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过于师,方可承受”|承受师改编自哪部小说》
摘要:”著名学者、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是他的弟子,顾随先生和他书信往来长达十多年,他在给另一位弟子滕茂椿的信中
也说:“拙词不足学,一如拙书,’”他进一步指出:“最大的马脚是:出锋皆不健不实
近日觅得顾随的女儿、河北大学教授顾之京新著《女儿眼中的父亲:顾随大师》一书,兴味盎
然地读完,一种崇敬感不由自主地从心中升腾而起。顾随(1897年-1960年),本名顾
宝随,字羡季,号苦水,又号驼庵,自1929年起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多
所大学治学授业,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多个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他是诗词大家、文艺理论
家、小说家、书法家,还是中国最后一位杂剧作家,他身上可谓集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巨大影
响力和感染力。他多才多艺,但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学子孜孜不倦的教育和勉励,是他一再重
申的“见过于师,方可承受”的教育观和崇高风范,影响了众多学子一辈子的人生道路。
顾外国文学论文 随教授受到学生们的崇敬和爱戴,但他反对的是学生局限于老师的学问光环之下,囿于老师
的门户而走不出老师的阴影。他最为推崇禅宗大师的观点:“见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著名学者、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是他的弟子,顾随先生和他书信往来长达十多年。
在通信之初,1942年6月2日给他的信中就明确地说:“……苦水遂不欲以一日之长自居矣。
呵呵!禅宗石德曰:‘见于师齐,减杜宾多少钱 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可承受。’然哉!然哉!”就是说,学
生的学问见解倘若达到了老师的水准,这已是减低了老师道德学问成就的一半;只有学生的学
问见识超越了老师,才是老师最乐于接受的事实。1942年9月辅仁大学秋季开学,国文李达康是好人吗 系二
年级一位年龄最小的女生叶嘉莹走进顾随先生讲授“唐宋诗”的课堂,从此开启了师从顾随的
研读经历。直到1945年她从辅仁大学毕业,在一所中学任教,仍然赶到母校和另一所中国大
学去听顾随老师的课,直到1948年春离开北平南下为止。她深切地感受到“先生传授给学生
的决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诗歌的精魂与生命,以及结合此种精神与生命的、先生所表现
出的整体的品格和风骨”。对于这样聪慧而坚贞的弟子,顾随却决不把她拘圃于自己的门下。
1946年7月13日,他在给叶嘉莹的信中说:“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然
不佞却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罗技鼠标怎么调灵敏度 日,凡所有法,足下
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南岳者,指在南岳弘扬禅学的唐代僧人怀让,马祖即唐代高
僧马道一,在南岳跟随怀让学禅十年,出山后到各处讲学,弘扬禅宗教义,四方学者云集,对
禅学的发展贡献超过了其师。而孔门弟子曾参,虽深得孔子学说精髓,却无法实现超越。这段
堪称师生承侍关系经典的论述,尤其是“别有开发。能自建树”八个字,生动地体现出顾随先
生企盼弟子超越自己的一颗拳拳之心。1943年4月11日。他在给另一位弟子滕茂椿的信中
.
也说:“拙词不足学,一如拙书。学之而善,已自不成家数,学之而不善,病不滋多乎?”这
不是单纯的为师之谦虚,而是他一以贯之坚持“见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可承受”
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卓越见解和实践。1953年秋。其弟子周汝昌的《缸楼梦新证》一书
出版,封面题签是集老师顾随的字而成。但事先未告诉老师,后来才去信报告了集其字作为题
签之事,并称赞题签五字“颇似默师(指书法大师沈尹默)大笔”。顾随从1917在北京大学起
就师从沈尹默,深谙默师书法之神韵,但对于弟子的这一赞语,顾随先生未有任何沾沾自喜,
却极认真地剖析起自己来。回信说:“述堂乍见。亦以为尔。细审之后,真应了禅宗大师的一
句话:‘虽然似即似,是则非是。acquire ’”他进一步指出:“最大的马脚是:出锋皆不健不实。”
且在速句话的每个字下都标了加重圆点,又强调说:“悟得此一句子,便明得默老笔意,亦且
明得使笔之法,不得轻易。”从这一偶然的小事中,读者也可看到顾随先生高尚的师德和学术
修养,真可谓细微之处见精神也。顾随先生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也不遗余力地帮助
学生修改和评点诗词习作。叶嘉莹只是其中格外勤奋因而受益较多的一位弟子。读者在书中可
以见到,仅顾之京女士手中珍存的当年叶嘉莹作业批改复印件15页纸片中,顾随先生用朱笔
评改的就有六七百字之多,从一字之易到一词之易、一句之易、二句,之易……除字斟句酌外。
更有极精当的总体评语。这样的习作评点修改,需要耗费他多少精力啊!然而先生持之以恒,
诲人不倦,并以自己创作的切身体验启发弟子,要求弟子课余多多写作,不断提高。顾随先生
一辈子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离开课堂。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他被委任
为辅仁大学国成功的故事 文系主任,但他并不擅长于行政管理,教课、会议和繁重的行政事务,一下子压
垮了他多年病痛纠缠的身体,他终于大病不起,不得不离开讲坛。直到1952年,他的病情才
渐渐好转,老友冯至根据他的身体状况,打算安排他到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但他最
终还是接受了时任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自己的早年弟子王振华的邀请,举家离京到天津
任教。他袜子的英文 对当时在天津师院任教的另一位早年弟子杨敏如坦露心迹说:“那里(指文学所)没有
学生呀!我不愿离开教学、离开学生。”这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写的为人师表者的心声!顾随先生
的心血之花,结出了众多学子灿烂的学术成就之果。如叶嘉莹、周汝昌等弟子都实现了老师的
期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硕果累累,足可告慰先生灵前了。女弟
子叶嘉莹更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南开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相信此举定能激励和培养更多
的学子日后超越他们的师长,使顾随先生的“见过于师,方可承受”和“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顾随先生1930年曾填过一走路上学观后感 首《采桑子》:“如夸拈得新词句,不
要无聊。不要牢骚,不要伤春泪似潮。心苗尚有根芽在,心血频浇,心火频烧,万朵红莲未是
娇。”笔者很喜欢这首小令,这是顾随先生的精神写照。我情不自禁地吟咏先生的这首词,眼
前仿佛浮现出先生那鞠躬尽瘁、虚怀若谷的瘦高的身影……编校郑艳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6:2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2c31407004bfb8c1383c0d251439b60d.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承受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承受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