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梯田类遗产的保护研究
赵佩霞;于湛瑶
【摘要】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开发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中梯田类遗
产保护和管理难度尤其大.在对我国六个梯田遗产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系
统梳理了其现状和基本情况,针对各遗产地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认为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才能形成自觉保护、合力保护的内生
动力,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古今农业》
【年(卷),期】2018(000)003
【总页数】10页(P92-101)
【关键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类遗产;保护
【作者】赵佩霞;于湛瑶
【作下雨了作文 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北京100026;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北京
10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工作开展概况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农业农村部加速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项目,2013年至2017年认定9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梯田类遗产有7
处。为了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受相关部位的委托,于2015-16年对其
中六处梯田进行了调研,发现梯田类型遗产地保护区主要问题如下:地域广、体量巨
大且分布零散,管理成本高,对人财物投入需求大;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无序开发严重,
梯田维护成本高;生产类型单一,以农业种植为主;无法机械化生产,劳动力投入大,农
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产量低,农业收入少;青壮年外流严重,农业生产技艺传承无人。
相比其他类型遗产,我们认为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难度更大,存在的问
题也更为突出。本文试图依据调研的真实情况,为梯田遗产保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
议。
二、中国梯田类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一)河北涉县旱作耕作系统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涉县境内均为山地,
全县旱作梯田面积达21万亩,是在北方降雨量550毫米以下的旱作雨养农业条件
下修建的,具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生态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规模的梯田位
于井店镇王金庄,包括11个自然村,共有4406户,人均耕地仅7、8分。梯田面积
约1.2万亩,分为5万余块,土层厚的不足0.5米,薄的仅0.2米,石堰长度近万华里,
高低落差近500米,农作物以北方杂粮为主。涉县人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食物资
源,通过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传承八
百年,使得“十年九旱”的山区,即使在严重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年,人口不减反增。
1990年,涉县旱作梯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
国第二长城”。2014年5月,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二批中国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地主管部门为涉县农牧局,由农牧科兼管,具体管理模式
是成立“王金庄风景区管委会”,下设王金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暂无农民参加。农
业生产有专业合作社,农民自愿参加。
(二)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包括元阳、红河、绿春、金平4个县,仅元阳县境内就
有梯田19万亩,遗产地核心区包括新街镇、攀枝花乡和箐口镇3个乡镇,计18个行
政村,82个自然村,11000多户,56000多人,梯田面积为70589亩。哈尼梯田是
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
造的农耕文明奇观,延续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
族约126万人口。哈尼族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
长年饱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哈尼族垦殖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
宜,依山造田,最高垂直跨度1500米,最大坡度75度,最大田块2828平方米,最小
田块仅1平方米。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主要特
征。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
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红河州政府专门成立了世界遗产
管理局,统一负责与梯田文化保护开发相关的工作。遗产地核心区所在地政府主管
部门为元阳县梯田管理局。目前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三)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农业系统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农业系统地处广西桂北龙胜山区,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
广西著名风景区。全县总人口16.71万人,聚集着苗、瑶、侗、壮族为主的多个少
