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李肇

更新时间:2023-03-16 02:57:49 阅读: 评论:0

消防安全小知识-窗边的小豆豆作者

李肇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社会实践活动主题)

1/3

20XX年烧酒有什么起源

烧酒指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一般又称白酒,各地还有白

干、老白干、烧刀酒、烧锅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别

称。那么烧酒有什么起源?

关于烧酒,一种说法,起源于唐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

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

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

“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

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

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

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

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

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

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

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黄

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

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中国民间长期相沿,

2/3

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

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另一种说法,

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

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

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

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

‘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

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

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

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

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

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

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中国烧酒创始于元

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本草纲目中的烧酒

([释名]火酒,阿刺吉酒

[集解][时珍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

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

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

3/3

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气味

辛。甘,大热,有大毒。[时珍曰]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

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痔。盐、冷水、绿豆

粉解其毒。

主治

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

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有

效.

发明

[时珍曰]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

得火即燃,同乎焰硝。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

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近之市沽,又加

以砒石、草乌、辣灰、香药,助而饮之,是假盗以方矣。善摄生

者宜戒之。

食疗作用

味苦、甘、辛,性温,有毒,入心、肝、肺、胃经;

可通血脉,御寒气,醒脾温中,行药势;

主治风寒痹痛、筋挛急、胸痹、心腹冷痛。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2:5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2b5b9c8a0acd5f4a3778f471d73b36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肇.pdf

上一篇:姜葱炒梭子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李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