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楞严要解》节选之七处征心
《楞严经》卷第一七处征心(空如来藏)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
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
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
者,云何成见?”
佛问阿难:当你闭眼看见黑暗时,这黑暗的境界是否与
眼睛相对呢?如果相对,则黑暗的境界应在眼前。即然在眼
前,就不应该在身体的内部。如果你执意要认为,同样是黑
暗,此黑暗与彼黑暗完全一样,没有区别,所以闭上眼睛看
见的黑暗,就等同于看见身体的内部一样。如果真是这样,
当你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没有日光、月光,也没有灯光的
时候,所看到的黑暗应等同于你身体内部了。这样房间里面
不就成了你的五脏六腑了吗?可见,这是不对的!所以,闭
上眼睛看见黑暗的时候,如果黑暗的境界与眼睛相对,是不
能称为身体内部的。如果不相对,你连看都看不见,就更不
能说是身体内部了。因为我们看见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一定
是在眼前,与眼睛相对。比如现在我看到在左边的录音机,
在右边的茶杯,这些东西都是在我们眼前,与眼睛相对。否
则,我是看不见的。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
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
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
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
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这时,阿难反驳说:如果我的心能离开身体,就可以与
身体相对(这就是“内对”),这样闭眼看见的
黑暗,就可以称为看见身体的内部了吧?!对此,佛继续开
示:假如你的心真能离开你的身体,与身体相对,而你又将
闭上眼睛看见的黑暗称为看见身体内部,那么睁开眼睛为什
么看不见你自己的面孔呢?就象我的心在你的身体外面,我
就可以看见你的面孔,但你自己却看不见,这就说明你的心
不可能离开你的身体。假如有人强辩:我有特异功能,我能
看见自己的面孔。假如你真的能看见你自己的面孔,那么你
这个觉知之心和你的眼根就在虚空之中,就不在你的身体里,
这自然就不是你的身体!否则,我释迦佛能看到你阿难的面
孔,释迦佛就是你阿难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再进一步说:
如果你的心在虚空中,在你身体之外,你的眼睛能看见,但
你的身体也不应该有知觉,就好象你能看见我吃饭,但你永
远不会饱一样,因各有所属。如果你硬要说:身是身,眼是
眼,有两个知觉,那么你阿难一个人就应该成两个佛了,这
是不可能的。其实,身不离心,心不离身,身心是一致的,
不可能有两个知觉。所以阿难将闭上眼睛看见黑暗称为看见
身体内部的说法是错误的。
阿难错就错在执着在妄念上,不知道回光返照。比如修
禅宗参话头贵在起疑情,当参“念佛是谁?”
这个话头时,这个“念佛是谁”的念头一直在心
里转。在此疑情中,妄念“啪”一断:这时并不
是死人,而是了了分明,这是什么?这时要回光返照!当下
一觉,便可亲证真如实性了。你要是在那念:“念佛
是谁,念佛是准……。”没有用!既使念
上几十年也不得消息。对于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同样如此: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
心行路绝,心念停止的时候,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一时脱落。
这个时候,也是要回光返照,当下一觉,便可亲证真如实性。
这就是净宗人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有些人
不懂,当念佛念到恰到好处时,身体没有了,佛号也没有了,
他励志人生格言 倒惊讶了:“哎呀,我怎么离开佛了,空了,不行,
不行”,这样妄念一起,就错过亲证本性的时机了。
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用功的诀窍啊!我们念佛要念到无能
念,无所念,这才是念佛三昧。真正证到三昧之时,既无能
念,也无所念,赤裸裸地悟出来了,不需要再废口舌。这就
是我们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有很多
修行的人就是不知道用功的诀窍,不知道时时回光返照,反
被各种外境迷惑。实际上,我们眼前的各种境界都是由妄心
蕴积而成,“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蕴就是由
于我们坚固妄想,蕴积而成。当我们将妄想打破,境界当下
消殒,这时大地平沉,虚空粉碎。真如佛性豁然现前。所以
佛非常慈悲,总是反复叮嘱:在什么处、什么处
……,就等于我们宗下所问的是什么?是什么?
……。都是言下指归,都是要我们能在当下回光
返照,亲证本来。可惜,阿难尊者就是不理会言下指归,一
会儿说在这里,一会儿说在那里,说来说去都不对!
