦桑迁逃跑时,曾留宿于⽗亲旧下属侯史吴家

中。桑迁被捕后,被处死。适逢⼤赦,侯史吴出监狱,廷尉王⼦与少府徐仁审理反叛案件中,都认为桑

迁因⽗谋反受牵连,⽽侯史吴衹是留宿了桑迁不是藏匿反叛者,⽽是藏匿随从,即以赦令免侯史吴罪。

后侍御史查验,以桑迁通经术,知⽗谋反⽽不谏争,与反者⽆异;侯史吴原为三百⽯吏,⾸匿桑迁,不

应与庶⼈匿随从者相等,侯史吴不得赦免。奏请覆审,举劾廷尉、少府放纵反者。少府徐仁是丞相车千

秋⼥婿,因此千秋多次为侯史吴解说。恐怕霍光不听,千秋即召中⼆千⽯、博⼠会公车门,议论侯史吴

当如何处理。议者都知⼤将军意旨,皆坚持侯史吴为违法。次⽇,千秋上报众议,霍光于是以千秋擅召

中⼆千⽯以下开会议事,朝廷内外异议,遂将廷尉王平、少府徐仁下狱。朝廷皆恐丞相受牵连。延年便

上奏与霍光争辩,认为“官吏纵罪⼈,有常法为据,今改为诬指侯史吴为⼤逆不道,恐怕过于严重了。

丞相⼀向⽆所守持,⽽对下吏常说好话,⼀向⾏为即是如此。⾄于说擅召中⼆千⽯,⽆甚根据。延年愚

钝,认为丞相居位已久,⼜曾在先帝时任职,⾮有⼤变故,不可抛弃。近来百姓多⾔治狱深苛,狱吏严

厉凶狠,今丞相所议⼜是狱事,如果这事也连及丞相,恐不合众⼼。群下哗然,庶⼈私相议论,流⾔四

起,延年担⼼将军会因此事丧失名誉于天下!”霍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轻重,皆判处弃市死刑,⽽不连及

丞相,⽆所贬黜。延年论议持平,使朝廷和谐,都是这样。

看到国家是继汉武帝奢侈⽤兵之后,杜延年⼏次对⼤将军霍光说:“连年不丰收,流民未尽返乡,

应⾏⽂帝时政,昭⽰俭约宽和,顺天⼼,悦民意,年岁当有丰收相报应。”霍光纳其⾔,举贤良,议论

废除专卖酒、盐铁,皆从延年发起。吏民上书⾔事,有异议,⽴即交延年平衡处理复奏。建议可以由官

府实⾏的,推荐到县令,有的由丞相、御史任⽤,满⼀年再报告任职情况,⾔事者有奸妄者抵罪,常常

是由两府及廷尉分别处理。

昭帝末年,卧病,征召天下名医,杜延年主管⽅药。帝驾崩,昌⾢王即位,废,⼤将军霍光、车骑

将军张安世与⼤⾂议⽴帝事。当时宣帝抚养在掖庭,号皇曾孙,与延年中⼦杜佗相友善,延年知曾孙德

美,劝霍光、安世⽴帝。宣帝即位,褒赏⼤⾂,延年以定策安宗庙,增户⼆千三百,与始封⾷⾢共四千

三百户。下诏有司论功封赏,⼤司马⼤将军霍光功德超过太尉绛侯周勃,车骑将军安世、丞相杨敞功⽐

丞相陈平,前将军韩增、御史⼤夫蔡谊功⽐颖阴侯灌婴,太仆杜延年功⽐朱虚侯刘章,后将军趟充国、

⼤司农⽥延年、少府史乐成功⽐典客刘揭,皆封侯益⼟。

延年为⼈安和,善于处理各项政务,长期主管朝政,皇上信任他,出即陪奉车驾,⼊给事中,居九

卿位⼗余年,赏赐馈赠,家资数千万。

霍光死后,⼦霍禹与宗族谋反,被诛。皇上以杜延年为霍⽒旧⼈,想免退,⽽丞相魏相奏延年向来

尊贵受信任,所任官吏多不法。遣吏⽴案审查,衹是查出苑马多死,官奴婢缺乏⾐⾷,延年受到牵连犯

法免官,削户⼆千。数⽉后,⼜召任北地太守。延年以原九卿任作边地官吏,治郡政绩不明显,皇上⽤

玺书责备延年。延年便选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过了⼀年多,皇帝派谒者赐延年玺书,黄⾦⼆⼗