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5%以上。龙胜龙脊梯田农业系统总占地面积101平方公
里,其中梯田面积约22万亩。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
50度,前往梯田几乎都是盘山公路,形成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成塔”
的壮丽梯田景观。核心区梯田面积20000多亩,由平安壮寨梯田、龙脊古壮寨梯田
和金坑红瑶梯田三大部分组成,域内人口有14000多人,人均梯田面积1亩左右。
龙脊景区管理局负责协调政府与旅游公司、政府与景区村民、旅游公司与村民之间
的关系,有政府领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一整套良性管理机制。委托桂林龙脊
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景区旅游运营,吸引社会资金和旅游资源投入梯田农业系统
管理经营。
(四)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
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位于江西省崇义县,坐落在海拔2061.3米的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
山脉之中,依靠山泉水种植水稻。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
米,最高达62层,且大多数是只能种一、二行秧苗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
田”的碎田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客家梯田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崇义县内的
上堡乡、思顺乡、丰州乡,3个乡镇18个村。全县梯田总面积4万亩,遗产地核心
区有3万多亩,3个乡的总人口为34048人,核心区人均约拥有1.5亩地。农作物
以水稻为主,同时兼有山林,主要收入为林业产品等。由于森林茂密,对涵养水源极为
有利,客观上对梯田的产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管部门是农粮局,农粮局下设临时
机构“申遗与保护办公室”,协调县相关部门指导乡政府共同管理。
(五)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中部娄底市新化县,地处湘中丘陵向湘西山区的过渡带,雨水
充沛、四季分明。梯田面积约80000亩,分布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之间,坡度
30至50度之间,共500余级。紫鹊界梯田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一个苗瑶侗汉
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是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糅合的历史遗存,有
“梯田王国”之美誉。梯田高处无任何山塘、水库,梯田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
埂综合形成储水保水系统,凭借基岩裂隙孔隙水水源,构成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俗有
“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因梯田狭小,山高坡陡,这里的农
民在积极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水源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原始手工耕作方式,维持着生
态环境的动态平衡。梯田核心区包含1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4000人,梯田面积
20000亩。新化县农业局是其业务主管单位。目前遗产地管理模式为政府主导、
部门联合、企业化运营。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为专门的管理机
构。
(六)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联合梯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北部的联合镇(2017年撤乡改为联合镇),是革命
老区。联合梯田核心区包括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云山、下云、连云等
8个建制村的梯田,常住人口12600人,核心区梯田面积10707亩,人均梯田面积
0.49亩。联合梯田分布在海拔260-900米之间,垂直落差600多米。联合梯田通
过山顶竹林截留、储存天然降水,再以溪流流入村庄和梯田,形成特有的“竹林一村
庄一梯田一水流”山地农业体系,是集中竹林、水稻、各种旱作农作物(大豆、花生
等)以及各种家畜养殖的综合性生态环境。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业务主管
部门为联合乡政府。乡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联合镇与8个梯田村共同出资成立了联
合梯田农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并在各梯田
村成立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田地。
三、梯田类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更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关
法律依据,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在探索阶段。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重要
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梯田遗产所在的地方层面也结合遗产地保护具体工作出
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保护管理办法,但在有关土地使用、民居建设、准入退出机制
的建立、遗产地文化产权、遗产地商业化程度、遗产地管理主体、生态补偿政策、
相关激励政策、以及农民利益保护等政策法规设置方面还不完善,更缺乏具体的实
施细则,在具体执行中难以界定和把握,动态管理不到位,“最后一公里”落实困难。
表1:各地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遗产地名称河北涉县旱作耕作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
作梯田系统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福建