关于“七处征心”我们已经讲了四处:一执
心在内,二执心在外,三是妄计潜根,四是开合明暗。这四
处都是阿难从世法上想出来的,已被佛一一否定。但是阿难
一向多闻,他听过很多佛菩萨讲经,道理研究得很细。他想:
既然从世法上讲不对,那我就从出世法上来讲。所以“
七处征心”的后三处征心就是从出世法上来讲的。假
如不是阿难多闻,让一般人来讲,还讲不出这些道理。所以,
不要说阿难多闻不好,多闻也有多闻的好处啊!下面我们再
来看经文:
(五)合处随有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
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这段经文中“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
心生”这两句话在佛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
我们先讲一下。这两句话简单的来讲就是:由于我们的心念
动(即“心生”)的缘故便产生种种的现象(即
“法生”);又由于种种现象的产生,再使我们
产生种种的心。这里的“法”字是指世间的事事
物物等一切现象,但这两句话中的两个“心”
字,仔细推敲是有区别的。
《大乘起信论》中说:无明熏真故……。我
们的真如佛性,即真心,本来具足智慧德相,本来就是大圆
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但由于无明的熏染,
真心中生出了妄心,智慧变成了识:大圆镜智变成第八识、
平等性智变成第七识、妙观察智变成第六识、成所作智变成
前五识。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其功用就象一个大仓库,不管
好坏各种念头都往里收藏;第七识叫末那识,是第六识的根
子,叫意根,执着有我,因为有我之故,一切都为我着想;
第六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意识,也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说的
心,我们一般人对心的认识仅停留在这一层上。因为无明的
熏染,真心中生出了妄心,妄心再动,反过来复熏无明,使
妄心动得更加厉害了。这就是因还果、果继因、因起果、果
再还因,反复熏染,引起妄境。引起妄境的过程就是第七识
的功能,因第七识是传送识,位于六识与八识之间。妄境一
升起便产生种种现象,这就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所以,这一句话中的“心”就是指第
七出虚汗怎么治疗 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间的种种现象、种种境界都是
由我们的妄心创造的,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虚妄的境界一
经产生,反过来会再熏染我们的妄心。比如,贪财之人看见
金子就会生出占有之心,好色之徒看见美色就会生出贪恋之
心……,这就是妄境反过来再熏染妄心,使我们
的第六意识产生种种分别,心念变易,这就是“由法
生故种种心生”。所以这一句话中的“心
”是指第六识。因此这两句话中同样是“心
”,但其意义不同。
真心与妄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真心是不动的,而妄心
生灭不已。第六意识受环境的影响,跟着前五识,即眼耳鼻
舌身转,变化不定。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公案:临济祖师的传
法弟子三圣慧然禅师,得道之后,游访到仰山,仰山有位大
禅师,是沩山灵佑的传法弟子,叫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天,
朝廷有位官员来访,仰山问:你是什么官职?官员答到:我
是推官。推官是当时朝廷的一个官职,主要职责是观察世上
不平之事。这时仰山禅师将佛尘一举问:你推得这个吗?推
官答不上来。仰山禅师问其他人,没有人能回答。于是仰山
禅师派侍者去问三圣禅师,看看三圣禅师怎么答。侍者跑到
凉棚,三圣禅师正在那里养病,侍者说明来由,问:还推得
这个吗?三圣答道:“咳,祸生也!祸生也!”。
“祸生也”就是祸事生出来了。为什么是祸事生
出来了呢?因为“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妄心一
动,就是祸生!侍者回去告诉仰山禅师。仰山禅师想看他是
否悟得透彻,于是对侍者说:你再去问他,不知生出什么祸
了?这一次,三圣禅师历声答道:“再犯不容!”。
这就是说:心不能再动了,还什么祸不祸的,本来一法不立,
净裸裸,赤洒洒,毫无所得。仰山禅师赞叹道:三圣慧然禅
师真是了不起。所以,心不能动,心一动种种法就生出来了,
并且彼此互为因果,互相和合。
当我们理解了“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
种心生”两句话的含义之后,再看这段经文: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
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说,我曾听佛讲法,开示四众(“四众”
即四众弟子。就是指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
塞、优婆夷。):“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
心生”。所以,我想:我现在能够思想的这个思维体,
就是我的心性,随着境界现前,这个思维体与之相合,我的
心就产生了。所以它是无处不在的,不只是在内、在外、或
在中间。这是阿难根据佛所说的“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句话推断出来的,但阿难却只
着重后面这句话。所以阿难所说的思维体,就是妄心,就是
第六识。因为第六识,它势力最强,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
间,无处不在。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