⽄,徙为西河太守,治绩有名声。五凤年间,调进朝廷任御史⼤夫。他住在原⽗亲的.官府中,不敢使

⽤⽗亲所⽤席位,坐卧都另换地⽅。这时四夷和睦,海内平安,他任职三年,因⽼病辞职。皇帝优待

他,派光禄⼤夫持节赐给他黄⾦百⽄和酒,⼜给医药。杜延年病重,皇帝⼜赐他安车驷马,免官就第。

数⽉后去世。谧号敬侯,⼦杜粤语快歌 缓继侯爵。

杜缓少年时任郎官,本始年间以校尉⾝份跟从蒲类将军出击匈奴,还朝任谏⼤夫,改迁上⾕都尉,

雁门太守。⽗延年去世,治理丧事,后拜为太常,治理各陵墓所在之县,每当冬⽉判决定案之时,常常

去酒省⾷,下属官员都称颂他有恩德。元帝初即位,⾕价昂贵,百姓流散,永光年间西羌反,杜缓就上

书⼊钱⾕助军⽤,前后数百万。

杜缓有六弟,五⼈⾄⼤官,少弟杜熊历任五郡⼆千⽯官职,三州牧刺史,以⼲练闻名。衹有中弟杜

钦不为官⽽最知名。拄趑,字王夏,年少好经书,家富有⽽⼀⽬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杜钦同姓

字,都以才能闻名京师,所以⼠⼤夫们称杜钦为“盲杜⼦夏”以相区别。可是杜钦忌讳因⾃⼰有病⽽被⼈

看不起,就头戴⼩帽,⾼宽才⼆⼨,因此京师的⼈改称杜钦为“⼩冠杜⼦夏”,杜邺谓“⼤冠杜⼦夏”。

当时帝舅⼤将军王凤以外戚辅政,正想寻求品德好⼜有学问的⼈以协助⾃⼰。王凤的⽗亲顷侯王禁

与杜钦的哥哥杜缓是好朋友,故王凤深知杜钦有才能,于是奏请杜钦为⼤将军军武库令。职闲⽆事,正

合杜钦的⼼意。

杜钦为⼈博学有谋略。皇上为太⼦时,好⾊,即位后,皇太后下令选良家⼥。杜钦因此事对⼤将军

王凤说:“天⼦⼀次要娶九⼥,是阳数的极限,旨在⼴嗣敬祖,弘扬帝业;九⼥应从乡⾥挑选窈窕之⼥,

不问姿⾊华艳,衹求能助德政,管理后宫;⼩妾虽缺可以不补,这有助于养寿命杜绝争宠。后妃贤惠,

后继⼈就会出现贤圣之君;制订威严仪表制度,君主就有长寿之福。废弃礼仪⽽不⽤,就好⾊⽆厌;好⾊

⽆厌,寿命就不会达到⾼寿。《书》说‘有的三四年就丧⽣’,说的就是淫乐失控就损害⽣命。男⼦五

⼗,好⾊未衰;妇⼈四⼗,容貌改变。以改变之容待未衰之年,⼜不以礼节制,那么原来不可挽回的容

貌就会变为异常⼼态;异常⼼态出现了,那么正后⾃⽣疑⼼便会与姬妾产⽣隔阂,进⽽⽣出废嫡之⼼。

所以晋献公接受浅⾔毁谤,申⽣蒙⽆罪之冤。今圣主年少,未有嫡嗣,正在⼼向学术,没有亲近后妃之

议。将军辅政,应沿袭始初隆重礼仪,建⽴九⼥之制,慎重选择礼仪之家,求贤⼥之品质,不必具有⾊

声技能,便可以为万世树⽴榜样。少年,戒备的东西是⾊,《诗。⼩卞》之作,刺幽王废黜申后、太

⼦,可为寒⼼。望将军常要引以为忧。”

