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得胜归

更新时间:2023-03-15 20:06:07 阅读: 评论:0

雪高-医生节日

得胜归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仓鼠最喜欢吃什么)

2020.2

 ┃

103

中国戏剧史上“花雅之争”发生于清代中

叶,全国各种戏曲声腔剧种聚集于京城,“花

部”地方戏声腔向“雅部”昆曲发起了挑战。“花

雅之争”是戏曲声腔之间的争锋与较量,“花部”

声腔最终大获全胜,这是戏曲的创新和变革,

开始了中国戏曲地方声腔遍地开花的局面。

“花雅之争”是以花部的步步取胜和雅部

的节节败退,促成清代中叶前后的戏剧局面的。

这个时期既有花雅之争,也有花部地方戏内部

之争,并且剧种之间的交流、融合等孕育了新

的剧种的诞生,显示出本时期戏曲的繁荣。“花

雅之争”总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的是

清初,昆曲与京腔之间的竞争;第二阶段指的

是发生于清乾隆中叶,川籍艺人唱秦腔者魏长

生进京,再次给昆曲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把

八面威风的京腔打下马来,并使其一蹶不振;

第三阶段是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一炮

打响,西皮和二簧戏结合在一起,而使之出现

了一个新面目,逐步形成了强劲的京剧。花部

不断蓬勃发展,至此获得了绝对优势,在“花

雅之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本文着重于第二阶段的“花雅之争”,由

秦腔名旦魏长生引发的这场“花雅之争”。他

的出现给京城的舞台带来了生机,促进了中国

戏曲的发展。乾隆三十九年魏长生第一次进京,

因卖座不佳而返。可能是由于他的表演没有吸

引到观众,也可能是当时秦腔没有被观众所接

受,还有可能是花部地方戏当时正在发展。魏

长生返回陕西后,研究京腔和其他剧种的长处,

勇于革新,敢于创造。乾隆四十四年再次进京,

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师。说明了在这几年里,

花部地方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花部正在

崛起。这个阶段确立了“花雅之争”的概念,

地方戏大范围流变传播,对雅部昆曲造成了很

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势头下,清政府颁布了禁

演令,强制终止了这个阶段的“花雅之争”。

魏长生追求志向,以南下扬州演出结束了这一

阶段的“花雅之争”。

第二阶段“花雅之争”是由一位名伶魏长

生而引起的,魏长生的创新精神影响了花部诸

剧种和雅部昆曲,没有这位勇于创新的名伶,

就没有这场花雅之争。

摘要:

乾隆四十四年,秦腔名旦魏长生京师之行,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城,为戏曲史留下浓墨重

彩的一笔,开创了戏曲表演的新局面,对旦角艺术的改进与实践,深远影响了各个剧种的发展和

衍变。魏长生引发了“花雅之争”,促进了花部地方戏的发展。这个阶段在花雅之争乃至中国戏

曲史上都是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

魏长生;花雅之争;秦腔

花雅之争

——名旦魏长生京师之行

■陈强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104

戏剧研究 ┃ 

Dramarearch

魏长生,四川金堂人,字婉卿,行三,自

幼家贫,进秦腔班学戏,秦腔之花旦也。《燕

兰小谱》载:“己亥岁随人入都。时双庆部不

为众赏,歌楼莫之齿及。长生告其部人曰:‘使

我入班,两月而不为诸君增价者,甘受罚无悔。’

既而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

余,六大班为之减色。”[1]《藤阴杂记》载:

“京腔六大班盛行已久,戊戌、己亥时尤兴,

王府新班湖北。湖北江右公宴,鲁侍御赞元在

座,因生脚来迟,出言不逊,手批其颊。不数日,

侍御即以有玷官箴罢官,于是缙绅相戒不用王

府新班。而秦腔适至,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

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2]《扬州画舫录》

载:“自四川魏长生以秦腔入京师。色艺盖于

宜庆、萃庆、集庆之上。于是京腔效之,京秦

不分。”[3]从记载可见,魏长生的《滚楼》一

炮打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给京师舞台、

戏班及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反响。此次演出导致

京腔六大班的演出受到影响,艺人不得不加入

到秦班求生存,开始学习秦腔的优点,融合于

京腔吸引观众,最后形成“京秦不分”的局面。

魏长生是在这场变革中富有创新精神的名

伶,首先慷慨激昂的梆子腔符合当时人们的情

绪;其次从唱腔、表演、舞台等都是崭新的艺

术展示给受众,魏长生创新的精神将这些特征

发挥得淋漓尽致。魏长生的演技“惟演戏能随

事自出新意,不专用旧本。盖其灵慧较胜云”“演

武技气力十倍……”,加之魏长生舞台艺术的

开拓,创造了发髻外露的梳水头、旦角的“贴

片子”和踩跷等,魏长生在京师舞台上压倒了

京腔六大名班。《燕兰小谱》道:“魏长生开

近年风气,序中颇致讥词,然曲艺之佳,实超

时辈。”[4]魏长生京师之行成功的原因是独特

的创新艺术,展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雅部昆曲的重创:《滚楼》一剧动

京师

魏长生演出《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

者日至千余”,他率领的戏班行当整齐,全新、

具有生活气息且情节曲折的剧目吸引了京城的

观众。现存西府秦腔和汉调桄桄抄本,以西府

秦腔为例,故事梗概是:在唐德宗时期,黑水

国王杜黑龙造反,唐德宗派罗洪义征剿被围。

唐德宗再次派王子英领兵助援,由于遇到了山

上高龙、高虎兄弟的阻拦,于是王子英杀死高

家兄弟。高金定知道后前来为兄长报仇,王子

英不胜,逃到杜家山庄,被员外杜公道藏起来。

高金定一路追寻到寨,杜公道不肯交出。杜公

道女儿杜秀英与高金定有金兰之谊,邀高金定

到家,安排于绣楼。父女二人用酒灌醉了王子

英、高金定二人,并将他们同放一室,往地上

铺满豌豆,二人酒醒成婚。杜秀英去察看,高

金定开门,拉杜秀英进,高金定忽出,倒扣门,

促成了杜秀英和王子英婚配。最后高、杜、王

三人协力剿灭杜黑龙,得胜归朝。

魏长生塑造出泼辣、大胆、文武双全的女

性形象,剧情由常见的才子佳人变成戎马生涯

的将军和女寇。剧目是新颖的,剧情跌宕起伏,

人物塑造鲜明,加之魏长生入木三分的表演,

使此剧一炮打响。《长安看花记》中记载:“乾

隆间蜀伶魏长生来京师,广场说法,以色身示人。

轻薄者推为‘野狐教主’。”[5]魏长生为了满

足市民趣味,在表演上加进了一些色情成分和

鄙猥之词。从《滚楼》剧情来看的话,只有在“醉

酒”一幕中,高金定与王子英醉卧一室,具有

做出过分表演的可能。之所以魏长生有“开淫

冶之风”“野狐教主”之誉,除了迎合当时的

市民审美趣味,也是魏长生表演特点极妍尽致

的体现。《日下看花记》记载:“《背娃》一出,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2020.2