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恐阿难再变,所以又重复了一遍阿难所说的观点。佛
说:你现在认为你的心是与各种境界相合才产生的,也就是
说由于种种境界的存在,才生出种种的心。假如你认为心是
这样的话,那么你所说的心是因境而有的。因境而有,离境
则无,这就等于是空中之花、水中之月一样没有自体。没有
自体,则不能相合。我们知道,相合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是要有自体,第二是属性要相同。比如说:六根合六尘
而生六识界。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与六尘相合一定是眼根与色尘相合生眼识界,耳根与声
尘相合生耳识界,鼻根与香尘相合生鼻识界,舌根宝宝长牙了 与味尘相
合生舌识界,身根与触尘相合生身识界,意根与法尘相合生
意识界。这样六根、六尘与六识界共称十八界。但是我们不
能说眼根与声尘合,耳根与色尘合,这是无法相合的,因为
属性不同。现在阿难用他所说的思维体,实际上就是意识心,
与外面的五尘:色声香味触相合,等于在六尘之外又多了一
尘,即由色声香味触组成的种种境界,这不就变成第七尘了
吗?!阿难用他所说的思维体,这个无体根与这第七尘合,
不就成了“十九界因七尘合”了吗?!实际上,
只有十八界,只有六尘,第六识不能与色声香味触合,只能
与法尘合。所以阿难这时对心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第六意识上,
这个心仍然是虚妄不实的,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是不能相合
的。但假如阿难仍固执地认为:我所说的心是有体的!上面
佛讲的是无体的情况,下面佛就针对阿难认为他所说的心是
有体的这一观点进行剖析。
现在我们看经文: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擣其体,汝所知心,为
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
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
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
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有”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本来有,比如我
们说众生的佛性是从无始以来就具有的。二是指后来有,就
是说,本来没有的事物但后来才具有的。那么佛在这里首先
分析后来有的观点。如果什么事物是后来才有的,那必定有
其来处。比如,我们以前没有录音机,现在有了一台,那么
这台录音机是怎么来的呢?是买来的,还是别人借的呢?还
是从别的什么地方来的?它一定有来处。没有来处就不可能
有这个录音机。有的人说是偷来的,即使是偷来的也是有一
个来处。
所以佛说:如果你所说的这个心是有体的话,那么你用
手敲一下你自己的身体,你便知道痛。那么这个痛是从什么
地方来的呢?是从身体里面出来还是从身体外面进去的呢?
假如是从身体里面出来的,那就一定能看到自己身体里面的
东西。假如是从身体外面进去的,那一定会看到你自己的面
孔。但事实上,你既看不到你身体里的心肝脾胃肺,也看不
到你自己的面孔。这就说明,你所说的这个心,既不是从身
体里面出来,也不是从身体外面进去,是没有来处的!没有
来处怎么会有呢?听到这里,阿难反驳说:见是我的眼睛,
我所说的心不是我的眼睛。我这个心是知觉,不能象眼睛一
样看。所以你用能不能看见来分析是不对的。佛说:假如眼
睛能看见的话,那么你在房间内,房门能看见东西吗?在这
里佛用“门”来比作眼睛,用“你
”比作心。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真正能看
见东西的是心,而不是眼睛。所以佛继续说:你在房间内,
你可以看见东西而门不能看,说明能看见东西的是心而不是
眼睛。如果有人说,门是无情,人是有情,用无情之物来比
有情之人,这个比方不对!所以佛又进一步举例:假如人已
经死了,眼睛还存在,那么这时他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再反
过来讲,假如他能看见东西的话,又怎么能说他死了呢?佛
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我们能看见东西,不是用眼睛而是用
心!念佛也是这样,不是用嘴念而是要用心念。参禅也同样
如此,要用心去参:这个念佛的人是谁呢?所以说佛法是心
地法门!讲到这里,佛就将阿难所说的“心是后来有
”的观点否定了。下面,佛接着分析阿难所说的心是
本来有的观点。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
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
则汝以手擣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擣应无在。若擣
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若遍体者,同前所擣。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
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
随有,无有是处。”
这段经文就是假设阿难所说的心本来就有体性,而不是
后来才有的。后来有就应该有来处,但追问到最后,阿难无
法说明来处,所以阿难所说心是后来有体性的说法是错误的。
现在假如阿难又说:我这个心是无始以来就有体性,不是后
来才有的,这样就没有来处了。实际上,真正有体性的东西
必定有相用。没有相用,就不能说明有体。体、相、用三者
密不可分。即使我们证见本性之后,还是有相用。真如佛性
不是说孤零零的一个,不是断灭,而是有无穷的妙用,有各
种各样的境界。比如,东方有净土,南方有净土,西方有净
土,北方也有净土,这些都是相用。没有相用就不能证明有
体。就象镜子一样,镜子里必定有影子,没有影子就不能称
其为镜子。假如阿难所说之心有体,那就一定能表示出来。