王凤告诉太后,太后认为没有这种制度。杜钦⼜说:“《诗》云,‘殷朝借鉴不远,就在夏后⽒时

代,。讽刺劝诫者认为事情紧迫,听者却常常不注意,能不慎重吗!前⾯讲的九⼥制度,衹略加陈述利

害,便令⼈畏惧,恐怕将军还未留意。后妃之制,关系到天寿、治乱、存亡。考查三代末世的事迹,观

察殷⾼宗、周宣王在位的长短,看看汉家的祸福预兆和应验,败亡何尝不由⼥⾊?所以《诗经》讲鸡鸣

时佩戴⽟饰前去拜见君王,周康王王后废除了晨拜之礼,《诗。关雎》为之叹息,应该懂得好⾊就会

减少寿命,离开制度的约束,就会贪⾊⽆厌,风俗受到损害,渐成恶习。夸奖贤美之⼥,希望配与君

王,忠孝品性着实就在其中,仁厚的诗⼈为此⽽作出了如此美诗。君亲长寿,国家长治久安,实为⾂⼦

之最⾼愿望,这些也正是所以应当勉⼒的。《易》说:‘正其本,万事通顺协调。,凡论事或许有⽆法

⽴即实⾏的,求之古代没有记载,考查今天则吉凶相同,上⾯意志摇动民⼼就惑乱,要是这样制度就实

在难以⾏得通。今九⼥之制,合于往古,⽆害于今,不逆于民⼼,最易实⾏,实⾏之后就是国家的最⼤

福⽓,将军辅政⽽不早定,⾮天下⼈的愿望。希望将军相信⾂⼦的愿望,体察《关雎》之思虑,对得起

委托执政的隆盛礼遇,实现天⼦即位始初之清明,为汉家建⽆穷之基业,实在不可以忽略,不可以迟

疑。”王凤不能⾃⽴法度,衹因循旧制⽽已。正好皇太后妹司马君⼒与杜钦兄⼦私通,事上报,杜钦惭

惧,乞求离职⽽去。

后有⽇⾷、地震之变,下令推举贤良⽅正能直⾔进谏之⼠,合阳侯梁放推荐杜钦。杜钦上对说:

“陛下畏天命,惧灾变,引见公卿,推举直⾔之⼠,将以求天意,观得失踪迹。⾂杜钦愚笨,经术浅

薄,不⾜以回答皇上的提问。⾂闻⽇⾷、地震,是阳微阴盛的迹象。⾂是君的阴⾯;⼦是⽗的阴⾯;妻是

夫的阴⾯;夷狄是中原之阴⾯。《春秋》记载⽇⾷三⼗六次,地震五次,或者有夷狄侵扰中原,或者⼤

权在⾂下,或者有妇凌驾夫,或者是⾂⼦背叛君⽗,事虽不同,其类相同。⾂私下观察⼈事考究变异,

本朝⼤⾂没有不安分守⼰之⼈,外戚没有贪狠之⼼,关东诸侯没有强⼤之国,边远民族没有逆理之为;

危险在后宫。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戊申⾷,时加未。戊未属⼟。⼟是中宫之部。在夜间地震于未央宫

殿中,这表明嫡、妾将有争宠相害为患之事,望陛下深戒。变化感应是以类相应,⼈事先于下,变化之

象见于上。能够以德去对应,那么灾难就会消亡;不能⽤善政去应和,祸败就会到来。殷⾼宗遇到雉鸡

之谴告,便端正品⾏,整治政事,享受了百年寿命,殷朝得到复兴,关键在善于应付灾变。对应之不够

诚⼼就不能成功,⾮信就不能实⾏。宋景公是⼩国诸侯,有不忍转嫁灾祸的⾄诚之⼼,出⼊君之⾔再

三,荧惑星便从⼼宿退⾛。以陛下圣明,内推⾄诚之⼼,深思天变,有什么响应不感动上天?有什么可

以摇⽽不动呢?孑L⼦⽈:‘仁是这样遥远呀!’望陛下正后妾,抑⽌⼥宠,防⽌奢侈太遇,去逸游,亲⾃节

俭,亲临万事,多御安车,从辇道⽽⾏,亲问太后两宫饮⾷,⾏早晚问安之礼。这样,就是尧、舜也不

⾜以⽐兴旺,灾变何惧不消除!如果不留听庶事,不论才能⽽授官职,尽天下之财以奉淫侈,竭尽万民

之⼒以放纵⽿⽬之乐,近谄谀之⼊⽽远⽅正奉公之⼠,信谗贼之⾂⽽诛忠良,贤⼠隐居在⼭⽳,⼤⾂怨

于不⽤,虽⽆变异,也是社稷的忧患。天下⾄⼤,万事⾄众,祖业⾄重,实在不可以⾏淫佚之乐,不可

以坚持奢侈享受。望陛下忍⽆益处的欲望,以便保全百姓之命。⾂杜钦愚笨,⾔论不⾜采纳。”

