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策略下的酷儿表达——浅析泰国电影《暹罗之恋》和
《YesOrNo》
郝嫔嫔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酷儿理论,是目前性政治中的活跃分子和学术界十
分钟爱的一个理论。同时,酷儿理论也常常被当作分析同性恋电影的工具。近年来,
很多同性恋影片摒弃了以往激进、反抗的故事套路,但细看之下,这些影片仍旧采取
了一种酷儿电影的表达方式。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1(000)011
【总页数】3页(P116-118)
【关键词】酷儿理论;电影;Yes;20世纪90年代;暹罗;泰国;温情;Or
【作者】郝嫔嫔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酷儿理论,是目前性政治中的活跃分子和学术界十分钟爱
的一个理论。同时,酷儿理论也常常被当作分析同性恋电影的工具。近年来,很多
同性恋影片摒弃了以往激进、反抗的故事套路,但细看之下,这些影片仍旧采取了
一种酷儿电影的表达方式。
2007年底,一部《暹罗之恋》在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了一片观看狂潮。影片
围绕两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男孩子——Mew和Tong的成长和情感展开,也呈现了
爱情之外的亲情、友情等令人感动的情感。2010年12月,被称为女版《暹罗之
恋》的《yesorno》(中文片名译作《想爱就爱》)在泰国上映,该片较《暹罗
之恋》来说,故事更为简单,线索较为单一,主要展现了两个女孩子(大学生)之
间的浪漫、甜美的爱情。这两部影片均采用了清新隽永的风格和温婉细腻的表达方
式,在唯美忧伤的故事背后是一种充满策略性的酷儿叙事经验,影片正是在这层柔
软温情的外衣下,俘获了较为保守的亚洲观众的心。
一、酷儿理论与酷儿电影
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性理论。在过去数年间,一个
新的指称“酷儿”(queer)从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政治和理论中发展起来。[1]
酷儿理论的定语“酷儿”,是英文“queer”一词的音译,原义是“异常的,行为
古怪的”,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贬损同性恋者的形容词,也常被用作名词来指称同
性恋。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酷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酷儿”被许多新一代性越轨者反讽式地自我命名与指涉。在这个自我赋名的过程
中,“酷儿”一词重新生长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含义。目前,“酷儿”作为一个开
放的和反归类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人群: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
易装者、虐恋者,以及认同并践行酷儿理论的异性恋者。但概括地说,酷儿是指那
些与常态文化立场相抵牾,在性、性别或性相方面无法归类或不想被归类的所有生
命个体。而“酷儿理论”作为一个术语,则是指将性相——也就是通常泛指的那
个综合概念,“性”——作为研究主题,并特别致力于探究上述酷儿们质疑主流
性道德对性、性别、性征及性相的惯常理解的发问方式。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源于
性理论思潮的酷儿理论,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学、社会学、文学
等多种学科,其形成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多学科间不断相互越界并发生弥合这样的过
程。[2]
根据《酷儿电影:美国电影史中的同性恋历史》一书,酷儿一词在电影中使用时,
主要有以下特征的电影可以被认为是“酷儿电影”:非异性恋的人物形象在电影文
本中出现,或蕴含同性恋意味的电影,或电影制作者的酷儿身份渗透进电影当中;
其次指观众的心理过程,由观众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影像解读出来,是影片中的亚
文本或隐秘文本。由于“酷儿”涵盖了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易装者、
虐恋者等人群,所以我们无法将“酷儿电影”的表现人群只局限于同性恋者和双性
恋者。但毋庸置疑,同性恋电影是酷儿游戏策划 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暹罗之恋》和
《yesorno》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同性恋电影,严格来说,将这两部影片定义为
具有酷儿叙事经验的唯美爱情片则更为合适。
二、自我身份认同
酷儿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