因此,佛就追问:如果你所说的心一定有体,那么这个体是
一体还是多体呢?现在在你身上,这个体是周遍全身?还是
只在一处呢?假如说是一体的话,那么你用你的手打你自己
的时候,比如打你的一只胳膊,那么你的另一胳膊和两条腿
都应同时感觉到痛了。假如你的四肢真的都感觉到痛,那么
到底打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连不打的地方都痛,那如何分辨
打在什么地方呢?这样“打”就不存在了。事实
上打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痛。这就说明,能知之心不是一
体。如果能知之心是多体,人有觉知之心,一个人只有一个
身体。现在这个能知的心有多体,那就一定有多个人了,这
样哪一个人是你阿难呢?!所以,这个能知之心也不是多体。
如果说能知之心周遍你的全身,那么象前面所讲的那样,打
你一肢的时候,你的全身都会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
个能知之心也不是周遍全身。如果这个能知之心不是周遍全
身,只在你身体中的某一部分。那么现在我打你的头的同时
也打你的脚,这样如果你的头感到痛了,脚就不应感到痛。
因为你的能知之心只在一处。在头上就不应在脚上,所以脚
应是没有知觉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就说明,你的能
知之心也不是不周遍全身的。
通过上面对这四个问题的详细论述,说明能知之心不是
一体也不是多体,不是周遍全身也不是非周遍全身。所以能
知之心,即我们的本性,是非一非二,非空非有,非即非离。
不可执在一处,执在一处就是妄心,就不能圆融了。比如,
我们现在在一个房间里,如果我们放下一切,心无所住,房
间里的一切东西都在我们的视线之内,所有东西我们都看得
非常清楚。假如我们心有所住,执着在某样东西上,比如专
注于某件工艺品。这样你的眼睛里就只有这个工艺品,而其
它东西就看不见了。所以,当我们心有所住的时候,视野就
变狭窄了,就看不清世界的本我的人生规划 来面目了。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但归纳起来只有两
大类:一类是唯心派,一类是唯物派。唯心派认为一切唯心
造,心是主宰。物质文明就是由于我们的心灵手巧而创造出
来的,所以没有心,便没有这个世界。而唯物派则认为心是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心必须受物质客观规律的制约,
必须符合物质发展的规律,才能够进行创造发明。两派一直
为此争论不休。事实上,唯心派也好,唯物派也好,是一个
事物的两个方面。就象我们的这只手,一面是手心,一面是
手背,但两面都是这一只手。只不过从这一面看是手心,从
另一面看是手背,角度不同。唯物派与唯心派都是从各自的
角度出发,只强调自己的道理,片面地执着在一边,所以不
能圆满。而在佛教中,对这个问题论述得就比较全面。我们
前面讲的“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就代表了佛教的哲学思想。“由心生故种种法
生”就是说由于我们的心念动,便产生种种事事物物,
这句话讲的就是唯心;“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就是说由于世间存在种种事事物物,于是便产生种种心念,
这句话讲的又是唯物。有人会问:佛教中不是讲“三
界唯心,万法唯识”吗?所以佛教总体上说还是唯心
派。其实这是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我们平常人对心的认识仅
仅是指第六意识,因为人们只知道第六意识!实际上,我们
人不仅有第六意识,还有手抄报六年级 第七识、第八识。前面讲过我们的
真心,即我们的真如佛性,被无明熏染就变成了识,即:大
圆镜智变成第八识,平等性智变成第七识,妙观察智变成第
六识,成所作智变成前五识。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心就是第六
识,就是意识。第六识的根子是第七识,而产生这些识的种
子就是第八识,有时也称八识心王。
如果可以用一棵大树来作比喻:种子就是第八识,种子
发芽生出了根就是第七识;根子吸取营养继续生长,长出了
树干就是第六识;树干上长出的枝枝叶叶就是前五识。上次
有人问:前五识有浮尘根和胜义根,不知其它几识的浮尘根
在哪?浮尘根就是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辅助作用的
生理器官;胜义根是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的能力。所以前五
识的浮尘根我们都知道,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
体;而第六识的浮尘根在大脑;第七识的浮尘根在大脑到心
脏之间的脉管里面;第八识的浮尘根是在心脏里面。这些在
显教里面讲得不是很清楚,在密教里讲得很详细。
密宗中讲:在我们人体的中央,从腹部通过心脏到大脑
之间有一条脉管。这里与道教讲的不同,道教讲的是任、督
二脉,而这儿讲的是中脉。八识在心脏里面,由五彩光环包
裹着,这就是八识心王的王宫。它象太阳一样放射出光明,
所以在我们打坐心净的时候就会看到光明,这个光就是你自
身发出的,而且是五彩光明,不是单一的颜色。第七识就在
心脏至大脑脉管的中间部位,在六识与八识之间起着通信的
作用。第六识就在大脑。中脉通过左右二脉连到两个眼睛上,
所以,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就可以看到
心光。密宗里有一些修法,就可以教我们如何观脉管,如何
看光,因为密宗是要灌顶传授的,这里就不公开讲了。
唯心派也好,唯物派也好,他们所说的心,都是指的第
六意识。而“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和“
三界唯心”这两句话中所说的心与他们所说的心不同,
不是哲学家们所说的第六意识这个主观的心!这两句话中所
说的心是将主观与客观统一在一起的心,这就是我们说的一
真法界,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也就是真心。所以说,佛教
的哲学思想实在是比唯物派与唯心派要高深得多!