夏季,天⼦尽召直⾔之⼠到⽩虎殿对策,策问:“天地之道什么为贵?王者之法怎样?《六经》之义

什么为上?营销技巧 ⼈的⾏为什么在先?⽤⼈之术是什么?当世治国以何为急务?各⽤经典对答。”

杜钦对答说:“⾂闻天道以信为贵重,地道以正为贵重;不信不正,万物不⽣。⽣是天地所贵重的。

王者承受天地所⽣,统理⽽成,昆⾍草⽊各得其所。王者效法天地,不仁就不能⼴施,不义就不能正

⾝;克制⾃⼰去服从义,内省⼰志⽽及于⼈,这是《六经》所崇尚的。不孝,就不会效忠于君,为官不

敬,交战不勇,朋友不信。孔⼦说:‘把孝贯彻到始终,担⼼达不到道义,那是没有的事。’孝,是⼈们

⾸先表现出来的品德。在家乡观察本来的⾏为,在官位上考核办事能⼒,在⾼位者要观其推荐什么⼈,

富裕者要观其给予什么,贫穷者要观其不⼲什么事,困乏者要观其索取什么,亲近者要观其托⼈为⾃⼰

⼲什么,疏远者要观其被⼈所托帮助他⼈⼲什么。孔⼦说:‘看他使⽤什么⼈,观其追随什么⼈,察其

安⼼喜好什么,便可知其善恶⽽⽆所隐藏。’这是知⼈⽤⼈之术。殷朝世风因袭夏⽽崇尚质朴,周因袭

殷⽽崇尚⽂雅,今汉家承周、秦之弊端,应限制⽂彩⽽崇尚质朴,废弃奢侈提倡节俭,表彰诚实除去虚

伪。孔⼦说‘厌恶杂紫邪⾊侵夺纯正⾊,,是当世治国之要务。⾂⾃认为所担忧的是讲出来会有所冒

犯,不讲出来邪⽓⽈增,为祸不⼩,然⽽⼩⾂不敢废道⽽求顺从,违背忠义⽽符合私意。⾂闻玩⾊⽆

厌,必⽣好憎之⼼;好憎之⼼产⽣,爱宠就偏于⼀⼈;爱宠偏于⼀⼈,选择继嗣之路就狭窄,⽽嫉妒之⼼

兴起。这样,⼀妇之悦也不能满⾜。望陛下普施纯正之德,不纵⼼所欲,这样则众庶皆⼤欢喜,选择后

继⼊之路El⼴,⽽海内长安。万事之是⾮何⾜忧虑!”

杜钦因策对⽽⽣病,赐帛免官,后为议郎,⼜因病免官。

征召⾄⼤将军幕府,国家政事谋议,王凤常与杜钦⼀起谋划。多次称道贤达名⼠王骏、韦安世、王

延世等,救解冯野王、王尊、胡常之罪过,还有延续绝世功⾂之后,镇抚四边民族,当世善政,多出于

杜钦谋议。看到王凤专政太重,告诫说:“以前周公⾝有⼤圣之德,宗属有叔⽗之亲,⽽成王有独见之

明,⽆信谗之听,然⽽管、蔡散布流⾔⽽周公畏惧。穣侯是昭王之舅,权⼒在秦国为最重,威震邻国,

对昭王有旦⼣起居戏弄之爱,从⽆存异⼼,然⽽范雎起平民,由异国⽽来,素⽆相互信任,⼀旦就任丞

相,⽽穣侯就遣归封国。近世武安侯请求封地被斥退,三事之迹,相去各⼏百年,似乎很类似,不可不

察。愿将军由周公之谦虚恭谨,损穣侯之威,抑制武安之私欲,不让范雎之徒得逞。”