常态挑战,它强调性方面的多元流动性,以此来解构纯粹异性恋、同性恋的两分方
法。影片《暹罗之恋》和《yesorno》中并没有采取一种激进的抗争和反叛,相
反,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平静地流淌,青春的悸动、迟疑和徘徊弥漫在缱绻温暖的叙
述中。同性之爱如同青春岁月里一丝迷离而略带暖意的光斑,它脾大的原因 从未试图叛逆地颠
覆,而是在一种平淡迂回中,让人不亲子活动 禁产生“爱,是否真的无关性别?”的疑问。
在传统的性和性别观念中,异性恋机制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在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
和性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就决定了他的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
的欲望。异性恋霸权认为性欲的表达是由社会性别身份决定的,而社会性别身份又
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3]酷儿理论者认为,没有一种社会性别是“真正的”社会
性别,社会性别也不是一种天生的性身份的表现,它是一种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建
构物。《暹罗之恋》与《yesorno》正是淡化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决定
关系,两部影片的共同特点是,在合理剧情的推进中,用一种淡淡的基调铺垫一段
纯爱。影片主人公的爱情,即便在最浓烈之处也不过是以淡淡的一吻告终,同性之
爱并不是作为青春期性冲动的一种尝试而发生,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与欲望之间的
联系一下子变得含糊不清,男女主人公正是在一段温暖、伤感的旅途中,在自我社
会性别的建构中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
《暹罗之恋》海报
《暹罗之恋》剧照
《暹罗之恋》中的Mew(男同性恋中的女性角色)和《yesorno》中的小芹
(女同性恋中的男性角色)实质上并不存在异装或易性行为,影片也没有采用这种
明显的超性别的行为方式使二人完成自我社会性别的认知。在酷儿理论对身份分类
的挑战中,超性别(包括异装和易性,还包括既不异装也不易性但是喜欢像另一个
性别的人那样生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异装和易性行为作为超性别的两种主要表
现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男性和女性这种两分法的质疑。男角的女同性恋者和女
角的男同性恋者作为超性别角色的一种形式,使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的全
部定义都成了问题。影片淡化了对Mew的女性化处理和对小芹的男性化处理。即
使小芹打扮中性,而且常常被误认为Tom(泰国对于女同性恋中扮演男性角色的
女性的称呼),但小芹在影片的开始并不是Tom。后来,在朝夕相处中,小芹不
敢确定对小佩的爱,她自身的困惑在茵姐(剧中小芹父亲的朋友)的话中得到了答
案:“有些人是这个打扮,但不喜欢女生,有些人不是这样的打扮,但也喜欢女生,
这种事,来自你的心,并不是你的外表。”《暹罗之恋》通过刻画两位男主人公幼
年时期那段艰辛岁月中的友情,为两人之后的情感做了宿舍设计 大段的铺垫,以至于性格柔
弱的Mew在成年之后爱上Tong似乎显得合情合理。影片在一种日常生活的叙事
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情感积淀,温情最终瓦解了性别身份的分野,也消除了多数观
众心中对性别倒错的不适感。
相对于Mew和小芹,Tong和佩在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的道路上似乎要艰辛许多,
除去外界的挫折和鄙视外,来自内心的挣扎和无助才是青春岁月里最隐秘的痛感。
《暹罗之恋》中,外表帅气的Tong面对甜美的女友一直态度冷淡,当被女朋友问
及是否想分手时,Tong犹豫地回答:“不知道。”这样的疑问和徘徊一直持续到
影片三分之二的时间时才达到顶点,当Tong面对朋友们议论自己是gay(同性恋)
时的嘲笑和戏弄时,他的眼泪和愤怒再次证明了自己的痛苦和纠结所在。Tong的
自我怀疑使他自己无所适从,面对独撑家庭的母亲,Tong不忍伤害,但最终他还
是淡字组词 选择诚实面对自己。虽然因为母亲的缘故而选择放弃恋情,但他依然勇敢地走到
Mew的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爱。或许,对Tong来说,能够承认自己心中的这份爱
远比在一起的意义要大得多。《yesorno》中,这样的犹豫和怀疑更多了几分女
生气质,刁蛮任性的小佩并没有外表看起来那么大胆坚强,她对小芹的爱也一直采
取一种躲闪的态度,这份爱情并不只是yesorno(是或不是)的游戏。小佩在同
样经历了迟疑、恐惧、纠结之后,选择承认自己的爱情,同时也完成了对自我身份
的认同。两部影片自始至终构建出的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下的同性之爱,故事背景