在佛教中,“唯心”有两个重要的含义:第
一、是说一切东西都是由真心所创造的,都是虚幻不实的。
这里“一切东西”就是指一切事事物物,包括我
们平常所说的第六意识这个心,也都是空花水月,没有实体。
所以佛教中说: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
“心不自心,因色故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
“法生故种种心生”,它说明了心的来处。因为
有事事物物才有这个心,假如没有客观物质的反映,就没有
这个心。但是,反过来,这个事事物物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呢?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为我们的心能够研究物质发
展的客观规律,利用这个客观规律我们就可以进行发明创造,
就能创造出种种事事物物,所以说“色不自色,因心
故色”。这个色就是心所创造发明的。因此说,心来
源于色,色又是心创造的。所以这里的心与色都不是真有实
体,都是虚幻不实的,叫妄心、妄色。而创造它们的就是真
如佛性,就是真心。这就是佛教中“唯心”的第
一个含义。而佛教中“唯心”的第二个含义就是
说,这些妄心、妄色正是我们真心所显现的。真心就是我们
的真如佛性,它是创造万物的万能体。世间的一切事事物物,
各种各样的心念,都是由它产生的。
所以,种种色、种种心的存在,就证明了真心的存在,
真心是它们的体,它们便是真心的相、用。没有体就无法产
生相、用,没有相、用就不能证明有体!下面我们举个简单
的例子来说明体、相、用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做米饭:首
先应加适量的水,水多了饭就稀,水少了饭就硬,水加好后
再用大火烧,烧开之后再用小火闷,这样米饭就做好了。如
果一直用大火烧,饭就会烧焦。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是没
有形象的,但根据这个道理去做,把米饭做出来,就证明这
个道理是对的。这个理体就在做米饭的过程中显示出来了,
这就叫做理以事显。理体必须通过一定的相用显示,才能证
明有体。如果没有相用,无法显示,就不能证明有体。就象
镜子,镜子必定有影子,如果没有影子就不能称其为镜子了。
所以理体与事物不是独立的,体、相、用是不可分的。因此
我们说体相用就是一个,即一真法界;体相用又是多个,有
种种妙用。所以说真心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佛教道理讲得
比较圆融,它既包含了唯心的思想,又包含了唯物的思想,
远远超过了现在的唯物与唯心派对世界的认识。因阿难这时
还没有开悟,不识真心,所以一会儿说一体,一会儿说多体,
一会儿说遍体,一会儿又说不遍体,说来说去都不对!这是
阿难的第五个妄计。
现在我们看经文:
(六)计在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
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
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
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实相。因为一切有形相
的东西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条件一旦消失,相应的
形相就会消失。所以说世间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所生,
有生必有死。任何事物都逃不脱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这就
是辩证法。所以我们说有相之相都是要灭亡的,都是虚妄不
实的,都没有自体。那么永恒的、真实的、不灭的东西是什
么呢?这就是实相,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它是不能用眼睛
看见的,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有用心地法眼去体会、
去领悟。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若见实相非相,
即见如来”。在佛教中,如来、真如、佛性、真心都
是指的实相,只不过名字不同而已。现在我们所见的一切东
西都是有形相的,比如,足球是圆的,桌子是方的。凡是有
形相的,必定会消亡,必定是虚妄的。所以要见到实相,必
须离开一切色相,即释迦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
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我们要真正见到实相就要息下狂心,把一切有相的都消
光殒尽。比如我们真正用功念佛的时候,妄心“啪
”的一下没有了,这时所有的相就消失了。为什么呢?
