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一直是教育行业热议的一个话题。什么是教育创新呢?本文作者认为,创新是指教育创造普适、科技、经济的教育新模式。【编者按】教育创新一直是教育行业热议的一个话题。什么是教育创新呢?事实上,创新是指教育创造普适、科技、经济的教育新模式。普适意味着这个模式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很多很好的教学模式可能对教学者和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是无法迁移的模式,是无法普及的。
本篇演讲来自张良老师。张良老师曾多年担任《南风窗》的副总编辑,离开媒体后收集了上百个教育创新案例,并创办泉源实验学校,目前,张良老师任爱卡的米教育有限公司CEO。多年在体制、民间、技术三个圈子来回走动,让他产生了对教育创新很多不一样的观点。
我今天跟大家探讨的主题是《走出孤岛,联接带来改变》,这个主题也是来自于我个人过去几年的经历。大家说联接,好像平时用的是连续的连,和关联的联有什么区别?这和走出孤岛这个主题是直接相关的,两个虽然都代表着对接,但是对接的路径和强度是不一样的,联接的联往往是意味着最短的路径,我们教育创新者就想找到同道中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迅速发生对接,但是觉得跟我们有一些远的人甚至和我们有一点弱关联的人,我们的对接就好像不容易。
我现在相当于在三个圈子,民间、技术、体制三个圈子来回走动之后就产生了很多感想,这三个圈子可能各自的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在我看来都是非常难得的教育的创新力量。
三个圈子之外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我们会看到我们面对的挑战是极为艰巨的。大家做教育创新能感觉到,我们面对的传统力量那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可以去改变的对象,三个所谓不同的创新力量到今天可能之间的合力,大家彼此的联接非常不够,甚至有互相贬低,甚至攻击的现象发生。
最近几年我在技术圈待得比较多,我经常听到尤其是一线学校的,他们会对很多的技术带来的所谓学习效率的事情非常地排斥,他觉得这无非是应试的帮凶,很多教育创新者对任何提升知识学习效率的行为是很反感的,但是可能体制内的学校对民间教育的创新也会不屑一顾。
三个圈子不能形成合力的结果就是因为我们无法达成大家共同的目标,去改变传统的教育。除了我们要面对的大环境之外,即使没有这些外在环境的约束,我觉得我们做教育创新的人要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艰巨仍然是巨大的。
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哪里去?本质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每个教育者都会有自己心中的期待,把所有的期待加起来我们就是想塑造一个超人,知识面很全面,坚毅的品质,也需要有批判的思维,国际视野也需要。我们会在学生的身上,在培养的目标上,我们会加越来越多的目标,我经常开玩笑,就是好像人类所有的美德,我们都希望下一代具备,但问题是如何去古钱币交易实现,我们任何一个单一的力量可能都无法去实现这样一个梦想。
回到我们百年前的很多争论一汉语言文学学什么样,到底是要革命还是改良?到底是多研究问题?还是多研究主义?
这三个圈子里边最大的公约数可能回到一个根本的东西,也是这几年我比较关注的更多的,不是在教育的方向,而是在教育的方法,我们面对很多的挑战,我们是不是有切实的解决方案?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个场景我们可能都熟悉,我们也做过学生,即使在学校里面我们可能不会排排坐,但是我们经常面临什么是贸易的挑战是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想发生交互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局面,跟老师交流的时候得到的反应是什么?