 ┃

105

自魏三擅场后,步其武者,工肇妍笑,极妍尽

致。”[6]魏长生的表演追求外在美,也追求表

演真实准确,极妍尽致的表演将剧目呈现于舞

台,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二、自由舒展的、板式变化的行腔

中国戏曲是“乐”本位的,魏长生成功的

主要原因之一是形式自由、活泼生动的声腔。

魏长生京师之行带来了自由舒展的板式变化的

秦腔。板式变化体是中国戏曲的一大变革,从

规范化、程序化曲牌联套体到自由板式变化体,

与曲牌联套体构成了两大结构体系。自由舒展

板式变化体以上下乐句为基础,运用变奏中强

弱的节拍、节奏的变化,以各种不同的板式的

变化,构成了整出戏的音乐陈述的基本手段,

表达各种不同的戏剧情绪。例如抒发情感的时

候,节奏是悠长缓慢的,因而慢板擅长于抒情。

情绪激动的时候,语言急促,用节奏较快的流

水板、快板表达这个情绪。板式变化体唱词多

采用的是以七言或十言为主的诗赞体句式,音

乐融入当地的民歌。创作者可以不受曲牌的限

制,尽情表达内容。演员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剧

目的理解和自己的声音条件,发挥自己之长。

板式变化体不仅具有节奏感强、生动明快的特

点,便于剧作家和演员等掌握和运用,而且唱

词通俗,便于让观众理解剧情。

秦腔的音乐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欢音与悲音。

欢音表现明朗、欢快、愉悦;悲音表现哀怨、悲沉、

激愤。二者曲调结构相同,只是调式中36二音

改为47二音,就是另一种音调色彩。整体风格

特点高亢激越,反映了慷慨激昂、开阔豪放的

心理气质,那一声声慷慨激昂的秦腔成为时代

的新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

欢音:1=G  4/4  

 悲音:1=G 4/4

魏长生在唱腔、音乐方面进行创新,《啸

亭杂录》记载:“长生因之变为秦腔。辞虽鄙

猥,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燕兰小谱》

中道:“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

话。”“自魏三变梆子腔,尽为靡靡之音矣。”[7]

魏长生改革后的新唱腔、音乐伴奏等,抒发了

人们的情感,与当时审美文化、时代紧密相连。

秦腔应运而起,给京城带来了新的生机,引起

观众的共鸣。经过魏长生创新的秦腔委婉动听,

善于传情,符合时代的审美。

三、人物形象塑造——《背娃进府》淳朴

农村妇女

魏长生成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促进

了旦角行当的发展。不仅有“英雄儿女一身兼”