因为相就是我们妄心蕴积而成的,叫“坚固妄想
”。当妄心息下的时候,妄相也就消失了。所以当我
们用功,恰到好处之时,身、心、佛都没了,古语叫做“
妄念消尽幻身融”。妄念就是我们的颠倒妄想,幻身
就是我们幻化的色身。在这些有形相的东西消失融尽的时候,
一把擒来就亲见实相、就开悟了!但是有很多修行的人不明
白这个道理,刚要到这个地步,他反而害怕了:哎呀,我要
落空了,我要见佛呀?要依靠阿弥陀佛接我去西方极乐世界
呀?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佛也没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了,
落空了,那怎么办呢?真可惜啊!这正是要见实相之时,他
不知道就又退回来了,又落到相上了。这个相就是妄心,不
是真实的!所以大家应当注意,实相是永恒的、不灭的、没
有形相。
这段经文是阿难在听佛与文殊菩萨及诸法王子谈论
“实相”的时候,讲到的一些法要。诸法王子就
是得到佛法的要领,成为大菩萨的人。所以阿难说,当佛与
文殊等这些大菩萨谈论实相的时候,佛说:心不在内,也不
在外。我现在就想:如果我的心在内,就象一个人在房间里
面应该先看见房内的东西,然后再看见房外的东西。但是我
现在只能看见外面的东西,而不能看见我身体里面的心肝脾
胃肺,这就说明我的心不在内。如果我的心在外,心与我的
身体就不相关了,身体有感觉的话心就不应知道,心里知道
身体就不会有感觉。但实际上我的身心是一致的,所以,心
在外边也不对。所以我想心应当在中间了。
“佛言:汝言中间,江南景点 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
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
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
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
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中间”实际上就是中道。对于明白中道的
人来说,处处都是中道。对于不明中道的人来说,一定是相
对而言。比如我们拿三个东西,一个放在这里,一个放在那
里,第三个放在中间,这第三个的位置就表示中间。如果没
有第一个、第二个,那么这个中间也不成立,这就是我们平
常人所理解的中道。阿难并不明白中道的道理,只说中间,
这个中间就是相对的,所以佛就继续追问了。
佛说:你说的中间,并不是随便一个地方,应当是有所
指的。你说的中间到底是指人的身体,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呢?
如果你是指人的身体,那么具体说应在身体的什么地方呢?
如果在身体的表面,比如皮肤上,那这不是当中啊;如果在
身体里面,这就和上面讲的在身体内部是一样的了。如果你
指的不是身体而是某一个地方,那应该能将它表示出来。如
果你表示不出来,就说明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如果你能表示
出来,那么这个表示一定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来说的。如果
参照物不同,则表示也不同。比如,我们以这个茶杯为例:
东边的人看这个茶杯是在西边,南边的人看这个茶杯是在北
边,所以表示的方法不是一定的。既然表示的方法可以多种
多样,那么你说的中间就变得混乱了。
由此可见,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样,从我们这里看它是
在西方,但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看它就是东方了。所以大
家不要执着,西方是净土,其实东方,南方、北方也是净土
啊!只要我们一切放下,心无所住,处处都是净土。如果有
所住,就是秽土了。当我们的心清净的时候,当下即净土,
自己就是弥陀。这部经重要就重要在时时刻刻打消我们的妄
念,让我们回光返照,见到实相。因此本经被誉为禅门要观、
教王宏纲。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
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
心在。
视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视觉需要在一定
条件下才起作用,这个条件在佛教中就称为缘。我们先仔细
分析一下,需要什么样的缘,视觉才能发挥作用。在法相宗
的《八识规矩颂》中说:“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
二观尘世”。“九缘”,是说我们平常人
看见外面色境的时候,需要有九种缘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九种什么缘呢?
第一是空,假若我们眼睛上贴个东西,把眼睛遮住,没
有空间,那我们就看不见了,所以要有空缘。
第二是明,就是要有光明,黑暗的房间里我们也看不见,
所以要有明缘。
第三是根,根就是指我们的两眼,如果是盲人,就看不
见了。所以,眼根要好才能看见,这就是根缘。
第四是境,境就是外部的环境,就是色尘,没有外部环
境,你看什么呢?所以要有境缘。
第五是作意,作意就是妄动,本来我们的八识心王很好,
不执着也不分别,就是被作意害苦了。因为作意,妄心不停
的动:“看!什么东西来了,别挡着我,好看啊!”