尤溪联合梯田法律法规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保护管理办法、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
统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办法、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
红河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关于加强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的决定、
红河州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2015—2020年)、元阳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
理实施细则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龙脊梯田旅游景区发展规划、龙
脊镇旅游业发展规划、龙胜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龙脊梯田农业系
统遗产地保护与发展规划、龙脊梯田农业系统遗产地保护条例、龙胜各族自治县龙
脊梯田农业系统保护办法江西崇义县客家梯田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新化县旅游发展
总体规划(2011-2015)、风景名胜区条例、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紫鹊界梯田-
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尤溪联合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
(二)遗产地管理体制未理顺,职能职责不清晰,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不同,严重制约遗
产地的管理和保护。目前,各遗产地主管部门不同,州、县、乡各级都有;有些设置主
管机构,但编制严重不足,或者人员花生米芹菜 长期不到位;有些缺乏专职工作人员,一套人马两块
牌子。长期没有执法机构也没有执法队伍。还有的地方“有权的没人管,有人的没
权管”,且存在执法不及时,责任相互推诿,出现执法真空状态,造成各地保护能力和水
平存在很大差距。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已到九月底,相同地区的水稻都已收割完
毕,唯有龙脊梯田的水稻还没有收割,景色蔚为壮观。经了解得知,为确保十一黄金周
期间为梯田最佳观赏期,吸引更多游客到来,龙胜县要求遗产地农民统一播种水稻晚
熟品种,推迟水稻收割期。这一重要措施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龙脊梯田的美誉度。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管理,才能解决遗产地无序开发
问题,单凭农家乐经营者和农户本身的自觉性是无法做到的。此外,由于遗产地开发
程度和经济创收能力的高低不同,直接影响当地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不同。一
些遗产地既是中国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甚至是世界遗产,在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制
定、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比较到位,发展也更好更快。有些遗产地地处偏远、远离
中心城市或重要旅游圈,民众文化水平生活水准普遍偏低,基层政府资源有限、资金
扶持捉襟见肘,面临很大困难。
(三)遗产地保护与当地居民未形成密切利益关系,无法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保护遗
产地的积极性,景区资源保护与遗产地内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刚性需求形成巨大矛盾。
1.违规建设现象严重。综合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基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婚娶、
成家等原因,遗产地内原住民建新房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多。目前整体规划滞后,还没
有统一规划的安置区进行疏导安置。二是传统民居由于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且在现
代日常使用方面存在不便而不受青睐。例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内的特色房屋为干
栏式木质板屋,但建设成本远高于砖混结构,在防火、隔音等方面也不具备吸引力,改
厨改厕要求强烈,传统干栏式板屋不受当地居民青睐。三是遗产地开发初期,统一规
划不到位,接待能力严重不足。随着农家乐的产生,为了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而滋生
了一定数量的违章建筑。这些与遗产地核心区规划中严格控制新建住房的要求形成
极为突出的矛盾。目前以上几类问题经过近十来年的矛盾积累,形成了井喷之势,造
成遗产地景观环境严重破坏。加上遗产地地域广阔、管理人员少、执法细则不完善、
建房速度快等多方面原因,造成遗产地资源保护过程中,执法工作难度巨大。
2.适龄人员大量外流,土地撂荒现象增多。一是六个梯田类遗产地都是农业大县,人
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云南红河元阳县攀枝花乡人均梯田面积最多,为2亩,福建
尤溪县人均梯田面积最少,还不到半亩地,六处梯田遗产地平均下来人均梯田面积不
到1.2亩。二是农资涨价,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山区梯田普遍窄小,无法机械化耕种,
基本全靠人力。种粮成本高,种地的年收益非常低,不少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2、3
天就抵种粮一年的收入。以河北涉县为例,年均外出务工的收入大约是年均非农收
入的5.6倍,是年均农业收入的29倍。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弱,给
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四是物价上涨,农民生活支出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
出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还没有出台相应的生态补偿
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惠农政策不多,这些加剧了遗产地保护与农民创收增收的