不久,⼜H⾷,京兆尹王章上书求见,果然⾔王凤专权蒙蔽君主之过,应废去不⽤,以应天变。于

是天⼦感悟,召见王章,与王章议论,想免退王凤。王凤⼗分忧惧,杜钦令王凤上书谢罪,乞求赐归故

⾥,⽂意甚哀。太后涕泣不⾷。皇上年少⽽亲倚王凤,也不忍废免,⼜让王凤就位。王凤⼼中惭愧,称

病重,想⽴即退归。杜钦⼜说:“将军辅政⼗年,变异不已,因此求归故⾥,归咎于⾝,刻⼰⾃责,真

诚动⼈,⽆论愚者智者莫不伤感。虽然受到责难,但王章是⽆根基之⾂,衹是掌握进退之分,拿着去就

之节⽽已,不是主上对待将军的⼼意,也不是将军来报答主上的办法。以前周公虽⽼,犹在京师,表明

不离成周,昭⽰不忘王室之⼼。仲⼭⽗异姓之⾂,⽆亲于宣王,被封于齐,尚且叹息永远怀念,⽇夜徘

徊,不忍远去,何况将军对于主上,主上对于将军啊!想让天下治安变异,没有超过将军⼒量的,主上

⼗分清楚,因此迟疑不遣,《书》称:‘公不要困我!’说的是成王不许周公离去的事。望将军不因流⾔⽽

⾃我怀疑,以坚固⾄忠之⼼。”王凤复起⽤。皇上令尚书举劾京兆尹王章,王章死于韶狱。事在《元后

传》。

王章已死,众百姓认为他冤枉,以此讥刺朝廷。杜钦想补救其过,⼜劝王凤说:“京兆尹王章犯法

之事是很机密的,吏民们见王章⼀向好为民讲话,以为不会因此犯法以致免官,怀疑⽇⾷与王凤有关便

上奏天⼦。假如王章另有内情犯罪,虽然正法。事不揭发出来,在京师⽆⼈知晓,何况边远之地。恐怕

天下不知王章实在有罪,⽽认为是因上书⾔事⽽犯罪。这样,就掩盖了引事争谏的真正原因,损害丫宽

宏⼤量的圣明之德。杜钦⾃以为应就王章⼀事进⾏⼀次直⾔极谏,并召郎属官讲清楚意图,加上以前上

奏⽇⾷的事,以便向四⽅表明真意,让天下⼈都知道主上圣明,不是根据⾔论定罪的。这样,流⾔就消

释,疑惑⾃解。”王凤向皇上陈述了杜钦的计策。杜钦补过助美的事,就是如此。

杜钦优游不为官,以寿终。杜钦⼦及兄弟旁⽀官⾄⼆千⽯的近⼗⼈。杜钦兄杜缓先前免太常,以列

侯⾝份上朝请安,成帝时去世,⼦杜业继承侯爵。

杜业有才能,以列侯⾝份选举为官,⼜任太常。多次上书⾔时政得失,不为权贵效⼒,与丞相翟⽅

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不和。后来杜业因犯法免官,⼜任函⾕关都尉。正遇定陵侯淳于长有罪,应当回