这个作意时时刻刻在动,无处不在。即使人死了,它也跟着
你生生世世,六道轮回,所以叫遍行心所。“遍行
”就是处处都在。没有作意,心就不动了,就不执着
了。所以要有作意缘。
第六是分别。这个分别比作意更坏,它使我们分别美丑,
生出爱憎取舍之心。
第七是染净,染法就是世间法,烦恼重重。净法就是出
世间法,即修佛法,使人身心清净。因为不是染法就是净法,
所以必定有染净缘。
第八就是种子,种子就是埋藏在八识田里的心念。比如
我们早上一醒来就计划要干什么、干什么……
这样就将种子藏到八识中了。比如从现在起我们开始用心念
佛,这样就把佛的种子培养到第八识田中,等种子成熟了就
可以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有种子才能生出心愿,所以要有
种子缘。
第九是根本,就是第八识。没有这个根本就无法收藏种
子。没有种子,就不能生出其他识,所以要有根本缘。
综上所述,眼睛要起作用,必须具备这九种缘才行。从
另一方面来分析,缘又分成四大类:
第一是因缘,是指根香辣海带丝 尘相对。
第二是所缘缘,是根尘相对之后,根对尘的缘取,也就
是根据自己的心念对境的一种取舍。
第三是增上缘,就是根对尘缘取所需的必要条件,比如
我们上面所讲的空、明等。
第四是等无间缘,就是作意,这是根对尘缘取的根本。
我们的心念不停的动,前念与后念之间没有间隔,促使我们
的五根对尘境紧抓不放。念佛法门、参禅法门、密宗的身口
意三密加持法门,都是摄持这个作意的,能使我们的心念平
和下来,不乱动,就容易入道了。
以上这四种缘,缺少一种,视觉就不能起作用。我们对
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看这段经文就好懂了。
阿难说:世尊啊,我所说的中间,不是您所说的中间。
我说的是当我们的眼睛与色尘相对的时候,比如当我们看见
这茶杯,眼睛便产生种种分别,知道这个茶杯是什么样式,
但这个茶杯本身并没有感觉。这样通过眼睛与色尘相对,我
的心就生起来了,这就是眼识。所以我说的中间就是指根与
尘相对的中间,而不是您说的在身体上或者在某一处。这里
阿难是以眼根为例,来进行说明。这里的眼根实际上代表我
们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不光是指眼睛。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
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
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
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佛说:你的心若在根与尘相对的中间,那么这个心的体
应如何表示,其相用是否兼有根与尘的特性呢?如果其相用
兼有根与尘的特性,而根的特性是有知属有情,尘的特性是
无知属无情,二者是相对立的。如何兼容成为一体呢!如果
硬是让二者混为一体,那么这个体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这
样就杂乱了。所以二者是无法兼容成为一体的。如果其相用
不是兼有根与尘的特性,那么这个心既不具有根的知的特性,
也不具有尘的不知的特性,那么这个心的特性是什么呢?其
相用就无法表示了,没有相用就没有体性。所以应该知道,
你说的心在根与尘相对的中间是不对的!
到这里,第六处征心就讲完了。有的人认为,这一处征
心应该放在第五处征心之前。因为第五处征心佛已经讲了,
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这里讲的又是不在中间,所
以不太妥当。应该将这一处征心放到第五处征心之前讲比较
好些。实际上这些人理解错了,因为在第五处征心时,佛讲
的不在内、外、中间的意思是不仅仅在内或在外、或在中间,
并没有否定在内在外或中间。实际上此心是处处都在,但不
是只在内、或只在外、或只在中间,所以第五处征心并250字的日记 没有
否定在中间。这一点大家应注意。
下面我们讲第七处征心:
(七)一切无著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
提、富楼那、舍利牙龈肿痛吃什么药好 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
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
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第六处征心,是阿难在佛与大菩萨谈论实相时听到的。
而这一处征心是阿难在佛与大阿罗汉共转法轮的时候听到
的。共转法轮就是大家共同宣扬佛的教义,将佛法传播出去。
这些大阿罗汉主要是指佛的四大弟子:大目犍连,神通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舍利佛,智慧第一;富楼那,解经第一。
这些大弟子都非常了不起,都能讲经说法,利益众生。阿难
听这些大阿罗汉讲“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一
切无著就是任何色相都不要贪恋,这就是真心的显现。但阿
难并不理解这句话,他偏空了。一切无著,并不是什么都没
有,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象《金刚经》所讲的一样: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就是说只要为了利益众生,不论什么事情我们
都应该去做。学佛并不是不做事,但做事的时候,应该随着
因缘,不要粘着在事项上,就好像没有做一样。所以释迦牟
尼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难
道释迦佛没有说法吗?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佛说法说了三