的巾帼英雄,还有淳朴农村妇女等。《背娃进

府》是当年魏长生备受推崇的喜剧。张元秀家

庭贫困,寄居于表兄李福家,得到表兄嫂的帮

助,但岳父耿钦不仅不资助,还经常羞辱。后

来张元秀拾得“温凉玉盏”,献盏封为万里侯。

张元秀感念前情,接李福夫妇携孩入府。耿钦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106

戏剧研究 ┃ 

Dramarearch

来贺,张元秀怒其势利。李福夫妇进行劝解,

最后翁婿和好。

《背娃进府》成功塑造出表大嫂乐善好施、

勤劳朴素的品德。由于魏长生出身贫寒,其坎

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所演的淳朴的劳动妇女活灵

活现,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鲜活的农村妇女形

象。《梦华琐簿》记载,“魏三年六十余,复

入京师理旧业”时,演出的最后一场戏就是《表

大嫂背娃子》,由于年迈,演戏又过于认真,

结果“下场即气绝”[8]。魏长生将毕生的精力

奉献给了戏曲舞台,塑造出一个个形象生动的

人物形象,提高了戏曲舞台的表演艺术水平。

四、表演技巧的魅力

魏长生有精湛的表演技巧,做工以细腻见

长,并文武兼演。每场表演有新意,塑造了不

同精彩的女性形象。魏长生的表演名动京师、

南下扬州、重返京师,整个过程一直在提高表

演技巧。早期在京师“兼之演诸淫亵之状”“裸

裎登场”;清政府的禁演令,魏长生被迫南下

扬州演出;重返京师演出时,由于当时的时局,

风格有所变化。《燕兰小谱》载:“幸年届房

老,近见其演贞烈之剧,声容真切,令人欲泪,

则扫除脂粉,固犹是梨园佳子弟也。效颦者,

当先有其真色,而后可免东家之诮耳。”[9] “昆

腔声容真切,感人欲涕。洵是歌坛老斫轮也。

不与哙等为伍。”[10]《日下看花记》记载:“长

生于乾隆甲午后始至都,习见其《滚楼》,举

国若狂。予独不乐观之。迨乙未至都,见其《铁

莲花》始心折焉。庚申冬复至,频见其《香联串》,

小技也,而进乎道矣。其志愈高,其心愈苦。

其自律愈严,其爱名之念愈笃。故声容如旧,

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倍。”[11]魏长生从被

誉为演粉戏的“野狐教主”开始演贞烈之剧,

演出声容真切,令人欲泪,前期的风格到后面

转变后的风格,虽迫于无奈,但前后期风格融

合于一起,演出的作品更加丰富,展示了魏长

生表演的真切动人和演技的全面性。

《燕兰小谱》记载:“惟演戏能随事自出

新意,不专用旧本。盖其灵慧较胜云。”魏长

生的表演不是惯用旧本,而是创新出更适合舞

台表演的剧本,根据演戏所需进行修改,给观

众带来新鲜感,体现出魏长生的创新精神、对

表演技艺的挖掘和对表演研究的态度,创造了

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五、舞台艺术的开拓——体态美踩跷和旦

角化妆飞跃性变革梳水头

魏长生的创新精神是他的艺术核心,他在

秦腔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革新。

魏长生最重要的创新是对舞台艺术的开拓——

“梳水头、踩跷、贴片子”等始创,使男旦更

好地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让观众眼前

一亮,带来了视觉享受。他对舞台艺术的创新

被各剧种广泛借鉴传承,将表演艺术上升到一

个新的水平,是中国戏曲发展最重要的力量,

至今都对戏曲表演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踩跷”又名“跷功”,为旧时训练花旦、

刀马旦和武旦演员特殊步法的一项基本功。魏

长生《滚楼》一剧,丰富提高了踩跷的技巧,

逐渐在各种剧种中流传开来。踩跷以足尖为支

撑重心,表演时,旦角演员双脚掌将袜型的跷

板垫置于脚底,然后缚绑在小腿上,外边套上

绣花鞋,穿大彩裤遮住真脚,将“小脚”露出。《燕

兰小谱》记载:“自魏三擅名之后,无不以小

脚登场,足挑目动,在在关情。”[12]跷功属于

高难技术,魏长生将“踩跷”技术发挥到极致,

将脚步的基础功与剧情结合起来,展示出女性

妩媚的身姿。后由于踩跷是对旧时代女性缠足

的模仿,新中国成立后,跷功被废除,这是时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2020.2

 ┃

107

代造成人们审美变化的结果。但是在当时的时

代,踩跷对各个剧种演出有着重要的影响。

“梳水头、贴片子”是魏长生舞台艺术的

又一大创新。梳水头对旦角的头部和面部的改

造,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梳水头既可塑造端正而秀美的女性,也可塑造

活泼、俊俏的女性,使舞台艺术审美得到了提

高,对男旦扮演女性角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梦华琐簿》中记载:“俗呼旦脚曰包头,盖