封国,其舅红阳侯⽴给杜业写信说:“实在伤痛⽼姐⽩发下垂,随不肖⼉⼦出关,望不要⽤以往不和的

事欺侮定陵侯。”定陵侯出关后,犯过的罪案⼜发,关到雒阳狱。丞相史搜到了红阳侯的信,上奏杜业

听任请托,犯了不敬法,坐免去封国。

春季,丞相⽅进去世,杜业上书说:“⽅进本与淳于长有深厚交情,互相称颂推荐,淳于长犯⼤

罪,惟独丞相没有受牵连,假如想阻⽌揭发以前的遇错,不为陛下⼴施持平之法,⼜⽆恐惧之⼼,反⽽

不时继续延伸邪恶,报瞪⼀瞪眼睛⽽结下的怨恨。制度规定,因⼤逆罪的朋友⽽犯罪免官,可以不归故

郡。今天因淳于长⽽犯罪回故郡,已严重⼀等;红阳侯王⽴因⼉⼦受淳于长贿赂⽽犯罪因此遣归封国,

不是⼤逆罪,⽽⽅进⼜奏红阳侯王⽴与后将军朱博、钜⿅太守孙宏、故少府陈咸结为朋党,都免了官,

遣陈咸回故⾥。刑罚如此不公平,在⽅进之笔端,众⼈莫不疑惑,都说孙宏不与红阳侯相和。孙宏曾任

中丞,⽅进为御史⼤夫,举长吏隆可任侍御史,孙宏奏隆以前奉使欺诳,不适合执法任近侍官,⽅进以

此怨恨孙宏。还有⽅进任京兆尹时,陈咸任少府,位在九卿⾼位,陛下是清楚的。⽅进⼀向与司直师丹

友好,正值御史⼤夫空缺,让师丹上奏陈咸有奸利,请求审查,始终查不出问题,⽽⽅进果然乘机得到

御史⼤夫职位。作为丞相,⽴即进⾏诋毁,奏免陈咸官,⼜因红阳侯事遣陈咸归故郡。众⼈都说国家授

给⽅进的权⼒太⼤。实际上师丹没有本事,还有光禄勋许商是带病的残疾⼈,都是以阿附⽅进,得到尊

官。师丹先前推荐同乡⼈丞相史能使巫师下神,为国求福,想获⼤利。幸赖陛下明察,派使者⽑莫如事

先加以考验,终于识破其奸,都被处死。假使师丹知情⽽推荐,这是诬枉之罪;不知⽽推荐,这是背离

经术被左道所迷惑。⼆者犯的都是杀头罪,⽐朱博、孙宏、陈咸所犯罪严重得多。⽅进始终不举发报

告,专作威福,偏厚党⽻,排挤英俊,藉公报私,纵横凌厉⽆所顾忌,想毒害天下。天下⽆不望风⽽

⽌,⾃尚书近⾂都结⾆杜E1,⾻⾁亲属莫不战栗。威权太重⽽不忠信,是不会安定国家的。今闻⽅进

暴病⽽死,不以此安慰天下,反⽽⼜赏赐厚葬,望陛下深思往事,以警戒未来。”

遇成帝驾崩,哀帝即位,杜业⼜上书说:“王⽒世代掌权为时太久,朝⽆鲠直之⾂,宗室诸侯微

弱,与囚徒⽆异,⾃佐史以上⾄⼤吏都是权⾂党⽻。曲阳侯王根前为三公辅政,知道赵昭仪杀皇⼦,不

⽴即上奏,反⽽与赵⽒结为朋党,恣意妄⾏,陷害故许后,横加⾮罪,诛杀诸许家族,摧毁元帝外家。

内嫉妒同母兄、姐红阳侯王⽴及淳于⽒,都在年⽼时废弃。新近⼜喋⾎京师,威权可畏。⾼阳侯薛宣有

不养母之名,安昌侯张禹是奸⼊之⾸,惑乱朝廷,让先帝背上海内怨谤之名,尤其不可不慎。陛下初即

位,未暇谦让,孤独特⽴,没有辅佐依仗,权⾂换代,有如以⼿探试沸⽔。应早El以⼤义施恩,安慰百

姓之⼼。⾂私下看到朱博忠信勇猛,才略近世罕见,实为国家雄俊瑰宝之⾂,应征召朱博安置在左右,

以镇抚天下。此⼈在朝,陛下便可以⾼枕⽆忧了。以前诸吕想危害刘⽒,赖有⾼祖遣⾂周勃、陈平尚

在,不然的话,⼏乎要被奸⾂所讥笑。”杜业⼜说应为恭王在京师⽴庙,以显⽰孝道。当时⾼昌侯董宏

也说应尊帝母定陶王丁后为帝太后。⼤司空师丹等举劾董宏误朝不道,因此获罪被免为庶⼈,杜业⼜上

书为董宏申辩。杜业前后所⾔皆合旨意因⽽得以施⾏,朱博果然被提拔重⽤。杜业由此被征召,⼜任太

常。⼀年多,降任上党都尉。遇司⾪奏杜业任太常选举不实,杜业因此犯罪免官,⼜归封国。

哀帝驾崩,王莽执政,以前各位议⽴庙尊号者全部免官,徙往合浦。杜业此前已被罢黜,因此对他

宽纵不问,但因忧惧,发病⽽死。杜业在成帝初年娶帝妹颖⾢公主,公主⽆⼦已去,杜业家上书请求灵

柩运还京师与公主合葬,朝廷不许,⽽赐谧号荒侯,传⼦⾄孙绝封。当初,杜周在武帝时迁徙茂陵,到

延年迁⾄杜陵。

赞⽈:张汤、杜周并起于⽂墨⼩吏,进位到三公,列为酷吏。然⽽都有贤良⼉⼦,德才都超过⽗

辈,爵位尊显,继承⽗辈,在朝为官,两家不相上下。⾄束汉建武时,杜⽒爵位才断绝。追考他们的福

运踪迹,元勋功⾂及儒林之后,没有谁能⽐得上。⾃称是周代唐杜⽒苗裔,难道是这样吗?到杜钦浮沉

当世,好谋划⽽成功,在建始之初深刻陈述⼥戒,事实终于证实了他的话,《关雎》差不多是微妙的,

不是那种浮夸华丽杂⽽不专之徒所能窥视到的。杜业顺势乘⼈之危⽽加以抨击,竟然称颂朱博,诋毁师

丹,爱憎之议多么可怕呀!

⽂⾔⽂翻译汉书原⽂及翻译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17:4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9835905b4b20fea3da2b679acd971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将军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将军王.pdf

标签:大将军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