沉默,大多数学生甚至心里默念不要点到我,或者永远愿意举手发言的永远是学霸级学生,他想获得更多表彰。是学生真的不愿意发言吗?是他们心目中没有问题吗?显然不是。这个场景存在的局面我们怎么破?一般的思维我们会觉得是不是学生他的心理会有很大的障碍。那我去培养老师的心理调整能力,或者是不是学生表达能力不好,我们开一门口头表达的课程,甚至辩论赛,我们看似在培养他的能力,但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事情,因为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漂移式互动
我们看一个例子,一个年轻老师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交流的问题。这是比较实验学校一个刚刚工作两年的年轻的高一化学老师,他用了一个很奇怪的词——,应用于课堂,这个老师是新老师,面临的师生交流问题更加严重,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跟他互动。
他怎么破这个局?他用漂移式互动居然达到了四个效果。
多维交流
首次他做到了,我们平时课堂互动最多抽查一两个学生,结果他的课堂上所有学生都可以发言,而且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发言最后还能记录,消除了学生心理顾虑,给他带来了勇于发言的安全感。
我们平时看视频说要评论,传统是在下面发帖或者发言,但是现在B站出来之后所有的发言直接印在画面上,成年人会觉得这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把画面都挡住了,这就是互联网原住民喜欢的交流方式,想到什么就直接说出来,而且想要看到同样观看视频的人的感受。
这个老师很聪明,把这个发到他的微课上面,带来的效果是,班上最不愿意发言的内向学生都变得极为活跃,不懂的地方问题随时提出来,这个环境下他没有心理的焦虑感,有很强的安全感,这是他熟悉的交流方式。
所有的问题这个老师在后台都可以看到,甚至可以参与编辑,简单的问题可能同学之间解答了,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参与讨论,而且事后对所有的问题可以做简单分析,用三种颜色分别标识出来,哪些同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哪些是存在疑惑,哪些是纯粹扯淡,不光是全班,甚至他带的不同班级、不同年纪学生,大家在做一个共同的课堂笔记。
最后他甚至把这个工具更加运用,可能3分钟的微课中有大量的问题,他会停下来看看讲到什么地方了,是不是认知的难点出现了?他把这一段视频,基于学生信息用不同的条块来提示,不同的班级学习完之后,所有的数据在下一个班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开始发挥作用,可能1分30秒的时候进度条变成红色,学校的学生会知道一个需要你更加专注的认知难点会在后面出现。
传统课堂交流一定是老师为中心,老师掌控所有交流流程,我点谁谁就发言,所有的发言者只是看着老师,当我们把老师这个中心去掉之后,让学生之间建立互动通路,信息传递的通路,同一个课堂,同一批人,我们不需要做所谓的专门心理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就自然而然地可以发生。
他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把我们传统教学中面临的师生沟通互动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思路?
这就是我想说的联接带来改变,课堂里面,每个学习课题从互不相干的学习孤岛,我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真正联接起来之后它所带来的改变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个新的领域中间也不是完全没有边界的新领域,它里边也有规则,比如老师基于各种扯淡的比例,问题的比例,这些数据跟全班共享之后,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刚开始会很好奇,会东拉西扯,这种学生会自然慢慢注意自己关于青年的言行,和纯粹的网络环境又有所不一样,又开始建立新的网络世界里面的规则。
这个网络世界我们经常说它是虚拟的,但是我们现在还会说它完全是虚拟的吗?它的交流在真实发生,真实交流,线上线下交流已经非常完美融为一体了。师生交流环节带来更多联接时的改变可以发生到这样的程度。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更复杂的更完整的学习链条,我们把所有的学习者更紧密地联接在一起的时候,课堂可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推动体制内学校变革的时候,我们发现同一时刻,一个非常普通的乡镇初中,它有八种学习形态在同时发生。可以看到,桌面有平板,平板是五花八门的,农村的学生有什么设备带什么设备,有的学生用平板看完之后再互相讨论。小组长跟其他组员解释难点,第四张图更有意思,这个男教师发现学生搞不定问题,还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讨论问题,还有的学生自己拿着教材和其他学生讨论,还有把小组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黑板上,等待其他小组来解决,还有喜欢按照自己节奏学习的学生,这是同一时刻在一个学习场景。
这些学生和老师普通人,当我们把这些普通人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后,他的学习状态、学习深度确实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这是最近几年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在推动平板普及化。
很多觉得平板不是新鲜东西,每年搞教育信息化砸几百上千亿,送了很多平板到学校,基本都是摆设,上公开课的时候偶尔用一下,平板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如果你把平板只当成储存很多学习材料的容器,当然只能起到所谓电子书包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把平板看成是一个学生所能拥有的独立兴趣通路,是在课堂里建立更加平衡的师生信息权利,看成这么一个工具的时候,你会发现课堂里所有信息的基础的交换方式会发生改变。
我们去很多课堂看,一个老师平均有25-30%的时间在做最基础的信息交换的工作,这个工作以一种非常传统的非常低效的方式在进行,而且在传统的课堂信息传递的方式中,老师无论是写在黑板上的,还是PPT中间演示的都是广播式单向传播的方式运行,没有建立师生之间双向传递的通路,因为学生没有任何权利输出信息。
但是我们为每个人建立独立的兴趣通路之后,学习的形态不一样了,老师、学生之间有更多信息连接通路,这个时候学习的形态也在发生改变。
很多老师黑板上总结的东西确实是跟学生互动讨论产生的关于知识要领、概念理解的核心,但是所有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一旦下课,黑板一擦或者PPT一关,就都消失了。
孔子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但是我们离开教室之后这个故还在哪里?
