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解析《送别》表达的意境)

更新时间:2023-03-25 15:07:56 阅读: 评论:0

01褪去繁复华丽,真实自然的画面美最打动人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树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当你轻轻哼着这首词曲,眼前是否立即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风光迤逦,如诗如画。

幽静质朴的小亭伫立在空旷与惆怅中,斑驳沧桑的古道边,萋萋的芳草从路边蔓延开去,连连绵绵伸向远方,如茵缤纷之间与天际相连,微微的晚风吹拂着柳枝在风中摇曳,一道绯红的夕阳斜挂在山间,悠长又落寞的笛声缓缓飘荡,残了夕阳,湿了眼眶……

我知道,无论多少优美的词语也不足以描写出李叔同这首《送别》的美好与韵味。

多少年来,这首《送别》是那么的充满深情与力量,只需轻轻吟出,立即让人满心柔软与透亮,好像不曾去过,却早已立在那片地方许久,一幅送别的画面就这般施施然从词语中跳脱而出,显现在眼前。

我坝的组词想,这就是李叔同诗歌中的画水之魅面美。这种画面美,是一种简洁自然而又真实美好的柔和与贴切,褪去繁复与华丽,只几个字就轻盈表达出一种空灵的意境与韵调。

传闻,李叔同创作这首诗是因为好友许幻园来跟李叔同道别:”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门也没进。

而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门外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屋,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这首词曲。

天涯五友,左一李叔同,右一许幻园

这首词曲的动听和优美自不必多说,曾经,知名音乐人朴树也说过:“如果我能写出《送别》这首歌,就死而无憾了。”

这首词曲只要是你听过,随即为之一振,从心灵深处立即浮现出那份或浓或淡的别离愁绪。

也许,很多人都被词曲中深深的别离思绪所打动,而我更被词曲中那充满意蕴的画面美所感动,寥寥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送别的画面,让人魂牵梦萦,百结愁肠。

我想,诗歌词曲除了意境与情感,我们更不能忽略的是词曲中的画面美。

02画面美,是诗词的另一种生命力。

如果没有画面美,短短几个字怎能如此打动人心,又怎能如此叫人难忘与铭记。

诗人写诗讲究意象意境,用几个字抒发出自己的情怀,但画面美似乎更是诗词中最摄人心魄的另一种力量。

李叔同的另一首:

《春游》

春风吹面薄於纱,春人妆束淡於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蔬钟送夕阳。

这首诗,更是把春日里的风,春风中的人,路边的花儿,菜地里的花,树上的鸟,山外的夕阳,交相辉映成了一幅图画。

春日的风轻轻吹拂好似比纱还轻柔,花在风中舞,人在花中行,白的梨花黄的菜花,从田野到路边,绚丽开放,一片繁茂,嫩绿的柳枝葱茏覆盖在路边,

那芥菜花儿的香也甜丝丝,春日里的人儿那妆容再美也淡于这春日自然恬淡的画,莺鸟啼叫着从外归来停靠在树上,听闻从花那边传来隐隐的疏离的钟声,微微回荡在空气中,送走了夕阳和归家的人们。

好一幅春日里美丽、鲜活、旖旎的图画,就雷锋日记大全这样在李叔同短短几句诗中清晰传达。

诗歌的画面与意境和情怀的交融,历来是诗人写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诗歌的画面美也各有特色。

从某一方面来说,诗歌的画面美代表了这首诗的基调与灵魂。

就如同,李白写诗总是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杜甫描述的画面则是柔软平和居多。所以,读懂诗词的画面美是深刻理解作者感情的最好办法。

李叔同的诗词,大多简洁自然,空灵而轻盈,惯用白描的手法来呈现出一幅图画。而且,这种画面美,总给人一种跳脱与恣意的舒展。

在来看这首词

《忆儿时》

春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橡,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呜,小川游鱼,曾把闲情。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历程的近义词作期中考试复习方法。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这首词,更是轻松明亮,欢快的光景中略有淡淡的惆怅,儿时的欢乐,如今是再也回不去了。

首先这首词的画面感非常强烈,从茅屋到老树,再到鸟和鱼,这几句白描手法相当自然贴切,再然后借由鱼儿说出儿时的自在,由此隐喻现在的被束缚。

整首诗的画面感非常轻盈,意境纯美简洁,借用几种事物来恰当表达对儿时的怀念和感伤。

03悲悯与慈悲造就了轻盈与空灵

李叔同诗词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美和意境,其根源来自他内心深处的情怀和修为。

李叔同出生前,全家信佛,他父亲李莜楼虔诚拜佛,终生乐善好施。大约是常年感染家人潜心念佛的氛围,李叔同从小就表现出一种悲悯心。

儿时,他常与三弟一起在家中学僧人做法,在家念佛玩。15岁,他就念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种充满澄明与透彻的诗句。

少年时李叔同

后来,李叔同到外求学,结识了很多文人雅士,但李叔同始终保持着乐善好施的习惯,常常支助学生。

母亲去世后,李叔同悲伤不已,只用简单的葬礼送走了母亲,但满腹惆怅与悲伤的情怀萦绕在心间。

后来,好友又一次离去。大约是李叔同又想起了母亲的离去,所以才写出了这首《送别》。也是那时,他常借来佛教寺庙的古书研读。

李叔同自画像

第二年,李叔同在杭州定慧寺试验断食17天,入山前作词:“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此后他开始素食。两年后,李叔同正式出家。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

出家后,李叔同心底深处的悲悯和慈悲心真正浮现出来,他严格受戒,过午不食,不求名利供养,一双僧鞋,一把雨伞一床薄被用了二十多年。他把所有精力用来研究佛法,讲经。

只因为,他想用短短几十年光阴为世人多留下些东西,诚如他在《护生画集》的跋中曰:“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

就是怀着这样一颗悲悯与慈悲心,所以李叔同的诗词总是那么充满了温情与善意。

李叔同的诗词,除了抒发情感,更多有一种深深的悲悯情怀在里面,这种情怀下,本该是忧愁与伤感的,但李叔同却用豁达与澄明的胸怀将诗词变得轻盈而空灵。

他说过:“人要有颗接受失败的心,有了失败,便看穿无常,便有了新的开始。”

因为慈悲,所以透彻轻盈;因为悲悯,所以空灵洁净。

这种慈悲与悲悯早已跳脱出世俗的名利与虚妄,所以,尽管那时的李叔同还未出家,但这份悲悯心早已深深刻进他的骨子里,才能有如此美妙的诗词。

04写在最后

我们读诗,是为读一段情怀,从中找到共鸣,感知于诗歌的美好,再领悟作者的意境。

任何一首诗歌,意象意境都离不开诗人传达的画面美,唯有画面美能清晰体现诗人的心怀和情意。

读李叔同的诗词,不管你是先抱着情怀来读,还是以一种平淡的心来读,只要读完,那舒畅与慰藉的画面感会立即让你感到满心喜悦,因为再没有比这诗更好的表达了你想说的话。

你只需轻轻吟出,什么也不必说,那份情意就自然流露,轻盈跳脱在你的眼前,让内心空灵柔软,思绪万千,恍如隔世。

有人说,诗如其人,我们读诗就是读一个人。

李叔同的诗词,正是他悲悯的灵魂让轻盈与空灵永远镌刻进了人们的心里,流芳百世。诚如他的人那样,用悲悯与慈悲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髓。

诚如,他后来所言:“长我慈心,存我天良。”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5:0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3d69dbc5ecad0ac7a254d7d7a47561d.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解析《送别》表达的意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解析《送别》表达的意境).pdf

标签:画面   诗词   词曲   这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