藏十二部,但为什么又说没有说过一个字呢?这就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指真心的无穷妙用。
所以要理解什么是“一切无著”,就必须理解什
么是真心。
德山宣鉴禅师在他见性以前,研读《金刚经》,并注解
了一本书,书名叫《青龙疏钞》。当时南方禅宗倡导“
见性成佛”,但依他的理解,需经三大阿僧祗劫才能
成佛,所以他认为是魔说。于是他担着一担《青龙疏钞》到
南方去破禅宗的魔子。走到澧洲这个地方,见一位老婆婆在
路边卖油糍。油糍是当时的一种食品,类似于现在糯米做的
汤团。他走得肚子饿了,便放下担子,要买油糍作点心吃。
老婆婆问他挑的是什么,他说是《青龙疏钞》,解释《金刚
经》的。老婆婆说:“我有一个问题,你若答得出来,
我就布施油糍给你作点心;若答不出来,就请你到别处去买
”。德山说:“可以,你问吧”。老婆婆
说:“《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上座您要点哪个心呢?”德山善于讲
《金刚经》,原以为自己通达经中奥义,没有什么问题能难
得住他,谁知到这里却被一个老婆婆问倒了。他干瞪眼答不
出话来,老婆婆就指示他去参访附近的龙潭崇信禅师,后来
就开悟了。其实《金刚经》中讲的很清楚,老太太问他“
要点哪个心”呢?实际上就是这个“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的心。
再举个例子,有位老太太隔壁住着一个和尚整天念经,
她每天都听到:不可得,不可得……。她就想:
什么东西不可得呢?今天听、明天听,听到机缘成熟,她正
在做衣裳的时候,一针戳过去,一拉线:“啪--”,
“噢!不可得!”她明白了。那个念经的和尚还
没有明白,这位老太太就已经知道了。一切处一切时都是真
心的显现,并不是在内、在外、或在中间,而是无所不在,
处处都在啊!所以“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并不是
没有心,而是处处都是真心的显现。但阿难这时并不明白,
虽然他说同样的一句话,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阿难对佛说:以前,在您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
舍利弗等四大弟子谈论佛法时,常说:能够觉知,能够分别
的心性既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任何地方都没有,
而是一切无著,这就是心。那么我现在无著,这是不是叫心
呢?阿难经过这几次征心,已经变得犹豫了,因为他并不明
白“一切无著”的真实含义,实际上他是偏空了,
他理解的“一切无著”就是什么都没有了。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
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
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
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佛问阿难:你说你能够觉知分别的心性,任何地方都没
有,那么世间这些空中飞的,水中游的,陆地上走的所有东
西,你不著,到底是有东西不著,还是根本就没有东西而不
著呢?如果根本就没有东西,就象乌龟身上的毛,兔子头上
的角一样(因为乌龟身上根本没有毛、兔子身上也没有角)
等于是顽空了,那还说什么不著呢?本来就没有如何去著?
如果没有著,就更谈不上不著,所以没有东西就谈不上不著。
如果有东西而不著,既然已经有东西那么就不能说没有。没
有相就是没有东西,有东西则一定有相。既然有东西就是有
相存在,有相存在,怎么能说不著呢?所以你说的一切无著
就是觉知之心,是不对的。
这里,我们大家应该理解,佛是在考验阿难,让大家回
光返照。因为有的确是有,但这个有都是空花水月,没有自
体,等于有而没有。所以,佛说的有与阿难所说的有不一样。
阿难所说的有,与我们一般人理解的一样,是与空相对的有,
他所说的空是与有相对的空,这就是顽空。如果说“
一切无著”真象阿难所说的这样,是顽空的话,那么
我们就落入虚无漂渺之中了。什么事也不用做了,西方极乐
世界也没有,佛也没有了,还修什么法,成什么佛呢!
西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他所谈的空就是顽
空。所以他把所有东西都扔光了,住在马路边的下水道中,
但还留了一个杯子喝水用。有一天,他看见小孩用两只手捧
着水喝,于是他哈哈一笑:噢,原来杯子也是多余的。砰!
把杯子也扔掉了。说起来好像是好事,什么东西都抛弃了,
但实际上,佛说的空,不是这样的空啊!佛告诉我们:一切
事事物物本体是空,并不是说一切事事物物都没有相,相反
这些相正是真如佛性的妙用。所以修行不应落入顽空。该做
的事情还是应该认真去做,只是不要执著就行了。
讲到这里,七处征心就讲完了。对此,教下的师傅有些
争执。有的说:这七处征心是问心在什么地方,所以是征处,
并不是问什么是心,后面才是征心。有的说:后面这部分是
七处征心的余补。其实征处就是为征心,比如我们有一个宝
珠找不到了,不过只要我们真的有,那一定是放在什么地方
了。比如壁橱里,柜子里,总有个地方。只要找到放它的地
方就找到珠宝了。所以征处就是为了征心,没有必要再为此
纷争了。
在七处征心中,前面六处是破有的,后面一处是破空穷岛屿之萦回 的。
因为有是千差万别,所以要六破,而空都一样,只需一破就
行了。现在,有和空都破光了,就该画龙点睛了。因为阿难
已经走投无路,妄念已不现行,这时,正是真心现前之际,
只需回光返照,一把擒来,即可就路还家了。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0:41: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2c867ac197d3bab14e8c385bc33e0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