理想的状态是希望所有信息留存在脑袋里,但是人的自然记忆规律,离开教室30分钟以内基本上可能50%以上的信息早就丢失了,等到晚上的时候可能还剩下30%,等到再次想要温习的时候,所有课堂信息已经支离破碎了,这些信息我们如何留存、分享和更好的传递,这时候我们发现新的技术有非常大的预留空间,简单的拍照上传就能留下所有的。
我们经常会强调学生在学习任何东西之前,如果你提前学习,你学习质量一定会更高,因为预习可以帮助你梳理出你不懂的那些问题,更精确定位你在正式学习时要解决的问题方向,但是我们知道即使老师再怎么强调,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学生很少,为什么?这是因为预习好与坏得不到任何反馈,心理上无法构成一个激励机制。比如我认真预习了,老师你也不知道,我认真看书了,做了很多知识提炼,也梳理出了很多我想解决的核心问题,但所有这些信息老师能知道吗?别的学生能知道吗?
如果预习能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可能是对知识理解的所谓重点的勾画,甚至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提炼你对知识的理解,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所有信息重要的动作是拍照以后上传到班级共享的群里面,以及老师同一时间要可以收到所有学生预习反馈的信息。你有这些反馈动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
很多学生非常想跟老师说什么,想跟老师说这段过程中在想什么的时候,发现跟老师没有任何沟通渠道。现在可能一块小小的平板,每个人开始有了一个独立信息通路的时候,它的状态是不一样了,在家里也好,在办公室里也好,同步可以收到,甚至可以提前预支,学生对下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上课之前已经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说教学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你的靶子就不存在,最后在课堂上可能就是老师乱箭射死学生,因为你不知道学生的重难点。我们一个简单的信息通路建立起来之后,即使老师的能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课堂教学也在逐步提升。
我们并不想推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因为翻转课堂仅仅只是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之一。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把传统学习的各环节,我们用互联网的方式升级之后,制造出一个一个类似于信息化的积木块,有更多更好的积木之后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同样的思路,我们把各常规教学的环节逐一进行互联网化升级改造。所有改造的总指向,是希望建立学习者之间更深的联结。传统线下班级之外,我们会为每个班级建立一个在云端的班级,有些学习行为适合在班级发生,有些学习行为适合在运单发生,线上线下是一个高度的融合。
最后我们希望无论你做什么样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创造的是普适、科技、经济的教育新模式。普适意味着这个模式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很多很好的教学模式可能对教学者和学用像像造句生的能力要求过高,是无法迁移的模式,是我们无法普及的。普适是指新模式的能力和资源是可迁移的。科技不仅仅是指技术,也指教学科学化,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最后就是要考虑经济效益,它是否是在大多数人可承受范围内的。
本文发布于:2023-04-09 12:3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2e3e1dc1857bb1fdc441bee140a727d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科技赋能的这么多年传统教育真的被革新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科技赋能的这么多年传统教育真的被革新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