矛盾,影响了农民对遗产的认知和保护的积极性,农民要么撂荒不种,要么抬脚走人。
年轻一代大多赴外打工,适龄人员大量外流,留守遗产地的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儿
童,土地撂荒现象增加。据崇义县统计,撂荒最严重的2013-2014年,高峰期达到现
有土地面积1/3撂荒的状况。
表2:人均梯田面积及收入情况遗产地名称河北涉县旱作耕作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
作梯田系统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福建
尤溪联合梯田人均梯田面积7、8分攀枝花乡2亩1亩左右1.5亩1.2亩0.49亩
4000-4000年人均农业收入情况收入(元)1500攀枝花乡
4000-4800收入(元)7665攀枝花乡30010万/户年均非农
6000030000-40000年均外出务工收入(元)43200攀枝花乡60000-70000
24050000-60000
3.传统农耕技艺面临流失困境,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遗产地保护和发展需要。近年来
受遗产地旅游开发及其带来的高额经济利润的刺激,返乡的年轻人以及大量原本在
田间地头的劳动力逐渐转向旅游服务业,他们不会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也不愿从
事农业重体力劳动,大多数参与农家乐等经营性工作,传统农耕技艺面临流失的困境,
遗产地面临后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此外,遗产地居民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缺乏技
术技能培训,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低,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满足遗
产地发展的需要。而有些遗产地没有开展过培训活动,或缺乏相关培训场地及专项
经费的支持。
表3:劳动力培训情况遗产地名称河北涉县旱作耕作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
统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福建尤溪联合
梯田劳动力培训有,100万元/年,培训10000人次无有培训,但没有培训基地全县有
培训,91万/年,农技和休闲农业方面的培训。遗产地各乡没有培训无无
(四)遗产地建设维护资金严重不足,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交通、电力、供水、通
讯、排污、垃圾处理等设施配套性和共享性较差。一是梯田类遗产地区域广阔,而
且分布散落,这无疑增加了遗产地建设、维护、管理的难度,投入大、成本高。二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植被减少,加之修建公路破坏原有的灌溉系统,遗产地水资源逐年
减少,梯田农业遭受极大冲击,而且居民和游客与地争水现象也日趋严重,增建水渠、
水窖、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进行人工干预非常迫切。三是遗产地都是山区,其中五
个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尤其是从县到乡再到遗产地的交通更困难。缺
少交通工具,景区道路达不到四级要求,乡村道路窄小难行,没有大型停车场,想要依靠
旅游观光提高收入还需假以时日。四是六个遗产地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虽没有工
业污染,但生活污水全部采取直排入梯田灌溉沟渠。随着遗产地居民人口增加和生
活质量的提高,再加上外来游客激增,污水量随之增大。污水不加处理直排沟渠,灌溉
水系一旦遭到破坏,将不可修复。龙脊平安寨污水直排,已出现部分梯田种植的水稻
只长叶子不长穗,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五是遗产地发展所需电力、饮用水、通
讯等方面保障性设施严重不足。以上几方面看,遗产地的保护涉及到生产、生活的
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基础设施的修建维护费用耗资巨大,依靠地方财
政或遗产地自身盈利反哺,滚动式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遗产地保护和
发展的需要。
表4:遗产地维护及公共基础设施情况遗产地名称河北涉县旱作耕作系统云南红河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湖南新化紫鹊界梯
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修建乡村道路已修18公里,还需31公里,资金缺口465万元
攀枝花乡有农村公路16条,全长71.49公里。出于对梯田的保护,目前的碎石路还
可继续使用需新建7米宽沥青公路57.6公里,估算投资5440万元;5米宽沥青公
路180.6公里,估算投资9030万元;1.5米宽步道(石板路)68公里,估算投资1360
万元拟“大、中、小循环”的修路计划,目前已修通“小循环”,20公里水泥硬化
路。修建成本较高,道路造价为80-100万元/公里。目前中循环道路在建设之中需
修建田间道路50公里。未铺设水泥道路造价约4.5万元/公里,水泥路造价45万
元/公里。需要经费2250万元需修建145公里(路宽3m),需要资金3625万元
(续)遗产地名称河北涉县旱作耕作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广西龙脊梯田农
业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水利设施情况
主要用水是自然降雨,需建辅助水窖和塘坝,已投入80万元,资金缺口220万元目前
攀枝花乡共有小型蓄水池92口,水沟162条长312.6公里,水库两个。核心区内需
修缮的沟渠系统共30条80.3公里,灌溉面积达7624亩,经费预计1847.86万元
已修建灌溉水渠两条,全长4.1公里,完成投资269.9万,今后待改建、新建灌溉水
渠15公里,尚需投资984万元主要用水是靠山林涵养的山泉水,需建辅助水渠和水
塘引水到田。水渠修建标准为平均断面40*40厘米核心区域内12个村水渠共有
143000米,90%不同程度漏水,10%由于地质灾害完全无法通水,急需修复。长约5
万米,每米造价280元,需要经费约1400万元需要修建灌溉设施,去年全年已修建
29.7km,仍需50km;造价110元/米;水池(塘)20座(蓄水20万方),共200万元每
年需修缮梯田情况每年3000米,需要60万元(5个村)遗产区内灾害隐患点共8个,
威胁298户1214人,威胁农田423亩,威胁房屋586幢。防治直接工程费2
059.05万元,总费用2639.81万元每年景区门票收入10%用于梯田维护,约为240
万元水作梯田一般塌方较小,农民会自发地维修,不是很大的工程每年因垮塌而需要
修缮的田埂比例为8%-10%。每年需要修缮的梯田面积约为2000亩。大约500
元/亩/天,修缮一次共需大约100万元。每年2-3次,总费用为200万-300万元田