发生在高中和大学校园,主人公不再被边缘化,也没有涉及双方的社会阶层身份的
差异。当一切如此美好,爱情悄然而至时,却没有一帆风顺,内心的无助与彷徨,
从自我身份的怀疑走向确定的过程正是异性恋关系中所不可能体认到的一份特殊情
感。
三、抗争与妥协
酷儿理论具有极强的颠覆性,它旨在向所有的传统价值观挑战,其中诚信典故 就包括了向传
统家庭价值观的挑战。《暹罗之恋》与《yesorno》中,主人公爱情的最大阻力
来自以母亲为代表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但五个字谜 影片回避了正面冲突,也并没有对任何人
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生活本身并无对错,正如影片的每个人都在面临不同的困境,
但每个人都在尝试用宽容来获得释怀。《暹罗之恋》中,Tong的父母因为长女的
意外走失而一直活在深深的自责当中,父亲更是因此酗酒成瘾,常年卧病在家。生
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母方字成语 亲一人身上,母亲极其爱护Tong,生怕会因为任何闪失而再
次失去儿子。当这位不堪重负的母亲诚恳地请求Mew结束这段感情时,局促不安
的Mew也只能忍痛说出“我们只是普通朋友”。但母亲还是试着用宽容来理解儿
子,母子俩在圣诞节前夜装扮圣诞树时,Tong手里拿着一男一女的一对木偶三番
两次地询问母亲应该如何悬挂,母亲有些不耐烦。Tong又小心翼翼另有所指地说
道,“我是怕如果我挂不好,妈妈会生气。”母亲愣住了,最后充满爱惜又意味深
长地回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吧。”Tong最终选择了男孩玩偶,却因不忍
伤害母亲而放弃了与Mew的感情,取舍进退在此刻已经不再重要,爱情不是反抗
母亲的筹码,而是一份自我认同的成长体验,一丝隐秘却又饱含苦涩的温暖。
《yesorno》剧照
《yesorno》海报
《yesorno》中,从小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母亲是个非常保守的人,小
佩也曾经在母亲面前做出妥协,隐瞒了自己的感情。但与《暹罗之恋》不同的是,
《yesorno》在结尾处还塑造了小芹父亲这一充满喜剧性的人物,这位开明的父
亲甚至直接打趣地夸赞自己女儿的眼光不错。影片自始至终还是在营造一种轻松、
愉快的氛围,虽然有来自小佩母亲的压力。影片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
在小佩与小芹温暖的拥抱中,以小佩写给母亲的信作为话外音结束。影片一直在一
种浪漫的气息中,向我们传达着“爱,无关乎性别”的主题,正是这种将主人公非
边缘化的处理,逐渐消解掉了我们常识中关于同性恋形象的认识。其实,“酷儿”
一词本身也并不是一种具有永久性意义的身份,这个群体并不存在一种本质主义的
身份。我们在异性恋霸权机制之下,常常将同性恋群体建构成一群想象的他者,虽
然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同性之爱未尝不是另一种想象下的建构,但至少它选择了一种
温和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另一种想象的可能。就像大多数观众一样,即使明明知道
这样的爱情面前始终横亘着无法与之抗衡的价值观传统,我们也还是愿意相信那个
似乎并不真实的完美结局。
小结
酷儿理论作为一种颠覆性很强的理论,旨在彻底改变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使所有
排他的少数群体变得狭隘,使人们获得彻底摆脱一切传统观念的武器和力量[4]。
作为酷儿影片一部分,同性恋电影大多也都采取一种激进、反抗的酷儿表述,以此
来挑战异性恋性别规范。相对激进、反抗的酷儿精神而言,《暹罗之恋》与《yes
orno》显然采取了一种保守策略,摒弃了多数酷儿影片中极力营造出的酷儿们的
边缘化生活状态,使伤感却不乏温暖的爱情融化在少男少女们甜美的笑容里,也正
是这样的主流模式和温情策略,使得两部影片自上映以来在亚洲地区积攒了大量的
人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注释:
[1][3][4]李银河.酷儿理论面面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2(03)
[2]杨洁.酷儿理论探析[J].河北学刊,2007(01)
参考文献:
[1]李二仕.酷儿理论与电影[J].当代电影,2009(06)
[2]李沐杰.美国新酷儿电影亚文化传播特征及反思[J].电影文学,2011(03)
[3]吴茜.社会的非常态表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2:2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2b306bf221a09537e4de619c263eada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想爱就爱电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想爱就爱电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