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金属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3-04-04 13:20:49 阅读: 评论:0

相对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称作重金属。原子序数从23(V)至92(U)的天然金属元素有60种,除其中的6种外,其余54种的相对密度都大于5,因此从相对密度的意上讲,这54种金属都是重金属。但是,在进行元素分类时,其中有的属于稀土金属,有的划归了难熔金属,最终在工业上真正划入重金属的为10种金属元素:铜、铅、锌、锡、镍、钴、锑、汞、镉和铋。这10种重金属除了具有金属共性及密度大于5以外,并无其他特别的重金属共性。在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中,尤以汞、砷、铅、镉的毒性最大。那么,重金属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呢?下面,就请您跟着https://www.nc005.com/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金属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有些金属在人体结构和机能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被列为主要的营养素,一旦缺乏将导致病理学的症状特征,如钙、钾、钠、镁,为人体功能所必需的常量营养金属;铁、锌、硒、锰、铜等为人体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金属,但有些金属进入人体后,则会产生毒性作用。食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物中毒中常见的有毒金属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食品生产加工、农用化学物质及工业“三废”的污染。所谓有毒的金属,指既不是必需元素,又不是有益元素的那一类,它们在人体内即使少量存在,对正常的代谢作用也会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

当然,所有的金属如果摄取得足够多的话,都可能有毒,比如硒在有毒量和不足量之间的界限就非常小,人体的适应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如音乐广播电台果环境的异常变化超出人体正常生理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小别墅设计效果图造成病理性变化。重金属污染就是造成这种病理性变化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原子量大于55的金属。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它一旦通过饮水、饮食、呼吸或是直接接触的路径进入人体,就会极大地损坏身珠心算练习题体的正常功能。因为重金属不像其他的毒素可以在肝脏分解代谢,然后排出体外,相反,它们极易积存在大脑、肾脏等器官,一旦超标,易引起基因突变,影响细胞遗传,严重时会产生畸胎或诱发癌症。

重金属危害

汞:食入后直接沉入肝脏,对大脑视力神经破坏极大。天然水每升水中含0.01毫克,就会强烈中毒。含有微量的汞饮用水,长期食用会引起蓄积性中毒。

铬:会造成四肢麻木,精神异常。 砷:会使皮肤色素沉着,导致异常角质化。

镉:导致高血压,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破坏骨钙,引起肾功能失调。

铅: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较大的一种,一但进入整式的概念人体很难排除。直接伤害人的脑细胞,特别是胎儿的神经板,可造成先天大脑沟回浅,智力低下;对老年人造成痴呆、脑死亡等。

钴:能对皮肤有放射性损伤。

钒:伤人的心、肺,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

锑:与砷能使银手饰变成砖红色,对皮肤有放射性损伤。 铊:会使人得多发性神经炎。

锰:超量时会使人甲状腺机能亢进。

锡:与铅是古代巨毒药‘鸩’中的重要成分,入腹后凝固成块,坠人至死

锌: 过量时会得锌热病。

铁: 是在人体内对氧化有催化作用,但铁过量时会损伤细胞的基本成分,如脂眆酸、蛋白质、核酸等;导致其他微量元素失衡,特别是钙、镁的需求量。

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小于体重0.01%的元素称微量元素,它们种类很多。人体必需的有14种,这些元素虽然在人体中含量很少,但其生理作用却非常重要。微量元素又分为必需微量元素和非必需微量元素。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铁:参与氧的运转,交换及组织呼吸。

铜:与铁相互作用形成胶原蛋白,增强血管弹性。 锌:是70多种酶代谢的必需物质。 铬:加强胰岛素对糖的和脂类的作用。 钴:是维生素B12的成分参与造血。

锰:是过氧化物和焦葡萄酸盐羟基酶的组分,参与糖代谢。 镍:脂尿素酶组分,促进铁的吸收,刺激造血。

锡:是催化、氧化剂有益于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的三维结构。 硅:维持结缔组织和骨质的正常组织和结构。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分。

本文发布于:2023-04-04 13:2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2babc628e299aeb49a56ee91d7e25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金属与人类生活的关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金属与人类生活的关系.pdf

标签:重金属   金属   微量元素   人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