埂、护坡等每年需修缮,每年的比例大概在30%--40%,每年需要修缮资金190万元
垃圾站有,满足5年需要垃圾处理方式是转运。有,每日垃圾处理量5吨,需建造50
平方米的垃圾处理站比较合适有,每日处理垃圾14吨,基本能满足需要无垃圾、污
水处理情况现无处理设施或场所。拟建占地36.6亩,库容量约为10.52万立方米,
近期日处理规模10吨,远期日处理规模15吨,服务年限15年,建设资金测算2
1300万元采用外运及焚烧的方式,目前有垃圾转运站1座及焚烧炉1个;每日垃圾
处理量6吨,其中外运3吨,焚烧2吨,填埋1吨;拟建焚烧炉1个公厕已建15个,还
需建15个,资金缺口200万元全乡已建卫生公厕23个。2020年计划新建无害化
公厕31个,费用155万元现有公厕65个,拟建20个,造价每个约50万元。需1
000万公厕3个,尚不足以满足旅客需求,拟再建设4个三星级公厕,总造价约120
万元现有公厕8个,还有2个在建中,基本满足目前需要遗产地卫生公厕有8个,还需
新建9个公厕,造价约270万元污水处理无,直排无,直排。计划在2016—2018年
间修建污水处理及管网配套设施10.44公里,经费约1254万元目前集中处理,每天
污水处理量1600吨,不能满足需要。需要每个村(6个村)新建1000吨的污水处
理站,每个2000万元无,需建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量10万立方米无目前有一座
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正在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第一期日处理能力600吨
(五)注重遗产地农业生产的经济因素而忽略了遗产地文化属性,遗产地品牌建设严重
滞后,宣传力度不够。遗产地农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背景与内涵
明显有别于一般性农业产品,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偏差。一是遗产地地理标志未设
立以及遗产地农产品的宣传不到位,使得遗产地农产品和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拉不
开差价,品牌效益不突出,农民享受不到遗产地称号附加收益。再加上对遗产地价值
认识不清,很多特有的传统优良粮种被弃种,大面积引种高产值的经济作物,使遗产地
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坏。例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现大面积改种杂交水稻,传统贡米、
白沙糯、云农糯等已很少种植,有些已到只留有种子的地步。二是遗产地宣传梯田
文化、农耕文化的活动少且影响力弱,有些地方休闲旅游还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这
种现状对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优良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从课题组了解到的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地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来看,面对如此
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当地县、乡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力
量来保护和发展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形成自觉
保护、合力保护的内生动力。
(一)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战略地位。
1.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国家立法、出台
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体现国家意志。完善管理体系和保护规划细则,出台地方性法律
法规和措施,把梯田保护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将遗产地保护发展工作列入地方
政府绩效考核中。
2.加大国家层面的扶持力度,惠农政策小学班主任寄语 向遗产地倾斜,鼓励返乡务农创业,实施输血造
血功能,全方位地给予扶持,促进可持续发展。
3.统一思想,转变认识,让原本以生产为主的农耕活动,转变为让人们以体验、观光为
主的综合开发。“过去是纯种粮食、现在是种粮食观风景亲体验”,以景观农业为
突破口,分清各级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科技人员、农民和旅游业从业者的职责,各
司其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男女约会
4.加强遗产地运行评估工作,动态管理、宁缺毋滥,建立摘牌机制。每两年组织由上
级管理部门、专家、其他遗产地从业人员组成的评审组进行考评、检查和指导,促
进保护发展工作有序开展。
(二)规划先行,尽快实施遗产地核心区分层分级管理,细化区域功能和保护目标,使遗
产地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1.发挥专家指导作用,集聚各领域专家的智慧,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的政策研究、
整体规划、学术交流、推进合作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遵从自然规律,探索一条农业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的道路,对遗产地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发展细则,做到有选择的扬弃。
3.成立遗产地专门管理荞麦面怎么和面 机构,配置专业管理人员,组建执法队伍,具体实施遗产地管理
和保护工作。
4.加快梯田核心区建设,细化核心区区域功能,突出特色,重点保护,分级管理,实现以
点带面,合理保护、开发、利用遗产地资源,起到示范区的作用。
(三)加大对遗产地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加强民居建筑管理,从根本上保护遗产地生态
系统,这也是重要农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1.实施生态水网工程,补充完善水利设施,维护天然生态环境,防微杜渐,减少因气候变
化、自然灾害和工程建设等不稳定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加大梯田管理和维护,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定期维护、
减少撂荒,保障农业生产,保护遗产地根基不受损失。
3.加强遗产地整体环境整治,修建县乡道路,解决进不去、出不来的难题。增建公共
服务设施,强化垃圾、污水处理。不仅保护生态资源,满足居民生活,也能促进休闲农