昔年俱戴网子,故曰包头。今则俱梳水头,与

妇人无异……闻老辈言,歌楼梳水头、踩高跷

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故一登场,观

者叹服,倾倒一时,今日习为故常。”[13]在此

之前,旦角的发式装扮是用网子把头发罩起来,

不露在外面,称为“包头”,而魏长生创新出

“梳水头”之法。通过对假发、假髻、贴片子

的运用,弥补了伶人脸型的不足,让伶人脸型

在舞台表演时更加好看,更接近女性。《日下

看花记》卷四“葵官”条云:“珠翠满头矜剩物,

葵心未忘米嘉荣。注:(是日登场所簪首饰,

犹其师遗物)。”[14]当时魏长生在假发外还有

精美的珠翠装饰,正是这些让他的假髻更加美

观。魏长生创造的梳水头、贴片子呈现于舞台,

更好地塑造出女性的形象,令观众耳目一新,

至今仍在沿用。魏长生的开创之功影响深远,

这是一场中国戏曲化妆方面的重大革新。

魏长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名伶,具有奠基

意义的舞台创造者,以剧目、声腔、表演、舞

台艺术等新的面貌呈现于受众。川籍的魏长生

奠定了秦腔的基础,发展了秦腔。魏长生的一

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生道路坎坷,他的艺术

精神和创新影响了众多剧种的戏曲舞台艺术。

魏长生从小家贫,父亲在他幼年时期去世,十

岁左右母亲又辞世,他无奈之下参加了口国噜

子。随江湖艺人流落于陕西,在同州改学秦腔,

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魏长生的贫苦出身和人

生经历与秦腔的声腔风格如出一辙,高亢、强

烈、激昂的梆子表达了他的这种情绪。魏长生

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城,其他剧种演出受到

影响,遂吸收秦腔所长。秦腔尚在巅峰之时,

乾隆五十年清政府颁布禁演令,魏长生南下扬

州继续演艺事业。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四

川魏三儿,号长生,年四十来郡城投江鹤亭。

演戏一出,赠以千金。尝泛舟湖上,一时闻风。

妓舫尽出,画桨相击,溪水乱香。长生举目自

若,意态苍凉。”[15]焦循也表示对魏长生演出

的秦腔的喜爱。《花部农谭》记载:“自西蜀

魏三儿倡为淫哇鄙谑之词,市井中如樊八,郝

天秀之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余特喜之,

每携老妇、幼孙,乘驾小舟,沿湖观阅。”[16]

魏长生的“赠以千金”及观众的热烈欢迎等南

下演出盛况,说明魏长生的唱腔、表演等影响

到了南方的审美方向,他的南下扬州演出引起

了南北方声腔的融合,花部地方戏梆子腔发生

了流变,传播于南方,影响深远。嘉庆初,魏

长生复返京师舞台,此次入都登台仍然“众人

属目”,《梦华琐簿》云:“登场一出,声价十倍。”

重返京师演出与早期京师演出有所改进,从剧

目、表演等方面的创新,塑造出真切质朴、沉

着稳重的人物形象,表演技艺更加精湛。据《梦

华琐簿》记载:“《表大嫂背娃子》,下场气

绝。”魏长生传奇的一生也落下了帷幕,他走

完了极不平凡的58个春秋。他一生追求戏曲舞

台艺术,一系列的唱腔、表演、舞台艺术的创新,

给花部地方戏带来璀璨之光,推动了花部地方

戏的崛起,让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艺术有了更

广阔的生存空间,是中国戏曲发展最重要的力

量。魏长生引发的第二阶段的花雅之争,使花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108

戏剧研究 ┃ 

Dramarearch

部和雅部竞争过程更加强烈,声腔更迭更为快

速,是曲牌联套体向自由变化的板腔体的变革,

酝酿在民间的花部地方戏回应了时代的审美,

是古典戏曲走向现代的先声。

参考文献:

1.叶长海,张福海:《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张福海:《戏剧为上演而设》,北京:中国

戏剧出版社,2014

3.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下)》,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4.昭梿:《啸亭杂录》卷八,《魏长生》

5.杨懋建:《辛壬癸甲录》,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注释:

[1]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45页

[2]戴璐:《藤阴杂记》卷五,收入《笔记小说大观》

14编第10册,台湾:台湾新兴书局,1973年

版,6717页

[3]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

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刻本

[4]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

社,6页

[5]蕊珠旧史:《长安看花记》,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322页

[6]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04页

[7]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46页

[8]蕊珠旧史:《梦华琐簿》,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367页

[9]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三,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32页

[10]吴长元:《燕兰小谱》,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6页

[11]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收入张次溪: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104页

[12]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46页

[13]蕊珠旧史:《梦华琐簿》,收入张次溪:《清

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356页

[14]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收入张次溪: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96页

[15]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

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刻本

[16]焦循:《花部农谭》,收入《中国古典戏

曲论著集成:正续编》第八册,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1959年版,225页

责任编辑原旭春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20:0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37dd9b0d8bdcaf9ff70b73c0c81fd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得胜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得胜归.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得胜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