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展。
4.结合遗产保护和居民民生需要,完善核心区域整体规划,设定居民新区,严控核心区
内建筑规模、形式和用途,解决遗产地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需求的矛盾。
(四)制定长效机制,增加财政资金直补比重,解决民生难点,让当地居民共享国家经济
发展的红利,提升农民参与GIAHS系统保护与管理的积极性。
1.增加直补比例。政府通过提供固定项目支持,提高直接补贴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
使之收入水平不低于同地区经济收入水平,解决遗产地农民生计问题。
2.生态补偿政策。现阶段,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而综合效益被严
重低估。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激励方式,激励农民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实现对生态系星空梵高原图 统
的保护和价值引导。
3.增加惠农项目种类。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农田保护和灾害防治、土地改良、基础水
利、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增加惠农补贴。
4.建立农业灾害补偿制度。保险制度是农业补贴的补充,由国家立法,财政支持,起到
稳定农业生产的作用,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行业带头人,走出因地制宜
的发展致富之路。
1.组织专家编写针对遗产地的教材和培训材料,从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经营技巧、
技能培训、产品开发、农家乐行业星级标准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培训,突
出遗产地农业文化特质,加强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知识培训,提升遗产地从业人员素
质。
2.出台专项政策,采取专项补贴、直补到人的方式,鼓励年轻人返乡务农创业,鼓励返
乡人员到农技培训学校或指定农户学习。保障劳动力资源,维持当地遗产系统的稳
定。
3.培养、鼓励有成功经验的农家乐、农业合作社等经营者成为行业带头人,起到领
头羊的作用,积极参加遗产地建设,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
(六)加大品牌建设,把农产品和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有效嫁接,增加农产品
附加值,促进文化休闲功能开发,深入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潜力,让文化成为当地
发展的推动力。
1.加强代表性传统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管理,突出有机生态特色,重视原产
地地理标志认证,发展高端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遗产地农团建策划案 产品的品牌
化发展。
2.开发地域文化、民俗特点浓厚的土特产品、民俗手工艺品,协助农民提高创意水
平和手工艺水平,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搞活民俗节庆活动,充
分利用山水景观、民俗、歌舞、手工技艺等旅游资源,开展生态型文化休闲农业。
通过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我们发现问题很多,但是也不
乏希望所在。希望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鉴其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成功经验,让
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让农耕文明持续焕发新活力,成为
一条实施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历史的重任交到当代人的手中,我
们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并传承下去。
注:文中引用的具体事例、数据等相关资料来自课题组实地调研和相关遗产地主管
部门提供的工作总结和汇报古代奇案 材料,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曹幸穗.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辨析[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90-94.
[2]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3]闵庆文.农曹操的名言 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J].世界环境,2011,(1):18-19.
[4]苑利.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J].世界环境,2011,(1):29-30.
[5]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扶持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评估[J].古今
农业,2016,(3):92-104.
[6]白艳莹、闵庆文、刘某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外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
业,2014,(6):78-82.
[7]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N].农民日报,2013-01-18(004)
[8]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N].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1)?:1-6.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1:4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3078982cacc81fee36cb1da389ff9f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广西龙胜梯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广西龙胜梯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